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巴兰尼亚和特里亞農條約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巴兰尼亚和特里亞農條約之间的区别

巴兰尼亚 vs. 特里亞農條約

巴兰尼亚(Baranya,; Baranja;; Branau)又译为巴拉尼亚,是位于多瑙河及德拉瓦河之间的一个地理区域。现在该区域分属匈牙利及克罗地亚。其在匈牙利的部分,该地区被设为巴蘭尼亞州;而在克罗地亚部分,该地区属奧西耶克-巴拉尼亞縣。. 《特里亚农条约》是1920年一项制定匈牙利边界的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奥匈帝国灭亡,奥地利帝国的伙伴匈牙利王国宣布独立。由于奥匈帝国包含数个不同种族,故此需要重新划定匈牙利、奥地利及其他刚刚独立之新国家的边界。条约在6月4日于法国凡尔赛的大特-里-亚农宫由数个国家签署,分别是战胜国美国、英国、法国与意大利,以及刚独立的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战败国就是代表奥匈帝国的匈牙利。.

之间巴兰尼亚和特里亞農條約相似

巴兰尼亚和特里亞農條約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奥匈帝国奧地利帝國佩奇匈牙利匈牙利王国克罗地亚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奥匈帝国和巴兰尼亚 · 奥匈帝国和特里亞農條約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帝國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和東歐的一個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皇室轄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在國際地位上一直代表著整個德意志地區、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德意志第二強國普魯士之上,直到普奧戰爭被普魯士打敗後才永遠與德國分離。奧地利帝國為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身兼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 因為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地域遼闊的大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殖民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奧地利帝國和巴兰尼亚 · 奧地利帝國和特里亞農條約 · 查看更多 »

佩奇

佩奇(Pécs,IPA:;Fünfkirchen,芬夫克尔岑)是匈牙利第五大城市、巴蘭尼亞州首府。面積162.1平方公里,2005年人口156,576人。 與埃森與伊斯坦堡並列為2010年歐洲文化之都。其座右銘為「無邊界的城市」。佩奇早期基督教墓地為世界文化遺產。 佩奇拥有大量的煤炭及铀资源,并为著名的纳伊瓷器瓷器生产中心。教育方面,佩奇大学始建于1367年,为匈牙利第一所大学,由路易一世创立。.

佩奇和巴兰尼亚 · 佩奇和特里亞農條約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匈牙利和巴兰尼亚 · 匈牙利和特里亞農條約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王国

匈牙利王国(匈牙利语:Magyar Királyság)由伊什特万一世於1000年创建,是为阿尔帕德匈牙利王国。1301年,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三世去世,死后无嗣,阿尔帕德王朝灭亡。卡洛伊一世继位,是为安茹匈牙利王国。1526年摩哈赤战役後,匈牙利王国分裂为鄂圖曼属匈牙利与哈布斯堡匈牙利王国,随后又成为奥匈帝国的领土组成部分。1918年,匈牙利秋玫瑰革命後,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独立,次年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919年,霍尔蒂击败匈牙利共产主义者,于次年建立新的匈牙利王国,并担任摄政,直到1944年纳粹支持箭十字党发动政变。苏联占领匈牙利后,于1946年建立匈牙利第二共和国,匈牙利王国灭亡。 匈牙利王國的領土範圍除了今日的匈牙利之外,還包括了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局部地區、塞爾維亞的伏伊伏丁那、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奧地利的布爾根蘭州。今天這些地區中仍有一些是匈牙利族的聚居區。.

匈牙利王国和巴兰尼亚 · 匈牙利王国和特里亞農條約 · 查看更多 »

克罗地亚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listen,一般通稱「克羅埃西亞」)是一個位於中歐、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交會處的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首都與最大城市為萨格勒布。克國將行政區劃分為20個縣與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札格瑞布,其領土面積為56,594平方公里。克羅埃西亞氣候多樣,同時具備大陸性與地中海型氣候,並於亞得里亞海沿岸擁有。2017年克羅埃西亞人口約為415萬人,多數為克羅埃西亞人,自從克羅埃西亞由南斯拉夫獨立後至今該國如同大部分巴爾幹半島國家一樣人口持續減少。 克羅埃西亞民族自西元7世紀遷移到現在的克國領土生活,他們於9世紀時建立了兩個公國,後於925年由將其立為,並成了第一位國王。克羅埃西亞王國維持著近兩個世紀的國家主權,並在與時期發展到鼎盛。1102年,克羅埃西亞以共主邦聯的身份併入了匈牙利中。1463年,鄂圖曼帝國征服了波士尼亞,對克羅埃西亞構成相當的威脅,隨後前者又繼續擴張,克羅埃西亞於是與鄂圖曼帝國展開。面對帝國的威脅,1527年,克國議會推選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國王——斐迪南一世為克羅埃西亞國王,隨後約四百年裡,克羅埃西亞的統治權在匈牙利與奧地利之間多次易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獨立出了包括克羅埃西亞領土在內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這個短命的政權後來成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南斯拉夫王國被軸心國入侵,王國被支解,納粹德國於當地扶持了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戰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滅亡,克人成立共和國加盟「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宣佈自南斯拉夫聯邦,其宣言於同年10月8日開始生效。隨後爆發與反對國家分裂的聯邦軍之間的戰爭,經過長達四年的戰事,克國取得了勝利,成為主權國家。 克羅埃西亞至今已是個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國民擁有和免費的,國家也積極透過企業和公家機關推展文化、媒體與出版產業。克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其次為工業和農業,國家也掌控了部份的經濟結構,並給予大量的財政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該國列為新興發展中的經濟體,而世界銀行也將其評作高收入國家。克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為歐盟,也因此自2000年起,克國政府開始大量投資基礎設施,特別是一帶的交通線。克國同時也為聯合國、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和地中海聯盟的成員國,2013年7月1日還加入了歐盟,成為其第28個成員國。克羅埃西亞也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事務,同北約駐軍於阿富汗,亦於2008至2009年擔任聯合國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

克罗地亚和巴兰尼亚 · 克罗地亚和特里亞農條約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巴兰尼亚和特里亞農條約之间的比较

巴兰尼亚有27个关系,而特里亞農條約有3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9.09% = 6 / (27 + 39)。

参考

本文介绍巴兰尼亚和特里亞農條約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