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小行星衛星和柯伊伯带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小行星衛星和柯伊伯带之间的区别

小行星衛星 vs. 柯伊伯带

小行星衛星是指環繞另一顆小行星運行的小行星。而小行星所帶的衛星和其大小相近時則會用另一個術語——雙小行星。 小行星衛星如何形成目前尚不清楚,有各種可能存在。較為接受的理論是從主小行星受到撞擊而剝離的碎塊形成,也有可能是重力大的小行星擄獲較小的小行星而形成。 第一顆確認的小行星衛星是環繞艾女星(243 Ida)運行的艾卫(Dactyl)。是在1993年由伽利略號探測船所發現。 1998年在香女星周圍發現第二顆小行星衛星。截至2004年2月為止,以地球上的望遠鏡又另外發現了37顆小行星衛星。 目前已發現的小行星衛星所環繞運行的小行星分佈在小行星帶、特洛伊小行星群、近地小行星群及古柏帶。 休神星則是双小行星的例子,為兩個相等星體環繞共同重力中心運行。 林神星和兩個較小且相似的雙胞胎衛星林卫一((87) Sylvia I Romulus)及林卫二((87) Sylvia II Remus)則是第一組於2005年8月10日發佈確認屬於三元小行星(asteroid trio)的特殊例子。 2008年,阿雷西博電波望遠鏡發現近地小行星有兩顆衛星。這顆小行星於2001年被發現,直徑僅約2公里,被發現的兩顆衛星各約1公里與300公尺,而且其軌道面相同,可能為數十億年前同時生成而非捕獲。過去也曾發現具有一顆衛星的近地小行星,這顯示近地小行星為重星系統的機率並不低。重星系統可讓天文學家精確計算出小行星的質量。. 柯伊伯带(Kuiper belt),又稱作倫納德-柯伊伯带,另譯庫柏帶、--,是位於太陽系中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单位)外側的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带的假說最先由美国天文學家弗雷德里克·倫納德提出,十几年後杰拉德·柯伊伯證實了该观点。柯伊伯帶类似于小行星带,但大得多,它比小行星帶宽20倍且重20至200倍。如同主小行星帶,它主要包含小天体或太阳系形成的遗迹。虽然大多数小行星主要是岩石和金属构成的,但大部分柯伊伯带天体在很大程度上由冷冻的挥发成分(称为“冰”),如甲烷,氨和水组成。柯伊伯带至少有三顆矮行星:冥王星,妊神星和鸟神星。一些太阳系中的衛星,如海王星的海卫一和土星的土卫九,也被认为起源于该区域。 柯伊伯带的位置處於距離太陽40至50天文单位低傾角的軌道上。該處過去一直被認為空無一物,是太陽系的盡頭所在。但事實上這裡滿佈着直徑從數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微行星。柯伊伯带的起源和確實結構尚未明確,目前的理論推測是其來源於太陽原行星盤上的碎片,這些碎片相互吸引碰撞,但最後只組成了微行星帶而非行星,太陽風和物質會在在此處減速。 柯伊伯带有时被误认为是太陽系的邊界,但太阳系还包括向外延伸两光年之远的奥尔特星云。柯伊伯带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如哈雷彗星。自冥王星被發現以來,就有天文學家認為其應該被排除在太陽系的行星之外。由於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带內大的小行星大小相近,20世紀末更有主張該其應被歸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應被當作是其伴星。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將冥王星剔出行星類別,并和谷神星与新发现的阋神星一起归入新分类的矮行星。 柯伊伯带不应该与假设的奥尔特云相混淆,后者比前者遥远一千倍以上。柯伊伯带内的天体,连同离散盘的成员和任何潜在的奥尔特云天体被统称为海王星外天体(TNOs)。冥王星是在柯伊伯带中最大的天體,而第二大知名的海王星外天体,則是在离散盘的阋神星。.

之间小行星衛星和柯伊伯带相似

小行星衛星和柯伊伯带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小行星小行星帶海王星外天體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小行星和小行星衛星 · 小行星和柯伊伯带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帶

#重定向 主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衛星 · 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带 · 查看更多 »

海王星外天體

海王星外天体(Trans-Neptunian object),常简称海外天体,是指太陽系中所在位置或運行軌道超出海王星軌道範圍的天體。海王星外的太陽系由內而外可再區分柯伊伯带區帶。 冥王星與其五顆衛星冥衛一至冥衛五即屬於海王星外天体,但考虑到冥王星特殊的公转轨道有部份位於海王星轨道以内的情况,如果冥王星現在才被發現,或許就不能当作行星。而在2006年,冥王星亦從九大行星中剔除。 宇宙中的天體如行星均靠重力相互吸引。1900年代初期由於當時已知行星的觀測軌道與預期路線不合,於是假設海王星軌道外還有一顆以上的行星仍未尋獲(參見假設的海王星外行星,Planet X)。而後即依據此假設在海王星軌道外發現冥王星及其他天體。雖然重新修正估算過海王星質量後顯示這個問題並不確實,但仍有一些過小而難以解釋的星體軌道擾動。.

小行星衛星和海王星外天體 · 柯伊伯带和海王星外天體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小行星衛星和柯伊伯带之间的比较

小行星衛星有29个关系,而柯伊伯带有7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2.86% = 3 / (29 + 76)。

参考

本文介绍小行星衛星和柯伊伯带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