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巴勒斯坦地区和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巴勒斯坦地区和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之间的区别

巴勒斯坦地区 vs. 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

巴勒斯坦(Παλαιστίνη;فلسطين;פלשתינה)是中东的一个地区,从地中海东岸一直延伸进入亚欧大陆内部。由于该地域的邊界随歷史上行政區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所以至今还没有完全确定的边界。. 鲍德温一世(Balduinus I,,),也称布洛涅的鲍德温(Baudouin de Boulogne),是第一任埃德萨伯爵、耶路撒冷国王,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领袖。鲍德温是家里的小儿子,但是他背离了家庭期望他所走的道路并迎娶了一名诺曼贵族女子。他在1096年被封为凡尔登伯国的领主,却在不久后就加入了他的哥哥戈弗雷四世的十字军并成为其中最出色的指挥官之一。 鲍德温于1097年秋和坦克里德分两路进军奇里乞亚,他阻止坦克里德攻占塔尔苏斯的行为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在当地亚美尼亚士兵的协助下,鲍德温成功占据了幼发拉底河西部多个重要堡垒,这引起了索罗斯的注意并邀请鲍德温前往埃德萨共同抗击塞尔柱帝国。在鲍德温的帮助下,索罗斯打退了塞尔柱军队,鲍德温也因此被索罗斯收为养子并拥有了埃德萨城的继承权。1098年3月,索罗斯在埃德萨城内的暴动中被刺身身亡,鲍德温顺势取得埃德萨的统治权,他于3月10日正式将埃德萨伯国转型为十字军国家。为了巩固他在埃德萨的统治,鲍德温迎娶了他的第二任夫人阿尔达。阿尔达是亚美尼亚国王的女儿,而亚美尼亚在此前的安条克攻城战中负责准备了十字军主力所需要的食物。另一方面,亚美尼亚方面军队又帮助埃德萨城抵御前去增援安条克城的摩苏尔军队,成功拖延了摩苏尔总督卡波拉三周的时间。 1100年7月,戈弗雷四世去世,当时的拉丁牧首及坦克里德试图把耶路撒冷转交给博希蒙德一世。戈弗雷的手下迅速收集了城内的财宝,并催促鲍德温回到耶路撒冷去宣称他的继承权。由于博希蒙德在一次作战中被俘虏,鲍德温没有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受到拦截。于是在12月25日,鲍德温一世登基为耶路撒冷国王。接下来的十年中,鲍德温攻占了阿瑟夫、凯撒利亚、阿卡、贝鲁特等城。他在1105年的第三次拉姆拉战争中重创埃及军队,导致埃及后来无力大举进犯耶路撒冷。做为周围唯一的君主,鲍德温一世成为了附近几个十字军国家的宗主。包括鲍德温二世、坦克里德等领主都向他宣誓效忠,听从他的旨令。1118年4月2日,旧伤复发的鲍德温一世在进攻开罗的路上不治身亡。.

之间巴勒斯坦地区和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相似

巴勒斯坦地区和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埃及十字軍東征耶路撒冷拜占庭帝国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埃及和巴勒斯坦地区 · 埃及和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十字軍東征和巴勒斯坦地区 · 十字軍東征和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巴勒斯坦地区和耶路撒冷 · 耶路撒冷和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巴勒斯坦地区和拜占庭帝国 · 拜占庭帝国和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巴勒斯坦地区和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之间的比较

巴勒斯坦地区有67个关系,而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有6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3.03% = 4 / (67 + 65)。

参考

本文介绍巴勒斯坦地区和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