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嵇康和阮籍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嵇康和阮籍之间的区别

嵇康 vs. 阮籍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因曾官至曹魏中散大夫,故后世又称嵇中散。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为魏晋时期文人团体“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並稱嵇阮,同为魏末文学界与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激烈抨击世俗规范,主张顺应自然法则,保全人的天性,积极推广服食养生理论,在当时極具有非常高的声望及号召力。后因卷入朋友吕安的诉讼而入狱,权臣司马昭忌惮他的言论影响力会威脅司马氏政權,在锺会的建议下将其处死。 在他死后,其思想主张在东晋及南朝受到了极大的推崇,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构成理论。随着神仙道教的兴起,嵇康本人则被神仙化,包括作为正史的《晋书》在内,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的记述中参杂了相当多神怪、传奇的内容。而他坚持思想与人格的自由,不追逐世俗名利,为追求正义而牺牲的品质,被后世视作中国传统文人清廉正直、不畏强权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中国三国时期魏的诗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人稱阮步兵。與嵇康並稱嵇阮。.

之间嵇康和阮籍相似

嵇康和阮籍有(在联盟百科)18共同点: 古琴司马昭司马懿世说新语三國志三国何晏嵇喜竹林七贤鍾嶸詩品诗经正始文心雕龙曹丕曹魏曹操晋书

古琴

古琴,原称琴,又称瑶琴、玉琴、五弦琴和七弦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自古“琴”为其特指,於1920年代起为了與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 本文统称琴。初为五弦,汉朝起定制为七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個徽,亦為礼器和乐律法器。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臺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 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組織的琴社。.

古琴和嵇康 · 古琴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郡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曹魏後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继其父兄的權力,消灭蜀汉,取代曹魏的權力。滅蜀後一年逝世,其子司馬炎逼曹奐禪讓後稱帝,追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

司马昭和嵇康 · 司马昭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司马懿

司馬懿(),字仲達,后世称赞其为冢虎,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权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的政權。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谥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故也称晉高祖、晋宣帝。.

司马懿和嵇康 · 司马懿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世说新语

《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內容大多記載東漢至東晉間的高士名流的言行風貌和軼文趣事,由南朝宋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依內容分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等等,共三十六類(門),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志人小說“隨手而記”的特性。.

世说新语和嵇康 · 世说新语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和嵇康 · 三國志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三国和嵇康 · 三国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何晏

何晏(),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孙,曹操的婿養子,三国时期玄学家,魏晋玄学贵无派创始人,与王弼并称“王何”,玄学代表人物之一,在高平陵之变与曹爽等同被司马氏诛杀,卒于正始十年(249年)。何晏以俊美著稱,有何郎粉、傅粉何郎之语,代指美男子。.

何晏和嵇康 · 何晏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嵇喜

嵇喜,字公穆,谯国铚县人(今安徽省濉溪市),生卒年不详。西晋官员。生平事迹记载并不详细,但因其是曹魏思想家嵇康的兄长,与嵇康有过诗文赠答往来,所以在研究嵇康思想的过程中受到关注。.

嵇喜和嵇康 · 嵇喜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

嵇康和竹林七贤 · 竹林七贤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鍾嶸

鍾嶸(?-518年),字仲偉,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西)人。出身世族,“好學,有思理”,精《周易》,有辭章修養,在南朝齊梁時代曾作過參軍、記室等小官。 曾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方式撰寫《詩品》(原名《詩評》,北宋後改稱為《詩品》),成書於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年)以後,品評自漢至梁122位五言詩作家,齊梁之際,文學思潮浮靡訛濫,故書中提倡風力,反對玄言,是中國第一部專論五言詩的古典文學批評名著。《詩品》有評曹操父子,鍾嶸將曹操置於下品,乃嫌其「古直」而少文彩。.

嵇康和鍾嶸 · 鍾嶸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詩品

《詩品》,原名《詩評》,唐代改題作《詩品》,南朝梁遠征記室鍾嶸撰,共三卷。《詩品》是中國第一部詩論專著,後人稱之為“百代詩話之祖”、“詩話之伐山”,對中國的詩歌理論和詩話著作、日本的漢詩與和歌產生了深刻影響。.

嵇康和詩品 · 詩品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溯自西元前11到前6世纪,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题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遂也称之谓《诗经》,而正式使用《诗经》一名,应该起于南宋初年。早期诗经版本众多,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流传至今的,是汉朝毛亨、毛苌注释的《诗经》,因此该版本又称为《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向南也远及江汉流域。.

嵇康和诗经 · 诗经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正始

正始可以指:.

嵇康和正始 · 正始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又稱作《文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齊时期,作者为刘勰。 《文心雕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精密的批評的書,“體大而慮周”,全書重點有兩個:一個是反對不切實用的浮靡文風;一個是主張實用的“攡文必在緯軍國”之落實文風。刘勰把全部的書都當成文學書來看,所以本書的立論極為廣泛。 《文心雕龙》是劉勰在入定林寺的後期所寫,是“齒在踰立”之年的作品,他曾幫助僧祐整理佛經,有學者認為《文心雕龍》多少有受佛教思想的影響。饒宗頤〈《文心雕龍》與佛教〉說:“他的文學理論之安排,卻建築於佛學根基之上。”僧祐所使用的“原始要終”一詞,在《文心雕龍》之中合計使用四次。日本學者興膳宏例舉《文心雕龙》與《出三藏記集》的相似處。其實《文心雕龍》全書受《周易》二元哲學的影響很大。不過,徐復觀教授對時潮下之日人所論支那文心解釋不表同意,而中國文學論集,莫不病之文類淆混文體。另外,有著名學者亦稱,其之謂周易二元哲學,也莫不亂套西方思潮一通,難以採信。.

嵇康和文心雕龙 · 文心雕龙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曹丕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沛国譙县(今属安徽亳州)人。三国時期曹魏開國皇帝,曹操的嫡长子,之後繼承父親的魏王封號與丞相的大權,最終脅迫東漢皇帝汉獻帝劉協禪讓,篡漢自立,建立魏朝,史称曹魏,諡文皇帝。 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及其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與父親曹操、其子曹叡並稱「魏氏三祖」。.

嵇康和曹丕 · 曹丕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嵇康和曹魏 · 曹魏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嵇康和曹操 · 曹操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嵇康和晋书 · 晋书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嵇康和阮籍之间的比较

嵇康有131个关系,而阮籍有4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8,杰卡德指数为10.34% = 18 / (131 + 43)。

参考

本文介绍嵇康和阮籍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