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安佐與迪諾·法拉利賽道和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安佐與迪諾·法拉利賽道和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之间的区别

安佐與迪諾·法拉利賽道 vs. 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

安佐與迪諾·法拉利賽道(Autodromo Enzo e Dino Ferrari)是位於義大利伊莫拉鎮旁的一條賽道,位於波隆那東方,及馬拉內羅的法拉利工廠東方。賽道名字是根據法拉利已故創辦人恩佐·法拉利與他逝世於1950年代的兒子所命名的。在恩佐·法拉利於1988年逝世前,這條賽道名為迪諾·法拉利賽道。 這條賽道曾舉辦一級方程式聖馬利諾大獎賽(義大利多年來一直舉辦兩場大獎賽,所以在伊莫拉的比賽便以鄰近的主權國家為名),它同時也在1980年舉辦了通常在國立蒙札賽車場的義大利大獎賽。當一級方程式來到了伊莫拉,這裡被視為法拉利車隊的「主場」,會有廣大的粉絲()前來支持他們的地主車隊。 俗稱伊莫拉賽道的安佐與迪諾·法拉利賽道是少數以逆時針方向進行比賽的國際賽道。(伊斯坦布爾賽車場、韓國國際賽道、濱海灣市街賽道、因特拉戈斯賽道、美洲賽道、亞斯碼頭賽道是其他一級方程式近來使用的逆時針賽道). 艾米利亚-罗马涅(Emilia-Romagna ,Emélia-Rumâgna)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大区,由历史上的两个大区艾米利亚和罗马涅组成。辖区形状如三角形,东临亚得里亚海,北界隔波河与伦巴第大区和威尼托大区毗邻,西临皮埃蒙特和利古里亚大区,托斯卡纳大区、马尔凯大区和圣马力诺共和国位于其南部。该区人口约4百万,人口密度为180人/平方公里。艾米利亚-罗马涅是意大利最发达的大区之一,亦是意大利著名的美食天堂。 大区首府博洛尼亚,是意大利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它城市有:帕尔马、皮亚琴察、雷焦·艾米利亚、摩德纳、里米尼、费拉拉、拉维纳等。 “艾米利亚-罗马涅” 的由来得益于其与古罗马的渊源。“艾米利亚”指艾米利亚大道──古罗马人修建的一条从罗马到意大利北部的古道;而“罗马涅”一词则是伦巴第人对拉维纳及其周边地区(包括今托斯卡纳和马尔凯的部分地区)的称呼。.

之间安佐與迪諾·法拉利賽道和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相似

安佐與迪諾·法拉利賽道和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博洛尼亚法拉利汽車意大利

博洛尼亚

博洛尼亚(Bologna)是一座義大利城市,位於北部波河與亞平寧山脈之間,也是艾米利亚-罗马涅的首府。波隆那也是義大利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波隆那擁有世界最古老的大學——波隆那大學,這間大學設立於1088年。波隆那經常被列為意大利生活質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在2006年排名第五,在2007年排名第12名(總共有103個義大利城市參加評比)。這是由於波隆那擁有強大的工業傳統,廣泛且高度發達的社會福利,而且位於意大利最重要公路和鐵路樞紐上。波隆那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國際化的義大利大學城,它擁有豐富的歷史、藝術、料理、音樂和文化,並獲選為2000年的歐洲文化之都。波隆那與其他45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城市入選參加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根據2009年歐洲地區經濟增長指數(E - REGI)的數據顯示,波隆那的經濟成長速度是義大利第一,在歐洲則位列第47 。.

博洛尼亚和安佐與迪諾·法拉利賽道 · 博洛尼亚和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 · 查看更多 »

法拉利汽車

法拉利(Ferrari)是一家意大利跑車製造商,主要製造一級方程式賽車及高性能跑車,1939年由恩佐·法拉利於意大利摩德納附近的马拉内罗創立。創立當時是作為愛快的賽車部門分拆而來的公司阿維奧汽車(Auto Avio Costruzioni),主要贊助賽車手及生產賽車,早於1940年便已製作其首部賽車(阿維奧815,Auto Avio Costruzioni 815);但直至1947年,第一輛正式鑲嵌法拉利標誌的汽車完成,這時它才被大眾認定為獨立的汽車製造商。 2014年,英國品牌評價及策略顧問公司Brand Finance將法拉利評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品牌。2012年5月,美國電訊大亨克雷格・麥考(Craig McCaw)以3,810萬美元私人購入一輛法拉利250 GTO(1962年製),成為歷史上最昂貴的汽車。 法拉利以長期參與賽車聞名,特別是一级方程式赛车,旗下的法拉利車隊更是最成功的車隊之一,以16次冠軍保持最多車廠冠軍殊榮,歷來共15位車手駕駛法拉利賽車奪冠,也是一項紀錄。另一方面,法拉利的公路車款被視為速度、奢華、性感和財富的象徵。 在上世紀晚期法拉利和同國的林寶堅尼、德國的保時捷、英國的蓮花汽車,並論是世界四大跑車名牌。但經過經濟不景與石油危機,法拉利雖然不敵保時捷升格產品多元化的大廠,但實際業績拋離林寶堅尼和蓮花,而新的挑戰者邁凱倫汽車業績仍然追不上,而法拉利可算是跑車名牌中穩佔世界第二位的。.

安佐與迪諾·法拉利賽道和法拉利汽車 · 法拉利汽車和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安佐與迪諾·法拉利賽道和意大利 · 意大利和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安佐與迪諾·法拉利賽道和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之间的比较

安佐與迪諾·法拉利賽道有37个关系,而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有3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4.23% = 3 / (37 + 34)。

参考

本文介绍安佐與迪諾·法拉利賽道和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