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奥地利公国和阿尔萨斯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奥地利公国和阿尔萨斯之间的区别

奥地利公国 vs. 阿尔萨斯

奥地利公国()是中世纪时期神圣罗马帝国内的一个。1156年的帝国小特权,将(意即)()从的一个属国升格为一个独立的公国。1276年,巴本堡王朝的奥地利绝嗣后,罗马人民的国王鲁道夫一世继承了奥地利公国,哈布斯堡王朝由此攫取了奥地利。在随后数百年,奥地利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的核心。1359年,奥地利公爵鲁道夫四世在伪造帝国,僭称奥地利大公,奥地利公国始为奥地利大公国。1453年,奥地利大公腓特烈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三世。. 阿尔萨斯(Région Alsace;Elsass)是法国东部地区,以莱茵河南北分开成两个部份:北部的下莱茵省和南部的上莱茵省。古代是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发源地,在17世纪以前归属神圣罗马帝国,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时代完全被法国吞并)。它和洛林都在普法战争后割让給普鲁士,一战结束后重新被法国吞并,二战初期又被纳粹德国占领,至二战结束再次被法国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都是白葡萄酒的著名产地。 2016年1月1日起,阿爾薩斯、香檳-阿登和洛林等三個大區合併成大東部大區。.

之间奥地利公国和阿尔萨斯相似

奥地利公国和阿尔萨斯有(在联盟百科)15共同点: 多瑙河康拉德四世哈布斯堡王朝凯尔特人神圣罗马帝国神聖羅馬皇帝維也納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霍亨斯陶芬王朝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曼東法蘭克王國

多瑙河

多瑙河(德文:Donau)是欧洲第二大河,次於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發源於德國黑森林地區,最後注入黑海,全長2857公里,流域面積81.7万平方千米Bundesministerium für Umwelt, Naturschutz und Reaktorsicherheit: Hydrologischer Atlas von Deutschland, Freiburg i. Br.

多瑙河和奥地利公国 · 多瑙河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四世

康拉德四世(Konrad IV)()是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237年—1254年在位)和西西里国王(1250年—1254年在位),耶路撒冷国王(1228年—1254年),以及士瓦本公爵(1235年—1254年)。.

奥地利公国和康拉德四世 · 康拉德四世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公国 · 哈布斯堡王朝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凯尔特人

凯尔特人(Celt),或譯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蓋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西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 (拉丁文)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 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佔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 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

凯尔特人和奥地利公国 · 凯尔特人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奥地利公国和神圣罗马帝国 · 神圣罗马帝国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奥地利公国和神聖羅馬皇帝 · 神聖羅馬皇帝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奥地利公国和維也納 · 維也納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

鲁道夫.冯.哈布斯堡 (Rudolf von Hapsburg,)罗马人民的国王。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奠基人,1273年10月24日于安亨教堂登基。 鲁道夫一世是阿尔萨斯南部和瑞士北部的领主,哈布斯堡伯爵的儿子。.

奥地利公国和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 · 阿尔萨斯和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霍亨斯陶芬王朝

霍亨斯陶芬家族(Hohenstaufen,Staufer)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王室,又稱為士瓦本王朝或斯陶芬家族。最初霍亨斯陶芬家族為現時德国南部士瓦本(又译為斯韋比亞)的世袭伯爵與統治家族。由腓特烈一世在1079年迎娶了皇帝亨利四世的女儿阿格尼丝公主并繼任士瓦本公爵起,是為霍亨斯陶芬王朝之始。 和皇室联姻使霍亨斯陶芬家族挤身于最高的统治阶层,而且由于阿格尼丝公主的弟弟亨利五世没有子嗣,法兰克尼亚王朝告终。霍亨斯陶芬家族即成为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其後霍亨斯陶芬家族又成為法蘭克尼亞和萊因的統治家族。在12世紀,此家族在德意志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成為德意志「皇帝黨」勢力的首領。1138年此家族更取得德意志王位。在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和腓特烈二世統治時期,霍亨斯陶芬家族權勢最盛,與羅馬教廷展開權力鬥爭,並入侵意大利,取得意大利南方西西里王国的統治權。但在腓特烈二世死後,此家族日漸衰落。1254年德意志之霍亨斯陶芬王朝終結,126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的男性后裔康拉丁在那不勒斯被斩首示众,该家族便滅絕了。.

奥地利公国和霍亨斯陶芬王朝 · 阿尔萨斯和霍亨斯陶芬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Albrecht I,),哈布斯堡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298年-1308年在位)。 1282年,阿尔布雷希特从父亲(鲁道夫一世)处获得奥地利和施蒂里亚领地。但是於1283年6月簽訂的萊茵費爾登條約訂下魯道夫二世需要放棄奧地利及施蒂里亞公國,由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單獨管理,魯道夫二世沒有王位繼承權。根據條約內容,魯道夫二世將得到委任為士瓦本公爵(只是一個虛銜,1268年康拉丁被處決後,士瓦本已沒有實際君主)管理外奧地利的零散領地以作補償,但是魯道夫二世實際是從未得到這些領地。 魯道夫一世不能為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爭取繼承羅馬人民的國王。鲁道夫一世于1291年去世后,德意志诸侯拒绝接受阿尔布雷希特继承王位,他们选出拿骚的阿道夫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在此之前,魯道夫一世於1290年密謀由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繼承被謀殺的拉斯洛四世的匈牙利王位,亦遭受挫敗。 阿爾布雷希特一世並未放棄王位。終於在1298年,由一些德意志諸侯支持下,推翻了阿道夫並取而代之成為羅馬人民的國王。虽然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已于1303年承认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他从未加冕。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实行了一些对农奴、犹太人和商人有利的政策。他为自己的儿子鲁道夫三世争取到了波希米亚的王位(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王公爵位)。1307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企图吞并图林根,结果遭到败北。 1308年5月1日,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在鎮壓士瓦本暴亂途中,於羅伊斯河附近的溫迪施,被魯道夫二世的兒子約翰行刺被殺,因为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剥夺了約翰的继承权。因長子魯道夫三世早於1307年逝世,由次子腓特烈三世繼承奥地利公爵之位。 A A A.

奥地利公国和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 ·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三世(1415年9月21日生於因斯布鲁克—1493年8月19日卒於林茨)哈布斯堡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440年—1493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452年加冕)。他是最后一位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是德意志的施蒂里亚公爵(1424年起)和奥地利大公(以腓特烈五世的名义,1453年起)。 腓特烈三世在1452年在罗马由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于德国的一切都取决于那些各自为政的诸侯,腓特烈三世实际上不能在德意志内政方面做出任何决定。所以他把精力集中在扩大哈布斯堡王朝自身的领地上。到1464年,除蒂罗尔以外的全部奥地利领地已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1480年代,腓特烈三世在与匈牙利国王匈雅提·马加什的战争中,几乎失去了全部的奥地利领地(包括维也纳)。 腓特烈三世晚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研究星象学和炼金术。 |- |- F F F F F.

奥地利公国和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一世(德语:Friedrich I,1122年-1190年6月10日),也被称为红胡子腓特烈(),或者巴巴罗萨(,音译自意大利语的“红胡子”),霍亨斯陶芬王朝,罗马人民的国王(1152年-1190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士瓦本公爵(称腓特烈三世,1147年起)和意大利的国王(1154年-1186年)。他的父亲是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母亲是巴伐利亚的朱迪丝(属韦尔夫家族)。按亲属关系,他是國王康拉德三世的侄子。.

奥地利公国和腓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腓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211年—1250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20年加冕)。他也是西西里国王(称腓特烈一世,1198年起),耶路撒冷国王(1225年—1228年),意大利国王和勃艮第领主。 腓特烈二世的父亲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母为西西里的康斯坦萨(由诺曼人统治的西西里王国唯一的女继承人)。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边防区(马克)的耶西(Jesi Mark Ancona),独生子。 腓特烈二世极其注重君威,留下了大量雕塑,使今人得以猜测他的容貌。青年时,其容貌相当地俊美清秀,显得很沉静。但随着岁月增长,而越来越清瘦,表情越来越严厉,在他老年的雕塑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位皱着双眉、似乎相当严厉的君主。 雖是被開除教籍的皇帝,但利用外交手段指導第六次十字軍,毫無死傷地進入聖地耶路撒冷,被稱為「王座上第一個近代人」(The First modern ruler)的知識份子。.

奥地利公国和腓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腓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查理曼

查理曼(Charles Ier le Grand、Charlemagne,Karl I der Große,Carolus Magnus,()或稱「查理大帝」,是歐洲中世紀早期法兰克王国的国王(768年—814年)。華語中流行的譯名「查理曼大帝」是法文的錯譯,因為法文查理曼的「曼」字(-magne)由拉丁语「伟大的」(magnus)演变而来,本身已含有「大帝」的意思。此一譯法是法文的錯譯,「曼」字本身便已含有「大帝」的意思。應譯作「查理大帝」,或把该詞音譯作「查理曼」。http://chowkafat.net/Term.html 查理曼是矮子丕平最年長的兒子,在768年丕平去世後繼承王位,起初,查理曼與他的弟弟卡洛曼一世共同管治王国。卡洛曼一世在771年突然無故去世,令查理曼成為法蘭克王国獨一無二的统治者。他繼續了父親的傾向教皇的外交政策及成为教皇的保護國,將倫巴底人的勢力驅逐出北意大利及領導入侵穆斯林的伊比利半島。他也攻擊東方的撒克逊人,強迫他們皈依天主教,否則處決,他也参與了的策划。查理曼在800年的聖诞節受教皇李奧三世於罗马老圣伯多禄大殿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文明的啟導者」,權力逹到了顛峰。 自羅馬帝国以來,查理曼首度統一了西歐大部分地區,為後世的法国、德国以及低地諸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奠下了基石。他在768年登上法兰克王国王位及在774年取得意大利王国的国王頭銜。自800年起,為羅馬人的皇帝,是西欧自西羅馬帝國覆亡三個世纪後的首位受認可的皇帝。其所建立的大法蘭克被稱為加洛林帝國。自此被稱為「歐洲之父」(Pater Europae)。查理曼的统治帶動了卡洛林文藝復興,是西方教會一段文學、藝術、宗教典籍、建築、法律哲學的興盛時期,被稱為是「歐洲的第一次覺醒」。后世所有的神聖羅馬皇帝都認為其王国是承自查理曼的帝國,一直至到最後一位皇帝弗朗茨二世,以及最後的法国君主和德国君主。 但是,東方正教會視查理曼為一位具爭議性的人物,指他是不正統的君主,這是由于他對和子說的支持,以及只是受羅馬主教指定為合法的羅馬皇帝,而不是像伊琳娜女皇那樣的羅馬正统。诸如這種猜度導致了1054年羅馬與君士坦丁堡最终的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查理曼於814年去世,當了皇帝超过十三年。他被安葬於(帝国自由城市),该城現在處於德國境內。他在生時有四段婚姻及生有三位合法兒子,但只有幼子虔诚者路易存活下來繼承他的帝国。 查理曼是扑克牌与法国塔罗牌红心K上的人物。.

奥地利公国和查理曼 · 查理曼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東法蘭克王國

東法蘭克王國(德語:Ostfrankenreich)為中歐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843年至10世紀。.

奥地利公国和東法蘭克王國 · 東法蘭克王國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奥地利公国和阿尔萨斯之间的比较

奥地利公国有112个关系,而阿尔萨斯有15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5,杰卡德指数为5.58% = 15 / (112 + 157)。

参考

本文介绍奥地利公国和阿尔萨斯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