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左營區和楠梓區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左營區和楠梓區之间的区别

左營區 vs. 楠梓區

左營區是台灣高雄市的市轄區,位於市內西南部,市中心北方,西濱台灣海峽,與三民區、鼓山區、楠梓區、仁武區相鄰。人口約19.7萬人,是高雄第三大區。左營共可以分為舊部落(蓮池潭周圍)、新社區(縱貫線東側)、與眷村等三大區塊,各個區塊文化特色有一定差異性。舊部落大多數是住著明鄭時期開發後的居民,以閩南族群為主;軍眷區是1949年後來台的外省族群;新社區則是近年來自各國的新移民,已無明顯族群可以劃分。位於本區的左營軍港是中華民國海軍與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最大和最重要的基地,海軍下轄重要軍事單位亦位於此。 本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24.7℃,年雨量約1,800公釐。本區近20年來因東側龐大重劃區快速發展,目前已經成為北高雄之新興商業核心,住宅大樓及人口密度相當高,各類異國餐廳也相當蓬勃,明誠路和裕誠路一帶已經形成北高雄密集的餐飲商圈。 高雄捷運紅線巨蛋站附近、大型購物中心漢神巨蛋已於2008年7月開幕,並結合附近瑞豐夜市形成「巨蛋商圈」,被視為北高雄近期崛起的重要商圈。本區亦為台鐵、高鐵重要交通站點所在,高鐵左營站位於本區北側,與台鐵新左營站、捷運左營站連通共站;台鐵新左營站內2至4层有環球購物中心新左營車站店,高鐵站區旁則有新光三越高雄左營店(分為彩虹市集/本館兩棟,以地下通道/天橋與捷運/高鐵站連通)。台鐵除新左營站外,其南方1.9公里處尚有台鐵左營站。. 楠梓區(注音:ㄋㄢˊ ㄗˇ ㄑㄩ,英語:Nanzih/Nanzi/Nantz/Nantzu District,閩南語:楠梓區 Lâm-tsú-khu),是台灣高雄市的市轄區,位於市內西南部、市中心北端,北臨梓官區、橋頭區及燕巢區,東臨仁武區、大社區,西濱台灣海峽,南接左營區。自然位置處於壽山、半屏山北麓,有楠梓溪、典寶溪、後勁溪流經,地勢大致平坦,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 楠梓區產業以工商業為主,過去因中油設立高雄煉油總廠以及經濟部設立楠梓加工出口區,而快速帶動本區經濟發展及人口流入。後來因加工業衰退造成園內廠商大幅遷出,區域及人口發展進入停滯。但近年得高雄市政府輔助重新打造及園內產業轉型,使加工區產業轉型為科技發展且規劃楠梓第二園區,重新帶回廠商進駐、就業機會及人口移入,目前為高雄市人口快速成長區之一。 楠梓區也為高雄市境內大學設立最多的區域,區內西北側為國立高雄大學、東側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第一校區、中間則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楠梓校區。龐大的大學人口成為楠梓商圈發展及消費來源。過去後勁地區因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現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楠梓校區)及楠梓加工出口區提供大量消費人口得以發展成商圈。但在楠梓加工出口區衰退同時,使後勁商圈陷入發展低迷。商圈逐漸轉移至人口較為密集的德賢路,加上國立高雄大學的設立帶來的消費人口,使具有地緣鄰近的惠民路沿連德賢路形成龐大的新興商圈。此外,國立高雄大學更促成藍田--一帶大量興起住宅建案及大賣場(家樂福楠梓店)進駐。清豐里一帶本因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第一校區(原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及台糖量販楠梓店的設立得以發展,但近年又因德民新橋的建造,使楠梓東西兩側可流通,進而加速此區建設及大片住宅地重劃。 至今楠梓區已成為高雄市的人口快速成長區之一,也是北高雄重要工商核心之一。區內並形成以楠仔坑(車站一帶)、右昌、後勁、翠屏(德賢路至惠民路一帶)四區為主的商業活動聚集區。雖然本區受大學人口及加工區勞動人口而得以發展,但本區受地形阻隔,區位與市區斷裂且邊緣,致使無大型資源或市轄建設於此。不過因中油煉油廠遷廠,遺留下的龐大腹地是否能再造且驅動楠梓區發展,仍可期待。.

之间左營區和楠梓區相似

左營區和楠梓區有(在联盟百科)23共同点: 半屏山台灣台灣海峽台灣日治時期右昌岡山郡左營庄市辖区仁武區縱貫線 (南段)热带季风气候高雄州高雄市高雄市 (州轄市)高雄市政府警察局高雄郡高雄捷運紅線臺灣鐵路管理局臺灣清治時期楠梓區明鄭時期

半屏山

半屏山,位於台灣高雄市境內,左營、楠梓兩區交界之處,蓮池潭之東北邊,與龜山隔潭對峙,是一座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小山,向東南傾斜約30-35度,西北側坡度較緩,海拔曾經高約二百三十三公尺,最長約兩千五百公尺,最寬約有八百公尺,主要由石灰岩之珊瑚礁石灰岩及上新—更新世青灰色泥岩偶夾薄砂岩層之古亭坑層組成 。 半屏山這個名字的由來,在《鳳山縣采訪冊》裡的記載有提到:....平地突起,形如列幛、如畫屏,故名。為聖廟左翼,蓮花潭直逼山下,又如展旂,故亦名旂山。」,因為半屏山是傾斜的台地狀孤丘單面山,其外形不但很像被斧頭削去一半,遠遠看去,也像展開的屏風旗幟,所以就有了半屏山的稱呼。 半屏山自古即是著名景點,並以「屏山塔影」聞名。由於半屏山的造型奇特,因此從古到今,產生許多關於半屏山的傳說。但由於山上的石灰岩已遭水泥廠開挖多年,目前半屏山不但高度變低,最高處只剩 181 公尺,樣貌也與以往大不相同,原本具有的特色至今已看不大出來了。 高雄捷運於左營=世運兩站間,設有穿越半屏山之全線唯一山岳隧道。世運站於設計階段時,曾暫名為半屏山站。.

半屏山和左營區 · 半屏山和楠梓區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台灣和左營區 · 台灣和楠梓區 · 查看更多 »

台灣海峽

臺灣海峽(簡稱臺海;歐洲早期稱福爾摩沙海峽)指的是介於福建與台湾之間的狹窄海域和海峽。 由於臺灣海峽位於东海及南海之間,為東洋海洋史上貿易路線上的重要水域;位於亞洲及太平洋之間,成為近代地緣政治戰略要點。 地理學上為东海及西太平洋的一部分,北以台湾新北市三貂角經釣魚臺列嶼之黃尾嶼與福建省平潭島連線;南則是以屏東縣鵝鑾鼻與福建省东山岛連線為界,南北長約300公里,平均寬度180公里。 主要以大陸棚為主,其水深(岩床最大深度)為70米。海域上的島嶼,除靠近福建的沿海大陸島外,尚有澎湖群島與屏東縣的小琉球。.

台灣海峽和左營區 · 台灣海峽和楠梓區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台灣日治時期和左營區 · 台灣日治時期和楠梓區 · 查看更多 »

右昌

右昌也稱右衝或右沖,是台灣高雄市楠梓區境內一個聚落。.

右昌和左營區 · 右昌和楠梓區 · 查看更多 »

岡山郡

岡山郡為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隸屬高雄州。 岡山郡役所設於岡山街。岡山郡1920年設立時管轄岡山街、阿蓮庄、路竹庄、湖內庄、彌陀庄。1924年廢高雄郡,下轄高雄街升格高雄市,左營庄、楠梓庄、燕巢庄劃入岡山郡。田寮庄原屬旗山郡,1932年劃入岡山郡。左營庄又於1940年廢庄,併入高雄市。楠梓庄則於1944年廢庄,分割併入高雄市、岡山街、燕巢庄。 岡山郡於二戰結束前轄域即今高雄市岡山區、橋頭區(原屬岡山街)、燕巢區、田寮區、阿蓮區、路竹區、湖內區、茄萣區(原屬湖內庄)、彌陀區、永安區(原屬彌陀庄)、梓官區(原屬彌陀庄)等地。.

岡山郡和左營區 · 岡山郡和楠梓區 · 查看更多 »

左營庄

左營庄,為1920年~1940年間存在之行政區,1920年~1924年轄屬於高雄州高雄郡,1924年以後改轄屬於岡山郡。今高雄市左營區、三民區北側及楠梓區西側,曾包含鼓山區北側。.

左營區和左營庄 · 左營庄和楠梓區 · 查看更多 »

市辖区

市轄區(常簡稱為區)为現代社會中對城市中所設行政區劃单位類型的泛稱。本條目以講述華語圈的市轄區為主。.

左營區和市辖区 · 市辖区和楠梓區 · 查看更多 »

仁武區

仁武區位於台灣高雄市,北臨大社區,西鄰三民區、左營區、楠梓區,東鄰大樹區,南接鳥松區。 本區西部地勢平坦,為主要農耕地帶,東部地勢較高,多丘陵地,耕作較為困難,氣候則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23~25℃。近年來因仁武工業區的設置,各種工廠林立,使本區的產業型態逐漸轉型為工商業,且交通十分便利,為高雄市人口快速成長區之一。.

仁武區和左營區 · 仁武區和楠梓區 · 查看更多 »

縱貫線 (南段)

縱貫線(南段)是指縱貫線從彰化車站至高雄車站間,由臺灣鐵路管理局所經營的傳統鐵路幹線,沿途大多為平原及少部分丘陵地形。.

左營區和縱貫線 (南段) · 楠梓區和縱貫線 (南段) · 查看更多 »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热带纬度10°至20°的大陆东岸地区。具体分布在海南岛中部以南、南中国海、臺灣島嘉義以南、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中部以北)、菲律宾群岛北部、南亚等地区,即南亚季风区。 一年中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左營區和热带季风气候 · 楠梓區和热带季风气候 · 查看更多 »

高雄州

州,是1920年至1945年期間設置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1920年至1926年期間轄域為今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1926年所屬之澎湖郡脫離高雄州,獨立設置澎湖廳(今澎湖縣)。.

左營區和高雄州 · 楠梓區和高雄州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左營區和高雄市 · 楠梓區和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 (州轄市)

市(たかおし),存在於1924年至1945年的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隸屬高雄州,由高雄郡高雄街升格而來,二次大戰後改為臺灣省高雄市。.

左營區和高雄市 (州轄市) · 楠梓區和高雄市 (州轄市)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

市政府警察局(簡稱高雄市警察局、高雄市警局、高市警局),為高雄市最高警察行政機關,隸屬於內政部警政署及高雄市政府,民國99年12月底高雄縣市合併直轄市成立,負責高雄市內治安之維護及市內所有警察行政、人事、教育及訓練等事務,警察局局本部設於前金區中正四路。 下轄三民第一、三民第二、新興、苓雅、左營、楠梓、鼓山、鹽埕、前鎮、小港、鳳山、林園、仁武、旗山、六龜、岡山、湖內 等17個分局。.

左營區和高雄市政府警察局 · 楠梓區和高雄市政府警察局 · 查看更多 »

高雄郡

郡為臺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隸屬高雄州。該郡之設立是依據臺灣總督府於1920年8月10日公布的府令第47號,於同年9月1日正式實施,直到1924年12月25日因行政區調整,高雄街升格為高雄市而廢止。.

左營區和高雄郡 · 楠梓區和高雄郡 · 查看更多 »

高雄捷運紅線

捷運紅線(簡稱紅線)是高雄市高雄捷運首期兩條路線中的南北向路線,亦是臺灣首條連絡機場的捷運系統,另一條是東西向的高雄捷運橘線,兩線於市中心中山、中正路交叉處地下的美麗島站交會,乘客可在此於兩線間轉乘。 在目前營運的高雄捷運初期路線裡,紅線北起毗鄰北機廠的南岡山站,是一地面車站。南岡山站以南至世運站皆為高架站,沿途經過橋頭火車站、橋頭糖廠、高雄新市鎮、楠梓火車站、高雄都會公園、楠梓加工區、世運主場館。穿過半屏山後轉為地下車站,至小港站沿途經過台灣高鐵(左營站)、高雄巨蛋商圈(巨蛋站)、愛河之心、台鐵高雄車站、大港埔圓環(美麗島站)、五福商圈(中央公園站)、三多商圈(三多商圈站)、夢時代商圈、前鎮河、南機廠(草衙站)、小港國際機場(高雄國際機場站),最後至位於小港區商業中心的南端終點小港站。橋頭火車站至小港站的路線於2008年3月9日通車,南岡山站則因在紅線動工後才確定增設而於四年後的2012年12月23日開始營運。 除了營運中的路線外,高雄捷運亦有規劃由北端南岡山站往北延伸至湖內區的岡山路竹延伸線及延伸至台南的沙崙延伸線,和由南端延伸至林園區和屏東縣東港鎮的小港林園線及林園東港線。岡山路竹延伸線沿途將經過路竹中心區域、南部科學工業園區高雄園區(路竹科學園區),及岡山市區、阿公店溪。此延伸線計畫以高架方式興建,並採用與本線相同的高運量系統。2013年5月行政院核定優先推動南岡山站至台鐵岡山站的第一階段延伸線,之後將視財政、運量逐步推動。小港林園線及林園東港線因運量和成本問題而屬遠期計畫,初步決定分別採用與主線不同、成本較低的輕軌和公車捷運系統。 在可行性研究報行政院核定時,原先核定至R2中鋼東門站,R1大坪頂站則因大坪頂新市鎮計畫的延滯和成效不彰,故取消設站。R2站則是為了預留後續興建形式之彈性而在捷運局最後呈報交通部時取消,不過中鋼東門站在後來的延伸線計畫中恢復設置。 除高雄車站外,所有紅線高運量車站皆以可容二組六節車廂停靠來設計,以容納未來的運量需求。隨著2008年通車啟用的捷運高雄車站因台鐵鐵路地下化工程需要,只興建臨時站體,因此只可容許一組三節車廂停靠。可停六節車廂的永久站體月台和設施要等到台鐵工程完成後才會繼續施工,目前南向要進臨時站前可由車窗玻璃外看到有鐵皮圍住施工中的永久月台地點。 紅線全線皆是以高運量建設,但考慮營運初期運量不高,目前暫時以中運量1組3節營運,待紅橘線日運量達45萬人次之標準,才會提升至高運量2組6節的模式營運。.

左營區和高雄捷運紅線 · 楠梓區和高雄捷運紅線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村里#鄰.

左營區和鄰 · 楠梓區和鄰 · 查看更多 »

臺灣鐵路管理局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簡稱臺灣鐵路局、臺鐵局、臺鐵,或逕稱為鐵路局)是中華民國交通部所屬之獨立事業機構,負責經營臺灣的傳統鐵路系統-臺灣鐵路,為臺灣第一家、也是規模最大的鐵路業者,2016年9月底,在職員工共13,099人,營運路線共有13條,長度達1085.3公里《2010年臺鐵統計年報》,第5頁;若含非營業路程的路線里程,路線長度可達1114.5公里(2010年臺鐵統計年報,P94)。,並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經營阿里山森林鐵路。其亦為國際鐵路聯盟準成員。 臺鐵局的創建,可追溯至清朝時代的1887年由臺灣巡撫劉銘傳成立的全臺鐵路商務總局,為臺灣鐵路運輸肇建之始;但機構之前身,為日治時代的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簡稱「鐵道部」),現今的組織編制與路線規模多奠基於此時期。其徽章於1950年代啟用,是由代表臺灣的俗體字「--」字、加上鐵軌的橫斷面所組成。.

左營區和臺灣鐵路管理局 · 楠梓區和臺灣鐵路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臺灣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是指臺灣及澎湖由清朝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清領時期、清據時期,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清朝初期繼承明朝的觀念,視台灣為化外之地,未入版圖,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中國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將領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的戰略位置,避免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導致台灣作為法外之地,動亂頻仍;清朝禁止人民移民台灣,然而偷渡者絡繹不絕,也禁止原漢通婚,但對平埔族人採取強制漢化的政策。平埔族人若不接受漢化,除了課以重稅之外,每年還必須強制勞役。在這種殖民政策之下,經過大約一世紀的1770年代,平埔族幾乎全部被漢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之一。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左營區和臺灣清治時期 · 楠梓區和臺灣清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里是東亞傳統的长度单位,起源於中國周代,當時一里為1800尺,後世實際長度歷代不同,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後也有變化;至近代於華語圈也稱作華里以和英里和公里區別。 现在一般1里等于500米,2里等于1公里。 日本大寶律令規定「里=5町=300歩」1里.

左營區和里 · 楠梓區和里 · 查看更多 »

楠梓區

楠梓區(注音:ㄋㄢˊ ㄗˇ ㄑㄩ,英語:Nanzih/Nanzi/Nantz/Nantzu District,閩南語:楠梓區 Lâm-tsú-khu),是台灣高雄市的市轄區,位於市內西南部、市中心北端,北臨梓官區、橋頭區及燕巢區,東臨仁武區、大社區,西濱台灣海峽,南接左營區。自然位置處於壽山、半屏山北麓,有楠梓溪、典寶溪、後勁溪流經,地勢大致平坦,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 楠梓區產業以工商業為主,過去因中油設立高雄煉油總廠以及經濟部設立楠梓加工出口區,而快速帶動本區經濟發展及人口流入。後來因加工業衰退造成園內廠商大幅遷出,區域及人口發展進入停滯。但近年得高雄市政府輔助重新打造及園內產業轉型,使加工區產業轉型為科技發展且規劃楠梓第二園區,重新帶回廠商進駐、就業機會及人口移入,目前為高雄市人口快速成長區之一。 楠梓區也為高雄市境內大學設立最多的區域,區內西北側為國立高雄大學、東側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第一校區、中間則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楠梓校區。龐大的大學人口成為楠梓商圈發展及消費來源。過去後勁地區因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現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楠梓校區)及楠梓加工出口區提供大量消費人口得以發展成商圈。但在楠梓加工出口區衰退同時,使後勁商圈陷入發展低迷。商圈逐漸轉移至人口較為密集的德賢路,加上國立高雄大學的設立帶來的消費人口,使具有地緣鄰近的惠民路沿連德賢路形成龐大的新興商圈。此外,國立高雄大學更促成藍田--一帶大量興起住宅建案及大賣場(家樂福楠梓店)進駐。清豐里一帶本因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第一校區(原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及台糖量販楠梓店的設立得以發展,但近年又因德民新橋的建造,使楠梓東西兩側可流通,進而加速此區建設及大片住宅地重劃。 至今楠梓區已成為高雄市的人口快速成長區之一,也是北高雄重要工商核心之一。區內並形成以楠仔坑(車站一帶)、右昌、後勁、翠屏(德賢路至惠民路一帶)四區為主的商業活動聚集區。雖然本區受大學人口及加工區勞動人口而得以發展,但本區受地形阻隔,區位與市區斷裂且邊緣,致使無大型資源或市轄建設於此。不過因中油煉油廠遷廠,遺留下的龐大腹地是否能再造且驅動楠梓區發展,仍可期待。.

左營區和楠梓區 · 楠梓區和楠梓區 · 查看更多 »

明鄭時期

明鄭時期是指1662年-1683年間,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鄭成功于南臺灣所建立之政權統治時期。明郑時期前後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三世統治21年。 明末,战乱频起,内有流寇犯上作乱,外有满清虎视眈眈窥视中原。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农民军占领,江南地区的明朝宗室建立南明政权。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不久之后鄭芝龙家族在福建拥立隆武帝与清兵抗争。郑芝龙降清后,其子鄭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继续斗争,后因北伐失利,退守东南沿海地区。随着清军的不断“围剿”,鄭成功的势力范围也逐步缩小,为了寻找反清复明的基地,1661年郑成功东征,佔领荷属台湾。 明鄭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閩南民系)政權,鄭成功登陸臺灣後將該地改名為「東都」,仿照大陆的郡县制,将赤崁地方更名“东都明京”設置承天府為地方府治行政中心,作为臺灣最高的行政机构,效仿明朝中央官制,设六官;府城分为东安、西安、宋南、镇北四坊,各设首领,管理事务;府之下设二县,承天府以北叫天兴县、以南叫万年县,同时各种民生工作也逐步展开,例如:查户口、报田产、征劳力、纳税银等。鄭成功抵臺一年後即病逝,世子鄭經與其弟鄭世襲發生政爭戰役,其間鄭經於沒有皇帝的冊立之下,接受眾臣擁立為「世藩」。 鄭經嗣位之爭後,鄭經以「世藩」身分主政,改东都为「東寧」,建都安平鎮於熱蘭遮城,經過加以翻修稱之後稱為「王城」。对内奉南明永历帝正朔,对外与占据大陆的清朝互不统属,所谓“东宁建国,别立乾坤”,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明鄭政權的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臺灣西南部地區,其他地方則有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瑪家王國等原住民政權管轄。 郑经去世后,明郑内部爆发权力之争,馮錫範借口监国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子,拥立自己的女婿郑克塽为延平王,聯合刘国轩發動東寧之變,殺害了郑克臧,最终大权旁落,民心涣散,明郑从此一蹶不振。1682年,施琅师法郑成功收台之法,攻克澎湖岛,於1683年占领台湾,明郑结束。為防止台灣的東寧遺民以東寧王室的名義反叛,康熙帝下令将鄭成功、鄭經等郑氏在台王室陵墓悉数崛起迁葬中国内陆。 鄭成功受封明朝爵位「延平王」,在正式文告中皆謹守藩王的身份,多自稱「本藩」(Pun Poin;Pumpuan;Pún-phoan),曆法上,始終奉南明永历帝的永曆年號為其正朔,因此,永曆帝死後亦持續使用;於現存對其他政權的諸多外交文書中皆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官職與「延平王」的爵位(鄭經則稱世子)作為其官方身分号召恢复明朝,有人指出明郑应为南明的延续;亦禮遇眾多流寓明朝宗室,如寧靖王朱術桂、魯王世子朱弘桓等人,並於重要冊封儀式中邀請明朝宗室於旁觀禮以維持宗藩體統。 但實際上,明郑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為皇帝或监国,國家元首即是延平王,是一個獨立行政、以延平王為實際領導者的政治實體,即使對內、外遵行明朝體制禮法的鄭經也曾經自認東寧從來不內屬中土,而是另新闢的海外領土。明太祖祖訓曾提到不征之國,要求後世不可征服內容中的藩屬國,其中台灣列屬藩屬國中的小琉球。而清世宗雍正提到乃是其父將台灣拓入中國版圖等語。.

左營區和明鄭時期 · 明鄭時期和楠梓區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左營區和楠梓區之间的比较

左營區有130个关系,而楠梓區有12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3,杰卡德指数为9.02% = 23 / (130 + 125)。

参考

本文介绍左營區和楠梓區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