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如來藏學派和自性 (佛教)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如來藏學派和自性 (佛教)之间的区别

如來藏學派 vs. 自性 (佛教)

如來藏學派,佛教術語,大乘佛教派別之一,古稱如來藏緣起宗或法性宗,與中觀派、唯識派,形成大乘佛教的三大主流。此學派主要宣揚如來藏常住的學說,以《勝鬘經》為代表。如來藏學說與唯識學說融合出如來藏唯識學說,以《楞伽經》和《密嚴經》為代表。漢傳大乘佛教以如來藏學派為主流,藏傳密宗也受到它的影響。. 在印度諸宗教中,自性(स्वभाव,,sabhāva,),又稱自體、法體、體、實性,是個哲學術語,指所有事物(法)自身擁有、自體形成、自身決定存在形態的性質,是常住的、不變的、獨立,不依緣起而變化的;其外在特徵,則為自相。這個概念在不二論、毘濕奴派中是個重要的課題。佛教也接受了這個概念,在部派佛教時期發展出自己的論述。在大乘佛教和大圓滿等中,也是很重要的理論之一。 在佛教文獻中,它與本性(prakṛti)或我(ātman)經常被視為同義詞,但自性的起源較晚,直到部派佛教的論藏中才使用這個術語。.

之间如來藏學派和自性 (佛教)相似

如來藏學派和自性 (佛教)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大乘佛教中觀學派中论瞿曇般若流支空性真如 (佛教)無我龍樹部派佛教楞伽經本性 (佛教)我 (佛教)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大乘佛教和如來藏學派 · 大乘佛教和自性 (佛教) · 查看更多 »

中觀學派

中觀學派(mādhyamaka),是大乘佛教的一個主要派系,由龍樹、提婆奠基,與瑜伽行唯識學派和如來藏學派並列。中觀為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因龍樹成立的大乘正義,特別是《中論》影響深遠,所以龍樹學系被稱為“中觀學派”,它奠定了初期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后世认为中觀派主張一切法自性空,以修行空性的智慧為主,因而又稱為空宗。至無著、世親建立瑜伽行唯識學派時,曾一度衰落,後由清辨、佛護之努力而獲得中興。 在漢傳佛教的傳統判教理論中,所有尊龍樹為祖師的大乘佛教宗派都可稱為“法性宗”或“性宗”,“法性宗”主要特指如來藏緣起宗,中觀學派被稱為“真空無相宗”或“破相宗”,漢傳佛教中的三論宗、天台宗都受到它的影響,印順法師稱其為性空唯名派。中觀學派是藏傳佛教的主要派別之一,藏傳佛教中稱其為深見派、甚深見派。.

中觀學派和如來藏學派 · 中觀學派和自性 (佛教) · 查看更多 »

中论

《中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藏文:dbgu ma rtsa ba'i shes rab),又譯為《中觀論》、《中論頌》、《中觀根本論》,龙树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中觀派的根本論書之一。《中論》為大乘佛教重要理論著作,漢傳佛教中的三論宗也以此書為根本典籍。.

中论和如來藏學派 · 中论和自性 (佛教) · 查看更多 »

瞿曇般若流支

瞿曇般若流支(梵文轉寫:),也譯作瞿曇般若留支、流支、般若流志、般若留支、智希、慧愛、瞿曇流支、瞿曇留支。姓瞿曇,名般若流支。婆羅門種,南印度波羅奈城人。 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與毘目智仙一同進入洛陽,隨後在孝靜帝天平元年(534年)移住鄴都。元象元年(538年)至武帝元年(543年)於鄴都金華寺、昌定寺進行譯經的工作。共譯出《正法念處經》、《順中論》、《唯識論》等十四部八十五卷。其後不知所終。.

如來藏學派和瞿曇般若流支 · 瞿曇般若流支和自性 (佛教) · 查看更多 »

空性

(śūnya)或空性(śūnyatā),是基本佛教术语,諸法的空性義為非真實性。空性是內在而言,外在的顯示,即為空相。.

如來藏學派和空性 · 空性和自性 (佛教) · 查看更多 »

真如 (佛教)

真如(巴利文與梵文:)或實如(梵文:),又譯為如實、如如、本無,佛教術語,一般被解釋為法(dharma)的本性,即法的真實本質,也就是法的真實自性。.

如來藏學派和真如 (佛教) · 真如 (佛教)和自性 (佛教) · 查看更多 »

無我

無我(अनात्मन्,,anattā),佛教術語,指對於我的否定,為佛教根本思想之一。這個名詞有二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它可以解釋為,沒有我,我不存在,大乘佛教又稱我空;另一方面,則可解釋為,這不是我,也稱為非我()。這兩種含義間的爭論,成為佛教各宗派間的重要課題。,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3) 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在自体(即所谓“我”)的存在,有两类:.

如來藏學派和無我 · 無我和自性 (佛教) · 查看更多 »

龍樹

龍樹(天城文:नागार्जुन,,泰盧固文:నాగార్జున,නාගර්ජුන,,一稱為龍猛、龍勝,音譯為那嘎呵朱訥,舊譯為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是佛教僧侶、大乘佛教論師,大约生活在公元2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為證得初地《大唐西域記》卷8:「時南印度那伽閼剌樹那菩薩(唐言龍猛。舊譯曰龍樹,非也),幼傳雅譽,長擅高名,捨離欲愛,出家修學,深究妙理,位登初地。」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龍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觀派以他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他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稱號。在藏傳佛教中,與其大弟子提婆(亦名聖天)同被列入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密宗也以他為傳承上師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在中國,一些道教流派由於受到佛教禪宗、密宗的影響,也尊龍樹為神靈,尊稱其為「龍樹大醫王」、「衛國金剛龍樹王」,如閭山派。.

如來藏學派和龍樹 · 自性 (佛教)和龍樹 · 查看更多 »

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佛教術語,在佛教史中,是指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從上座部與大眾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興起前的時期與發展階段,也是這個時期佛教僧團所形成的各個部派的合稱。 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被稱為根本分裂;此前的階段,通常被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或初期佛教;此後佛教進一步分化,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傳統與學說。對於根本分裂的原因和確切時間,目前仍有爭論。.

如來藏學派和部派佛教 · 自性 (佛教)和部派佛教 · 查看更多 »

楞伽經

楞伽經(Lankāvatāra-sūtra),漢譯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屬於如來藏學派,與《解深密經》同為論述唯識思想的重要經典。 《楞伽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也是法相宗(唯识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经的主要内容,是佛开示的五法、三自性、八识和二种无我。五法是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是缘起自性、妄想自性和成自性;八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加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二种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这就是楞伽法门的主要内容。.

如來藏學派和楞伽經 · 楞伽經和自性 (佛教) · 查看更多 »

本性 (佛教)

本性(प्रकृति.,,巴利語:),又譯為性、自性、自然,古印度哲學術語,最早起源於數論派的二元論哲學,被認為是獨立於神我的另一實體,開展萬物,有萬物本源的意思。佛教也採用了這個術語,含義為事物的始終不變異之本質,並將它視為是自性的同義詞。.

如來藏學派和本性 (佛教) · 本性 (佛教)和自性 (佛教) · 查看更多 »

我 (佛教)

我(आत्मन्,,巴利文:),佛教術語,通常指作為輪迴主體的“自我”。這是古代印度很重視的一個哲學術語,許多不同教派都提出自己的見解,佛教也承襲了這個術語,作出自己的解說。古代漢譯典籍中就將其譯為“我”,不與普通的人稱指代加以區別化,現代常譯為梵我以示區別,也有意譯為主體,或俗稱的靈魂。 在佛教中,輪迴主體的我,稱為人我,而法的自性,稱為法我。對於我的錯誤見解,稱為我見。對於我的執著,稱為我執。.

如來藏學派和我 (佛教) · 我 (佛教)和自性 (佛教)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如來藏學派和自性 (佛教)之间的比较

如來藏學派有125个关系,而自性 (佛教)有3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7.74% = 12 / (125 + 30)。

参考

本文介绍如來藏學派和自性 (佛教)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