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安條克的依納爵和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安條克的依納爵和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之间的区别

安條克的依納爵 vs. 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安條克的聖依納爵(Saint Ignatius of Antioch),也稱作「神的使役」(Theophorus),),為使徒後時代(Post-Apostolic Age)的基督徒領袖之一,第一個稱基督教會為“大公教會”者,相傳曾接受使徒约翰直接的教導,正教會第三位安条克牧首(前兩位分別是聖伯多祿與。最终被罗马帝国皇帝投入野獸的籠中而殉道,死前深感能為主殉道為榮。他在在被押往羅馬殉教途中寫了七封書信給小亞細亞和羅馬的教會,四封寫於士每拿,三封寫於特羅亞。透過這七封信,我們可以看見當時教會的情形,是現今瞭解2世紀初基督教會的著名重要資料。 他極力主張主教獨裁,因為這樣能避免教會分裂,基於當時諾斯底主義與孟他努主義兩種思想興起於教會中間。而他自己既是安提阿教會的獨裁監督,所以他設法提高以弗所、馬內夏、他拉勒、羅馬、非拉鐵非、士每拿教會監督的權位。因此透過監督專權可以讓教會更有向心力並且防止教會免於異端的滲透。他曾在士每拿書信中寫到『要免除分裂,因分裂是萬惡之源。你們都要順服監督(主教)正如耶穌基督順服上帝,正如長老順服使徒,又要尊敬執事。』. 金口聖若望(Ιωάννης Χρυσόστομος,,,或译约翰一世),正教會的君士坦丁堡大主教,重要的基督徒早期教父。若望一世以其出色的演讲与雄辩能力,對當政者與教會內部的譴責、與嚴格的苦行而聞名於世。後世人稱其为“金口”(χρυσόστομος,中文音譯為「屈梭多模」,意為「金口」),以讚譽其口才。 金口聖若望是重要的希腊教父,被许多教会封为圣人。東方正教會與東儀天主教會中,他與拿先素斯的聖格利高里和該撒利亞的聖巴西略一同被尊為。東方正教會與羅馬天主教都將其列為教會聖師之一。東方正教會中,金口聖若望的慶日(feast day)是11月13日及1月27日,在羅馬天主教中的慶日為9月13日。不過有些信義宗及聖公會以1月27日為其慶日。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認為他是聖徒,慶日在科普特曆的16日及 17日。 金口聖若望的聖髑曾于1204年被十字军從君士坦丁堡掠至罗马,教宗聖若望·保禄二世于2004年归还了这批圣物。.

之间安條克的依納爵和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相似

安條克的依納爵和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有(在联盟百科)9共同点: 天主教百科全書天主教會主教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信義宗罗马聖公宗東方正統教會正教會

天主教百科全書

《天主教百科全書》(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An International Work of Reference on the Constitution, Doctrine, Discipline, and 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或稱舊天主教百科全書(Old Catholic Encyclopedia)或原天主教百科全書(Original Catholic Encyclopedia)是在美國出版的英語百科全書。第一卷完成于1907年3月,其餘三卷完成于1912年,1914年初版圖書總目。其目的是“給予讀者完整的、權威的關於天主教的相關內容、活動和教條的信息”。 該百科全書的出版公司是1905年2月成立於紐約的專為出版此百科全書而設立的羅伯特·阿普頓公司(Robert Appleton Company),編輯部的五位成員也是董事會成員。1912年公司改名為百科全書出版公司(The Encyclopedia Press)。.

天主教百科全書和安條克的依納爵 · 天主教百科全書和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天主教會和安條克的依納爵 · 天主教會和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 查看更多 »

主教

主教是基督宗教的高級聖職人員職稱,為天主教、東正教與圣公会採用,詞源自希臘文「episkopos」(επίσκοπος),即「epi」(由上往下)及「skopos」(觀察者),意為監督(overseer)。依據初期教會的傳統,祝聖主教代表授予聖職聖事的圓滿性。主教即是藉著聖靈/聖神被祝聖為教會中的牧人及管理者,也是教義的導師及聖職敬禮的司祭。在一般基督宗教主流教會,指耶穌基督派遣使徒/宗徒繼續實行祂的使命,到了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就形成了主教的制度。.

主教和安條克的依納爵 · 主教和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Ϯⲉⲕ̀ⲕⲗⲏⲥⲓⲁ ̀ⲛⲣⲉⲙ̀ⲛⲭⲏⲙⲓ ⲛⲟⲣⲑⲟⲇⲟⲝⲟⲥ;讀音:ti.eklyseya en.remenkimi en.orthodoxos ente alexandrias;直譯:亞歷山大埃及的正統教會;簡稱:科普特正教會),是在埃及最具規模的基督教教會,屬於東方正統教會的一支。自公元451年迦克墩公會議以來,一直因教义独特而与其他教會有所區別,在基督論神學方面採取另外的立場,這與當時仍然是合一的東正教和天主教教會不同。在神學上嚴重分歧而導致的分裂至今仍然是一項爭論,而且高度地嚴格依循這項教導。他們主要強調在基督身上的神人二性在同一位格中的統合,但在其論點中否認該說法是在支持基督一性論。但也需要说明,科普特正教会接受三位一体教义,同样将阿利乌派、聂斯托利派等视为异端。教會建立的基礎是根植在埃及与埃塞俄比亚,但它也擁有世界各地的大批信众。埃及的科普特人主要属于此教派。科普特正教的教会语言为科普特语(由古埃及语演变而来)。現任亞歷山大牧首塞奧佐羅斯二世。.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和安條克的依納爵 ·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和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 查看更多 »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信義宗和安條克的依納爵 · 信義宗和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安條克的依納爵和罗马 · 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聖公宗

聖公宗(Anglicanism,音譯安立甘宗),是源自英國(英格蘭)的英格蘭國教會和愛爾蘭教會及其於世界各地衍伸出來的教會之總稱。目前世界上的聖公宗教徒約有7300萬人(2008年)。 聖公宗,英文原名「Anglican」,意譯是英式教會,形容制度、教會、禮儀傳統和神學思想,是從英格蘭的國教——英格蘭教會所衍生而来的教会,成為普世聖公宗。這個詞語亦可形容其他採用聖公宗的其他教會,他們因為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而成為普世聖公宗的一員。由於「Anglican」一詞與盎格鲁人一詞詞型較為相近,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民族名稱而非宗派名稱,因此在美國及蘇格蘭等的強調聖公會非英格蘭人特性的地區,改以「The Episcopal Church」自稱,用「Episcopalian」稱呼其成員。「Episcopal」意思為主教制的。普世華人、台灣、韓國及日本基督徒都使用「聖公會」為公用名稱。 普世聖公宗團契是神聖、大公及使徒所傳的教會的一部分,是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的成員教會構成的一个教會,是既大公又經過改革的教會。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霍克和奧卡姆的威廉等是聖公宗的代表人物,一如其他教派的馬丁·路德、克爾文、諾克斯、慈運理和約翰衛斯理等神學家。.

安條克的依納爵和聖公宗 · 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和聖公宗 · 查看更多 »

東方正統教會

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y)指仅承认大公會議(即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以及以弗所公會議)的东方基督教会,他们拒绝承认迦克墩公會議的教义,因此也被称为“旧东部派”或“非迦克墩派”,以和東正教區別。.

安條克的依納爵和東方正統教會 · 東方正統教會和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 查看更多 »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安條克的依納爵和正教會 · 正教會和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安條克的依納爵和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之间的比较

安條克的依納爵有34个关系,而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有5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9,杰卡德指数为10.47% = 9 / (34 + 52)。

参考

本文介绍安條克的依納爵和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