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宋史人物列表和宋神宗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宋史人物列表和宋神宗之间的区别

宋史人物列表 vs. 宋神宗

不可宋史人物列表和宋神宗之间的差异。

之间宋史人物列表和宋神宗相似

宋史人物列表和宋神宗有(在联盟百科)37共同点: 司马光吳充宋史宋仁宗宋徽宗宋哲宗宋英宗宋朝富弼張方平徐禧北宋呂惠卿元朝王安石王珪种谔韩琦韓絳西夏高永能趙似趙佖趙俁黃庭堅范鎮舒亶蔡確苏轼苏辙...李定李稷李清臣欧阳修曹彬曾巩曾公亮 扩展索引 (7 更多) »

司马光

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岁。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称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和宋史人物列表 · 司马光和宋神宗 · 查看更多 »

吳充

吳充(),字沖卿,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景祐五年戊寅科進士,北宋大臣。.

吳充和宋史人物列表 · 吳充和宋神宗 · 查看更多 »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與《辽史》、《金史》同時修撰。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

宋史和宋史人物列表 · 宋史和宋神宗 · 查看更多 »

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其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受封為庆国公,八年(1015年)受封為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昇王,同年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趙禎;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年號為天圣;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中,享年53岁,在位41年。民間流傳“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影射宋仁宗;自古以來,其在包青天劇中亦樹立明君之形象。.

宋仁宗和宋史人物列表 · 宋仁宗和宋神宗 · 查看更多 »

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位皇帝,自稱道君皇帝,同時也是畫家、書法家、詩人、詞人和收藏家,書畫方面造詣極高,自創“瘦金書”字體。徽宗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花押。 徽宗為宋神宗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其兄长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並垂簾聽政一年,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 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其輕佻不可以君於下」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宋史人物列表和宋徽宗 · 宋徽宗和宋神宗 · 查看更多 »

宋哲宗

宋哲宗赵煦(),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為宋神宗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原名傭,曾封为延安郡王。生于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駕崩,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得年二十三岁,葬于今天河南巩县的永泰陵。.

宋史人物列表和宋哲宗 · 宋哲宗和宋神宗 · 查看更多 »

宋英宗

宋英宗趙曙(),原名趙宗實,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

宋史人物列表和宋英宗 · 宋神宗和宋英宗 · 查看更多 »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宋史人物列表和宋朝 · 宋朝和宋神宗 · 查看更多 »

富弼

富弼(),字彥國,中国宋朝政治家,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富弼為官清正,頗有廉聲。.

宋史人物列表和富弼 · 宋神宗和富弼 · 查看更多 »

張方平

張方平(),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宋史人物列表和張方平 · 宋神宗和張方平 · 查看更多 »

徐禧

徐禧可以指:.

宋史人物列表和徐禧 · 宋神宗和徐禧 · 查看更多 »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北宋和宋史人物列表 · 北宋和宋神宗 · 查看更多 »

呂惠卿

呂惠卿(),字吉甫,號恩祖。閩南晋江人(今福建泉州),北宋大臣,曾任參知政事,是北宋新舊黨爭中的新黨人物。著述甚丰,有《文集》、《孝经传》、《道德经注》、《论语义》、《庄子解》等书。.

呂惠卿和宋史人物列表 · 呂惠卿和宋神宗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元朝和宋史人物列表 · 元朝和宋神宗 · 查看更多 »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由于被封为荆国公,后人常称他为“王荆公”。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实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镇南军节度使。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享年66岁。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在文学的造诣,王安石对传统的经学也有研究,创立了在当时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学派——荆公新学,他的思想对宋明之季的经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也获得了很多关注。尽管王安石主要修习儒家学说,他秉持实务的主义,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其他经籍、论著中吸取经验,后世学界多因此结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宁变法而认为王安石传承于法家。除此之外,王安石对道教、佛教也有了解,并留有多篇著述。欧阳修曾作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称赞王安石。 王安石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文集存世,其内包含了他一生所作文章、诗词。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及《洪范传》等著述都被载录于其中。 王安石既在文学方面获得了全世界的认知,也在政治一途有所建树,对宋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庆历二年考中进士,先后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为官,这二十年中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直至熙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发动改革,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熙宁变法引起了朝廷内部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最终在各种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实施的变法基本失败。此次变法在历史上多被评价为立意良善但王安石本人能力不足而失敗,宋史学家漆侠提出变法无论其成功或失败的地方都值得垂鉴后世。.

宋史人物列表和王安石 · 宋神宗和王安石 · 查看更多 »

王珪

王珪可以是下列人物:.

宋史人物列表和王珪 · 宋神宗和王珪 · 查看更多 »

种谔

种谔(),字子正,洛阳人,北宋大将。 北宋名将种世衡第五子,世代守宋夏边境。 以父亲的荫蔽入官,升到左藏库副使(从七品武官阶),延帅(鄜延路安抚使)陆诜推荐种諤任青涧城(城为设在军事要地军民统管的县级行政区)知城,青涧城本来是其父种世衡顶着巨大军事压力抢筑并担负首任知城,种諤算是继承了其父种世衡的衣钵。种諤熟悉边情,性格猛烈骁勇,善于驭士卒,临敌善于出奇,每战必胜,屡建战功。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十月,种谔年龄已经四十一岁,招降了绥州嵬名山部落,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宋军未伤一兵一卒,就收复了陕北重镇绥州。 历任鄜延钤辖,后迁礼宾副使(从七品武官阶)、知岷州(实际差遣)。迁东上閤门使(正六品横班武官阶)、文州刺史(正任官武官阶)、知泾州,徒鄜延路副总管。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主张再次讨伐西夏,上书朝廷雪“灵州丧师”之耻。神宗“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诏令熙河路、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河东路等五路宋军进攻西夏。九月二十九日,种谔率兵出绥德城,进攻米脂,三日未能攻下。西夏派出八万军队前来援救。种谔在米脂城外无定河边埋下伏兵伏击,断其首尾,大破敌兵。 宋军永乐城之战時,种谔在延州,不願前往相救,以致宋軍全軍覆沒,“議者謂諤不死,邊事不已。”后任知延州。疽发于背,死于延州,终年66岁。种谔生性殘忍,“左右有犯立斬,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諤飲食自若。” --為其姓氏,正體字即為「--」,音读chong,二声。不可誤植為「--」。.

宋史人物列表和种谔 · 宋神宗和种谔 · 查看更多 »

韩琦

韓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大臣。南宋北伐統帥韓侂冑曾祖。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生,出身世宦之家,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 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一甲第二名。在馆阁,同馆王拱辰、葉定基时有喧争,韩琦坐在幕室中阅卷,就像没有听见。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迁开封府推官。二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谏。 康定元年(1040年)官陕西帅臣,主张集中兵力进攻西夏,然而败于六盘山(宁夏隆德)下好水川(甜水河),損失一萬餘人。隔年(1042年)与范仲淹一起抗御西夏,时称“韩范”。韩琦范仲淹两人守边疆时间长,又名重一时,時边区民有歌唱:「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庆曆三年(1043年),官枢密副使。贊成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進士及第,不久就給樞密使韓琦寫信,希望得到他的提攜,這封信也就是後來著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 嘉祐三年(1058年),出任宰相。英宗即位后,封为魏国公。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出判相州。作为元老重臣,他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宋神宗一度有所感悟:“琦真忠臣,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使者亦强与之。”。 熙宁八年(1075年),病死,终年67岁。贈尚書令,諡忠獻,配享英宗廟庭。后遗作编为《安阳集》。 《河朔訪古記》中记载:「按:公薨於相之府治,神宗震悼,命陪葬山陵,其家懇辭,乃命入內都知張茂則,敕葬公於安陽縣西北三十裏豐安鄉。天子禦製碑文,題曰:“兩朝顧命定策元勳之碑”,命龍圖閣學士宋敏求,即墳所書。冊賜守墳寺曰“傅孝報先之寺”雲。」——其中,“安阳县西北三十里丰安乡”即今之丰安村北的皇甫屯村,原墓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占地,于2010年整体就近搬迁。.

宋史人物列表和韩琦 · 宋神宗和韩琦 · 查看更多 »

韓絳

韓絳(),字子華,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韓億之三子,韓綜之弟,韓維、韓縝之兄。.

宋史人物列表和韓絳 · 宋神宗和韓絳 · 查看更多 »

西夏

西夏(1038年-1227年),国号大夏、邦泥定国(西夏文:,拉丁轉寫:phôn¹ mbın² lhi̯ə tha²)或白高大夏國(西夏文:)等,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族建立的一個朝代。主要以党項族為主體,包括漢族、回鶻族與吐蕃族等民族在內的國家。因位於中原地區的西北方,國土佔據黃河中上游,史稱西夏。 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陕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占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1038年11月10日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立國。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後,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專政時期。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西夏抵禦成功並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金朝崛起並滅遼、北宋後,西夏改臣服金朝,獲得不少土地。兩國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然而漠北的蒙古帝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1227年8月28日亡於蒙古。 西夏屬於番漢聯合政治,以党項族為主導,漢族與其他族群為輔。制度由番漢兩元政治逐漸變成一元化的漢法制度。西夏的皇權備受貴族、母黨與權臣等勢力的挑戰而動盪不安。由於處於列強環視的河西走廊與河套地區,對外採取依附強者,攻擊弱者、以戰求和的外交策略。軍事手段十分靈活,配合沙漠地形,採取有利則進,不利則退,誘敵設伏、斷敵糧道的戰術;並且有铁鹞子、步跋子與潑喜等特殊兵種輔助。經濟方面以畜牧業與商業為主力,對外貿易易受中原王朝的影響,壟斷河西走廊與北宋的歲幣為西夏經濟帶來很大的幫助。 西夏是一個佛教王國,興建大量的佛塔與佛寺,以承天寺塔最有名。然而也是崇尚儒學漢法的帝國,立國前積極漢化;雖然夏景宗為了維護本身文化而提倡党項、吐蕃與回鶻文化,並且創立西夏文、立番官、建番俗等措施;但自夏毅宗到夏仁宗後,西夏已經由番漢同行轉為普遍漢化。文學方面以詩歌和諺語為主。在藝術方面於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有豐富的佛教壁畫,具有「綠壁畫」的特色。此外在雕塑、音樂與舞蹈等方面都有獨特之處。.

宋史人物列表和西夏 · 宋神宗和西夏 · 查看更多 »

高永能

永能,字君举,北宋绥州(今陕西绥德)人, 高永能從祖父寓居青涧(今陕西省清涧),年少时便擅长骑马射箭。由行伍補殿侍(階官,無品),稍遷供奉官(階官,三班使臣,小使臣,從八品)。種諤取綏州,發永能兵六千先驅入囉兀,五戰皆捷,轉供備庫副使(階官,諸司副使,西班,從七品)。治綏德城,闢地四千頃,增戶千三百,即知城事。元豐初,為鄜延都監。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騎於大會平,將取稼。永能簡精騎突過其營,騎卒驚潰,獲鈐轄二人。轉六宅使(階官,諸司正使,西班,正七品)。夏人患之,令曰:「有得高六宅者,賞金等其身。」經略使呂惠卿行邊,永能伏騎穀中,以備侵軼。邊騎果至,馳出擊走之。夏兵二萬犯當川堡,永能以千騎與相遇,度不能支,依險設疑兵,且鬥且卻,而令後騎揚塵,若援兵至者,奮而前,遂解去。擢本路鈐轄。 四年,西討,永能為前鋒,圍米脂城。邊人十萬來援,永能謂弟永亨曰:「彼恃眾集易吾軍,營當大川,宜嚴陳待其至,張左右翼擊之,可破也。」詰旦,鏖戰於無定河,斬首數千級,得馬三千、橐駝牛羊萬計。城猶未下,密遣諜說降其東壁守將,衣以文錦,導以鼓吹,耀諸城下,酋令介訛遇乃出降。進東上閣門使(階官,橫行正使,第五階,正六品)、寧州刺史(遙郡刺史),以年請老,不許,又進四方館使(階官,橫行正使,第四階,正六品)、榮州團練使(遙郡團練使)。 永樂之役,獻謀皆不用。城既陷,其孫昌裔欲援之從間道出,永能歎曰:「吾結發從事西羌,戰未嚐挫,今年已七十,受國大恩,恨無以報,此吾死所也。」顧易一卒敝衣,戰而死。其子世亮與昌裔求得屍以歸。詔贈房州觀察使(階官,正任觀察使,正五品),錄世亮為忠州刺史(階官,正任刺史,從五品),諸孫皆侍禁殿直(階官,三班使臣,小使臣,正九品)。 永能家世州將,所領多故部曲,拊之有恩惠,遇敵則身先之。下有傷者,載以己副馬,故能得士死力。遠近喜言其事,稱之曰「老高」。及死,邊人無不痛惜。嚐過其遠祖唐綏州刺史思祥淘沙川廟,得畫像及神道碑上之,詔即所在賜田三十頃,以奉祭祀。.

宋史人物列表和高永能 · 宋神宗和高永能 · 查看更多 »

趙似

楚荣宪王赵似(),宋朝宗室。 宋朝第六代皇帝宋神宗赵顼的十三子,生母朱德妃(追尊钦成皇后朱氏),宋哲宗的同母弟弟。 元豐六年(1083年)十二月生。七年(1084年)十二月,賜名赵似,授檢校太尉、集慶軍節度使,封和國公。宋哲宗即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普寧郡王。紹聖五年(1098年)三月出閤,改橫海、鎮海等軍,進封簡王。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崩,向太后议立新君。赵似作为哲宗的母弟,得到宰相章惇的推荐。太后不满哲宗的母弟再继承皇位,会进一步提升其母朱氏的地位,说:“均是神宗子,何必然。”乃立端王赵佶。宋徽宗即位,改赵似武昌、武成軍,遷守司徒,進封蔡王。八月,改保平、鎮安等軍,遷太保。九月,改鳳翔、雄武等軍,鳳翔尹。蔡王府史有不满之言,似上表待罪。左司江谏江公望上疏,宋徽宗没有追究赵似。崇寧二年(1103年)五月,改荊南、武寧等軍,荊州、徐州牧。五年(1106年)三月薨逝,輟朝七日,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冀州牧,追封韓王。及葬,四臨其喪,仍御書御制挽詞二首賜之。大觀元年(1107年)正月,追封楚王,諡榮憲。子赵有恭,定国军节度使、永宁郡王。.

宋史人物列表和趙似 · 宋神宗和趙似 · 查看更多 »

趙佖

吳荣穆王赵佖(),宋朝宗室。 宋朝第六代皇帝宋神宗赵顼的九子,生母武贤妃,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生。六年(1083年)閏六月賜名赵佖,授檢校太尉、山南東道節度使,封儀國公。年幼时曾患严重急惊风,几乎丧命,为儿科名医钱乙治疗痊愈。 宋哲宗即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大寧郡王。紹聖二年(1095年)三月出閤,改鎮安、武勝等軍,進封申王。五年(1098年)三月,改保平、奉寧軍,拜司空。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崩,无儿子。赵佖在诸弟中年龄最长,但嫡母向太后以他有目疾为理由(可能是幼年惊风导致的斜视),不支持他即位。神宗十一子宋徽宗赵佶即位,以赵佖为帝兄,加殊礼,改永興、成德等軍,京兆、真定尹,遷守太傅,進封陳王,賜贊拜不名。九月,改荊南、淮南,遷守太尉,荊州、揚州牧。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十二月,賜詔書不名。崇寧二年(1103年)五月,改河東、山南西道,遷守太師,太原、興元牧。三年(1104年)十二月,賜入朝不趨。五年(1106年)十一月薨逝,輟朝七日,贈尚書令、兼中書令、徐州牧,追封燕王。及葬,四臨其喪,宋徽宗禦書禦製挽詞二首。大觀元年(1107年)正月,加贈侍中,追封吳王,諡号榮穆。.

宋史人物列表和趙佖 · 宋神宗和趙佖 · 查看更多 »

趙俁

燕王赵俁(),宋朝宗室。.

宋史人物列表和趙俁 · 宋神宗和趙俁 · 查看更多 »

黃庭堅

黃庭堅(),字鲁直,號山--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诗人,乃江西詩派祖師。书法亦能樹格,為宋四家之一。庭堅篤信佛教,亦慕道教,事親頗孝,雖居官,卻自為親洗滌便器,亦為二十四孝之一。黃庭堅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曾習藝於苏轼,并称苏门四学士。一生陷入新舊黨爭,被新黨誣害、流放,官至知州。紹興初年,宋高宗追封其为太師、龍圖閣直学士,謚文節。.

宋史人物列表和黃庭堅 · 宋神宗和黃庭堅 · 查看更多 »

范鎮

范镇可能指:.

宋史人物列表和范鎮 · 宋神宗和范鎮 · 查看更多 »

舒亶

舒亶(1041年~1103年),北宋大臣、词人。字信道,號懶堂。北宋明州慈溪(今屬浙江省宁波市)人。 早年受學於樓鬱,治平二年(1065年)進士及第,試禮部第一,授臨海縣尉,思致縝密,張商英稱其才。宋神宗時,除神官院主簿、知制誥,御史中丞。曾與李定劾蘇軾,史稱烏臺詩案。宋徽宗時任龍圖閣待制。著有《西湖引水記》。又能詞,以小令見長。趙萬里輯有《舒學士詞》。.

宋史人物列表和舒亶 · 宋神宗和舒亶 · 查看更多 »

蔡確

蔡確(),字持正,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王安石变法的中坚人物。 父蔡黃裳在陳州被陳執中貶逐。蔡確早年在泗州中山寺读书,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進士,调(京兆府)邠州(治所今陕西彬县)司理参军。外號“倒懸蛤蜊(殼菜)”。王安石当政时,荐为三班主簿,王安石變法中的“常平、免役皆成其手”。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此時富弼在西京,上言「蔡确小人,不宜大用」。史载:“确既相,屡兴罗织之狱,缙绅士大夫重足而立矣。”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病逝,哲宗即位,转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馬光執政,幾盡罷新法,改革派人士幾乎全招貶職。元佑二年(1087年)出知陈州、安州(今湖北安陆县)、邓州,元祐年間,蔡確在安州遊車蓋亭時,寫下《夏日遊車蓋亭》十首絕句。其政敵吳處厚向朝廷說“內五篇皆涉譏訕,而二篇譏訕尤甚,上及君親”,又指出“矯矯名臣郝甑山,忠言直節上元間”之句,是將高太后比做武則天。 高太后怒不可遏,將蔡確貶為光禄寺卿、分司南京,范祖禹认为:“蔡之罪,天下不容,尚为列卿,恐难平民愤。”最後貶至英州别驾(今广东英德市)、嶺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安置,此舉開啟北宋貶官至嶺南的先例。呂大防和劉摯曾以蔡確之母年老,嶺南路遠,請改遷他處,高太后說:“山可移,此州不可移。”不久死於新州。《宋史》将其列入奸臣列传。 蔡确府宅在泉州城蔡巷(今称菜巷)。.

宋史人物列表和蔡確 · 宋神宗和蔡確 · 查看更多 »

苏轼

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鐵冠道人。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學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繪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韻文散文造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与陸游并称「苏陆」;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崑體餘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郏縣。.

宋史人物列表和苏轼 · 宋神宗和苏轼 · 查看更多 »

苏辙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孝宗淳熙年間,追諡文定。蘇洵之子、蘇軾之弟,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蘇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稱“三蘇”,苏辙則是“小蘇”。作品有《欒城集》傳世,包括《後集》、《三集》,共84卷。.

宋史人物列表和苏辙 · 宋神宗和苏辙 · 查看更多 »

李定

李定可能指以下其中一人:.

宋史人物列表和李定 · 宋神宗和李定 · 查看更多 »

李稷

李稷()表字长卿。北宋邛州(今邛崃)人。 國子監博士官出身。以父李绚之荫官,为将作监主簿,历任河北西路、东路转运判官。後任陕西转运使、管理官盐,以苛暴著称。李稷督运粮草,民夫苦,逃者多,李稷将数千民夫斬斷足筋,凄惨响彻山谷,数日而死.时人稱:“寧逢黑杀,莫逢稷察。”元豐五年(1082年)赴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北)考察,遇西夏軍來犯,城破,死于乱军之中,有人認為是宋軍不滿李稷暴虐無道,乘亂將他殺了。.

宋史人物列表和李稷 · 宋神宗和李稷 · 查看更多 »

李清臣

李清臣,字邦直,魏(今河北大名西北)人。 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七歲能讀書,日誦數千言,宋神宗熙寧進士,歷官翰林學士,尚書左丞。歐陽修壯其文,相較於蘇軾。力詆王安石變法。宋徽宗初立,入京擔任門下侍郎。卒於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 L李.

宋史人物列表和李清臣 · 宋神宗和李清臣 · 查看更多 »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宋史人物列表和欧阳修 · 宋神宗和欧阳修 · 查看更多 »

曹彬

曹彬(),字国华,北宋初名將,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人,在北宋滅亡南唐的戰爭中擔任主要將領。.

宋史人物列表和曹彬 · 宋神宗和曹彬 · 查看更多 »

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江右民系,北宋散文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史人物列表和曾巩 · 宋神宗和曾巩 · 查看更多 »

曾公亮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晉江縣(今福建晉江市)人,北宋政治家。 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历官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兼侍中等,封鲁国公。死后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

宋史人物列表和曾公亮 · 宋神宗和曾公亮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宋史人物列表和宋神宗之间的比较

宋史人物列表有1047个关系,而宋神宗有11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7,杰卡德指数为3.17% = 37 / (1047 + 119)。

参考

本文介绍宋史人物列表和宋神宗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