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富里鄉和臺灣原住民族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富里鄉和臺灣原住民族之间的区别

富里鄉 vs. 臺灣原住民族

富里鄉(阿美語:Kongpo;臺灣客家語海陸腔:fuˇ liˋ hiongˋ)是台灣花蓮縣最南方的一個鄉,北與玉里鎮,西與卓溪鄉,東北與台東縣長濱鄉, 東與成功鎮,東南與東河鄉,南與池上鄉接壤。 鄉內人口約有一萬人,境內具有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阿美族、大武壠族、馬卡道族、西拉雅族等多元族群特色。地方通行語為阿美語與台灣客家語。 主要產業活動以農業為主,主要特產以富里米、香菇和金針為大宗。 鄉內的六十石山、羅山瀑布及東富公路上的小天祥是知名的觀光景點。. 臺灣原住民族是指原居於臺灣的民族,由17世紀漢裔移民大規模移入前,即已定居在此的數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之部族所構成,屬於南島民族;其中臺灣本島的所有部族為臺灣南島語群,蘭嶼上的達悟族則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的巴丹語群。由於西方早期以「福爾摩沙」一詞稱呼臺灣,在部份文獻中又被稱為「福爾摩沙人」,意即「福爾摩沙島上的居民」。目前僅16個部族為官方所承認,根據《原住民族身分法》登記之戶口統計至少約56萬多人口(2018年2月),佔臺灣人口的2.38%。 臺灣原住民族曾是臺灣的主體民族,但受外來移民數量的擴張以致居住範圍受到排擠,治權領域逐漸縮小;這些區域現今主要位於臺灣本島東部、西部山區以及蘭嶼,並由官方劃定為原住民族地區,簡稱原鄉,原住民族則享有自治權。此外,原住民族長期以來因都市化而流入各大都會區,現今已有四成六人口設籍於都會區,部分區域之族人甚至認同其現居地為原鄉而形成部落。.

之间富里鄉和臺灣原住民族相似

富里鄉和臺灣原住民族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卓溪鄉大武壠族中央研究院玉里鎮花蓮縣西拉雅族馬卡道族阿美族臺灣客家語長濱鄉成功鎮

卓溪鄉

卓溪鄉(布農語:Takkei),位於臺灣花蓮縣西南部,為花蓮縣三個山地原住民鄉之一(另兩個是秀林鄉與萬榮鄉),卓溪鄉北臨萬榮鄉,東鄰瑞穗鄉、玉里鎮、富里鄉,西鄰南投縣信義鄉、高雄市桃源區,南接台東縣海端鄉,有北回歸線經過,是花蓮縣面積第二大,臺灣面積第五大的鄉鎮。 卓溪鄉地處中央山脈之上,鄉境內有95%以上的土地均為山地,地勢甚為崎嶇陡峭,許多河流均發源於此,僅在中央山脈東麓有少許河谷平原,氣候則隨地勢高低而有所差異。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布農族為主,亦有部份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產業以農業為主。 地方通行語為布農語。.

卓溪鄉和富里鄉 · 卓溪鄉和臺灣原住民族 · 查看更多 »

大武壠族

大武壠族(大武壠語:Taivoan)或稱大滿族,為台灣原住民的一支,清朝文獻稱之為「四社熟番」,原鄉在臺南玉井盆地一帶,現今主要分佈在台南、高雄兩地區的丘陵和河谷地帶,如:原 2009 年八八風災前,高雄縣小林村曾為台灣大武壠族人口最多的部落。台灣東部的花蓮、台東也有來自西部遷入的平埔族群,其中多數為大武壠族。據簡文敏等學者以日治時期的種族登記推估,目前臺灣的大武壠族後裔可能超過 2 萬,是臺灣僅次於馬卡道族人數次多的未正名原住民族。 由於大武壠族自稱 Taivoan 或 Taibowan(大滿),音近「台窩灣」或閩南語「台灣」,加之族人發源自臺南,也的確曾建立台歐灣社(Taiouwang),故林清財、陳耀昌等部分學者及文史工作者認為大武壠族的自稱或其社名即為「台灣」一名之由來。然翁佳音等其他學者並不認同此說法。 2013年11月15日在花蓮縣富里鄉鄉長正式認定當地包括大武壠族在內的平埔族群為「鄉定原住民」,成為全台第一個認定平埔族群為「鄉定原住民族」的鄉鎮。.

大武壠族和富里鄉 · 大武壠族和臺灣原住民族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最高層級的國家學術研究機構、台灣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直接隸屬於總統府。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位於臺北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中研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台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研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

中央研究院和富里鄉 · 中央研究院和臺灣原住民族 · 查看更多 »

玉里鎮

玉里鎮(阿美語:Posko;臺灣客家語海陸腔:Ngiugˋ liˋ zhinˊ)位於台灣花蓮縣南段,北鄰瑞穗鄉,東鄰豐濱鄉、台東縣長濱鄉,西鄰卓溪鄉,南接富里鄉,是花蓮縣南部的區域中心,面積252.3719平方公里,為全國面積最大的鎮(面積略小於台北市(271平方公里)),也是台灣東部的地理中心。 因其位於花東公路之中段,往東有玉長公路通往位於海岸山脈另一頭的長濱鄉,因此為花東縱谷的交通要衝。 本鎮地處花東縱谷平原之上,西有中央山脈,東倚海岸山脈,有秀姑巒溪及其支流豐坪溪、卓溪、拉庫拉庫溪(樂樂溪)、清水溪流經。 地方通行語為阿美語與台灣客家語。.

富里鄉和玉里鎮 · 玉里鎮和臺灣原住民族 · 查看更多 »

花蓮縣

花蓮縣,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東部,北回歸線通過其南部。西臨高聳的中央山脈,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周邊與宜蘭縣、台中市、南投縣、高雄市、台東縣相鄰,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 人口主要聚集於花東縱谷與海岸山脈最北點的沿海地帶,其以自然觀光資源著名,境內有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 縣旗以太陽的故鄉為設計理念,太陽在海面昇起的意象,象徵太平洋的曙光;每個光點代表原住民文化色彩: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與漢族。.

富里鄉和花蓮縣 · 臺灣原住民族和花蓮縣 · 查看更多 »

西拉雅族

西拉雅族(Siraya),又譯作希萊耶族,為台灣原住民族,主要分佈在嘉南平原。台灣文字歷史上被外來者以「福爾摩沙人」(Formosan) 稱呼,部分係專指其所接觸之西拉雅族人等。 19世紀因漢人爭地壓力,部份西拉雅人逐漸東遷,移住臺東、花蓮一帶,幾乎漢化,失去傳統風俗及語言,因此以平埔族群分類之。如今尚未受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承認,近年發起正名運動,要求官方承認其原住民身分,臺南縣政府在2005年率先認定西拉雅族為「縣定原住民族」,2010年縣市合併後,臺南市政府繼承其為「臺南市定原住民族」)。2013年,花蓮縣富里鄉公所亦跟進承認。 西拉雅族由於自身的阿立祖信仰,又有「拜壺民族」的稱呼,但有一說指出西拉雅族並非祀奉壺,而是崇拜壺中象徵祖靈神力的水。.

富里鄉和西拉雅族 · 臺灣原住民族和西拉雅族 · 查看更多 »

馬卡道族

卡道(Makatao)為台灣原住民族,往昔聚落為鳳山八社,包含大傑巔社等社。馬卡道族分佈在台灣最南部之嘉南平原高雄和屏東平原一帶,因此過去被分類為平埔族,小川尚義等學者認為是西拉雅族的分支,目前尚未受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承認,僅屏東縣等地方政府承認。.

富里鄉和馬卡道族 · 臺灣原住民族和馬卡道族 · 查看更多 »

阿美族

阿美族(阿美語:Amis/Pangcah)是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原鄉主要分布於花東縱谷平原與海岸平原地區,少數分布於屏東縣牡丹、滿州鄉一帶。總人口數約二十萬餘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李文成(阿美族),"對於阿美族名的商議",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Aboriginal Education World),第12期/2006年12月號,pp.91-93.

富里鄉和阿美族 · 臺灣原住民族和阿美族 · 查看更多 »

臺灣客家語

臺灣客家語(,四縣腔臺灣客拼:Toiˇ Vanˇ Hagˋ Gaˊ Ngiˊ,海陸腔臺灣客拼:Toi Van Hag Gaˋ Ngiˋ;Taiwan Hakka),又稱臺灣客家話,是臺灣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語,主要源於粵東,及少部份的閩南、閩西地區,於1993年統計約有236.6萬人使用,日治時期常被稱作廣東語,並出版諸多相關作品。 臺灣的客家語主要為四縣及海陸兩種腔。但其中又以四縣腔較為強勢,在公共場合(如車站)皆採此腔發音。四縣話與海陸話對同一個字的發音基本上一致或相似,但聲調的調值卻正好相反,形成兩者在讀同一句話時,出現聲調你高我低、你升我降的有趣唱反調情形。 而由於在聲調的轉換上是有規則可循的,因此兩個分別講四縣話和海陸話的人,尚且能順利溝通。同時,四縣話與海陸話的使用人口數,達到台灣客家語使用人數的9成以上。 此外,另有少數地區亦說大埔、饒平、詔安、永定、長樂等腔,合稱「四海永樂大平安」。其中永定、長樂兩個腔調幾乎完全退居個人家庭,目前較活躍而有完整分布區的為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其之間語言互通的關係或族群多寡的分布正好成「四海大平安」之次序所排列。 調查結果發現,在符合《客家基本法》定義且會說客語的客家民眾當中,與他人溝通的客語腔調以「四縣腔」的比例最多(56.1%),其次為「海陸腔」(41.5%),其他如「南四縣腔」(4.8%)、「大埔腔」(4.2%)、「饒平腔」(1.6%)、「詔安腔」(1.3%),使用其他腔調的比例占 0.5%。 由於臺灣長久以來以閩南語(福佬話)為絕對強勢,很高比例客家人因環境因素而能聽解閩南語,甚至完全福佬化,成為福佬客。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又有國語運動之緣故,導致臺灣客語文化面臨空前流失。據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於2004年所做之調查,1974年以前出生的年輕客家人有3成能聽解客語,而僅1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語言方面,1974年以前出生的客家子女約有60%使用國語、20%使用臺灣閩南語、未滿10%使用臺灣客家語。不過近年來,臺灣人意識到保護客家文化和客家語的重要性,設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訂定《客家基本法》以保護之,並規定客家語為法定大眾交通工具播報用語言之一。2016年1月,蔡英文於電視政見會中承諾,在她當選總統之後,會把客語正式的定為國家語言,並於2017年12月29日三讀通過客家基本法修正案,正式將台灣客家語列為國家語言。 目前臺灣客家語的學術研究單位有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及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富里鄉和臺灣客家語 · 臺灣原住民族和臺灣客家語 · 查看更多 »

長濱鄉

長濱鄉(阿美語:kakacawan)是臺灣臺東縣最北方的一個鄉,北臨花蓮縣豐濱鄉,東濱太平洋,西鄰花蓮縣玉里鎮、富里鄉,南接成功鎮。是長濱文化起源地。 本鄉背山面海,以丘陵地形為主,海岸線極長,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 鄉內居民以臺灣原住民阿美族為主,亦有布農族、噶瑪蘭族、漢人及馬卡道族、大武壠族等平埔原住民,產業以農業及漁業為主,地方通行語為阿美語。 本鄉政區域共劃分為六個村:樟原村(噶瑪蘭語:Kladut)、三間村、忠勇村(馬卡道族的聚落)、長濱村(長濱村中劃分了長濱及長光,而長光當地阿美族人稱"Ciwkangan",意思為「石坑」。而長濱文化中的石棺文化遺址亦在長光)、竹湖村(竹湖分為南竹湖、竹湖及永福三個聚落)、寧埔村(當地阿美族人自稱「僅那鹿角;"Kinaloka"」,意思為「青苔之地」)。 而長濱鄉鄉公所位於長濱村中。.

富里鄉和長濱鄉 · 臺灣原住民族和長濱鄉 · 查看更多 »

成功鎮

成功鎮(阿美語:Madawdaw)是臺灣臺東縣的一個鎮,位於臺東縣東北部,西隔海岸山脈為東河鄉及花蓮縣富里鄉、北沿海岸接長濱鄉,東臨太平洋,南為東河鄉,地形呈長條狀是臺東縣最長的海岸線,全鎮的面積有144平方公里,東部為狹小的海岸平原,西部為海岸山脈山區。 因太平洋海域有黑潮經過,所以漁業的資源非常豐富,是花東海岸線上最大的漁貨中心,由於漁業的蓬勃發展,也使成功鎮成為臺東縣內的第一大鎮。 地方通行語為阿美語。.

富里鄉和成功鎮 · 成功鎮和臺灣原住民族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富里鄉和臺灣原住民族之间的比较

富里鄉有65个关系,而臺灣原住民族有26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3.34% = 11 / (65 + 264)。

参考

本文介绍富里鄉和臺灣原住民族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