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廉政公署 (香港)和警廉衝突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廉政公署 (香港)和警廉衝突之间的区别

廉政公署 (香港) vs. 警廉衝突

廉政公署(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縮寫:ICAC),簡稱「廉署」,於1974年2月15日根據《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條例》(現改名為《廉政公署條例》)成立,是獨立及直接向香港政府首長(香港主權移交前為香港總督,後為行政長官)負責的紀律部隊及執法機構,以肅貪倡廉為目標。主權移交前名叫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 廉政公署現僱有職員約一千三百多人,差不多全部以合約形式受聘,其中逾半數職員已在廉政公署服務超過十年。. 警廉衝突主要是指於1977年期間皇家香港警務處與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之間的衝突,該次事件最終在香港總督麥理浩頒布局部特赦令後獲得平息。事件對香港社會的影響深遠,香港政府部門的公然貪腐及瀆職不再,公務員的貪污行為有所減少,社會風氣走向廉潔,為香港日後的高速發展以及經濟起飛,成為全世界最廉潔的城市之一,奠定基礎。於2013年透明國際指數中,香港清廉指數全球排名第15位,控貪比例為95%。.

之间廉政公署 (香港)和警廉衝突相似

廉政公署 (香港)和警廉衝突有(在联盟百科)32共同点: 夏慤道妨礙司法公正姬達廉政公署 (香港)廉政公署總部大樓和記大廈商業罪案調查科公職人員行為失當香港公務員香港社會香港經濟香港總督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香港警察總部香港警務處香港政府部門駐港英軍警察警務處處長贪污麥理浩黎民祐葛柏自殺金鐘英国透明国际逮捕探長...油麻地果欄案施禮榮 扩展索引 (2 更多) »

夏慤道

夏慤道(英文:Harcourt Road)是香港中西區一條主要幹線,為4號幹線的其一部份,位於香港島金鐘,在新填海前部分是(添馬艦)沿岸,連接灣仔告士打道及中環-干-諾道中。全線為三線雙程分隔道路,設有香港首條高架立交行車天橋。展望2010年代後期,中環灣仔繞道將取代夏慤道成為4號幹線一部份。.

夏慤道和廉政公署 (香港) · 夏慤道和警廉衝突 · 查看更多 »

妨礙司法公正

妨礙司法公正(Perverting the course of justice)出自英格蘭和愛爾蘭法律,是指犯罪者在司法過程中通過干擾、欺騙等手段,使法庭作出偏向自己或第三者的判決,以致公義無法獲得彰顯。妨礙司法公正是普通法地區的一種刑事罪,為可公訴罪行之一。由於普通法中沒有就可公訴罪行定下特別的罰則,所以可判處的監禁刑期並沒有上限。理論上最高刑罰是終身監禁,但現代已經少有罰得如此重的案例。.

妨礙司法公正和廉政公署 (香港) · 妨礙司法公正和警廉衝突 · 查看更多 »

姬達

姬達爵士(Sir Jack Cater,),生於英國倫敦,1940年志願入役英國皇家空軍,於英國皇家空軍戰鬥機中隊服役,亦曾在海外戰區擔當行政業務,戰後的1945年11月,以空軍少校階級前往香港加入軍政府,至民事小組工作。1946年在皇家空軍香港基地退役,加入當時的漁務處(今漁農自然護理署)做見習生,展開長達40年的公職生涯。 1967年6月港督戴麟趾爵士因病與家人返回英國休假,防衛司兼港督特別助理姬達獲任命為增設的副輔政司(特別職務),姬達、華民政務司何禮文和輔政司祁濟時三人成為香港政府應對1967年暴動的核心決策人物。由於1967年任職防衛司時,處理六七暴動表現獲認同,故當政府打算成立廉政公署,姬達便成為不二之選。1973年獲香港總督麥理浩委任為香港總督特派廉政專員,1974年領導香港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成立;為首任廉政專員,並接管警方反貪污部工作。針對打擊警察及公務員貪污,致力洗脫瀰漫社會的賄賂歪風。當年有婦人曾跪在路上向他伸冤,也有年輕人在街頭向他鞠躬敬禮。姬達家人形容他為「香港真正的朋友及僕人。」 1978年至1981年任香港布政司。姬達爵士為香港社會的發展建設,以及帶頭在社會上樹立廉潔的風氣方面,貢獻良多。後來亦成為港督人選之一。 姬達離開政府後繼續留港工作和生活,至2001年才辭退所有工作回家鄉定居,最後一次來港是2002年,之後病情惡化遂轉往根西島專心養病。及至2006年4月14日因病辭世。 姬達在多年來以香港為家,其家人發出的訃文指姬達「在香港服務56年,以令到世界更美好為奮鬥目標」,令人懷念。 而廉署亦讚揚他是捍衛亞洲邁向廉潔之鑰匙。.

姬達和廉政公署 (香港) · 姬達和警廉衝突 · 查看更多 »

廉政公署 (香港)

廉政公署(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縮寫:ICAC),簡稱「廉署」,於1974年2月15日根據《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條例》(現改名為《廉政公署條例》)成立,是獨立及直接向香港政府首長(香港主權移交前為香港總督,後為行政長官)負責的紀律部隊及執法機構,以肅貪倡廉為目標。主權移交前名叫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 廉政公署現僱有職員約一千三百多人,差不多全部以合約形式受聘,其中逾半數職員已在廉政公署服務超過十年。.

廉政公署 (香港)和廉政公署 (香港) · 廉政公署 (香港)和警廉衝突 · 查看更多 »

廉政公署總部大樓

廉政公署總部大樓(亦稱廉政公署大樓,簡稱新廉署總部;英文: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 Headquarters Building,亦稱ICAC Building,簡稱ICAC HQ Building)位於香港島北角七姊妹渣華道303號,由香港政府建築署外判給予關善明建築師設計,前身為民康街遊樂場,東臨一個加油站及渣華道321號(即柯達大廈),北望東區走廊、維多利亞港及九龍東沿海。廉政公署總部大樓為香港廉政公署的總部,耗資逾13億港元興建,於2007年12月8日啟用,而本大樓曾暫借予香港海關使用至總部遷至北角為止。.

廉政公署 (香港)和廉政公署總部大樓 · 廉政公署總部大樓和警廉衝突 · 查看更多 »

和記大廈

和記大廈(Hutchison House)是香港的一座商業建築物,位於金鐘夏愨道10至12號。大廈樓高23層,在1974年落成,總樓面逾50萬方呎,目前為和記黃埔集團總部,內有甲級寫字樓和3層商場。 和記大廈在1970年代曾經用作股票交易所以及廉政公署執行處辦公室(1978年遷往美利道停車場大廈,再於2007年遷往北角)。2008年獲批重建1幢樓高47層商業大廈,到2012年修改樓高41層,但至今仍未拆卸。2018年6月7日,《南華早報》引述消息人士指,長實計劃重建大廈,並已向租戶發出6個月遷出通知。和記地產代理回應指,尚未就大廈重建一事作出最終決定。.

和記大廈和廉政公署 (香港) · 和記大廈和警廉衝突 · 查看更多 »

商業罪案調查科

商業罪案調查科(簡稱商罪科;英文:Commercial Crime Bureau,縮寫:CCB)於1947年成立,隸屬於香港警務處刑事及保安處刑事部,主要責任為調查嚴重及複雜的商業罪案,包括偽鈔、假幣、信用卡、票據、旅遊及身份證明文件等罪案。商業罪案調查科設有索引系統,根據國際刑警組織標準在香港發現的偽鈔分類及登記。美國等國家均將商業罪案調查科作為調查可疑鈔票的藉據部門,亞太區警察及金融業機構經常邀請商業罪案調查科遠赴海外擔任授課主管以及派員來訪香港接受訓練。.

商業罪案調查科和廉政公署 (香港) · 商業罪案調查科和警廉衝突 · 查看更多 »

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公職人員行為失當(英文:Misfeasance in public office或Misconduct in public office)是一項在普通法上的罪行,指公職人員在執行公職的過程中或在與其公職有關的情況下,故意作出失當或不恰當的行為(例如故意疏忽職守、濫用公職權力或不履行職務),而未能提供合理解釋或理由,並且鑑於該項公職和擔任公職者的職責範圍、有關公職和任職者的服務宗旨的重要性,以及偏離職責的性質和程度,有關的失當行為屬於嚴重而非微不足道。即使未有確切證據證明有關公職人員因受賄而故意作出有關的失當行為,而且未有令政府有任何損失,依然可被控這項罪名。.

公職人員行為失當和廉政公署 (香港) · 公職人員行為失當和警廉衝突 · 查看更多 »

香港公務員

香港公務員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常規僱傭關係僱員,至於外判下僱用的僱員,則不算是香港的公務員。按《基本法》保證一國兩制,香港的公務員與中國政府公務員並無官僚架構的從屬關係。 香港的公務員體制承自英國公務員制度,問責局以下的公務員須遵守政治中立的原則,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同時亦不受政治委任官員變動影響,這個制度的好處是可以保障政府施政穩定性和公務員士氣。由英治時期至2002年,香港公務員體系中最高職位為政務司司長,實行主要官員問責制後降至常任秘書長。現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是羅智光。另外,香港公務員工會華員會是全香港最大的工會組織。.

廉政公署 (香港)和香港公務員 · 警廉衝突和香港公務員 · 查看更多 »

香港社會

香港社會的政策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多個政策局及部門負責,主要由勞工及福利局及民政事務局領導。資源主要投放於:推動家庭關係、抗毒運動、教育改革、青少年發展、體育發展、長者服務、殘疾人士及精神病患者康復服務、社會企業以及就業服務,以及解決貧富懸殊問題。.

廉政公署 (香港)和香港社會 · 警廉衝突和香港社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經濟

没有描述。

廉政公署 (香港)和香港經濟 · 警廉衝突和香港經濟 · 查看更多 »

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民間俗稱“督爺”,尊稱督憲或督憲閣下),前身職位是香港行政官(共有3任),是香港殖民地時期(1841-1997),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国君主代表,共歷28任。 早期港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而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國會議員出身,曾任保守黨主席。 香港在英治時期共28位總督中,除第1至2、3至4任以外,其餘每個正任總督的交接時間皆不是完美交接,而是中間隔著一至兩位署理總督。署理總督早期則由香港副總督暫代,該職位是由香港駐軍司令擔任;1870年代香港戰略地位減退,故此於1870年至1902年該職位為非常設職位,1902年後香港副總督的職位正式被撤銷。自此,署理總督多由輔政司(1976年改名為布政司)擔任。.

廉政公署 (香港)和香港總督 · 警廉衝突和香港總督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在1997年7月1日前,英屬香港的行政機關稱為香港政府(Government of Hong Kong),而香港回歸後政府全名則改為上述名稱(「香港政府」一詞變成簡稱,英治時代政府就稱「港英政府」以作識別),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沿用大部分原有制度。香港政府首長為行政長官,轄下有多名局長負責管理各政府部門。.

廉政公署 (香港)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警廉衝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

政務司司長(Chief Secretary for Administration,缩写为CS)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地位僅次於行政長官的排名第一的主要官員,其支援部門為政務司司長辦公室。司長由行政長官提名,報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政務司司長現屬行政會議官守成員,也是可以署理行政長官職務的三名司長中最高级的一位。政務司司長休假時,會由一眾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局長中年資最久的一位署任,為香港政府中人事變動最多的官守成員,回歸至今已先後有7位不同人士出任。.

廉政公署 (香港)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 · 警廉衝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 · 查看更多 »

香港警察總部

香港警察總部(英文:Hong Kong Police Headquarters,縮寫:HKPHQ)為香港警務處的總部,位於香港香港島灣仔軍器廠街1號,由3座大樓組成,分別為樓高6層的東翼、樓高33層高的西翼,以及樓高42層連4層地庫的主樓。於2013年,總部有5,465名警務人員和2,032名文職人員駐守。.

廉政公署 (香港)和香港警察總部 · 警廉衝突和香港警察總部 · 查看更多 »

香港警務處

香港警務處(Hong Kong Police Force,別名見下一段)於1844年5月1日成立,世上最早一批現代警察機關之一,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安局,為編制最龐大的香港政府部門(佔20.2%)及紀律部隊。聯合國毒品和犯罪辦公室統計香港平均每100萬人有4500警察,警民比例居全球第五名(僅次俄羅斯、土耳其等)。 虽然香港特別行政區有解放軍駐守,但解放軍並不能隨意離開駐地營地。因此,在不少國家和地區中部份是軍隊的職能,在香港均由警方擔任,如防守海岸,邊界巡邏和反恐行動。 現任警務處處長為盧偉聰。.

廉政公署 (香港)和香港警務處 · 警廉衝突和香港警務處 · 查看更多 »

香港政府部門

#重定向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組織架構.

廉政公署 (香港)和香港政府部門 · 警廉衝突和香港政府部門 · 查看更多 »

駐港英軍

港英軍(British Forces Overseas Hong Kong)是駐紮在香港的英國陸軍、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皇家空軍單位。1997年7月1日,駐港英軍在香港主權移交後全部撤離香港。撤軍前,軍事費用由英國政府及香港政府各自承擔一半。.

廉政公署 (香港)和駐港英軍 · 警廉衝突和駐港英軍 · 查看更多 »

警察

警察(英文:Police),為一種職業,主要職責為執法、維持公共安全、保護性命及保障財產。各國警察體系一般都分為巡邏警察和刑事警察兩大系統,然後再細分為多種崗位及工作類別。英國倫敦警察廳是世界首個以現代警察制度以維持治安的城市警察部門,香港警務處為全亞洲首個以現代警察制度以維持治安的警察部門。 絕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警察與軍隊分立,互不隸屬,各有其專業性。在法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了警察外,隸屬軍隊或单独的國家憲兵也會負責處理或协理治安事務。在少數地區,警察機關成為軍隊的輔助武裝力量。在無軍隊或无軍隊指揮權的国家中,警察成為當地政府或者政權唯一可以直接調度的武裝力量,例如冰岛和巴拿马。而在獨裁政體及極權國家中,亦可能存在秘密警察及宗教警察等警察系統。 至於憲兵,亦即軍事警察,為在軍營和軍區中負責維持軍隊秩序的警察,在設有憲兵的國家及地區中,憲兵可以依據軍法維護軍隊秩序,糾舉軍人,以及協助軍事檢察官辦理軍法案件。部份國家及地區另外設立有國家憲兵,駐守於要塞、邊界、重要機關,持有步兵等級的重型武裝,對民眾亦具備執法權力。.

廉政公署 (香港)和警察 · 警察和警廉衝突 · 查看更多 »

警務處處長

警務處處長(英文:Commissioner of Police,縮寫:CP) 俗稱「一哥」,是香港警察職級中最高級憲委級職級,現任處長為盧偉聰;位於警務處副處長之上,為香港警務處最高級人員,直接向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問責。於香港主權移交後,警務處處長為香港政府主要官員,須由行政長官提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任命,在《香港政府憲報》中公佈。.

廉政公署 (香港)和警務處處長 · 警務處處長和警廉衝突 · 查看更多 »

贪污

貪污是指身在某特定職位的人員利用职务便利不正當地取得财产的一種行為。.

廉政公署 (香港)和贪污 · 警廉衝突和贪污 · 查看更多 »

麥理浩

伯克的麥理浩男爵,KT,GBE,KCMG,KCVO,(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英國資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員,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總督,他的任期前後長達10年半,先後獲四度續任,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港督。 外交官出身的麥理浩雖然缺少殖民地的行政管理經驗,但沒有殖民地包袱的他,反而被普遍認為是歷史上最傑出和最受市民愛戴的港督之一,輿論更以「麥理浩時代」(MacLehose Years)形容他在任港督的日子。麥理浩任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香港的社會面貌出現深刻的改變。他的改革涉及房屋、廉政、教育、醫療、福利、基礎建設、交通、經濟和社會各個範疇,十年建屋計劃、開發新市鎮、創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費教育、設立郊野公園、興建地下鐵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設,紛紛在他任內推出。這些政策不單直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還進一步為殖民地政府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正面形象,同時也增強了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 麥理浩見證了香港的經濟起飛,任內經濟增長之強勁為開埠以來所未有。在他的協助下,香港由原本以輕工業為主導,逐步轉型以電子工業、金融業和商業為重心,一躍而成「亞洲四小龍」之一,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日後成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大都會,奠定重要基石。此外,財政司夏鼎基爵士在麥理浩任內提出的「積極不干預主義」,也成為港府的理財哲學、以及麥理浩在施政上的依歸。 不過,外界也有意見批評麥理浩始終未能完全解決房屋不足、大學學位不足、教育質素參差、貧富不均和交通擠塞等核心問題,不少輿論也認為他未能快速應對任內接二連三的社會運動;至於在處理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及越南難民來港的問題上,也引起不少爭論。 在中港關係方面,麥理浩改善了雙方自六七暴動以來的關係,他在1979年應邀訪問北京等地,成為二戰後首位官式訪問中國的港督。訪華期間,他會見了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席間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在1997年或之前收回香港,結果這次會面為後來的香港前途談判揭開序幕。麥理浩返港後擔心引起恐慌,隻字不提鄧小平堅持收回香港的言論,只引述鄧小平「叫香港投資者放心」,但為免觸動中方神經,他放棄原擬推動民主政制改革的計劃。 麥理浩未及香港前途談判召開,便先行卸任港督,但他卸任返英後,繼續透過上議院議員的身份參與香港事務。他在晚年参与制定「居英權計劃」,又多次批評末任港督彭定康為立法局引入的民主改革。在1997年,年近80歲的麥理浩特意返回香港,在6月30日晚出席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縱使英政府杯葛在7月1日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別行政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但他仍堅持出席。 無論如何,麥理浩對香港的貢獻深受各方肯定,他除了多次獲英廷授勳外,更在1982年獲封為終身貴族,而香港的麥理浩徑和麥理浩夫人度假村,也是為了紀念他的貢獻而以他命名。.

廉政公署 (香港)和麥理浩 · 警廉衝突和麥理浩 · 查看更多 »

黎民祐

黎民祐(),前香港警務處刑事偵緝高級警長,後來因為貪污而被判處入獄。.

廉政公署 (香港)和黎民祐 · 警廉衝突和黎民祐 · 查看更多 »

葛柏

葛柏(,),英國殖民地高級警官和貪污犯,曾任皇家香港警隊外籍總警司,他在1973年6月成功潛逃英國,企圖逃避警方對他涉嫌貪污受賄而展開的內部調查,引起輿論譁然,事件促成廉政公署在1974年2月成立。 葛柏在1952年加入香港警隊任職見習督察,1955升任助理警司、1966年升任高級警司、以及在1969年晉升為總警司。他多年來在警隊表現突出,曾於六七暴動期間立功,屢獲英廷嘉獎。不過,葛柏事實上多年來暗地裡運用自己的職權貪斂大筆財富,涉及的貪污款項逾430萬港元。葛柏東窗事發和潛逃英國後,由於英國沒有香港《防止賄賂條例》下「收入與官職不相稱」的罪名,以致香港政府一時間未能把葛柏引渡。 葛柏事件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反響,民間更發起「反貪污、捉葛柏」運動,除了促請港府儘早緝拿葛柏歸案,又要求正視香港的貪污問題。為了平息民怨,銳意肅清香港貪污問題的時任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在1973年6月緊急責成最高法院高級副按察司百里渠爵士,就葛柏潛逃一事和香港的貪污問題提交報告;同年10月,麥理浩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成立一個向港督本人負責、並獨立於警隊的反貪機構,終促成廉政公署在翌年2月正式成立。 廉政公署成立後,首要任務是要緝捕葛柏歸案。經過深入調查後,廉署發現葛柏曾涉嫌收受華籍警司鄭漢權25,000港元賄款,以安排對方出任灣仔區警司。掌握充分證據後,葛柏終在1974年4月在英國家中被當地警方拘捕,並於1975年1月在廉署人員押解下引渡返港,旋於同年2月被法院裁定一項串謀貪污和一項受賄罪罪名成立,判監四年,以及充公25,000港元賄款。服刑兩年多後,葛柏在1977年10月獲准提早出獄,並且舉家移居西班牙,以逃避港府循民事途徑向他追討400多萬港元的貪污款項。葛柏一家後來更隱姓埋名、銷聲匿跡,至今下落不明,追討貪污款項一事成為懸案。 葛柏案引申的最大影響,是促成港府認真看待存在已久的貪污問題,且直接促成廉政公署的成立。他後來成功被引渡返港,以及被法院定罪下獄,更突顯廉政公署並非「只打蒼蠅、不打老虎」,而是一個能夠真正「蒼蠅老虎一併打」的肅貪機構,其雷厲風行的鮮明形象深入民心。葛柏案與廉政公署的成立,皆為香港貪污歷史的重要分水嶺,自此以後,港府內部長久以來的貪污問題得以逐步肅清,為香港踏入1980年代成為亞洲地區最廉潔的城市之一,奠下重要基石。.

廉政公署 (香港)和葛柏 · 葛柏和警廉衝突 · 查看更多 »

自殺

自殺是指當事者蓄意使自己死亡的行為。試圖自殺或非致命的自殺行為一般視為自殘,有自殺的意圖,但後來沒有死亡。协助自杀是指一個人藉由提供建議或是其他方式,協助有死亡意願者達成目的,但沒有直接參與導致死亡的過程,這和安樂死不同,在安樂死中他人有直接參與導致死亡的過程。是有自殺的想法,有可能會演變成。 自殺的風險因素包括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人格障礙或是物質濫用在內的心理疾病,其他因素還有因為經濟問題、人際問題或是霸凌而有的壓力而產生的衝動行為。以往曾試圖自殺的人,再度自殺的可能性也較高。自殺防制的方式包括管制可能用來自殺的物品(如槍枝及毒藥),提高取得的難度,治療心理疾病及物質濫用,改善媒體報導自殺的方式,及提升經濟條件等。生命線之類的協談電話雖常見,但到2007年時,有關其成效的研究還不太充份。 常用的自殺方法會隨著地區而不同,也會和自殺工具是否容易取得有些關係。常用的方式包括上吊、及枪械。自殺造成2013年842000人死亡,較1990的712000人增加,使之成為全球第十大死因。通常男性自殺完成的比率高於女性,而男性想要自殺的比率也是女性的四至五倍。估計每年有一千萬至二千萬人試圖自殺,試圖自殺可能會造成受傷甚至長期的失能 -->。在西方國家中,年輕人較容易有試圖自殺的情形,女性發生比率是男性的五倍。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自殺的看法受到宗教、榮譽感和人生意義這類普遍存在的議題所影響。亞伯拉罕諸教認為,所以自殺有違上帝旨意。在日本武士時代,切腹自殺象徵對失敗負責或表達抗議。印度習俗「薩提」,即丈夫過世後,寡婦因為自願或迫於家庭和社會壓力,在丈夫的中跟著自焚殉葬,後來在英國統治期間遭到禁止。現在大部分西方國家已不再將自殺和自殺未遂視為非法,但自殺在許多國家仍屬於犯罪行為在20和21世紀,自殺已成為特殊情況下的抗議形式, 敢死隊和 自殺炸彈則用來作為軍事戰略或恐怖攻擊。自殺一詞源於拉丁語suicidium,意為「將自己殺死」。 2011年發表在上,追蹤台灣1080位社區自殺嘗試(自我傷害)者5年的研究,去探討這些被認為自殺最高危險群的人最後真的死於自殺原因的人有多少。在嘗試自殺後5年內,死於自殺的比例有3.8%。.

廉政公署 (香港)和自殺 · 自殺和警廉衝突 · 查看更多 »

金鐘

金鐘(Admiralty)Admiralty是「海軍部」之意,與金鐘曾為英國海軍基地所在地的歷史有關。在香港主流社會應用習慣中,中文地名「金鐘」的英文名稱只有“Admiralty”。金鐘位於香港中環東部,灣仔以西,屬中西區的一部分,為香港的核心商業區及政治中心。 金鐘地段過去是英國海軍船塢。根據政府官方的分區,金鐘屬於中環一部分,至今的政府地圖也不會將「金鐘」單列為一區,但由於地鐵在此設有金鐘站,「金鐘」逐漸成為市民通俗理解的位於中環與灣仔之間的地區。時至今日,金鐘在現實中已經被廣泛地作為一個地區名使用,而且有着較清晰的界線,即以紅棉道為中環與金鐘的分界,堅尼地道為金鐘與半山區的分界,東界為中西區與灣仔區的官方分界,北面以夏愨道及干諾道中作為與添馬之間的分界。香港公園由於歷史悠久,故官方沿用傳統的「中環」或「中區」作為地址,但一般市民多認為公園東部如茶具文物館和霍士傑溫室一帶屬於金鐘。中區消防局一般也被認為屬於中環。 行政、立法、司法機構的主要部門均設在金鐘,包括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高等法院及金鐘道政府合署。.

廉政公署 (香港)和金鐘 · 警廉衝突和金鐘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廉政公署 (香港)和英国 · 英国和警廉衝突 · 查看更多 »

透明国际

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是一個監察貪污腐败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從1995年起,透明國際制定和每年公佈清廉指數,提供一個可供比較的國際貪污狀況列表。透明国际也有跟一些政府合作打擊腐败。透明國際总部位於德国柏林,並在大约70个国家有分支机构。 國際透明組織於2017年將美國除名。.

廉政公署 (香港)和透明国际 · 警廉衝突和透明国际 · 查看更多 »

逮捕

逮捕指以強制力拘束人身自由之強制處分,逮捕之主要目的為預防犯罪或是為進行偵查。.

廉政公署 (香港)和逮捕 · 警廉衝突和逮捕 · 查看更多 »

探長

探長是香港警察職級中兩個曾經存在的刑事偵緝處員佐級職級的稱謂: 刑事偵緝甲級高級警長(英文:Detective Staff Sergeant I,縮寫:DS/SGT I)俗稱總探長《香港警察-歷史見證與執法生涯》,何家騏、朱耀光,三聯書店(香港),2011年。,職級位於刑事偵緝高級警長之上。 刑事偵緝高級警長(英文:Detective Staff Sergeant II,縮寫:DS/SGT II)俗稱探長,職級位於刑事偵緝高級警目之上。 深受香港電影影響,在廣義上,探長一詞可以引申至對應世界各地的警察部門中負責偵緝的較高級人員。受到香港演員曹達華於1960年代飾演探長的角色所以,探長一詞深入民心,後來廣泛流行及被使用。.

廉政公署 (香港)和探長 · 探長和警廉衝突 · 查看更多 »

油麻地果欄案

油麻地果欄案是在香港1970年代發生的重大案件。有販毒集團涉嫌在油麻地果欄販賣毒品,其後發展為轟動一時的集體貪污案。 1975年3月,販毒集團開始在果欄一帶崛起,並且開始販賣毒品。1976年5月,工商署在果欄附近拘捕1名美國籍的混血兒、其妻及其他數名涉嫌負責毒品包裝的人,並且搜獲毒品,他們被控以藏毒罪名。同年8月10日,香港警察隊毒品調查科在全香港多處採取行動,檢獲大量毒品,並且拘捕多人。案中3名疑犯指執法人員懷疑貪污,向廉政公署尋求協助,遂揭開事件的序幕。 1977年,廉政公署採取多次行動,拘捕多名涉案人士。案件在3月正式開審,5月審結,首腦認罪,被判入獄18年;另4名主犯被判罪名成立,分別被判入獄11至13年。後來其中3名疑犯轉為控方污點證人,廉政公署正式開始跟他們錄取口供,以助調查相關的集體貪污案,首腦和其中1名疑犯後來獲得減刑。9月,廉政公署展開行動,先後扣查87名涉嫌受賄的警務人員,稍後全部獲准保釋。10月28日,警察集會抗議廉政公署對警務人員進行調查,繼而前往香港警察總部向警務處處長遞交反對廉政公署請願書,而約40名警務人員走到位於中環和記大廈的廉政公署執行處總部以表不滿。11月5日,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頒布局部特赦令,宣佈在1977年1月1日以前所曾經貪污而未經檢控的公務員可以獲得特赦,衝突才得以平息。而廉政公署執行處亦在頒布局部特赦令後,終止調查83宗案件。1978年9月,集體貪污案進行審訊,有26人被控串謀妨礙司法公正;其中18人罪名成立,分別被判監1年零7個月至5年。.

廉政公署 (香港)和油麻地果欄案 · 油麻地果欄案和警廉衝突 · 查看更多 »

施禮榮

施禮榮,CMG,OBE,QPM,CPM(Brian Francis Patrick Slevin,),英國殖民地資深警務人員,於1974年至1979年擔任香港警務處處長。.

廉政公署 (香港)和施禮榮 · 施禮榮和警廉衝突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廉政公署 (香港)和警廉衝突之间的比较

廉政公署 (香港)有231个关系,而警廉衝突有6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2,杰卡德指数为10.92% = 32 / (231 + 62)。

参考

本文介绍廉政公署 (香港)和警廉衝突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