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安森號戰艦和重巡洋舰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安森號戰艦和重巡洋舰之间的区别

安森號戰艦 vs. 重巡洋舰

安森号(英语:HMS Anson)是是英国皇家海军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四号舰(舷号79),以前海军大臣命名。其于1940年2月24日在位于泰恩-威尔郡的船厂下水,1942年6月22完工。安森号的服役被推迟以安装火控雷达和高射炮。安森号原本要被命名为杰利科,但于1940年2月被命名为安森。 安森号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43年7月参与了北冰洋,并为西西里岛登陆战转移注意力。1944年2月参与,帮助击沉提尔皮莰号。安森号于1945年8月15日前往香港接受日军投降,战后成为第一战队旗舰。 安森号于1946年7月29日回到英国,于1949年被转入预备役,八年后被出售,1957年在法斯兰解体。. 重巡洋舰,即重型巡洋舰(Heavy Cruiser)或大型巡洋舰,是巡洋舰的一种分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条约时期,由海军军备条约的限制产生,主要以主炮口径作为划分依据的一类巡洋舰。一般指在火力和装甲方面强于轻巡洋舰但次于战列舰的舰只。在美国海军的军舰代码中,重巡洋舰由“CA”来表示。 重巡洋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到顶峰,美国和英国、日本、納粹德国均大量制造和部署重型巡洋舰,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重巡洋舰对美日双方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航速可以与驱逐舰媲美,但是火力却远强于轻巡洋舰,造价远低于战列舰,它可以担任水面战斗舰和快速袭击舰。二战结束后,隨著航母戰術的興起,幾乎所有重巡洋舰和战列舰一起被出售解體,只有少數就成為了博物馆,且鲜有国家继续建造重巡洋舰。.

之间安森號戰艦和重巡洋舰相似

安森號戰艦和重巡洋舰有(在联盟百科)14共同点: 华盛顿海军条约巡洋舰伦敦海军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納粹德國紐奧良級重巡洋艦美国驱逐舰輕巡洋艦航空母舰英國皇家海軍英国排水量戰艦

华盛顿海军条约

《华盛顿海军条约》(《五國關於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是于1922年2月6日由美、英、法、意、日五国在华盛顿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条约的有效期到1936年12月31日为止。条约主要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總噸之比為5:5:3:1.75:1.75。 《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从1922年至1936年15年间,史称“--”时代,而根據規定建造的戰艦稱為條約戰艦。.

华盛顿海军条约和安森號戰艦 · 华盛顿海军条约和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巡洋舰

巡洋舰(Cruiser)指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以及能胜任多种任务的多样性。历史上,巡洋舰由於噸位大、火力強、性能佳,一开始是指可以独立行动的战舰; 而与此相对的驱逐舰则需要其它船只(比如补给船只)的协助,才能執行任務。不過隨著現今驅逐艦被大型化後的綜合作戰能力的提升,何潬噸位其實超過早年的巡洋艦,所以这个区分已经不明顯了,很多新式的大型軍艦都不再冠以巡洋艦之名了。 現代被稱為巡洋舰的排水量一般在8,000吨至30,000吨左右,在二戰時屬於戰艦的級別,火力僅次於主力旗艦 、戰列艦。现今的巡洋舰都装备有先進的导弹系統、火炮、鱼雷等武器,能執行遠海攻擊行動。有些巡洋舰可携带反潜直升机、執行反潛及巡邏任務;动力装置多采用蒸汽轮机,少数采用核动力装置。隨著驅逐艦的作戰能力大幅提升,有些噸位接近輕巡洋艦,故也能執行巡洋艦的任務,現今只有美國及俄羅斯的巡洋艦仍在服役中。而南韓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及中國的055型驅逐艦和美國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其噸位、性能及作戰能力亦屬巡洋艦級別。另外,由於海军航空兵 亦能分擔巡洋舰的工作,故大部份國家已無計劃新建巡洋艦。.

安森號戰艦和巡洋舰 · 巡洋舰和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伦敦海军条约

《伦敦海军条约》是於1930年4月22日,由《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缔约国——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及法国召开伦敦海军军备会议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即伦敦海军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為止。 《伦敦海军条约》对缔约三国的主力舰数量进一步裁减,继续冻结各缔约国主力舰的建造至1936年,并且约定了舰龄超过20年的主力舰可进行改装与性能提升的条文。条约规定了巡洋舰的分级与数量的限制,标准排水量超过1850吨、不大于1万吨的巡洋舰分类又分为两级:主炮口径超过6.1英寸的巡洋舰(a型)和主炮口径不超过6.1英寸的巡洋舰(b型)。.

伦敦海军条约和安森號戰艦 · 伦敦海军条约和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安森號戰艦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安森號戰艦和納粹德國 · 納粹德國和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紐奧良級重巡洋艦

紐奧良級巡洋艦(New Orleans class cruiser)是美國海軍的條約型巡洋艦,原本叫阿斯托里亞級,在阿斯托里亞號被擊沈後改名。此級設計上進行了各種嘗試,因此各艦間差異比較大,有部份是原本波特蘭級訂單的船改建的。總計建造七艘,其中三艘(阿斯托里亞號,昆西號,文森斯號)在薩沃島海戰中被擊沈,另三艘(舊金山號,紐奧良號和明尼亞波里斯號)在南太平洋的戰役中遭受重創但修復,僅圖斯科盧撒號因為大半在大西洋服役未受重創。戰後存活四艦很快就除役解體。.

安森號戰艦和紐奧良級重巡洋艦 · 紐奧良級重巡洋艦和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安森號戰艦和美国 · 美国和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驱逐舰

驱逐舰(destroyer)是一种多用途的军舰,1890年代至今海军最重要的船种之一。美規常用代號為DD。 從前是負責配合主力攻擊的戰艦與巡洋艦的支援工作,但自從二戰後航母開始流行後,無空優能力的戰艦就逐漸消失淘汰;巡洋艦艦種在模組化的反艦飛彈技術進步下,也顯得體型過大而笨重,使驅逐艦已經逐步在功能上取代了前兩者地位,而成為了海軍軍艦的頭把交椅,新型驅逐艦的火力和噸位也達到了近萬噸甚至万吨以上的巡洋艦級別。.

安森號戰艦和驱逐舰 · 重巡洋舰和驱逐舰 · 查看更多 »

輕巡洋艦

輕巡洋艦或轻型巡洋舰(light cruiser),是巡洋艦的一種,一般指在排水量、装甲和火力等方面優於驱逐舰但弱于重巡洋舰,為第一次世界大战後受海軍條約制約下所出現的艦種分類。一般來說裝有比驅逐艦略強(或同等)口徑的主炮,作為驅逐艦隊領艦,承擔反水面小型艦與殖民地巡邏任務等,後來因航空母舰戰鬥群的出現搭配而讓負擔任務多元化,針對日益嚴重的空中威脅還衍生出「防空巡洋艦」等亞種。.

安森號戰艦和輕巡洋艦 · 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航空母舰

航空母艦(常簡稱為航--母、航--艦、空--母,美規常用代號為CV+其他字母以分類)是一種以搭載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军舰,艦體通常擁有供飞机起降的巨大甲板和座落於左右其中一側的島式艦橋(一般稱為「艦島」)。航艦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艦隊中的其它船隻提供其保護和供給,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支援和遠程打擊能力。航空母艦是目前最大的武器系统平台,发展至今已是現代蓝水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作戰艦艇之一。 航空母艦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飛機作戰能力實用化後的影響,在各國航空技術進步、進而使陸基飛機有能力攻擊地面目標的同時,海軍亦用飛機來進行偵查與攻擊敵軍偵察機,因此出現了專門供水上飛機整備與其他雙翼機起飛的水上飛機母艦。一戰後,各大海軍強國主要仍維持著崇尚排水量大、裝載大口徑艦砲軍艦的大艦巨砲主義,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軍事理論家提倡將飛機用於攻擊軍艦的作法,因此研製出多種形式的航空母艦、奠定未來海空兵力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發後,航艦的重要性日益浮現,而在珍珠港事件以及馬來亞海戰的結果中顯示,大型軍艦在飛機的空中攻擊下十分脆弱,大艦巨砲主義也因此走向終結,到了戰爭後期各國不但趕緊將許多艦船改裝成臨時航母之外,還出現了如菲律賓海海戰此類的航艦大戰。 二戰結束後,航空母艦的地位一度因為核武器的出現而產生爭議與討論,特別是在受到核武器攻擊下的生存能力,但到了朝鲜战争後又恢復了其重要性,世界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航艦武力對抗苏联水面艦艇部隊的格局,航空母艦更是參與了世界各地的局部衝突與代理戰爭。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軍備緊縮,目前僅中國、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巴西、意大利、西班牙、美國、泰国擁有或計划建造航空母艦,由於其造價與維護費用巨大,擁有航空母艦也是國力強大的表現,在這方面美國海軍即擁有世界上全部已服役航艦總數的一半,排水量則佔了超過80%,其相關科技也是世界領先。.

安森號戰艦和航空母舰 · 航空母舰和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海军(Royal Navy,縮寫为 RN),亦称英国皇家海军或英国海军,是英国的首要海上作战部队。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大帝首先开始使用海上军队,而自14世纪初起英格兰海军开始参与海战。现代皇家海军可追溯至16世纪初,为英国三军中最为古老的军种。正是如此,皇家海軍是三軍中地位最崇高的,其尊稱為「高級軍種」(Senior Service)。 自17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皇家海军同荷兰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对制海权展开争夺。自18世纪中期起其为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海军所超越。皇家海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大英帝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历史地位显赫,人们(包括英国人)时常略去“英国”部分,直称其为“皇家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家海军规模大幅度缩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仍为全球规模最大。至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在冷战期间,皇家海军转变角色为反潜力量,主要于GIUK缺口搜索苏联潜艇。苏联解体之后,皇家海军重新成为远征作战部队,活跃于全球范围,并仍旧是世界最为强大的蓝水海军之一。 皇家海军拥有诸多科技先进的舰船和潜艇,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两艘、四艘弹道导弹潜艇(维持英国的)、七艘核动力舰队潜艇、六艘、13艘巡防舰、15艘反水雷舰船及22艘巡逻舰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军共有78艘现役舰艇(包括潜艇),9艘(RFA)舰艇、以及5艘根据合同可为辅助舰队使用的舰艇。辅助舰队对皇家海军进行海上补给,通过其三艘船提升皇家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并取代过去巡防舰的职责,同皇家海军一同进行巡逻任务。皇家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近400,000吨(包括辅助舰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达676,000吨)。 皇家海军與皇家海军陆战队共同組成。海军的軍種指揮官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将军衔,亦为成员。国防委员会将海军管理职责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国防大臣领衔。皇家海军目前于英国境内拥有三个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其中第三者为西欧最大的海军基地。.

安森號戰艦和英國皇家海軍 · 英國皇家海軍和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安森號戰艦和英国 · 英国和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排水量

排水量(displacement)是指船舶在一定状态下的总重量,通常以吨为单位。船舶满载时的总重量称为满载排水量,或重排水量,船舶不装载货物时船体和机舱等部分的总重量称为空船排水量,或轻排水量,如未指明时,船舶的排水量多指满载排水量。排水量是表示船舶吨位的众多指标之一,缩写作DT(Displacement Tonnage),与净吨位(NT)、总吨位(GT)或载重吨位(DWT)等是不同的概念。 排水量也可以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即排开水的重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水的重量,而浮在水中船舶在竖直方向上自身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相平衡,大小相等,即其重量等于排开水的重量。 不同水域水的密度是有差异的,海水的密度约为1025 kg/m³,而淡水的密度则约为1000 kg/m³。当船舶从海域驶入内河或由内河出海时,船舶的吃水会有所变化,而船舶的总重量不变,其排开水的重量同样保持不变,即船舶的排水量不因所处水域水密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安森號戰艦和排水量 · 排水量和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安森號戰艦和戰艦 · 戰艦和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安森號戰艦和重巡洋舰之间的比较

安森號戰艦有63个关系,而重巡洋舰有4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4,杰卡德指数为12.96% = 14 / (63 + 45)。

参考

本文介绍安森號戰艦和重巡洋舰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