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之间的区别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vs.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别称“X”),1794年法国创立工程师大学校,创立时校名为“中央公共工程学院”。它是一所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隶属于法国国防部,是法国最顶尖且最富盛名的工程师大学,在法国各类院校中常年排名第一,被誉为法国精英教育模式的巅峰。 在法国,“'综合理工学院”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备受拿破仑的推崇和呵护,学校的校旗和校训则为拿破仑所赠。为了彰显该校地位,法国法律甚至规定每年7月14日的法国国庆游行,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学生必须走在所有队伍的最前面并为共和国总统护卫。 两百多年来,综合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中著名人物无数,可以说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校史与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法国历史交织并行。 法语中专门有「綜合理工人(polytechnicien)」一词,特指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毕业生。能进入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是每一个法国青年的梦想。 2007年起,综合理工学院成为了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核心之一——巴黎高科集团的一个创立成员。 综合理工学院每届仅招收500名工程师学生。这些学生一部分是通过入学竞考的预科班学生,另一部分是从普通大学平行进入的大学生。综合理工学院的入学竞考同高等师范学校的一样,是历史最久、难度最大的竞考。 1937年以来,学校向经过三年学习合格的学生颁发名为“综合理工大学毕业的工程师”的文凭。学校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从2004年起,综合理工大学的学制为四年。学习四年后毕业的学生将获得第二个文凭,名为“综合理工大学毕业文凭”。除了培养“综合理工人”。 “综合理工人”以培养领导人才著名,毕业生大多进入法国或者国际上的私有企业,还有20%的毕业排名优秀的学生选择进入国家高级机关职团 ,第36頁。在其校友中有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名菲亚特奖得主,三位法国总统,以及近半数以上的法国企业的首席执行官CEO。 综合理工大学在法国高等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她的名字通常意味着严格的选拔和杰出的学术。 她在法国工程师大学校的排名中经常位居榜首:在《快车》周刊、《大学生》月刊、《新经济学人》週刊和《挑战》週刊的排名中位居第一; 法國工程師學院排行榜。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认为它是法国最负盛名的工程师大学校。在各式世界大学排行中,《泰晤士报》將巴黎综合理工排在第34位;在上海交大的排名中位居第201位;而巴黎矿业学校的「國際高等教育機構專業排名」則將之排在第14位。在2017年“QS Graduate Employability Rankings 2017:Top 10”世界排名第6,欧洲国家仅次于英国剑桥(排名第5)。.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语: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國的政权,是首个穩固建立的共和政府。共和國採用議會制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滅亡。第三共和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它正是法国经历八十多年的政权更替及动乱后,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政权,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之间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相似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中法战争德雷福斯事件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第一次世界大战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阿尔贝·勒布伦法国法国大革命法国总统法蘭西第二帝國无政府主义拿破仑一世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Guerre Franco-Chinoise),又称清法戰爭()、中法越南戰爭,发生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间(即清光绪十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间),是清朝为了保护越南而與法國发生的戰爭。戰事除在越南境內展開外,法國尚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並由法國海軍上將孤拔統率遠東艦隊,擊敗清朝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兩艦隊,取得臺灣海峽制海權,並先後佔領臺灣基隆和澎湖兩處。 戰爭過程中,法軍的陸海二軍雖於多數戰役佔上風,但未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澎湖等地,卻因於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臺灣全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訢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枢,又稱為「甲申朝局之變」),但後期勉強在臺灣形成僵局,且有馮子才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给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并成功夺回谅山,導致茹费里政權垮台。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中國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推動了臺灣建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中法战争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 中法战争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德雷福斯事件

德雷福斯事件(Affaire Dreyfus),或称德雷福斯丑闻、德雷福斯冤案是19世纪末发生在法国的一起政治事件,事件起于阿弗列·屈里弗斯,一名法國犹太裔軍官被误判为叛国,法国社会因此爆发嚴重的衝突和爭議。此后经过重审以及政治环境的变化,事件终于1906年7月12日获得平反,德雷福斯也成为国家的英雄。.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德雷福斯事件 · 德雷福斯事件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

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Marie François Sadi Carnot,),法國工程师出身的政治家,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胜利的组织者”拉扎尔·卡诺之孫,左派議員伊波利特·卡諾(Hippolyte Carnot)之子。1887年當選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第四任總統。1894年6月24日被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桑特·格罗尼莫·卡塞里奥(Sante Geronimo Caserio)刺殺。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於午夜過後(即6月25日)死亡。.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

阿弗列·屈里弗斯(Alfred Dreyfus,,) 是一名法國犹太裔軍官,1894年他被误判为叛国,导致德雷福斯事件。.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 · 查看更多 »

阿尔贝·勒布伦

阿尔贝·弗朗索瓦·勒布伦(法语:Albert François Lebrun,;),法國政治家,法蘭西第三共和国的最後一位總統(1932年-1940年)。 勒布倫出生于默尔特-摩泽尔省上梅西(Mercy-le-Haut)一个农民家庭,以班上最好的成绩毕业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矿业学院(École des mines)。原本是法國沃苏勒和南錫的一名采矿工程師,29歲进入政壇,1900年作为左翼共和党成员选入众议院,曾加入內閣擔任公職,處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時政策。後來加入民主联盟并在1920年當選為參議員,1925年至1929年間成為參議院副議長。1931年至1932年還當了正式議長一年。1932年他正式當上總統。 1939年成功连任,二次大戰爆發,他的總統職位於1940年7月10日被貝當取代(尽管勒布倫从未正式辞职),並於同年7月15日逃亡到维济耶。1943年8月27日德国人进入该地区,他被德國緝獲,被送进蒂罗尔的一个小城堡囚禁。1943年10月10日由于健康不佳,他被允许回到维济耶,但一直被不断的监视。 1944年8月9日当盟军解放法国后,勒布倫会见了戴高乐将军,并承认他的领导,说他没有正式辞去总统,是因为国民议会已经解散离开,没有人接受他的辞职。 二次大戰結束後他正式歸隱,至1950年3月6日在旷日持久的疾病中死于肺炎。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領袖 Category: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法国总统 Category:法国政治人物 L L.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阿尔贝·勒布伦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阿尔贝·勒布伦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法国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法国大革命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法国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法国总统

法蘭西共和國總統(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簡稱法國總統,是法国的國家元首。總统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司令。 現時的法國是第五共和,根據1958年的《法國憲法》,法國總统與總理領導的內閣執掌行政權,由全體法國合資格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2002年前任期為7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另根据安道爾公國憲法,法國總统也是安道尔國家元首安道爾大公兩位大公之一(另一位是天主教烏赫爾教區主教)。.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法国总统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法国总统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第二帝國

法兰西第二帝国又简称为第二帝国(法语:Second Empire),是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建立的君主制政权(1852-1870年),后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而先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法蘭西第二帝國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法蘭西第二帝國 · 查看更多 »

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又译作安那其主义,是一系列政治哲学思想。其目的在於提升個人自由及廢除政府當局與所有的政府管理機構。英语中的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源于希腊语单词“αναρχία”,意思是没有统治者。所以被翻译成中文时,根据这一最基本的特征译成“无政府主义”,也有文献音译为“安那其主义”。無政府主義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對大多數無政府主義者而言,「無政府」一詞並不代表混亂無政府狀態、虛無、或道德淪喪的狀態,而是一種由自由的個體自願結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獨裁主義的和諧社會。有人认为莊子是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Murray Rothbard.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无政府主义 · 无政府主义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拿破仑一世 · 拿破仑一世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之间的比较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有165个关系,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有7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4.98% = 12 / (165 + 76)。

参考

本文介绍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