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之间的区别

宗教改革 vs.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路德、喀爾文、慈運理等神學家,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會。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發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戰爭。 早先批評天主教會的有識之士為約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驅,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隨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陣營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團體存在。 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召開後发起了被後世稱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運動,做為對宗教改革的回應及自省,而在這時期成立的耶穌會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國、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壓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 在文艺复兴時期,人文主义(Humanism)是對古典時代的研究,最初起源於義大利,隨後擴展到全歐洲。這是一套关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教学方法的集合体,由那些在今天被人们广为熟知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所传承发展,这些人包括学者、作家和公民领袖。文艺复兴发端于意大利,此后逐渐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14和15世纪的得到发展,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教育所带来挑战的回应。文艺复兴重视对实践和专业性和科学性知识的学习。 经院哲学致力于把人塑造为医生、律师或是职业神学家。通过学习逻辑、自然哲学、医学和神学文本而培养。 人文主义者反对功利主义和狭隘迂腐的教育方法。他们试图使用一种市民化的方法,引导包括女子在内的市民采用文雅和谦卑的方法表达和书写,以此参与到所在共同体的公民生活中,并且劝导他人过一种向善的生活,谨言慎行。这些需要通过学习人文学而获得, 这是今天被大家所熟知的人文主学科:包括语法学、修辞学、历史,诗歌和道德哲学。早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在某些方面延续了中世纪的语法学和修辞学的传统,不仅仅只是用一种新型且更新颖的方法来命名古老的三学科,(人文学科), 而是不断提升它在学校、大学和广泛的文学衍生物中的实际范围、内容和重要观点的应用。这种人文学科 包括逻辑学,不仅在传统语法和修辞学加入了历史、古希腊和道德哲学,而且使得诗歌经过一系列语法和修辞学的装饰即可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部分。 作为对文化,特别是古典道德学遗产的复归,人文主义即是一种普遍化和大众化的文化模式而非仅仅针对小部分精英团体。在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威尼斯、热那亚、曼图亚、费拉拉和乌尔比诺出现了众多人文主义中心。 人的尊严是文艺复兴人文学者热衷的主题,例如,佩脫拉克、瓦拉、皮科·米兰多拉。对他们来说,人只有通过一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那就是通过古典的和文学的—即人文的-学科。.

之间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相似

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有(在联盟百科)9共同点: 中世纪人文主义伊拉斯谟特倫托會議英國內戰清教徒文艺复兴教宗拉丁语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中世纪和宗教改革 · 中世纪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 查看更多 »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的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推理来指导。 人文主义以理性推理为思想基础,以仁慈博爱为基本价值观。个人兴趣、尊严、思想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无暴力相处等,都是人文主义内涵范畴。同时,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道主义关系密切。 除了一般无宗教的世俗人文主义外,也存在有宗教的人文主义,在各个主要宗教中,人文主义一般与该宗教的信仰和传统相结合。有些人文主义还认为,人有需要参加仪式和规则,并组织一些团体来满足这种需要。相比唯物主义,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心灵;另一方面,人文主义注重理性。因此,有無神論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和理性精神相违背的神灵崇拜的宗教精神,并不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 · 人文主义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 查看更多 »

伊拉斯谟

#重定向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

伊拉斯谟和宗教改革 · 伊拉斯谟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 查看更多 »

特倫托會議

#重定向 特利騰大公會議.

宗教改革和特倫托會議 ·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和特倫托會議 · 查看更多 »

英國內戰

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是指1642年至1651年發生在英國議會派(「圆颅党」)與保皇派(「」)之間的一系列武裝衝突及政治鬥爭。辉格派历史学家稱之為清教徒革命(Puritan Revolution 。第一次(1642年-1646年)和第二次(1648年-1649年)内战发生在查理一世的支持者与的支持者之间,第三次内战(1649年-1651年)则是查理二世的支持者与残缺议会的支持者之间的冲突。1651年9月3日,内战以议会派在的胜利而结束。 內戰期間,議會派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對查理一世的頑抗態度感到莫大威脅,於是他強勢要求議員簽名支持他,處死國王。當許多議員反對克倫威爾而表態保住查理之後,克倫威爾用軍隊驅逐反對自己的議員,順服自己的議員因此召開議會(史稱「殘缺議會」)處死查理。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依「叛國者」的罪名公開斬首,克倫威爾順勢創建了英吉利共和國。處死國王不但震驚全英,也震驚歐陸,引起各種批評。1658年克倫威爾死後,其子無能又無氣魄控制軍隊,1660年在多數英國人思念王室的氛圍下,迎回查理一世的長子復辟,是為查理二世。.

宗教改革和英國內戰 ·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和英國內戰 · 查看更多 »

清教徒

清教徒(Puritan)是指要求清除英國國教會內保有羅馬公教會儀式的改革派新教徒,此字詞於16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源於拉丁文的Purus,意為清潔。 清教徒信奉公理宗新教(喀爾文主義),認為《聖經》是唯一最高權威,任何教会或個人都不能成為傳統權威的解釋者和維護者。清教先驅者產生於瑪麗一世統治後期流亡於欧洲大陸的英国新教團體中,之後部分移居至美洲。.

宗教改革和清教徒 ·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和清教徒 · 查看更多 »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通称为文艺复兴,简称为文复,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这场文化运动基本上以復興古羅馬為名,動機大致上是要改變中世紀社會逐漸嚴重的腐敗,卻不是將古羅馬原樣重現,反而是加入新思考和檢討,所以做出實際上是一種徹底不同的新型態文化變革,其中雖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和承接,卻在绘画方面透過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中古時代教育变革,乃至於人體結構、化學、天文技術的知識的追求等等,這些極重要的近代科學發展,除了打破神權時代,也打破了希臘羅馬的古文化。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巨大變革,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博学家做出的創新贡献。 一般认为,文复始于14世纪托斯卡纳的佛罗伦萨,但对此尚有质疑之声。就这场运动的起源和特点而言,多种理论已经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其关注的焦点不尽相同:其中包括有当时佛罗伦萨的社会和公民的特点;当地的政治结构;当地统治阶级美第奇家族的赞助Strathern, Paul The Medici: Godfathers of the Renaissance (2003);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流入意大利的及书籍。Encyclopedia Britannica,Renaissance,2008,O.Ed.Har, Michael H.History of Libraries in the Western World,Scarecrow Press Incorporate,1999,ISBN 978-0-8108-3724-9.Norwich, John Julius,A Short History of Byzantium,1997,Knopf,ISBN 978-0-679-45088-7.史学上关于文艺复兴的内容很多且颇为复杂,而“文艺复兴”作为词汇的作用,及其作为历史过渡期的意义,都引发了史学家的诸多争论。Brotton, J., The Renaissa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UP, 2006.

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 文艺复兴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宗教改革和教宗 · 教宗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宗教改革和拉丁语 · 拉丁语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之间的比较

宗教改革有135个关系,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有5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9,杰卡德指数为4.69% = 9 / (135 + 57)。

参考

本文介绍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