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尼什和罗马帝国的衰落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尼什和罗马帝国的衰落之间的区别

尼什 vs. 罗马帝国的衰落

尼什(塞尔维亚语:Ниш或Niš;拉丁语:Naissus;希腊语:Ναϊσσός)是塞爾維亞的一座城市,在中塞爾維亞範圍內,尼什也是塞爾維亞南部最大的城市。在塞爾維亞國內,尼什是僅次于首都貝爾格萊德、諾維薩德的第三大都市。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市區人口有192,208人。包含郊外在內,全市有人口260,237人。尼什的面積是597㎢,市區部份分為4個區,加上郊外的尼什卡巴尼亞,共分為五個區。郊外分為68個地區。尼什是尼沙瓦州的行政中心都市。 尼什是欧洲和巴尔干半岛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古代就被认为是连接东西方世界的重要通道。早在铁器时代,古代巴尔干色雷斯人就定居在这里。色雷斯人部族多利巴利人在凱爾特人來到巴爾幹之前就居住在這里。公元前279年,凱爾特人來到這裡,凱爾特人部族之一斯科迪斯克人開始統治這裡。在公元前75年,尼什市區及其附近地區被羅馬人征服。古羅馬在1世紀建設了米利塔里亞大道。尼什在當時的名稱是納伊斯斯(Naissus),是當時的重要都市。尼什也是君士坦丁堡的創建者、羅馬帝國最初的基督教徒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誕生地,此外也是君士坦丁三世及查士丁一世的誕生地。尼什郊區還有塞爾維亞最古老的教會。 今日的尼什是塞爾維亞最重要的產業和教育中心之一,是電器產業及機械技術、紡織、香煙產業的中心。2013年,尼什將舉辦紀念米蘭勅令1,700年的活動。. 罗马帝国的衰落(英语:Decline of the Roman Empire)是指罗马帝国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机构等的逐步瓦解和崩溃,最终使西欧遭受蛮族入侵和占据的厄运。这是《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年)的作者,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做的定义,但吉本不是第一个对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和具体时间提出质疑的人。「从十八世纪起」,吉本评论说,「我们开始沉迷于它的衰落史;我们将它捧为可知的没落史的范本,也因此,作为我们对现实担忧的一个象征」。罗马帝国的衰落已经成为最大的历史未解之谜之一,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趣。1984年,德国历史教授亚历山大·德曼特出版的专著中列举了前人给罗马衰亡的210种解释,而新的理论也从那时起纷纷被提出。 罗马帝国的衰落,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终结和欧洲中世纪的开始。大衰退持续了約320年,告终于西元476年9月4日,即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日耳曼将军奥多亚塞廢黜之日,但被东罗马帝国承认的皇帝尼波斯政权在达尔马提亚苟延残喘到480年。根据吉本的评述,东罗马帝国从此却越来越强大,一直存在到君士坦丁堡的沦陷(1453年5月29日)。关于罗马帝国终结的标志性时间还有: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狄奥多西一世去世的395年,也是罗马帝国政治统一的最后一年;日耳曼部落大规模穿越莱茵河的406年(罗马军团因意大利告急而撤出了边境);410年,近八百年牢牢掌控在罗马人手里的罗马城沦于蛮族;最后一位努力恢复西方失地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65年的去世;632年伊斯兰势力的崛起。 长期以来关于罗马衰落的理论汗牛充栋,也有关于归根到底是不是衰落的争论。不少学者主张与其说是衰落,不如把这个过程概括为“曲折的发展”更加确切。.

之间尼什和罗马帝国的衰落相似

尼什和罗马帝国的衰落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君士坦丁堡巴尔干半岛阿提拉色雷斯查士丁尼一世欧洲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君士坦丁堡和尼什 · 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帝国的衰落 · 查看更多 »

巴尔干半岛

巴爾幹半島(Balkans)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于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于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药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薩拉熱窩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尼什和巴尔干半岛 · 巴尔干半岛和罗马帝国的衰落 · 查看更多 »

阿提拉

阿提拉(Attila,),一譯亞提拉,古代欧亚大陆匈人最为人熟知的领袖和皇帝,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曾多次率领大军入侵東羅馬帝国及西羅馬帝国,並對兩國構成極大的威胁。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曾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戰役被逼停止向西進軍。然而後來他卻攻向意大利,並於公元452年把當時西羅馬帝国首都拉文納攻陷,趕走了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国名存實亡。 由448年至452年,匈人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疆土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在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国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歐洲歷史中更富傳奇性。在西歐,他被視為殘暴及搶奪的象徵,但同時相對地亦有歷史記載形容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尤見於古北歐的薩迦文獻記載中。.

尼什和阿提拉 · 罗马帝国的衰落和阿提拉 · 查看更多 »

色雷斯

色雷斯(希腊语:Θρκη,保加利亚语:Тракия,土耳其語:Trakya)是东欧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今天的色雷斯包括了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色雷斯濒临三个海,分别是黑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它也被称为鲁米利亞(Rumeli)。 希腊北部西色雷斯为希腊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的一部分,称色雷斯地区,辖埃夫罗斯州、克桑西州、罗多彼州。 东色雷斯面积24,476km²,西色雷斯面积8,578km²,北色雷斯面积42,155km²。 历史上色雷斯的边界经常发生变化。古色雷斯(即古色雷斯人居住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希腊东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共和国的东部,北至多瑙河,南濒爱琴海,东至黑海与马尔马拉海,西达瓦达河和大摩拉瓦河。而作为罗马行省的色雷斯面积则相对较小,北部边界退至了巴尔干山脉,西部边界则位于美斯塔河。.

尼什和色雷斯 · 罗马帝国的衰落和色雷斯 · 查看更多 »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拉丁语:Justinianus I;希腊语:Ιουστινιανός;全名为弗拉维·伯多禄·塞巴提乌斯·查士丁尼 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约)是东罗马帝国皇帝,他的统治时间是从527年到565年。由於他收復了許多失土,重建聖索菲亞教堂,並編纂查士丁尼法典,功不可沒,因此也被称为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古典时期转化为希腊化时代的东罗马帝国的重要过渡期。比如他于542年废除了执政官这个从罗马共和国遗留下来的官职(可能出于费用的考虑)。他还加强了皇帝作为神在地上的代表的地位,这一举动彻底破坏了罗马帝国中皇帝被视为首席执行官、“国家之父”,“第一公民”的形象。但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就已经对查士丁尼一世的政策提出了深刻的批评。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是今天对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期研究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尼什和查士丁尼一世 · 查士丁尼一世和罗马帝国的衰落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尼什和欧洲 · 欧洲和罗马帝国的衰落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尼什和罗马帝国的衰落之间的比较

尼什有75个关系,而罗马帝国的衰落有8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3.68% = 6 / (75 + 88)。

参考

本文介绍尼什和罗马帝国的衰落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