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巴納德星和拉蘭德21185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巴納德星和拉蘭德21185之间的区别

巴納德星 vs. 拉蘭德21185

巴納德星(英语:Barnard's Star)是一顆質量非常小的紅矮星,位在蛇夫座β星附近,蛇夫座66星的西北側,距離地球僅約6光年遠。美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在1916年測量出它的自行為每年10.3角秒,是已知相對太陽自行最大的恆星。為紀念巴納德的發現,後來稱這顆恆星為巴納德星。巴納德星距離太陽約1.8秒差距(6光年),是蛇夫座內距離我們最近、宇宙中第二接近太陽的恆星系統,也是第四接近太陽的恆星,前三接近太陽的恆星都是半人馬座α系統的成員。儘管它如此的接近地球,但是人類裸眼仍然看不見巴納德星。 由於它相當接近太陽,而且位於容易觀測的天球赤道附近,所以M型矮星巴納德星比任何恆星受到天文學家更多的研究和注意。天文學家的研究曾經聚焦在恆星的特徵、天體測量和推敲系外行星可能存在的極限。雖然這是一顆古老的恆星,天文學家仍然觀測到巴納德星發生過耀斑爆發。 天文學家曾對這顆恆星的一些研究題材發生爭議。從1960年代初至1970年代初長達十年之久,天文學家彼得·范德坎普(Peter van de Kamp)曾聲稱有一顆巨大的氣體行星環繞著巴納德星,一些天文學家也接受他的說法。天文學家後來認為恆星附近可能存在類似地球的小型行星,所以巨大行星存在的可能性就大為降低,范德坎普的主張被推翻。天文學家十分注意這顆恆星,它是無人旅行到鄰近的恆星系統可以快速前往研究的一個目標。 因為巴納德星擁有幾點與眾不同的特徵,所以它成為天文學家相當矚目的恆星。巴納德星是目前所有已知恆星中自行運動最快的恒星,因此有時候也被稱為巴納德「逃亡之星」(Runaway Star),它的自行速度比大熊座的飛行之星快一倍。恒星通常每年的自行速度還不到1角秒,牧夫座大角星自行運動算是比較明顯的,但是一年也不到2角秒,而巴納德星每年的自行運動卻高達10.31角秒。巴納德星距離太陽系只有5.96光年,除了南門二系統(半人馬座α三合星)外,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巴納德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這顆恒星周圍很可能有兩顆大小約等於木星和土星的行星圍繞它公轉,是一個距離地球很近的恆星系。. 拉蘭德21185(Lalande 21185)是一顆紅矮星,位於大熊座,與太陽系距離8.21光年(2.5秒差距)。它是北天球亮度最高的紅矮星(只有南天球的拉卡伊8760和拉卡伊9352比它更明亮)儘管拉蘭德21185在相對接近地球,但它和其他紅矮星一樣光度極低,視星等為肉眼不可見的7.5,必須以小型望遠鏡或雙筒望遠鏡觀測。 拉蘭德21185距離地球約 ,是最接近太陽系的恆星之一;只有南門二恆星系統、巴納德星、沃夫359以及棕矮星WISE 1049-5319和WISE 0855–0714比它更接近地球。因為它相當接近地球,經常成為巡天調查的目標,也因此有許多其他的稱呼。拉蘭德21185在研究論文中也相當常見的其他名稱有BD+36 2147、Gliese 411以及 HD 95735。在大約19,900年後,拉蘭德21185與太陽距離將達到最接近的4.65 光年(1.43秒差距)。.

之间巴納德星和拉蘭德21185相似

巴納德星和拉蘭德21185有(在联盟百科)18共同点: 南門二大熊座天龍座BY型變星天文單位太阳系徑向速度光年紅矮星適居帶自行金屬量耀星J2000.0SIMBADX射线棕矮星波恩星表斯沃斯莫爾學院

南門二

南門二(α Cen、半人馬座α)位於天空南方的半人馬座,英文名Alpha Centauri或Toliman,雖然肉眼分辨不出來,不過南門二實際上是一個三合星系統,其中一顆恆星是全天空第4明亮的恆星。不過因為其中兩顆恆星距離過近,肉眼無法分辨出來,所以它們的綜合視星等為-0.27等(超過第3亮的大角星),絕對星等為4.4等。南門二也作為南十字星座最外圍的指引而聞名,因為南十字星座的位置太過南邊,所以大部分的北半球都看不到。傳聞當年鄭和下西洋,就是用它來指引方向。 南門二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系,只有4.37光年(約277,600天文單位)。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通常被認為是這個恆星系的成員,距離太陽只有4.24光年。因為南門二距離地球相對較近,所以在關於星際旅行的冒險小說中,理所當然將它當成「第一個停靠港口」,並預測在人口爆炸時甚至會對這個恆星系進行開發與殖民活動。這些觀點通常也在科幻小說與電子遊戲中出現。 2016年8月24日ESO(欧洲南方天文台)发布了他们的新发现——一颗位于比邻星附近的类地行星。.

南門二和巴納德星 · 南門二和拉蘭德21185 · 查看更多 »

大熊座

大熊座是一个星座,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常年可见。.

大熊座和巴納德星 · 大熊座和拉蘭德21185 · 查看更多 »

天龍座BY型變星

天龍座BY型變星通常屬於晚期的K或M型主序星變星。 這個名稱來自這種變星的原型:天龍座BY。由於表面的星斑和恆星的自轉,和色球層上的其它活動,使它們展現出光度上的變化。天龍座BY型變星的亮度波動一般小於0.5視星等,光變曲線週期接近恆星的平均自轉週期,被稱為。在週期內的光變曲線是不規則的,並且從一個週期到下一個週期,在形狀上略有變化。對天龍座BY,週期大約是一個月,而形狀保持相似。 鄰近的K和M型的天龍座BY型變星包括巴納德星、卡普坦星、天鵝座61、羅斯248、拉卡伊8760、拉蘭德21185和魯坦726-8。羅斯248 是被發現的第一顆天龍座BY型變星,傑拉爾德寇倫在1950年辨識出它的變異。天龍座BY本身的變異在1966年才被發現,Sugainov在1973-1976年間對它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比太陽明亮的南河三,光譜類型為F5 IV/V,也被宣稱是天龍座BY型變星。南河三有兩點異於平常:它正在移出主序星進入次巨星階段;它的核融合反應介於PP燃燒和CNO燃燒,這意味著它的中間有對流層和非對流層。而任何一個理由都可以大於正常的星斑。 有些天龍座BY型變星會出現閃光,而成為另一型變星:鯨魚座UV型變星。同樣的,天龍座BY型變星的光譜(特別是H和K線)類似於獵犬座RS型變星,這是另一種有著活躍色球層活動的變星.

天龍座BY型變星和巴納德星 · 天龍座BY型變星和拉蘭德21185 · 查看更多 »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天文單位和巴納德星 · 天文單位和拉蘭德21185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太阳系和巴納德星 · 太阳系和拉蘭德21185 · 查看更多 »

徑向速度

视向速度是物體朝向視線方向的速度。一個物體的光線在徑向速度上會受多普勒效应的支配,退行的物體光波長將增加(紅移),而接近的物體光波長將減少(藍移)。 恆星的徑向速度,能夠經由高解析的光譜精確的測量,並且和在實驗室內測出的已知譜線波長做比較。在習慣上,正的徑向速度表示物體在退行,如果是負值,物體則是在接近。 在許多聯星中,軌道運動通常都會造成每秒數公里的徑向速度改變量。這些恆星譜線的變化肇因於都卜勒效應,因此她們被稱為光譜聯星。研究徑向速度可以估計恆星的質量和一些軌道要素,像是離心率、半長軸。同樣的方法也被用在發現環繞恆星的行星上,在這種方法下測量的運動可以確定行星的軌道週期,而位移量的大小可以用來計算行星的質量。.

巴納德星和徑向速度 · 徑向速度和拉蘭德21185 · 查看更多 »

光年

光年(light-year)是長度單位之一,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大約9.46兆千米(9.46千米或英里。 光年一般用於天文學中,是用來量長度很長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光年不是時間的單位。 天文學中另三個常用的單位是秒差距、天文單位與光秒,一秒差距等於3.26光年,一天文單位為149,597,870,700公尺,一光秒是光一秒所走的距離為299,792,458公尺。 例如,世界上最快的飛機可以達到每小時1萬1260千米的時速(2004年11月1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飛機最高速度紀錄是1萬1260千米/小時),依照這樣的速度,飛越一光年的距離需要用9萬5848年。而常見的客機大約是885千米/小時,這樣飛行1光年則需要122萬0330年。目前人造的最快物體是2016年7月5日抵達木星極軌道的朱諾號(2011年8月5日發射升空),最高速度為73.61千米/秒(即約26萬5000千米/小時),這樣的速度飛越1光年的距離約需要4075年的時間。.

光年和巴納德星 · 光年和拉蘭德21185 · 查看更多 »

紅矮星

紅矮星,也就是M型主序星(MV),根據赫羅圖,「紅矮星」在眾多處於主序階段的恆星當中,其大小及溫度均相對較小和低,在光譜分類方面屬於M型。它們在恆星中的數量較多,大多數紅矮星的直徑及質量均低於太陽的三分一,表面溫度也低於3,500 K。釋出的光也比太陽弱得多,有時更可低於太陽光度的萬分之一。又由於內部的氫元素核聚變的速度緩慢,因此它們也擁有較長的壽命。质量低于0.35太阳质量的红矮星会有充分的对流,氦元素会在恒星内部均匀分布,而不会在核心累积,紅矮星不會膨脹成紅巨星,而逐步收縮,直至氫氣耗盡。 它们会保持稳定的光度和光谱持续数千亿年,由于现在宇宙的年龄有限,还没有红矮星发展到之后的阶段。 此外人們又發現,不含「金屬」的紅矮星只佔很少(在天文學裡,「金屬」是指氫和氦以外的重元素),而根據「大爆炸」理論的預測,第一代恆星應只擁有氫、氦及鋰元素,如果這些早期恆星包括紅矮星,這些「純正」的紅矮星至今天定能繼續觀測得到,而事實卻不然,含有「金屬」的恆星佔了紅矮星的大多數。因此在宇宙形成時,能發光的第一代恆星定擁有超高質量,它們擁有極短壽命,在經過超新星爆發後,重元素得以產生,成為形成低質量恆星的所需物質。 宇宙眾多恆星中,紅矮星佔了大多數,大約73%左右。, 科学网, 2014-03-06 09:39:11 离太阳最近的65颗恒星中有50颗是红矮星。例如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的南門二比鄰星,便是一顆紅矮星,其光譜分類為M5,視星等11.0。 至2005年,人們首度在紅矮星身上,發現有太陽系外行星圍繞旋轉,第一顆行星的質量與海王星差不多,日距約為600萬公里(0.04天文單位),其表面度約為攝氏150°C。2006年,人們又發現一顆與土星差不多的行星繞著另一顆紅矮星旋轉,這顆行星的日距為3.9億公里(2.6天文單位),表面溫度為攝氏零下220°C。.

巴納德星和紅矮星 · 拉蘭德21185和紅矮星 · 查看更多 »

適居帶

適居帶(circumstellar habitable zone, CHZ,或稱宜居帶),是天文學上給一種空間的名稱,指的是行星系中適合生命存在的區域。適居帶中的情況有利於生命的發展,並且可能像地球般出現高等生命。。有兩種區域是有可能的,一個是在行星系內,另一個則存在于星系之中。在適合的區域內的行星和天然衛星是最佳的候選者,這些地球外的生命有能力生活在類似我們的環境下。天文學家相信生命最可能發生在像太陽系這樣的星周盤適居帶(CHZ)和大星系的星系適居帶(GHZ) 內(雖然天文學家對後者的研究才剛開始)。適居帶也許是指「生命帶」、「綠帶」或「古迪洛克帶」(Goldilocks)。在我們的太陽系中,適居帶為距離恆星0.99至1.70天文單位之間的區域。 格利泽581g是人類在紅矮星格利泽 581 (距離地球大約20光年)旁發現的第六颗行星。格利泽581g是至今在天文學家發現系外行星中,軌道理論上位於適居帶中的著名例子。目前天文學家僅發現了十幾顆行星位於適居帶中,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則確認了54顆行星位於適居帶中。天文學家目前估計銀河系至少有500,000,000顆行星位於適居帶中。.

巴納德星和適居帶 · 拉蘭德21185和適居帶 · 查看更多 »

自行

自行是恆星相對於太陽系的質量中心,隨著時間變化的推移所顯示出在位置在角度上的改變,它的測量是以角秒/年為單位(3600角秒才等同於角度的1度)。反之,徑向速度是在視線方向上天體接近或遠離的速度,隨著時間推展的變化率,通常是測量輻射中的都卜勒頻移。自行不是恆星的本質(即恆星的內稟性質),因為它包含了太陽系本身運動的元素在內。由於光速是有限的,遙遠恆星的真實速度很難觀測得到,觀測自行反映的是恆星當時輻射光的運動。 自行的測量需要排除下列會影響觀測天體位置座標值的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有:.

巴納德星和自行 · 拉蘭德21185和自行 · 查看更多 »

金屬量

金屬量是天文學和物理宇宙學中的一個術語,它是指恒星之內除了氫和氦元素之外,其他的化學元素所占的比例(這個術語不同於一般所認知的“金屬”,因為在宇宙中氫和氦的組成量占了壓倒性的大數量,天文學家將所有更重的元素都視為金屬。) 。例如,碳化合物含量較多的星雲被稱為“富金屬”,但在其他的場合都不會將碳當成金屬。 一個天體的金屬量也許可以提供年齡的訊息。當宇宙剛形成時,依據大霹靂的理論,它幾乎完全都是氫原子,經由太初核合成,創造出相當大比例的氦和微量跡證的鋰。最初的恒星,被認為是第三星族星,完全不含任何金屬。這些恒星的質量是難以置信的巨大,因此在短促的恒星演化中經由核融合創造出週期表內比鐵輕的元素,然後經由壯觀的超新星將元素散佈在宇宙中。雖然,它們存在於主流的宇宙起源模型,但直至2007年,仍未發現第三星族星。下一代的恒星於第一代恒星死亡釋出的物質中创造出来,被觀測到最老的恒星,被認為是第二星族星,有非常少量的金屬;後續世代出生的恒星,因由先前世代的富含金屬的塵埃中创生出来,金屬含量越來越豐富。而當這些恒星死亡時,它們會將更豐富的金屬,經由行星狀星雲或超新星散佈到外面的雲氣中,讓新誕生的恒星有更豐富的金屬。最年輕的恒星,包括我們的太陽,含有的金屬最豐富的恒星,被認為是第一星族星。 橫跨銀河系,金屬量在銀心是最高的,並向外逐漸遞減。在群星之間的金屬量梯度隨恒星的密度變化:在星系的中心有最多的恒星,隨著時間的過去,有越來越多的金屬回到星際物質內,並且成為新恒星的原料。由相似的機制,較大的星系相較於較小的星系,也會有較高的金屬量。在兩個環繞著銀河系的小不規則星系,麥哲倫雲的例子中,大麥哲倫星系的金屬量是銀河系的40%,小麥哲倫星系的金屬量是銀河系的10%。.

巴納德星和金屬量 · 拉蘭德21185和金屬量 · 查看更多 »

耀星

耀星是一種變星,它可以不可預知的在數分鐘內戲劇性的急遽增光,有時在幾分鐘內的改變會大於幾個星等以上,並持續幾分鐘到幾小時後又慢慢復原。它被認為與太陽閃焰類似,是由於在恆星大氣層內的磁重聯。亮度的增加跨越了整個光譜,從X射線到無線電波。第一批耀星(天鵝座V1396和顯微鏡座AT) 是在1924年發現的;然而,最著名的耀星是在1948年發現的鯨魚座UV 。如今,相似的耀星在變星目錄上,像是變星總表都被分類為鯨魚座UV型變星(使用上縮寫為UV)。耀斑可以隔幾天就發生 ,或是頻率非常低,像巴納德星。 雖然最近的研究表明質量更小的棕矮星也可能發生閃焰,但大多數的耀星都是暗淡的紅矮星。質量更大的獵犬座RS型變星(RS CVn)已知也是耀星,但據了解這些閃焰是由聯星系統中的伴星造成的磁場糾纏誘發的。此外,也觀察到9顆類似太陽的恆星曾經歷閃焰的事件。曾經有建議指出在類似RS CVn變星誘發閃焰的機制,是有看不見的,大小類似木星的行星,在一個緊密的軌道上繞著恆星運轉。目前在太陽系附近已發現近100顆耀星。.

巴納德星和耀星 · 拉蘭德21185和耀星 · 查看更多 »

J2000.0

J2000.0是在天文学上使用的曆元,前缀「J」代表这是一个儒略纪元法,而不是一个贝塞耳纪元。 它指的是儒略日期TT时2451545.0,或是TT时2000年1月1日12時,即相对于TAI的2000年1月1日,11:59:27.816或UTC时间2000年1月1日11:58:55.816。 因恒星赤经和赤纬会因岁差(與恒星的自行)改变,所以天文学家们经常指定某一特定的纪元作参考点。早期採用的纪元标准是B1950.0纪元。 在J2000时刻的天赤道與二分点用来定义天球参考坐标系,该参考坐标系也可写作J2000坐标或简单记为J2000,但更合适的,应该如下使用国际天球参考系統(ICRS)。.

J2000.0和巴納德星 · J2000.0和拉蘭德21185 · 查看更多 »

SIMBAD

SIMBAD(Set of Identifications, Measurements, and Bibliography for Astronomical Data)是由法國數據資料中心負責和維護的一個天文資料庫,其設置的功能在確認、測量太陽系外天體和收錄相關文獻。 SIMBAD是由恆星確認目錄(Catalog of Stellar Identifications,CSI)和恆星指引書目合併創造出來的。在1979年前,它們只存在於默冬電腦中心。然後,它們額外的從其他目錄和學術文獻擴大了資料來源。在1981年首度提供了網上互動式版本,舊式被稱為V2的版本。V3的版本使用C語言開發,在斯特拉斯堡天文台的UNIX電腦工作站上執行。2006年秋季,在資料庫中看見釋出完全由JAVA(電腦程式語言)撰寫和支援的軟體的V4版本,現在儲存在PostgreSQL。 截至2011年10月11日,SIMBAD以15,224,536個不同的名稱,以及257,763 參考書目和8,313,370書目引文。 小行星(4692),,被命名為(4692) SIMBAD。.

SIMBAD和巴納德星 · SIMBAD和拉蘭德21185 · 查看更多 »

X射线

--(X-ray),又被称为爱克斯射线、艾克斯射线、伦琴射线或--,是一种波长范围在0.01纳米到10纳米之间(对应频率范围30 PHz到30EHz)的电磁辐射形式。X射线最初用于医学成像诊断和X射线结晶学。X射线也是游離輻射等这一类对人体有危害的射线。 X射線波長範圍在較短處與伽馬射線較長處重疊。.

X射线和巴納德星 · X射线和拉蘭德21185 · 查看更多 »

棕矮星

褐矮星又称--矮星,是質量太低,在核心不能維持大規模的氫融合反應,與主序恆星不同的次恆星。它們的質量據有最重的氣體巨星和最輕的恆星,質量上限大約在75至80 木星質量(MJ)。棕矮星的質量至少超過氘融合所需要的13 MJ,而超過〜65 MJ,鋰融合就可以進行。 在2013年3月,有一篇論文提出質量非常低的棕矮星和巨大行星的分界大約在〜13木星質量,引起了學界的討論。相似的研究涉及DENIS-P J082303.1-491201 b,在2014年3月發現的一個極低溫的聯星系統,質量較低的成員大約只有29木星質量,並且被列名為質量最大的系外行星。儘管如此,一個學派認為要基於形成;另一派認為要依據內部的物理。 棕矮星一樣可以依據光譜分類,主要的類型有M、L、T、和Y。不管它們的名稱,棕矮星有著不同的顏色。依據A.

巴納德星和棕矮星 · 拉蘭德21185和棕矮星 · 查看更多 »

波恩星表

波恩星表(Durchmusterung或Bonner Durchmusterung),又名波恩星图,是德国天文学家阿格兰德于1859年到1862年在波恩天文台出版的一套四卷本的星表,缩写为BD,包含了324,189颗恒星,采用1850.0历元,赤纬范围从+90°到-2°,极限星等为9-10等,是在照相术发明以前编纂的最完整的一份星表。1863年根据波恩星表发表了波恩巡天星图。 由于波恩天文台位于北半球,无法完整观测到南半球的天空,1892年阿根廷的科尔多瓦天文台发表了科尔多瓦巡天星表(Cordoba Durchmusterung),简称CD,使用目视方法,将波恩星表扩展至赤纬-23°,共收录了58万多颗恒星。1896年在南非好望角完成的好望角照相星表(简称CPD)扩展至南天极,共有45万多颗恒星。 波恩星表收录了恒星的光谱资料。在亨利·德雷伯星表中找不到的恒星,天文学家会优先使用波恩星表中的编号。 Category:星表.

巴納德星和波恩星表 · 拉蘭德21185和波恩星表 · 查看更多 »

斯沃斯莫爾學院

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是一所私立的美國文理學院。斯沃斯莫爾學院坐落於賓夕法尼亞州費城西部約11英里的斯沃斯莫爾小鎮里。學校擁有註冊學生約1,500名。 成立於1864年,是三校聯盟(Tri-College Consortium)的成員之一。.

巴納德星和斯沃斯莫爾學院 · 拉蘭德21185和斯沃斯莫爾學院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巴納德星和拉蘭德21185之间的比较

巴納德星有95个关系,而拉蘭德21185有6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8,杰卡德指数为11.61% = 18 / (95 + 60)。

参考

本文介绍巴納德星和拉蘭德21185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