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岑建勳和香港新浪潮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岑建勳和香港新浪潮之间的区别

岑建勳 vs. 香港新浪潮

岑建勳(John Shum;)出生於广东恩平,后定居香港。是香港聞名的社会活动家、主持人、跨媒体人、记者、电影導演、监制、编剧、策划、投资人和演員,被誉为当代中国最成功的电影工作者、製片家、电影发行商,同時,也是香港著名的时事评论员。 岑建勳曾任香港演藝人協會的副會長和秘書長,統籌策劃過多個大型活動,動員過兩岸三地過千演藝界、社會各界的名人明星參與,包括:1989年的《民主歌聲獻中華》、1991年為華東水災募捐的《演藝界總動員--忘我大匯演》以及忘我大電影《豪門夜宴》、2003年全民抗擊SARS非典型肺炎的《1:99電影行動》、2008年救助四川地震的《演藝界512關愛行動》大匯演、2009年捐助台灣八八水災的《88水災關愛行動》大匯演、2010年為青海玉樹地震災民籌款的《演藝界情系玉樹關愛行動》大匯演等等。. 香港新浪潮是於1970年代至19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一個潮流,參與者多為擁有電視製作經驗或於美國或者英國電影課程資歷的年青導演,當中包括徐克、許鞍華、嚴浩、譚家明和方育平以及牟敦芾等等。他們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後都加入本地電視台發展;在電視台磨鍊後,離開電視台發展各自的電影事業。在此期間拍攝的一批風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電影雜誌《大特寫》(《電影雙周刊》的前身)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香港電影新浪潮:向傳統挑戰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詞來期待香港的新電影。 香港人的身份確立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粵語文化的盛行成為了香港新浪潮的創作因素。新浪潮期間,比較著名的包括許鞍華導演的《瘋劫》、《撞到正》、《投奔怒海》,譚家明導演的《烈火青春》、《愛殺》,徐克導演的《蝶變》、《第一類型危險》,梁普智於1976年導演的《跳灰》,章國明導演的《點指兵兵》、《邊緣人》,嚴浩導演的《茄喱啡》、《夜車》,方育平導演的《半邊人》、《父子情》,余允抗的《山狗》、《凶榜》(1981)及《師爸》等以及牟敦芾的《打蛇》 香港新浪潮的導演將人際關係、社會問題、家庭及香港文化納入為題材,為當時的香港電影帶來一片新景象。.

之间岑建勳和香港新浪潮相似

岑建勳和香港新浪潮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徐克章國明第一類型危險香港電影許鞍華

徐克

徐克(Tsui Hark,),本名徐文光,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监制、演员。生于越南,1966年移居香港,后到美国攻讀電影。1977年回港后,先在無線電視擔任編導,後轉投佳藝電視;佳視倒閉後转入电影圈发展,凭借《蝶变》一片展露头角,是當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重要人物之一。1984年與妻子施南生组建电影工作室,凭《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黃飛鴻》等片蜚声海内外,終結了舊港式武打片,讓包括成龍在內的電影公司很長一段時間不敢拍古裝武打片,为香港电影开创了新的时代。 徐克也是早期返回中国大陆拍摄电影的香港电影人,早于1989年,徐克就联同香港著名媒体人甘国亮、动作导演程小东等电影制作人一起到北京拍摄电影《秦俑》,徐克担任出品人,张艺谋和巩俐主演。此片开创香港和大陸合作拍摄电影的先河,台前幕后汇聚众多香港和大陸的电影精英。 2009年以来,徐克与中国大陆的華誼兄弟和博纳影业合作,拍摄了《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龍門飛甲》、《狄仁傑之神都龍王》和《智取威虎山》四部动作片,技术领先的这些动作巨制在大陆收获了很好的票房和关注度。他先后凭借《黃飛鴻》、《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和《智取威虎山》赢得三座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此外,1981年的《鬼马智多星》(台湾名《夜来香》)赢得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智取威虎山》赢得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徐克是非常狂熱的明代愛好者,對明朝歷史無所不通,這份喜好也讓他拍出許多明朝為背景的電影,如龍門系列黃沙滾滾的塞外風光配上明代衣裝正是徐克的招牌風格,只要是明朝的古裝電影十之八九為徐克經手的作品。.

岑建勳和徐克 · 徐克和香港新浪潮 · 查看更多 »

章國明

國明(Alex Cheung Kwok Ming,),香港電影導演。女兒是憑編劇作品《屍奔日記》獲得2016年香港國際影視展HAF大獎的章彥琦。.

岑建勳和章國明 · 章國明和香港新浪潮 · 查看更多 »

第一類型危險

是1980年上映的香港電影,由徐克執導。為「香港新浪潮」時期最具爭議性的代表作。 最初片名為《第一類危險》,在上映首天中途被逼落畫,原因是片中涉及製造及放炸彈情節,被電檢處列為禁片,不准放映。後來製作人員在極短時間內修改劇本、補拍部份情節及重新剪接,才能通過電檢,易名後重新上映。因此共有兩個版本:公映版和導演版,劇情亦略有不同。.

岑建勳和第一類型危險 · 第一類型危險和香港新浪潮 · 查看更多 »

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作為華語電影的一部分,是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香港在戰後五十年代開始形成具規模的電影工業,至八十年代迎來一段黃金年代,往後作為大中華地區的一個重要電影基地,被譽為與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日本東京齊名的全球四大電影制作基地,香港更成為世界第二大电影出口基地、世界第三大的电影制作中心。 在上世紀戰後,香港社會在政治及經濟上相對自由,電影業相比於其他大中華地區,例如新加坡、中國內地及台灣,更不受規範,自由的環境得以孕育出具規模的電影工業。1946年,中国内战重啟,戰亂致使华语电影業南移至香港。1949年,大批中國電影制作人由上海轉移到香港,繼承上海的藝術事業,使國語電影於1970年代及以前成為香港主流,香港亦逐渐成为主要的华语电影生产基地,五十年代九龙城一带是香港电影片场的集中地,除了位於钻石山的永华片场和大观片场、土瓜湾的南洋片场(邵氏前身)以外,世光片场、万里片场、友侨片场、九龙国家片场等都集中在這裏,因此九龙半島東部、獅子山以南一帶可被視為港產片的發祥地。這時期香港開始出現大規模的電影出口,近至東南亞、遠至五大洲都有華語電影踪迹,但由于翻译難度,加上早年华语电影業者並不重視对作品的翻译工作,因此华语电影只局限于世界各地的华语社区。直至1963年,香港政府當局通過一條廣播法例,使出品的港產片都配有英文字幕,以便於政治監察。英文字幕的出現反而幫助港产電影打入英語世界。港產片早年多是以國語電影的形式出現,如邵氏兄弟、國際電影懋業等電影業巨頭早年皆以制作國語電影為主。直到以粵語爲母語香港新一代的電影人出現,粤语电影才在七十年代以后慢慢取代国语电影,成为主流。 香港電影業在八十年代迎來黃金年代,由於不少港產片演員主演美國好萊塢的英語電影,在英語世界電影業的主舞台成名,並令華人文化得到英語世界的推崇,港產片亦隨之受到英語世界的更多關注,並開始流行對其他华语电影作品進行翻译。後來港產片更傳播至日語世界、俄語世界。八十年代港產片電影業總產值更超越以制作英語電影為主的印度寶萊塢,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另一個英語電影制作基地美國好萊塢,成為世界第二大的電影制作基地。該年代的港產片在制作質量、藝術性、題材的創新性上,均有不凡的成就。往後幾十年,香港一直維持全球第二大電影制作基地的地位,港產片在國際仍然保持著魅力。 香港電影金像獎為香港電影業的一大盛事。香港電影與大多數的商業電影一樣,有一套完善的明星制度,而這個制度之下的影星亦與香港電視產業和香港樂壇的領域重疊。.

岑建勳和香港電影 · 香港新浪潮和香港電影 · 查看更多 »

許鞍華

許鞍華(Ann Hui,),出生於遼寧鞍山,香港著名女性電影導演、監製、編劇。七、八十年代她是香港新浪潮電影製作人中的著名一員。電影作品涉獵多種不同範疇,包括:文學改編、武俠巨著、半自傳體、女性議題、社會現象、政治變遷、以至驚慄電影,是唯一一位奪得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得主(1983年、199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以及三次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1999年、2011年和2014年),是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次數最多的四人之一(另三為李行、杜琪峰與侯孝賢),曾任香港導演會會長,而2011年獲亞洲電影大獎頒發終生成就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至今只有兩部大滿貫作品(即一部電影同時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男、女主角)且都出自許鞍華之手,分別為第15屆的《女人四十》和第31屆的《桃姐》。.

岑建勳和許鞍華 · 許鞍華和香港新浪潮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岑建勳和香港新浪潮之间的比较

岑建勳有207个关系,而香港新浪潮有4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2.00% = 5 / (207 + 43)。

参考

本文介绍岑建勳和香港新浪潮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