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宋文帝和承和 (北凉)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宋文帝和承和 (北凉)之间的区别

宋文帝 vs. 承和 (北凉)

宋文帝劉義隆,小字車兒,宋武帝劉裕的第三子,劉宋第三任皇帝。劉義隆生於東晉末年,南朝宋立國後,受封宜都王。宋少帝被廢後獲擁立為帝,即位後改元元嘉。劉義隆在位近三十年,在位期間,建立制度、賞罰分明、鼓勵農桑,減免賦稅力役,使得國家大治,「內清外晏,四海謐如」,此治世因其年號元嘉而稱為「元嘉之治」。劉義隆亦銳意北伐,曾先後三次發起大規模北伐戰爭圖收復北魏所佔的河南土地,然而三次皆失敗,其中發生在元嘉後期的第二次更讓魏軍南攻至江北瓜步,一度威脅建康。元嘉北伐亦對國內經濟民生造成嚴重打擊,《資治通鑑》對北伐的創傷寫道「元嘉之政,自此衰矣。. 承和(433年四月-439年九月),或作永和,是十六国時期北涼君主沮渠牧犍的年號,共計6年餘。 由於《太平御覽》引《十六国春秋》作永和年號,因此《資治通鑒·宋紀·元嘉十年》條跟隨;記載紀元的書籍又跟隨通鑒的記載。學者根據《高僧傳》、《魏書》和《北史》的相同記載承認沮渠牧犍的承和年號,從而認爲永和年號為錯誤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1月 ISBN 7101025129。 另外,甘肅出土的石刻有“……緣禾三年嵗次甲戌”字樣。。學者認爲永和年號可能緣和之錯誤, 但是“緣和三年嵗次甲戌”則指“緣和元年”應為壬申年,與史書記載的永和或承和的干支均不合。.

之间宋文帝和承和 (北凉)相似

宋文帝和承和 (北凉)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南朝北魏北魏太武帝刘宋益州魏书

南朝

南朝在漢字文化圈中一般指一個國家政權併立的南北朝時期代指位於南方的政權,可以指:.

南朝和宋文帝 · 南朝和承和 (北凉)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北魏和宋文帝 · 北魏和承和 (北凉) · 查看更多 »

北魏太武帝

#重定向 魏太武帝.

北魏太武帝和宋文帝 · 北魏太武帝和承和 (北凉) · 查看更多 »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刘宋和宋文帝 · 刘宋和承和 (北凉) · 查看更多 »

益州

益州,中国古地名,西汉开始设置的行政区划,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 殷商时期是巴人生活的地方。战国末期秦国灭了巴蜀之后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刺史部,别称刀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大部;湖北省西北部及甘肃省小部分地区。东汉治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北)。中平年间移治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市东北)。兴平年间又移治成都县(今四川成都市)。 三国时期,刘备占领此地並建立蜀汉政权。三国末年曹魏灭蜀汉,分割益州,另置梁州。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分割益州,另置宁州。其间十六国时期,李特在益州建立成汉政权,譙縱在此建立譙蜀政权。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在全国设立十道,益州属剑南道,梁州属山南道,益州为原蜀郡之地。天宝元年(742年),益州改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蜀郡更升为南京成都府,剑南节度使再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节度使, 简称「東川」、「西川」。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失败,成都府被降为益州,成都府路改为益州路,成都仍为治所。重和元年(1118年),益州再升格为成都府,自此益州的名称不再存在。 Category:南北朝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四川的州.

宋文帝和益州 · 承和 (北凉)和益州 · 查看更多 »

魏书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的历史。.

宋文帝和魏书 · 承和 (北凉)和魏书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宋文帝和承和 (北凉)之间的比较

宋文帝有173个关系,而承和 (北凉)有4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2.74% = 6 / (173 + 46)。

参考

本文介绍宋文帝和承和 (北凉)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