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弗里德蘭戰役和普魯士王國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弗里德蘭戰役和普魯士王國之间的区别

弗里德蘭戰役 vs. 普魯士王國

弗里德蘭戰役(1807年6月14日)是拿破崙戰爭中一場重要戰役,交戰雙方為由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帶領的法軍以及由俄羅斯帝國的本尼格森伯爵所帶領的俄軍。戰役發生地點位於今日加里寧格勒的普拉夫金斯克附近。拿破崙和法軍取得決定性勝利,而俄軍戰敗後則沿著維納河與尼曼河混亂地潰逃。 由於先前的埃勞戰役中雙方並未分出勝負,所以在弗里德蘭的決戰是出於戰略的必要性。戰役開始前,位於弗里德蘭由拉納元帥所指揮的軍團,被本尼格森伯爵發現看似孤立於主力軍,他進而認為這是殲滅這些法軍的機會。於是本尼格森伯爵指揮全軍渡過維納河前去進攻,但拉納軍團仍成功在拿破崙率領援軍抵達戰場前守住陣地。到了下午的晚些時刻,法軍數量已經增加至八萬人,這時拿破崙認為是反擊的好機會,從而對俄軍左翼發動猛烈的襲擊,以期能壓制俄軍並迫使對方退向河邊。由於俄軍抵擋不住法軍的攻勢,他們的防線出現漏洞並開始渡維納河北逃。俄軍在弗里德蘭遭到了重創,並損失兩萬餘人以上,而法軍則損失一萬多人左右。 拿破崙這場在弗里德蘭的壓倒性勝利,成功迫使俄羅斯在政治上與他求和,瓦解了第四次反法同盟。而沙皇亞歷山大也只能無奈地同意與拿破崙協商和約,最終討論結果促成了提爾西特條約,內容包含俄羅斯同意加入大陸系統來一同對抗英國,還有普魯士割讓將近一半的領土。普魯士損失的領土被割讓給新成立的威斯伐倫王國,並由拿破崙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來統治。提爾西特條約也讓法國控制了愛奧尼亞群島,這在戰略地位上極為重要,因為它掌握進入地中海地區的入口。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提爾西特條約的安排與簽訂,是拿破崙帝國的高點,因為在歐洲大陸上已無列強可與法國匹敵。.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之间弗里德蘭戰役和普魯士王國相似

弗里德蘭戰役和普魯士王國有(在联盟百科)10共同点: 华沙大陆封锁巴黎俄罗斯帝国凡尔赛宫耶拿會戰柯尼斯堡提爾西特條約拿破仑一世普魯士王國

华沙

華沙(Warszawa )是波蘭首都及最大城市,位於維斯拉河兩岸,距波羅的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大約350公里。2008年人口數字爲1,707,983人,都市圈人口大約2,785,000人。城市面積512平方公里,都市圈面積12266平方公里。冷戰時期著名的華沙公約就是於此簽署的。 该市也是马佐夫舍省的省会,拥有许多工业企业(制造、钢铁、电气工程、自动工业),66所高等学府(包括华沙大学),和超过30家剧院。.

华沙和弗里德蘭戰役 · 华沙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大陆封锁

大陆封锁 (法语:blocus continental,英语:continental system)是拿破仑在1806年11月21日在柏林启动的对英国的经济封锁政策,该政策于1814年结束。拿破仑意图使用经济战的手段使英国屈服。另一方面,该政策也可以起到保护法国经济的作用。 在特拉法加海戰后,法国无力再发动渡海战,拿破仑只能将争霸重心放回欧洲大陆。故而他要利用经济手段。为了彻底切断英国在欧洲的贸易,他下令禁止了来自或驶向英伦三岛的通商船运。在法国统治的地区,英国的货物被没收。英国商人受到警察追查。到了1807年底,政策的对象扩展至中立的船运。1810年8月5日的法令要求所有进口货物关税提高50%。 然而英國仍有美洲及其海外殖民地作為貿易對象,其經濟雖受影響但仍可支撐,相對的,當時許多歐洲大陸的國家對英國的商品有一定的需求,且也需要將本國的原料售予英國換取金錢,因此拿破崙的經濟封鎖政策引起了普遍不滿,各地的走私也因此興盛,甚至各國的政府也暗中參與和允許走私貿易,拿破崙因此大費周章的以各種或戰或和的手段維繫大陸封鎖的執行,與英國有密切經濟聯繫的俄國一開始原本同意配合對英國的經濟封鎖,但俄國政府很快就發現封鎖同時對俄國本土的經濟造成壓力,貴族和地主們無法將領地的原料外銷給英國,因此俄國政府先是以允許中立國船隻進入俄國港口的政策放鬆了對英國的經濟封鎖,後來索性不願繼續配合封鎖,英國商品從而突破了大陸封鎖大肆流入歐洲大陸,因此引發了1812年的俄法戰爭。 Category:拿破崙戰爭 Category:法国经济史 Category:英国经济史 Category:英法關係 Category:1800年代欧洲 Category:1810年代欧洲.

大陆封锁和弗里德蘭戰役 · 大陆封锁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巴黎和弗里德蘭戰役 · 巴黎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俄罗斯帝国和弗里德蘭戰役 · 俄罗斯帝国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及政治中心。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凡尔赛宫和弗里德蘭戰役 · 凡尔赛宫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耶拿會戰

耶拿和奧爾斯塔特的兩場戰役是指發生於1806年10月14日,在現今德國薩勒河以西的高原,拿破崙一世率領的法軍和腓特烈·威廉三世率領的普軍之間的戰鬥。法軍6天之內便瓦解普魯士主要作戰力量,而普軍的慘敗令普魯士於動員作戰後僅19日,就被迫退出第四次反法同盟,直至1813年才重新參加第六次反法同盟。法軍亦摧毀當時曾經風行一時的線式作戰,改寫了歐洲陸戰的戰術原則。.

弗里德蘭戰役和耶拿會戰 · 普魯士王國和耶拿會戰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又譯:哥尼斯堡,德语:Königsberg、立陶宛语:Karaliaučius、低地德语:Königsbarg、波兰语:Królewiec)即如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位于桑比亚半岛南部,由条顿骑士团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柯尼斯堡曾是德国文化中心之一,伊曼努尔·康德、E·T·A·霍夫曼和达维德·希耳伯特都曾在此居住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尼斯堡在1944年遭受盟军轰炸而损失惨重。1945年柯尼斯堡战役后,苏联红军占领城市。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柯尼斯堡成为苏联领土。1946年,为纪念刚逝世的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米哈伊尔·加里宁,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

弗里德蘭戰役和柯尼斯堡 · 普魯士王國和柯尼斯堡 · 查看更多 »

提爾西特條約

提爾西特條約是指1807年6月,拿破崙在弗里德蘭擊敗俄普聯軍後於提爾西特簽署的兩個條約。7月7日,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與法國的拿破崙在尼門河中央的竹筏會面後,簽訂了第一條。7月9日又與普魯士簽訂了第二條。提爾西特條約結束了法蘭西帝國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的戰爭,兩國結成同盟,同時也開始執行幾乎無效的大陸封鎖。這兩個國家在爭論中秘密地同意互相援助:法國承諾幫助俄羅斯對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而俄羅斯則同意加入大陸封鎖以對抗大英帝國。拿破崙也說服亞歷山大開啟英俄戰爭,再向瑞典發動芬蘭戰爭,以迫使其參加大陸系統。更具體來講,沙皇同意從俄土戰爭時占領的瓦拉幾亞和摩達維亞撤走。原先被俄國將領烏沙科夫及森亞文占領愛奧尼亞群島和卡塔羅,也將移交法國。為了補償沙皇的損失,拿破崙答應讓沙皇的德國親戚統治奧爾登堡公國和其他一些小國。 與普魯士簽訂的條約則剝奪了她大半的領土:科特布斯割讓給薩克森,易北河左岸則分封給新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比亞韋斯托克則割給俄羅斯(此舉讓俄羅斯建立了貝洛斯托克州),而普魯士在第二次及第三次瓜分波蘭時所占的領土,則轉交給半獨立的華沙大公國。此外,普魯士還被迫削減軍力至四萬人,並罰款一億法郎。塔列蘭曾建議拿破崙應簽訂溫和的條款,但遭拒絕;該條約也標誌著一個重要階段:他開始疏遠皇帝。 許多普魯士和俄羅斯的觀察家都認為,該條約不但不平等,同時也是污辱。俄軍拒絕遵從拿破崙的指令,尤其是在里斯本事件中,他們更向全歐洲表達此意見。俄國皇室阻擋了拿破崙欲與沙皇的姊妹結婚的計畫。由於沙皇開始允許中立國在俄國港口停靠,兩國的合作在1810年急轉直下。1812年,拿破崙橫越尼門河,開啟俄法戰爭,終結了同盟的最後希望。.

弗里德蘭戰役和提爾西特條約 · 提爾西特條約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弗里德蘭戰役和拿破仑一世 · 拿破仑一世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弗里德蘭戰役和普魯士王國 · 普魯士王國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弗里德蘭戰役和普魯士王國之间的比较

弗里德蘭戰役有47个关系,而普魯士王國有17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0,杰卡德指数为4.61% = 10 / (47 + 170)。

参考

本文介绍弗里德蘭戰役和普魯士王國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