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度量和計時工具的歷史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度量和計時工具的歷史之间的区别

度量 vs. 計時工具的歷史

度量是指對於一個物體或是事件的某個性質給予一個數字,使其可以和其他物體或是事件的相同性質比較。度量可以是對一物理量(如長度、尺寸或容量等)的估計或測定,也可以是其他較抽象的特質。 度量通常以一標準或度量衡表示。度量以數字單位的標準來表示,如距離即以多少英里或多少公里來表示。度量是大部份自然科學、技術、及其他社會科學中定量研究的基礎。 度量的過程為估計一數量的多寡和相同類型(如長度、時間、重量等)一單位的多寡之間的比例。度量即為此過程的結果,表示為數字加上一個單位,其中實數為估計的比例。如9公尺,其便為物體長度和長度單位,即公尺之間的比例。不像計數和整數個數個物體一般地可精確知道,每一個度量都是個存在些許不確定性的估計。度量量包括了測量尺度(包括量值)、计量单位及不确定性。透過度量可以比較不同的量測,並且減少誤會。有關度量的科學稱為计量学。. 千百年來,人類利用各種裝置來計時和報時。目前正在使用的六十進制時間系統,追溯至公元前大約2000年的蘇美爾。古埃及把一天分為二個部份,每一部份再分為12個小時,並使用大型方尖碑追蹤太陽的移動。他們還發明了水鐘(water clocks)。 很可能是最初使用水鐘的地方,後來在埃及以外的地方也有人使用水鐘;古希臘人就經常使用叫作clepsydrae的水鐘。約在同一時間,相信商朝已使用洩水型水鐘──漏壺;而漏壺可能早在公元前2000年,從美索不达米亚傳入。其他古代計時器包括有蠟燭鐘──在中国、日本、英格蘭,和伊拉克使用;日晷──在印度和西藏,以及歐洲一些地區廣泛使用;此外,還有沙漏,運作原理和水鐘一樣。 最早期的計時工具日晷依靠太陽的陰影來報時,所以它們在多雲的天氣或夜間,沒有用處;而且如果“晷針”跟地球的軸心不一致,這些計時工具要依季節的變化,而重新校準。 第一個使用擒縱器(escapement)的鐘,於八世紀在中國出現David Landes: “Revolution in Time: Clock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rev.

之间度量和計時工具的歷史相似

度量和計時工具的歷史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

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简写为NIST)的前身为国家标准局(NBS,1901年~1988年),是一家测量标准实验室,属于美国商务部的非监管机构。该研究所的官方使命为: NIST雇佣有大约2900名科学家、工程师、科技工作者,以及后勤和管理人员,大约1800名辅助工作人员(来自美国公司和国外的工程师和研究员),另外还有1400名专家分布在国内约350个附属研究中心里。.

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和度量 · 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和計時工具的歷史 · 查看更多 »

铯(Caesium或Cesium,舊譯作鏭)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Cs,原子序为55。铯属于碱金属,带银金色。 铯色白质软,熔點低,28.44 ℃时即会熔化。它是在室温或者接近室温的条件下为液体的五种金属元素之一。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同为碱金属的铷和钾相似。该金属极度活泼,并且能够自燃。它是具有稳定同位素的元素中电负性最低的,其稳定同位素为铯-133。铯通常是从铯榴石中提取出来的,而其放射性同位素,尤其是铯-137,是更重元素的衰变产物,可从核反应堆产生的废料中提取。 1860年,两位德国化学家罗伯特·威廉·本生和古斯塔夫·基尔霍夫通过刚刚研究出来的焰色反应发现铯,並以拉丁文「caesius」(意為天藍色)作为新元素的名称。铯最早的小规模应用是作为真空管以及光电池的吸收剂。1967年,国际单位制中的秒开始以铯-133的发射光谱中一个特殊的频率作为定义。自此之后,铯广泛地用于原子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用于钻井液的甲酸铯成为铯元素的最大应用。该元素在化学工业以及电子产业等有重要用途。其放射性同位素铯-137的半衰期大约为30年,可以用于医学、工业测量仪器以及水文学。虽然铯仅有轻微的毒性,但其金属却是一种有害的材料;若其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到了环境中,将对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

度量和铯 · 計時工具的歷史和铯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度量和計時工具的歷史之间的比较

度量有116个关系,而計時工具的歷史有7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1.06% = 2 / (116 + 72)。

参考

本文介绍度量和計時工具的歷史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