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 (1841年1月20日)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 (1841年1月20日)之间的区别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vs. 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 (1841年1月20日)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語:The 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Respecting an Extension of Hong Kong Territory 或 The Second Convention of Peking)是1898年6月9日大清和英國在北京簽訂的一份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條約。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市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英雙方以此專條確定香港邊界,將香港境址擴展到后海灣同大鵬灣水面;專條提及租借期限为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終,此為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遠因。. 《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由英國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於1841年1月20日發表,宣稱與清政府欽差琦善就第一次鴉片戰爭「達成了初步協議」。 该协议中包含「把香港島和海港割讓給英國」,及後於香港仔登陸,從蜑民陳群以蜑家話回答中得知「Hong Kong」的名稱,並沿用至今。但由於清廷及英國政經界分別認為「有辱國體」及獲利太少,故雙方不承認《穿鼻草約》的存在。 直至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英国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才正式永久割讓與英國。 1860年清廷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即英法聯軍之役)再敗給英法聯軍,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永久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寨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之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 (1841年1月20日)相似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 (1841年1月20日)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九龍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 九龍和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 (1841年1月20日)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 (1841年1月20日)的共同点。
- 什么是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 (1841年1月20日)之间的相似性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 (1841年1月20日)之间的比较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有74个关系,而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 (1841年1月20日)有1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1.12% = 1 / (74 + 15)。
参考
本文介绍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 (1841年1月20日)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