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安那般那念和順決擇分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安那般那念和順決擇分之间的区别

安那般那念 vs. 順決擇分

安那般那念(梵文:ānāpāna-smṛti,巴利文:ānāpāna-sati),又譯為阿那般那觀、念阿那般那、阿那波那、念阿般,義譯為入出息念、入出息觀、數息觀、安般守意,佛教術語,是以觀察呼吸作為修習禪那的方法。. 決擇分(梵語:),玄奘譯為順決擇分,又稱達分善根、四殊勝善根、四善根、四加行,佛教術語,是說一切有部修行次第理論中的位階之一,位於順解脫分之後,見道之前。由煖、頂、忍、世第一法,四個善根組成。.

之间安那般那念和順決擇分相似

安那般那念和順決擇分有(在联盟百科)15共同点: 增一阿含經不淨觀五蓋分別說部善根四念住發智論見道说一切有部舍利弗阿毘曇論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自性 (佛教)雜阿含經樂 (佛教)法蘊論

增一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亦寫作《增壹阿含經》(舊稱Ekottara Āgama,公元 2000年後,歐美學者的擬音已經改作:Ekottarika Āgama),為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相當於巴利五尼柯耶之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總序》稱「為諸天、世人隨時說法,集為增一,是勸化人所習」。 「增一」或「增支」是指編集時,經文法數漸次增加,將從「一」、「二」、「三」至「十」(或十一)佛法名目相關的經文各自編於一「集」,再依數目次序排列各「集」。《長阿含經》中的眾集經、十上經等以及《本事經》、《》同樣用「增一」法編排。印度耆那教也有用同樣編輯方法來結集古代的耆那教經典。 漢譯《增一阿含經》計有52品472經,由曇摩難提憑記憶背誦而出,竺佛念傳譯。後來,該譯本又為僧伽提婆略加改訂。現存《增一阿含經》在經文與攝頌(嗢拕南,uddāna)兩方面都有遺漏佚失的現象,另外對照法數和現存的攝頌,部份經文的次第顯有錯亂。 與巴利「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不同,漢譯《增一阿含經》有相當份量的經文使用大乘詞彙或顯露大乘傾向。此一現象究竟出自默誦者還是翻譯者,甚至是翻譯完成初期的編輯者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 漢譯《增一阿含經》(T125)翻譯於公元 384 年,是現存漢譯四阿含經(T1, T26, T99)當中年代最早的翻譯本。另有一本釋《增一阿含經》義的經疏,名《分別功德論》,從初〈序品〉至第四〈弟子品〉過半。.

增一阿含經和安那般那念 · 增一阿含經和順決擇分 · 查看更多 »

不淨觀

不淨觀(a-śubhā-smrti,asubhānupassin),另譯不淨想,又稱不淨業處,厭作意(Paṭikkūla-manasikāra)或厭惡作意,佛教術語,為一種修行禪定的調心方法。他們會藉由觀想人類身體的組成,以及人體在過世之後,成為屍體,並逐漸毀敗的過程,被認為是對治欲界貪欲特別有效的一種方式。它與數息觀,合稱二甘露門,也是五停心觀之一。.

不淨觀和安那般那念 · 不淨觀和順決擇分 · 查看更多 »

五蓋

蓋(nīvaraṇāni,nivāraṇa),佛教術語,是煩惱的異名之一。主要分為五類,即五蓋(pañca nīvaraṇāni,pañca nivāraṇa),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懷疑五者,又被稱為五障、五退法。.

五蓋和安那般那念 · 五蓋和順決擇分 · 查看更多 »

分別說部

分別說部(巴利語: ,梵語: ),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源於本上座部,與大眾部、可住子部和說一切有部並列為佛教的最初四大派系。在《大毘婆沙論》中據宗義而歸結其下各部派為分別論者。.

分別說部和安那般那念 · 分別說部和順決擇分 · 查看更多 »

善根

善根(梵语:Kuśala-mūla),佛教術語,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將能夠增長善(Kuśala)的各種思想及行為,譬喻為樹根(mūla),故名善根。有時又可以善本、德本來說。 如依《俱舍論》所說,則善根是指行者入見道位時,能生無漏智的根本。.

善根和安那般那念 · 善根和順決擇分 · 查看更多 »

四念住

四念住(satipaṭṭhāna,smṛtyupasthāna),亦称四念处、四念处观、身受心法,為上座部佛教跟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亦稱內觀。指從「身」體、感「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所有的貪瞋痴煩惱,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不管是要成為佛、辟支佛、佛的阿羅漢弟子都必須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才有辦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不修四念處就無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

四念住和安那般那念 · 四念住和順決擇分 · 查看更多 »

發智論

#重定向 阿毘達磨發智論.

安那般那念和發智論 · 發智論和順決擇分 · 查看更多 »

見道

見道(darśana-mārga),又稱見諦道、見諦,佛教術語,為修行位階之一,由說一切有部提出。是以無漏智來觀察四聖諦之後得到的成果,經由修行順決擇分而成。見道,修道與無學道,為進入涅槃的三個位階,見道之後,就脫離凡夫,相當於四向四果中的須陀洹向、斯陀含向或阿那含向之一。瑜伽行派則以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與無學道合稱。.

安那般那念和見道 · 見道和順決擇分 · 查看更多 »

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梵語天城文:सर्वास्तिवाद,IAST:,Sabbatthivāda),简称为有部,音譯為萨婆多部,是部派佛教中上座部分出的一部。.

安那般那念和说一切有部 · 说一切有部和順決擇分 · 查看更多 »

舍利弗阿毘曇論

《舍利弗阿毘曇論》(Śāriputrābhidharma-śāstra),三十卷,由分別論者(可能為法藏部)所傳承弘揚的論書,型式上保有阿毘達磨論書的古型。由姚秦曇摩耶舍、曇摩崛多等,於415年譯出,僅有漢譯本流傳下來。從翻譯過程看來,《舍利弗阿毘曇論》在當時並不被重視。譯本問世1600年來,在中國佛教界,與其他經論相比,相對受到冷落。.

安那般那念和舍利弗阿毘曇論 · 舍利弗阿毘曇論和順決擇分 · 查看更多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Abhidharma Mahāvibhāṣā Śāstra),又稱《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大毗婆沙論》、《鞞婆沙論》,佛教論書。佛教學者認為它約在西元150年前後,在迦濕彌羅國(今喀什米爾)編著而成。迦濕彌羅的論師,尊奉《大毘婆沙論》,被稱為毘婆沙宗,在他們的努力下,《大毘婆沙論》也因此成為說一切有部的最高論書。.

安那般那念和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和順決擇分 · 查看更多 »

自性 (佛教)

在印度諸宗教中,自性(स्वभाव,,sabhāva,),又稱自體、法體、體、實性,是個哲學術語,指所有事物(法)自身擁有、自體形成、自身決定存在形態的性質,是常住的、不變的、獨立,不依緣起而變化的;其外在特徵,則為自相。這個概念在不二論、毘濕奴派中是個重要的課題。佛教也接受了這個概念,在部派佛教時期發展出自己的論述。在大乘佛教和大圓滿等中,也是很重要的理論之一。 在佛教文獻中,它與本性(prakṛti)或我(ātman)經常被視為同義詞,但自性的起源較晚,直到部派佛教的論藏中才使用這個術語。.

安那般那念和自性 (佛教) · 自性 (佛教)和順決擇分 · 查看更多 »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梵語:),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在四阿含中,雜阿含是依佛法教類五蘊、六入處、界、因緣、四諦、三十七道品等,將眾多相應的短經編成集,而匯為一部。漢譯《雜阿含經》推定為根本說一切有部傳本,與對應的巴利本《相應部》一起,被認為是接近原始佛教原貌的佛陀言論集之一。.

安那般那念和雜阿含經 · 雜阿含經和順決擇分 · 查看更多 »

樂 (佛教)

樂(巴利文與Sukha),佛教術語,指快樂、愉悅的正面感受。。.

安那般那念和樂 (佛教) · 樂 (佛教)和順決擇分 · 查看更多 »

法蘊論

#重定向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安那般那念和法蘊論 · 法蘊論和順決擇分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安那般那念和順決擇分之间的比较

安那般那念有48个关系,而順決擇分有6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5,杰卡德指数为12.82% = 15 / (48 + 69)。

参考

本文介绍安那般那念和順決擇分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