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巴伐利亚选侯国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巴伐利亚选侯国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之间的区别

巴伐利亚选侯国 vs.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巴伐利亚选侯国()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一个独立的世袭选帝侯国,国祚从1623年持续到1806年,并在其后被提升为巴伐利亚王国。 选侯国最早是由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幼系分支所统治的巴伐利亚公国,该支系在1777年还继承了家族长系分支的普法尔茨选侯国。长系分支的族长,即普法尔茨行宫伯爵,是神圣罗马帝国内根据1356年金玺诏书确立的七大选帝侯之一,但是幼系分支的族长即巴伐利亚公爵则不是。1621年,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被处以帝国制裁令,以惩罚他参与了波西米亚人叛乱,该叛乱旨在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帝国制裁令剥夺了腓特烈五世的选帝侯地位,将其权利,与对上普法尔茨的统治权,一并交与对皇帝保持忠诚的幼系分支族长,即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尽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恢复了腓特烈五世的儿子的普法尔茨选帝侯地位,但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及他的的后裔能继续保有已继承的选帝侯地位,直到1777年幼系分支绝嗣。幼系绝嗣后,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长幼两系终于重新统一,巴伐利亚与普法尔茨两个选侯国也形成了共主邦联,直到神圣罗马帝国解散。1805年签署的普雷斯堡和约将原先的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升格为巴伐利亚国王,称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而神圣罗马帝国则在第二年宣布解散。.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 - 1714年)是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法兰西王國的波旁王室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為爭奪西班牙帝國王位,從而引發的一場歐洲大部份君主制國家參與的大戰。.

之间巴伐利亚选侯国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相似

巴伐利亚选侯国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有(在联盟百科)7共同点: 奥地利奧地利大公國巴伐利亞王國布伦汉姆战役三十年戰爭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奥地利和巴伐利亚选侯国 · 奥地利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大公國

奧地利大公國(德文:Erzherzogtum Österreich),神聖羅馬帝國最重要的邦國之一,為哈布斯堡君主國的權力核心,奧地利帝國的前身。將近七百年來,奧地利從一個藩侯國(Markgraftum)晉身為帝國的中心。.

奧地利大公國和巴伐利亚选侯国 · 奧地利大公國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亞王國

巴伐利亞王國(德語:Königreich Bayern)是德意志地區曾經存在的一個王國,也曾是萊茵邦聯,德意志邦聯以及德意志帝國的組成國。該國是於1805年由原先的巴伐利亞選侯國升格而來,並持續存在到1918年。維特爾斯巴赫的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在1805年成為巴伐利亞的第一位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約瑟夫(Maximilian I Joseph)。直到王國在1918年滅亡前,王權持續由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掌控。現代巴伐利亞大部分的邊界是於1814年的巴黎條約簽署後確立的,其中巴伐利亞把蒂羅爾和福拉爾貝格讓予奧地利帝國,同時接收阿沙芬堡和維爾茨堡。 隨著德意志地區於1871年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王國成為新帝國的下屬邦國,並在規模、權力和財富上僅次於帝國內占主導地位的普魯士王國。 自1918年王國和帝國滅亡以來,巴伐利亞一直是德國的一部分。.

巴伐利亚选侯国和巴伐利亞王國 · 巴伐利亞王國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布伦汉姆战役

布倫亨戰役(在某些國家被稱作霍赫施塔特第二次戰役),於1704年8月13日 開戰,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的一場重要戰役。法王路易十四欲藉攻佔哈布斯堡帝國的首都維也納,一舉擊垮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並定得有利的協議。維也納存亡的關係十分重大:與位于巴伐利亞的軍力自西方構成威脅,旺多姆元帥在義大利北部的大軍則虎視眈眈、可伺機自布倫納山口進攻。維也納亦受到來自东方邊界的威嚇。基于这些危险,马尔博罗公爵决定从贝德堡向南进军以缓解利奥波德皇帝的危难并帮助皇帝留在奥格斯堡同盟内。 马尔博罗成功地使用了诡计和出色的执行力,向友军和敌军隐瞒了他的真实意图,从而在五个星期内畅通无阻地从低地国家向多瑙河流域行军了250里(400公里)。在以开辟新的交通线之后,马尔博罗试图在穿过黑森林增援对方之前与选帝侯和马尔辛的部队交火。但是,法巴联军统帅们在他们自认为兵力足够之前不愿交战,因此公爵决定在巴伐利亚实施劫掠政策以逼迫敌人交战。虽然这一政策并未奏效,但当塔拉尔德前来支援选帝侯的军队时,歐根親王也前来增援联军,两军终于在多瑙河畔的布伦汉姆村附近交火。 布倫亨戰役更是整场西班牙王位繼承战争的轉捩點,奥格斯堡同盟透过这场决定性的胜利,确保了维也纳的安全,成功防止联盟出现崩溃。法国和巴伐利亚方面,巴伐利亚不得不退出了战争,法王路易十四速战速决的梦想也随之破灭。法军损失高达30000人,包括被英国人俘虏的总指挥塔拉尔德元帅。1704年战役结束时,联军已占领兰道,特里尔和摩泽尔河畔的特拉巴克以便来年进攻法国本土。.

巴伐利亚选侯国和布伦汉姆战役 · 布伦汉姆战役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战争以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結束。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灭了25至40個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

三十年戰爭和巴伐利亚选侯国 · 三十年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巴伐利亚选侯国和神圣罗马帝国 · 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六世(Karl VI,),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六世,Charles VI)、罗马人民的国王(称卡尔六世,Karl VI)(1711年-1740年在位),匈牙利国王(称卡罗伊三世,III.

巴伐利亚选侯国和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巴伐利亚选侯国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之间的比较

巴伐利亚选侯国有69个关系,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有10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7,杰卡德指数为4.05% = 7 / (69 + 104)。

参考

本文介绍巴伐利亚选侯国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