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和民族学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奥斯曼帝国和民族学之间的区别
奥斯曼帝国 vs. 民族学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民族學(Ethnology,源自ἔθνος,意指“民族,國族,種族”)是人類學的分支。本學科比較與分析人類的族群、種族與(或)國家群體之間的起源、分布、技術、宗教、語言與社會結構。 相較於民族誌——透過直接接觸單一群體的文化,對其進行研究,民族學採用民族誌研究者曾撰述的內容,並比較與對比不同的文化。民族學此名稱由亞當·寇拉(Adam Franz Kollár)所創,1783年他於維也納出版《匈牙利帝國歷史與憲法的舒適設施》("Amenities of the History and Constitutional Law of the Kingdom of Hungary.", Historiae ivrisqve pvblici Regni Vngariae amoenitates)一書中,使用與界定這個術語 。寇拉對於語言學與文化多樣性的興趣是由幾個源頭所觸發的,包括他的家鄉多語言的匈牙利王國,他在該帝國的斯洛伐克人地區的淵源,而且藉由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更遙遠的巴爾幹半島逐漸撤退之後所萌生的一些轉變。 民族學的目標,包括人類歷史的重建、文化不變成分的陳述(例如所謂的亂倫禁忌與文化變遷),以及關於「人類本質」的歸納論述(自從19世紀以來,這受到許多哲學家的批評,例如黑格爾、馬克斯、結構主義等)。世界民族學某些部份,是沿著一些獨立的調查與教育學說的路徑而發展的,隨著文化人類學逐漸成為優勢學科(特別是在美國),以及社會人類學在英國的發展。在民族學、文化人類學與社會人類學這三個術語之間的區別變得越來越模糊。自從18世紀晚期,民族學已被認定為一門學術領域,特別是在歐洲,而且有時被認定為任何對於人類群體的比較研究。 15世紀,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對於異族的新興趣方面,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他者往往被當成野蠻人,他們有的被視為殘忍的野蠻人,有的被視為「高貴的野蠻人」。因此,文明以一種二元論方式對立於野蠻,這種古典對立構成了更普遍由人們所共有的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民族學的進展,例如李維史陀的結構人類學,引發對於某些直線發展概念的批評,或批評「有歷史的社會」與「沒有歷史的社會」間的虛假對立,這種對立過度依賴於一套將歷史視為由累積性的成長所構成的,這是一種有侷限的歷史觀。 李維史陀經常將蒙田探討食人風俗的文章,視為一篇民族學早期例子。李維史陀透過一套結構主義方法,目標在於探索人類社會中普遍的不變成分,他相信其中最主要的是亂倫禁忌。然而,這種文化普遍性的主張,已由十九與二十世紀的許多社會思想家所批評,包括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尼采、米歇爾·傅柯、路易·皮埃爾·阿爾都塞與吉爾·德勒茲等人。.
之间奥斯曼帝国和民族学相似
奥斯曼帝国和民族学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奥斯曼帝国,巴尔干半岛,維也納。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奥斯曼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 奥斯曼帝国和民族学 · 查看更多 »
巴爾幹半島(Balkans)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于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于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药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薩拉熱窩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奥斯曼帝国和巴尔干半岛 · 巴尔干半岛和民族学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奥斯曼帝国和維也納 · 民族学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奥斯曼帝国和民族学的共同点。
- 什么是奥斯曼帝国和民族学之间的相似性
奥斯曼帝国和民族学之间的比较
奥斯曼帝国有311个关系,而民族学有3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0.86% = 3 / (311 + 37)。
参考
本文介绍奥斯曼帝国和民族学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