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安徽省和荆州市相似
安徽省和荆州市有(在联盟百科)14共同点: 县级市,吕蒙,安徽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晋,市辖区,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界首市,西南官话,长江,汉族,湖北省。
县级市
县级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单位,行政地位与县相同的县级行政区——市(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指的“不设区的市(即不设市辖区的市)”(略有差别,详情见下),县级市为省、自治区所设地方行政单位;作为区划术语,“县级市”自1983年开始正式固定下来。中国大陆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步伐较快,大多数“市”都以撤县设市的方式建立。.
吕蒙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東南)人,東漢末年名將。由於為虎威將軍,故亦稱呂虎威。呂蒙出身貧苦,少年時未曾受教育,其姊夫鄧當是孫策部下。呂蒙後來受到孫策的賞識,從而踏上軍人路途。呂蒙一方面屢立戰功,另一方面在壯年時受到主公孫權啟發,努力修習經典,遍讀群書,逐漸蛻變成一位具戰略眼光、智勇雙全的將領。後來呂蒙更繼任魯肅成為南郡太守,為孫吳勢力擔任前線軍督。其最重大的功績是以「白衣渡江」的計策偷襲荊州,因偷襲關羽而留下萬世臭名。.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市辖区
市轄區(常簡稱為區)为現代社會中對城市中所設行政區劃单位類型的泛稱。本條目以講述華語圈的市轄區為主。.
地级市
地级市,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級行政区划,因层次上与“地区”相同而稱為地級市,属于地级行政区的一种。自1983年开始,在国家行政机构区划统计上作为行政区划术语固定下来,取代之前的省辖市之称。至1986年,“地级市”达到166个,占地级行政区的51%,取代“地区”和“盟”成为“地级行政区”的主体。截至2017年9月,地级市数量稳定下来,在总计334个地级行政区中,其中仅有7个地区、3个盟,地级市达到294个,占88%。.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歷史文化名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及公布,是於1982年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提议而建立的一种文物保护机制。被列入名单的均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而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目前中国公布了13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琼山市已划为海口市琼山区,虽然根据国务院相关批复文件“海口历史文化名城”不是“琼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扩展,但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做统计报告及海口市政府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通常会把二者合并为一处,故实际上共有13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四川省
四川省(四川话拼音:Si4cuan1sen3;国际音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省政府中心為成都市。四川简称川或蜀,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蜀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现今巴蜀则主要是指重庆市与四川省。四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譽。.
界首市
首市在中國安徽省西北部,领接河南省,颍河横贯,是阜阳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2006年被安徽省列为12个享有省辖市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试点县市之一。.
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又称为上江官话或西南方言,分布于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广西、西藏等地以及邻近的湖南省西北部、陕西省南部、缅甸果敢和佤邦的主要语言,在老挝、越南等地也有部分华人使用。西南官话在缅甸果敢自治区和佤邦具有官方地位。西南官话的主要特征是古入声不分化,整体保留或整体混入它调(阳平、阴平或去声) 。《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将西南官话分为十二片,其通常也可按照地域分为四川话、云南话、桂柳话、湖北话等。 西南官话的形成与元朝之后进入中国西南地区的移民具有很大关联,成渝片四川话与湖北话音系产生分化的年代都至少可以上溯至明朝,因而西南官话的形成年代应当更早周及徐(2005年第4期),《巴蜀方言中“虽遂”等字的读音及历史演变》,中华文化论坛。同时有学者认为其可能与另一种南方官话:江淮官话同源王庆(2007年第5期),《明代人口重建地区方言的知照系声母与南系官话》,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官话在词汇、音韵等方面与北方官话相比都具有显著差异刘晓梅、李如龙(2003年第1期),《官话方言特征词研究》,语文研究,因而在民国时期,上江官话一直被认为是与粤语、吴语等并列汉语大語言区,而非官话的分支,其直到1955年才首次被划入官话刘镇发(2004年第4期),《百年来汉语方言分区平议》,学术研究。西南官话的使用者超过2亿,如果将其划出官话,其使用者将在全球所有语言中排第6位,仅次于官话、西班牙语、英语、印度斯坦语、阿拉伯语及孟加拉语。.
长江
长江,在中国古代称作江水、大江,简称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80公里,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青海、 西藏、 云南、 四川、 重庆)、中部(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安徽、江苏),在上海市汇入东海。长江流域覆盖中国大陆五分之一陆地面积,养育了中国大陆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江经济带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常被并列为中国文化历史、文明、经济的两大源泉。繁荣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占中华人民共和国GDP20%。长江流域生态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濒危动物如扬子鳄和达氏鲟的栖息地。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长江取水、灌溉、排污、运输、发展工业、当作边界等。 近年来,长江受到了工业污染、农业径流、河沙淤积、湿地和湖泊减少的威胁,因而加剧了季节性洪水的发生。长江部分地区已被划为保护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则因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
汉族
漢族,是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民族,種族上屬於東亞黃種人,是數個現代國家和地區的主体民族。佔中国大陆人口《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漢民族形成問題的爭鳴 第129頁92%,佔臺灣人口97%,佔新加坡人口74%,佔馬來西亞人口23.4%。漢族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總人口约为13.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或五分之一,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作為民族的称呼,是在中国的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确立的。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魏晋南北朝以后,“华夏人”开始出现“汉人”自称谓,在此之前,“汉人”、“汉民”多为周边国家对汉朝国民的称呼見p.33, p.67 。漢族自稱“漢人”,其他民族称之“唐人”、“華人”、“秦人”、“桃花石”。 19世纪末開始用「汉族」一詞做為漢民族的稱呼,受漢民族主義和共產主义運動等多重影响,这一称呼逐步广泛使用,并于官方固定下来,在此之前,“華夏”(起源於中國黄河中下流域的遠古部落名稱)較常被使用為漢民族的別稱,民族政治认同根据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对華夏、汉人的定义都具有差异。汉族被西方學者視為中國的主體民族。 另外,中國古代没有现代称谓“民族”而加“族”的概念,但不等于当时没有漢族这一民族,用于民族之间区别的“满”、“蒙”、“汉”,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现代学界尤其史学界称历史上的汉人为汉族。 漢族自古以來就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九州」,同時認為非漢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在九州之外或“漢地”,而非漢民族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漢地」。 漢族通常被认为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黃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國民党及中國共產黨用來做為“汉族”的代称或另稱。 漢族之內因地域、語言、文化及社會多樣性上可分出不少漢族民系;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西晉以前漢族人口主要分佈於中国北方,隨後北方人口因永嘉之禍大舉向南遷徙,歷史上汉族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别称:“楚”、“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市。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华中地区)、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北接河南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4位。截止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851万,户籍人口6138万。.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安徽省和荆州市的共同点。
- 什么是安徽省和荆州市之间的相似性
安徽省和荆州市之间的比较
安徽省有768个关系,而荆州市有10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4,杰卡德指数为1.60% = 14 / (768 + 106)。
参考
本文介绍安徽省和荆州市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