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平埔族和臺灣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平埔族和臺灣之间的区别

平埔族 vs. 臺灣

#重定向 平埔族群.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之间平埔族和臺灣相似

平埔族和臺灣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平埔族群

平埔族群

平埔族群(Taiwanese Plains Indigenous Peoples),過往稱之平埔族,是外來政權對台灣原住民族分類管理所使用的稱呼,對應的另一稱呼為高山族。後因隨著學術界、文化界進一步研究,認知其為多數民族集合而非僅單一民族,故當今未獲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的原住民族群,多數以「平埔族群」來泛稱。多數平埔族群至今皆未獲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為原住民族,除了部分當前歸籍排灣族之馬卡道族及花東原歸籍阿美族之噶瑪蘭族等族人以外。 平埔族群往昔在荷蘭、西班牙統治時稱為「土著」;清領時期,則大多稱為化番、熟番,與生番、野番等詞相對。因化番、熟番多住在「平地草埔」,故又稱平埔仔、埔仔人、平埔番(Pêⁿ-po͘-hoan;Pepohoan),其中「平埔」一詞代表「平原」或「平地」之意。到了日治時期則於《臺灣蕃人事情》一書中將臺灣原住民分成高山族、平埔族,各地平埔族群也曾發起更名為「東寧族」的社會運動。至中華民國政府時期起平埔族後代大多已喪失族群意識,且不獲官方認定為原住民族;後來臺灣族群研究興起,這些平埔族群的歷史才開始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但平埔族群曾一度誤以為同為「平埔族」這個民族,後來才逐漸重新細分。 賽夏族及邵族也曾一度被歸為平埔族群,可見「平埔族」、「熟番」、「化番」及「生番」等分類,皆為外來政權依統治方便,未依原住民族自我認同所做的分類,造成當代的平埔正名或平埔復名運動。.

平埔族和平埔族群 · 平埔族群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平埔族和臺灣之间的比较

平埔族具有1的关系,而臺灣有146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0.07% = 1 / (1 + 1463)。

参考

本文介绍平埔族和臺灣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