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安慰劑和顺势疗法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安慰劑和顺势疗法之间的区别

安慰劑 vs. 顺势疗法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来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將安慰”),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安慰劑效應於1955年由畢闕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亦理解為“非特定效應”(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試者期望效應(subject-expectancy effect)。 一個性質完全相反的效應亦同時存在——反安慰劑效應: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反安慰劑效應可以使用檢測安慰劑效應相同的方法檢測出來。例如一組服用無效藥物的對照群組(control group),會出現病情惡化的現象。這個現象相信是由於接受藥物的人士對於藥物的效力抱有負面的態度,因而抵銷了安慰劑效應,出現了反安慰劑效應。這個效應並不是由所服用的藥物引起,而是基於病人心理上對康復的期望。. 順勢療法或作同質療法、同種療法(Homeopathy )為一種替代療法,是1796年由山姆·赫尼曼按其以同治同理論所創。此理論指,如果某个物質能在健康的人身上引起病人患某病時的病症,將此物質稀釋震盪處理後就能治療該病症。例如洋蔥會引起打噴嚏,多次稀釋震盪後的極微小洋蔥,就能治療打噴嚏症狀為主的鼻炎。此療法為偽科學,是錯誤認為是科學的一个信仰系統。順勢療法對任何病症均無作用,大型研究均發現順勢療法不比安慰劑有效,指出该療程帶來的任何正面感覺,都只不過是安慰劑效應及人體的自然康復。 赫尼曼相信人生病的主因是他命名的一種為“病蔭”的現象,而順勢療法為對付其而生。 Translator: Charles H. Devrient, Esq.

之间安慰劑和顺势疗法相似

安慰劑和顺势疗法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心理学元分析

心理学

--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類以及其他动物的內在心理歷程、精神功能和外在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學研究涉及意識、感覺、知覺、認知、動機、情绪、人格、行為和人際關係等眾多領域,影響其他學科的發展,例如:教育學、管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精神病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以及文學等等。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体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安慰劑和心理学 · 心理学和顺势疗法 · 查看更多 »

元分析

統計學上來說,元分析(meta-analysis,或譯作後設分析、整合分析、綜合分析、薈萃分析)是指將多個研究結果整合在一起的統計方法。就用途而言,它是文獻回顧的新方法。 文獻回顧的傳統方法是敘事式的,由作者自行挑選覺得重要的前人研究,當各研究結論衝突時,由作者自行判斷哪一種結論較具價值。反之,後設分析採用系統化的資料收集和數值分析,讓文獻回顧更具客觀性與證據力。 這些組合後的結果會有助於以更加全面性的證據觀察來支持或拒絕某一主題研究的假設,發現該主題迄今研究的不足處,發現各種可能影響效应量的中介因素。 世上首個後設分析是由皮爾生在1904年進行,其目的是解決樣本數細小的研究統計考驗力減低的問題,而整合多個研究結果可更準確分析數據。 以後設分析方法(但醫學上稱之為系統化的回顧 (systematic review))研究醫學治療研究的論文要到1955年材首次發表。牛津英文字典指出meta-analysis這個英文字首次使用為1976年,是來自心理學界的研究。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末,心理學界、教育研究界的學者發展出更加複雜的統計方法。到了1990年代,後設分析已成為許多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最先進的文獻回顧方法。 而後設分析的統計理論,Nambury S. Raju, Larry V. Hedges, Ingram Olkin, John E. Hunter, Harris Cooper 和 Frank L. Schmidt 等人的貢獻很大。.

元分析和安慰劑 · 元分析和顺势疗法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安慰劑和顺势疗法之间的比较

安慰劑有26个关系,而顺势疗法有8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1.89% = 2 / (26 + 80)。

参考

本文介绍安慰劑和顺势疗法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