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奈良時代

指数 奈良時代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是日本历史的一段时期,始于元明天皇将都城迁至平城京(奈良),终于桓武天皇将都城迁至平安京(京都),年代因首都而得名。由于人们希望借助佛教来达到镇护国家的目的,天平文化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

133 关系: 南海道古事記右大臣吉备真备壹岐國大宝 (日本)大宝令大宰府大阪市大阪府天平天平宝字天平胜宝天平文化天花天武天皇天智天皇太政大臣奈良孝谦天皇宇佐神宮寶龜寺社山城國东大寺东北地方平城京平安京平安时代产业京都京都府五畿七道庄园伊势神宫徭役律令國圣武天皇國司國分寺周禮和銅和氣清麻呂唐朝儒家元明天皇光仁天皇光明皇后皇城皇朝十二錢...玄昉班田制神諭神龜 (聖武天皇)神武天皇筑紫國粟田真人罪刑法定原則猿樂甲賀市百济遣唐使道镜萬葉集蝦夷飛鳥時代養老律令西大寺 (奈良市)西海道驛站高句丽高市皇子近亲结婚近江國阿倍仲麻呂藤原宇合藤原不比等藤原广嗣之乱藤原京藤原廣嗣藤原仲麻吕藤原四兄弟藤原鎌足藤原房前醍醐天皇長岡京长安长屋王陸奧國恭仁京桓武天皇橘奈良麻呂橘诸兄治部省法王淡路國淡海三船淳仁天皇滋贺县持统天皇木津川市新罗文武天皇日本历史日本佛教早良親王攝津國慶雲 (文武天皇)701年708年710年716年718年722年723年724年729年737年740年741年742年743年745年752年755年757年762年764年765年770年780年784年794年 扩展索引 (83 更多) »

南海道

南海道()是日本五畿七道之一,所管辖地域包括紀伊半島、淡路島、四国岛以及附近的各岛屿。.

新!!: 奈良時代和南海道 · 查看更多 »

古事記

《古事記》(こじき、ふることふみ),日本和銅四年(711年)9月18日,日本元明天皇命太安萬侶(おお の やすまろ、太安 万侶)編撰日本古代史。和銅五年(712年)1月28日,將完成的內容《古事記》獻給元明天皇,為日本最早的歷史書籍。內容大略可分成:「本辭」、「帝紀」兩個項目,以及「上卷」、「中卷」、「下卷」三個部份。全書採用漢文寫成。.

新!!: 奈良時代和古事記 · 查看更多 »

右大臣

右大臣,日本律令官制名,太政官之一,又稱為右府、右相國、右僕射、太保。定員一人,權責和左大臣相同,平時負責輔佐左大臣,在左大臣出缺時則負責代理其政務。位階相當於正二位或從二位。和太政大臣、左大臣並稱為三大臣、三公、三槐。蘇我大臣死後,為分大臣之權,將之一分為二,稱為左右大臣。.

新!!: 奈良時代和右大臣 · 查看更多 »

吉备真备

吉备真备(),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政治家(公卿),曾任兩次遣唐使,官至正二位右大臣,明治時期被追贈為勲二等。.

新!!: 奈良時代和吉备真备 · 查看更多 »

壹岐國

壹岐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西海道,又稱壹州。壹岐國的領域即為現在的壹岐島。.

新!!: 奈良時代和壹岐國 · 查看更多 »

大宝 (日本)

大宝(701年三月廿一—704年五月初十)是飛鳥時代文武天皇的年號。朱鳥年號以後至大宝年號以前,由於持統天皇即位並停用年號,這段期間沒有年號。.

新!!: 奈良時代和大宝 (日本) · 查看更多 »

大宝令

《大宝令 》又稱為《大寶律令》(日文:たいほうりつりょう)日本古代的基本法典,701年(日本大宝元年)制定,包括律六卷,令十一卷,由藤原不比等纂,將日本至7世紀以來《近江令》、《天武令》等等制度與法規修正補訂成完備的法典。奠定日本做為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的法治基礎,也是大化革新施行成功的重要註腳,直到757年(日本天平胜宝九年、天平宝字元年)《養老律令》頒行前,一直是國家基本法。現已不存。 所謂「律」,是關於刑罰的規定,相當於現在的刑法;「令」,是關於官制和其他行政上的規定,相當於現在的行政法、民法、訴訟法等等綜合體。 Category:日本古代法律 Category:日本漢文典籍 Category:日本律令制 Category:飛鳥時代典籍.

新!!: 奈良時代和大宝令 · 查看更多 »

大宰府

大宰府是日本在7世紀時設立管理九州地區的行政機關,設於筑前國(位於現在的福岡縣太宰府市),大宰府下設有一職負責所有事務,其下還設有大宰權帥及大宰大貳兩位副手。.

新!!: 奈良時代和大宰府 · 查看更多 »

大阪市

大阪市()是日本大阪府的府治,為政令指定都市之一,亦是大阪都市圈、京阪神大都市圈、乃至於近畿地方的中心城市。全市面積223平方公里,夜間人口(居住人口)約有269.5萬人,是日本人口第三多的城市;日間人口則超過353萬人,位居日本第二。 大阪自奈良時代開始,就因其臨海的地理位置成為貿易港口,並曾在此建立「難波京」。安土桃山時代,豐臣秀吉修建大阪城,並以大阪做為豐臣政權的統治核心城市。在江戶時代,大阪和京都、江戶並稱為「三都」,是當時日本經濟活動最旺盛的都市,被譽為「天下的廚房」。明治時代之後,大阪仍是日本最重要的產業都市,人口數曾一度超過東京,有「」之稱。在戰後由於東京一極集中的進展,大阪雖然在人口數和經濟發展上被東京拉開距離,但仍然是西日本的最大都市和經濟中心。除了經濟之外,大阪也以其獨特的文化而著稱。今日的大阪和東京並列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大都市,也是在世界具有知名度的國際性都市。2014年,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大阪市位居世界第55位。.

新!!: 奈良時代和大阪市 · 查看更多 »

大阪府

大阪府()是日本近畿地方的都道府县之一,府厅位于大阪市。.

新!!: 奈良時代和大阪府 · 查看更多 »

天平

天平,亦稱天秤,在物理學上,是一種利用作用在物体上的重力以平衡原理测定物体质量或确定作为质量函数的其他量值、参数或特性的仪器。.

新!!: 奈良時代和天平 · 查看更多 »

天平宝字

天平宝字(757年八月十八—765年正月初七)是奈良時代孝谦天皇、淳仁天皇、稱德天皇之年號。 天平宝字--年复“岁”为“年”(参见天平胜宝)。.

新!!: 奈良時代和天平宝字 · 查看更多 »

天平胜宝

天平勝宝(749年七月初二—757年八月十八)是奈良時代孝謙天皇之年號。 天平勝宝七年正月初四改“年”为“岁”。改元天平宝字之际复“岁”为“年”。.

新!!: 奈良時代和天平胜宝 · 查看更多 »

天平文化

天平文化(てんぴょうぶんか)是指聖武天皇遷都到奈良平城京後,直至8世紀中葉為止興盛的貴族、佛教文化。由於當時聖武天皇使用的元號天平,所以稱為天平文化。.

新!!: 奈良時代和天平文化 · 查看更多 »

天花

天花是一種由天花病毒引起之人類傳染病。患者一般在染病後的12天內,出現包括發燒、肌肉疼痛、頭痛等近似普通感冒的症狀。幾天後,其口咽部分的粘膜會長出紅點,身體多處地方亦會長出皮疹(以臉部居多)。天花病毒共有兩類:主天花病毒及次天花病毒。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由前者引發之天花又被劃分為四種形式:典型、惡性、出血型、緩和型。其中,多數未曾接種疫苗者均會出現典型天花的症狀。次天花病毒引起之病變程度比上述四種的都要溫和,但卻非常罕見。 天花主要透過空氣傳播。患者的呼吸道與皮膚皰疹分泌物均載有病毒,故避免與其近距離接觸可減低患病的風險。多種痘病毒疾病的病癥均與天花的如出一轍。專家需利用進行病毒培植以確定天花病毒的存在,聚合酶鏈式反應及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測試可提供更多病毒的細節。接種天花疫苗為預防此病的最佳方法。目前並沒有認可的抗天花藥物。一旦出現確診病例,醫護人員會為病人注射疫苗提升免疫保護,有時亦會配以舒緩性療法加大療效。天花病毒不會造成慢性或復發性感染,但會導致各類併發症或後遺症(如失明)。不同類型的天花所引發的病死率有所參差;最為常見的典型天花約奪取了三成病患者的性命。 古埃及或為天花的起源地。已死去逾三千年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可能是史上首名天花病人,專家在其木乃伊身上找到了明顯的膿皰痕跡。早期的印度及中國文獻亦有記載這種疾病。在隨後的漫長歲月裡,天花於世界多個地方展開大流行,並奪取了無數人類的性命(尤其是兒童)。歷史上,有不少國家的君王及著名人物均染上過天花。19至20世紀期間,多番的防疫行動減低了此病對群眾的威脅。最終,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布撲滅天花,使之成為首個於世上絕跡的人類傳染病。.

新!!: 奈良時代和天花 · 查看更多 »

天武天皇

天武天皇(;),日本第40代天皇(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名大海人皇子()。 舒明天皇第三子。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胞弟,参加大化革新,天智天皇即位后被立为皇太弟,但兄弟之间因皇位继嗣问题似不圆满。天智天皇死后,天武遂避难于吉野,但与大友皇子(弘文天皇)之间发生了壬申之乱。大海人皇子以东国为基地,在内乱中取得胜利,翌年继位于飞鸟净御原宫。在位期间,制定了《》,修纂国史,规定八色姓(真人、朝臣、宿彌、忌寸、道師、臣、連、稻置),,形成律令体制,加强了天皇皇室权力的制度化。并实施了以诸皇子为中心的皇亲政治。这一方针为「鸕野讚良皇女」(即持统天皇)所继承。 他崇奉日本神道教,谥号「天渟中原瀛真人」(即是鋪满天上珠玉的瀛洲)。.

新!!: 奈良時代和天武天皇 · 查看更多 »

天智天皇

天智天皇(;),日本第38代天皇(668年正月初三至671年十二月初三在位)。父舒明天皇,母皇极天皇(重祚为齐明天皇)。諱葛城皇子(),又稱中大兄皇子()。.

新!!: 奈良時代和天智天皇 · 查看更多 »

太政大臣

太政大臣,日本律令官制名,是律令制度下最高官位,宰相级职务。定员一人,位階相當於正一位或從一位。由亲王一品或诸王、诸臣中正从一位者充任,位居三公之首,辅佐天皇,总理国政。为非常设官职。令制规定“如无其人则阙”,故别称“则阙”。历史上实任者甚少。天智天皇时,大友皇子首任。758年(天平宝字二年)由藤原仲麻吕改称太师,764年复旧称。 理論上為律令制度下的的最高長官,但自從關白出現後,太政大臣的政治力遭到架空、成為一個「榮銜」。戰國時代,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曾出任此職。而織田信長在逝世後也被追贈此職。江戶時代德川秀忠和德川家齊兩位征夷大將軍生前出任此職;其他將軍除了德川慶喜以外死後都追贈此職。 日本最後一任太政大臣是三條實美,任職於明治天皇明治四年(1871年)至明治十八年(1885年)。君主立憲制實施後被總理大臣(首相)取代。 倭訓作「おおまつりごとのおおまえつぎみ」。其中「まつりごと」雖然可以解釋為「祭事」,但因為日本上古時代政教合一,所以又通「政」。「まえつぎみ」則是繼承自古墳時期「大夫」一詞而來。.

新!!: 奈良時代和太政大臣 · 查看更多 »

奈良

奈良可能是:.

新!!: 奈良時代和奈良 · 查看更多 »

孝谦天皇

孝谦天皇(;),日本第46代和第48代天皇,也是一位女天皇,諱阿倍內親王。 孝谦天皇是其第一次即位時(749年7月2日—758年8月1日)的稱呼。第二次即位時(764年10月9日—770年8月4日),改称称德天皇()。 她曾学汉学于吉备真备。749年即位,是为孝谦天皇。在位期间,为父帝发愿,为东大寺大佛天光。重用从兄藤原仲麻吕,废皇太子道祖王,让位大炊王(淳仁天皇)。嗣宠爱道镜,藤原仲麻吕一派起事反对,仲麻呂兵敗,迫令淳仁天皇退位(藤原仲麻呂之亂)。764年重祚,为称德天皇。后道镜称法王,行僧纲政治,欲袭皇位,贵族均表示反对,乃派和气清麻吕赴宇佐八幡宫请托神意,造成重大事件(宇佐八幡宮神託事件)。770年薨於天花。因沉迷佛教、猜忌群臣、寵信僧人道镜,評價多趨負面。史料《公卿補任》--:「左大辨正四位下橘奈良麻呂,以天平寶字元年七月二日,謀反伏誅。至是雪冤。當時吞冤入地,死而不暝者,非獨公也。」可知孝谦帝治下,冤死人眾。.

新!!: 奈良時代和孝谦天皇 · 查看更多 »

宇佐神宮

宇佐神宮(うさじんぐう)是位於日本大分縣宇佐市的神社。為式內社(名神大社)、豐前國一宮、舊社格為官幣大社(現神社本廳的別表神社)。日本全國4萬4千座八幡宮之總本宮、也通稱宇佐八幡或宇佐八幡宮。.

新!!: 奈良時代和宇佐神宮 · 查看更多 »

寶龜

寶龜(770年十月初一—781年正月初一)是奈良時代光仁天皇之年號。.

新!!: 奈良時代和寶龜 · 查看更多 »

寺社

寺社(じしゃ)是日本的佛寺和神社的總稱。也稱作社寺(しゃじ)或神社佛閣(じんじゃ ぶっかく)。 「寺社」是江戶時代為止佛主神從思想的產物,另一方面,「社寺」在平安時代就開始使用,主要是神社優先的思想,多用在明治以降。兩者都是信仰的對象,在明治的神佛分離令以前,無特別區分。.

新!!: 奈良時代和寺社 · 查看更多 »

山城國

山城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京畿區域,為五畿之一,亦稱山州或城州。山城國相當於現在的京都府南部。後因領地內之平安京為仿洛陽與長安型式所建造,亦稱雍州。.

新!!: 奈良時代和山城國 · 查看更多 »

东大寺

东大寺(東大寺),位于日本奈良县奈良市雜司町,是华严宗大本山,南都七大寺之一,距今约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1998年作为“古都奈良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佛寺是728年由信奉佛教的圣武天皇建立的。东大寺是全国68所国分寺的总寺院。因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东,所以被称作东大寺。另外有西大寺。 东大寺大佛殿,正面宽度57米,深50米,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大佛殿内,放置着高15米以上的大佛像——盧舍那佛。东大寺院内还有南大门、二月堂、三月堂、正仓院等。南大门有很著名的双体金刚力士像。二月堂能够俯视大佛殿和眺望奈良市区。.

新!!: 奈良時代和东大寺 · 查看更多 »

东北地方

东北地方是日本本州岛上的一个地区,因位於本州的東北部而得名。它向北与北海道岛隔津轻海峡相望,向南与中部地方、關東地方相连,東側及西側分別瀕臨太平洋及日本海。东北地方古稱「奧羽」,現今則設有6縣,從北至南分別為青森县、秋田县、岩手县、山形县、宫城县和福岛县,總面積約占本州的三成。在廣域的地理分區上,東北地方屬於東日本,但有時在氣象、歷史地理學等領域中與北海道共同劃歸於北日本。.

新!!: 奈良時代和东北地方 · 查看更多 »

平城京

平城京是日本奈良时代的京城,地处今奈良市西郊。710年(和銅三年),元明天皇迁都于此。选择定都於此,是受到道教思想「藏风得水」的风水觀念影响。平城京模仿唐朝都城长安和北魏都城洛阳。其规模东西约6.3公里,南北约4.7公里。中央有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市区分为左右两京。 原城内的一些古建筑在1998年作为“古奈良的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奈良時代和平城京 · 查看更多 »

平安京

平安京復元模型圖 平安京是日本在794年(延曆13年)桓武天皇從舊都長岡京遷都後至1868年明治天皇迁都东京期間的首都,位於現在京都府京都市中心地區。.

新!!: 奈良時代和平安京 · 查看更多 »

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是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它从794年桓武天皇将首都从長岡京(784年至794年)移到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开始,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平安时代的称呼来自其首都的名字。它之前是奈良時代,之后是镰仓时代。 平安时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顶点,也是日本古代文学發展的顶峰。在平安时代中武士阶层得到發展,到这个时代的后期,武士阶层从贵族手中夺取权力,建立幕府。 平安时代日本在804年、838年有兩次遣唐使交往(894年未成行)。天台和真言密宗佛教得到發展。 894年废止遣唐使之后,開始發展日本独自的国风文化。.

新!!: 奈良時代和平安时代 · 查看更多 »

产业

業(香港統計處或稱為行業)指一個經濟體中,有效運用資金與勞力從事生產經濟物品(不論是物品還是服務)的各種行業。經濟學上,慣常把產業分門別類。一般而言,產業可分為三至五類。 在工業革命後,世界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都是由製造業而來。許多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的發展及經濟基礎都和製造業有關。產業、所在的國家以及該國的經濟之間有複雜相互影響的關係。 石油、金融和觀光,為全球前三大規模的產業。資訊業成長也相當快,物流業也是歷久不衰。許多產值大的產業來自二、三產業。.

新!!: 奈良時代和产业 · 查看更多 »

京都

京都()是日本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於794年起被定為日本的首都,當時名為「平安京」,此後多次成為日本首都,成為日本的政治及文化的中心。「首都」在日本當時稱為「京都」,後來成為了此城市的專有名詞。 在平安時代之前,飞鸟京和恭仁京等故都称为京都。而平安京的都城京都,则是在平安时代后期才定为都城,曾同时被称为“京”或“京都”。此后,曾依次被称为“京之都”(きょうのみやこ)、“京”(きょう)。京都最后成为平安京的固有名称被沿用下来。建都之时曾被称为“北京”、“北都”,奈良則当时被称为“南都”。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南都”也成为奈良的代名词。.

新!!: 奈良時代和京都 · 查看更多 »

京都府

京都府()是日本近畿地方的都道府縣之一。自794年遷都至此(平安京),京都就成為天皇的御所所在地。以令制國來說,京都府約當山城國的全域、丹波國的大半與丹後國的全域。.

新!!: 奈良時代和京都府 · 查看更多 »

五畿七道

五畿七道是古代日本全土在律令制下的行政區域劃分。“五畿”指近畿地方內的五個令制國,又稱“畿內”或“五畿內”。京畿之外的日本全土則仿古中國唐制,以“道”稱之,共分為“七道”。七道中皆建有同名的官道,構成古代日本的交通路網。七道之間有大路、中路、小路的等級差別,間接代表著繁榮的程度。五畿七道據說是在天武天皇時所確立的。 另外,北海道(蝦夷地)遲至明治維新後才著手開拓,不屬於古代即有的五畿七道。但北海道之名是仿自此命名法,加上北海道而有“五畿八道”的稱呼。.

新!!: 奈良時代和五畿七道 · 查看更多 »

庄园

莊園指大農場,唐宋時的中國、古代日本及中古歐洲的大農場都稱作莊園。在中世紀的西歐,莊園(manor)發展成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共同體。.

新!!: 奈良時代和庄园 · 查看更多 »

伊势神宫

伊勢神宮是位於日本三重縣伊勢市的神社,被定為之本宗,即神社本廳所屬所有神社的中心。正式名稱為神宮,在與其餘神宮區別時才會冠上地名。無神階,于明治時代至戰前為止,在之近代社格制度中,被視為特別的存在,而不定社格。.

新!!: 奈良時代和伊势神宫 · 查看更多 »

徭役

徭役,或稱繇役、傜役等,指政府強迫人民承擔的無償勞動。東亞歷史上指律令制下派成年之健全男子為政府的勞動。包含兵役、夫役等。民眾必定服役,有官職、爵位或科舉資格者或許可以免役,有時亦可繳納一筆稅金,換取免役資格。.

新!!: 奈良時代和徭役 · 查看更多 »

律令國

#重定向 令制國.

新!!: 奈良時代和律令國 · 查看更多 »

圣武天皇

聖武天皇(;),日本第45代天皇(724年2月4日-749年7月2日)。原名首皇子()。 元明天皇之孫,714年被立為皇太子,以年紀尚幼為由,715年由冰高皇女即天皇位,為元正天皇。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首皇子的年紀並不算真的十分年幼,因此也有說法認為元正天皇的即位是為了削弱藤原不比等一族的勢力。 聖武天皇的嬪妃不多,子嗣也較少,僅與光明子生有安倍內親王(孝謙天皇)、基皇子,與縣犬養廣刀自夫人生有井上內親王、不破內親王、安積皇子。727年閏九月二十九日基皇子出生,十一月二日立為皇太子,728年九月十三日未及周歲而薨。729年二月十日,長屋王遭密告,以咒殺基皇太子罪嫌,定長屋王與其正妃吉備內親王及所有已成年的兒子死罪。長屋王在妻兒自縊後切腹自殺,史稱長屋王之變。其後,因.

新!!: 奈良時代和圣武天皇 · 查看更多 »

國司

國司是日本古代地方一級行政單位令制國的行政官僚,由朝廷派遣赴任,分為守、介、掾、目四等官。因為郡的官吏(郡司)通常是以當地有力豪族擔任,所以中央設置國司以為管轄。國司於國衙執行政務,包含祭祀、行政、司法、軍事都掌有大權。.

新!!: 奈良時代和國司 · 查看更多 »

國分寺

國分寺(こくぶんじ)、國分尼寺(こくぶんにじ)是741年(天平13年)聖武天皇為了鎮護國家,下令各國建立的寺院。國分寺的正式名稱是金光明四天王護國之寺(こんこうみょうしてんのうごこくのてら)、國分尼寺則是法華滅罪之寺(ほっけめつざいのてら)。.

新!!: 奈良時代和國分寺 · 查看更多 »

周禮

《周礼》又稱《周官》或者《周官经》,先秦典籍不见征引,全书的定型是在戰國时期,從書名來看應該是記載周代官制的書籍,但內容卻與周代官制不符,可能是一部理想中的政治制度與百官職守。相傳為周公所作《史記/魯周公世家》,「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大意是說,周公在天下已經安定之後(謂已平管蔡,天下來歸),為了要讓周朝廷之官政有次序,且能各別其職(官宜),於是制定《周官》。。魯在春秋時為周文化重鎮,時人曾有「周禮盡在魯矣」之說。 漢初無此書,西汉河间献王劉德以重金购得《周官》古文经后,献给了朝廷,深藏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漢代原稱《周官》,西漢劉歆始稱《周禮》,王莽時,《周官》才更名《周礼》、置博士授业,内容被公开,刘歆弟子杜子春,设私校传《周礼》之学,贾逵、马融、郑玄等竞相研习,鄭玄為之作註,鄭興作《周官解詁》。《周禮》一書稱得上善本又通行易得的版本是阮元《十三經註疏》中的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的《周禮注疏》和清孫詒讓《周禮正義》。 《周禮》通過介紹周代的官制,描繪出古代儒家對理想社會的總構思,是中国第一部记载國家政權組織機構及其職能的书籍。周禮與夏、殷之禮一脈相承,是對夏、殷之禮的繼承和發展。有學者在整理西周金文職官資料時,發現西周金文中的職官有許多與《周禮》所記相合。要想了解西周金文中的職官,「無法脫離《周禮》一書」。周禮所體現的制度設計是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本源,包括器用、衣冠、官制、軍制、田制、稅制、禮制等國家政治制度。《周禮》與《儀禮》、《禮記》統稱“三禮”。唐代立為九經,也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劉歆最早奏請列《周官》於經而稱其為《周禮》,認為它是「周公致太平之跡」。漢時,列入古文經,與當時今文經講微言大義不同。《周禮》以及漢朝依《周禮》建立起來的各項制度,對唐朝以及宋朝、明朝的政治軍事經濟制度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周礼相当于一部政典,被認為是漢唐宋明得以世綿國祚的根源。.

新!!: 奈良時代和周禮 · 查看更多 »

和銅

和銅(708年正月十一—715年九月初二)是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元明天皇、元正天皇的年號。.

新!!: 奈良時代和和銅 · 查看更多 »

和氣清麻呂

和氣清麻呂(わけ の きよまろ,天平5年 - 延曆18年2月21日,)是奈良時代末期至平安時代初期的貴族。磐梨別乎麻呂(或平麻呂)之子。初名磐梨別公、後改藤野(輔治能)真人、和氣宿禰、和氣朝臣。官位從三位、、贈正三位、正一位。.

新!!: 奈良時代和和氣清麻呂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奈良時代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奈良時代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元明天皇

元明天皇(;,即齊明天皇7年-養老5年12月7日)是日本第43代天皇〔慶雲4年7月17日(707年8月18日)-和銅8年9月2日(715年10月3日)在位〕。她是一位女天皇,也是奈良时代的第一位天皇。原名阿閇皇女()。 元明天皇本是草壁皇子的妃子,姿色美豔,甚為美貌,生下一子二女,文武天皇、元正天皇、吉備皇女。草壁皇子早逝,儿子文武天皇即位後尊阿閇皇女為皇太妃,但文武天皇早亡,於是她便继承了皇位。在位7年,政绩颇多。708年(和铜元年),仿唐朝“开元通宝”,铸造“和铜开宝”铜钱,推行“蓄钱叙位法”;模仿唐都长安,建平城京(今奈良市)。710年,迁都平城京,开创奈良时代。712年,公布国郡司政绩考核三条,獎贤罚贪。禁止地方豪强、寺院多占田野。713年,宣布废除高利贷债务,限制农民逃亡,奖励和推广养蚕业、丝织手工业,命太安萬侣完成《古事记》三卷。715年,让位于其女元正天皇。.

新!!: 奈良時代和元明天皇 · 查看更多 »

光仁天皇

光仁天皇(;),日本第49代天皇,770年10月1日-781年4月3日在位。原名白壁王。 他是天智天皇之孙。為施基親王(志貴皇子)的第六子,即位前曾任大纳言等职。770年称德天皇亡后,被藤原百川、藤原永手等重臣拥立为天皇,时年62岁。即位后注力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否定称德天皇时期佛教政治。整顿寺院纲纪,省役节俭,休养生息,紧缩财政,严禁奢侈,裁减冗官,改革兵制等,建树颇多。781年4月让位于皇太子山部亲王。.

新!!: 奈良時代和光仁天皇 · 查看更多 »

光明皇后

光明皇后(大寶元年-天平寶字四年六月初七,即701年-760年7月27日),姓藤原氏,為日本奈良時代的皇族,聖武天皇的皇后,又名安宿媛(あすかべひめ)、光明子(こうみょうし)、藤三娘(とうさんじょう),死後追諡天平應真仁正皇太后。.

新!!: 奈良時代和光明皇后 · 查看更多 »

皇城

皇城或称王城,通常指东亚文化圈国家都城建筑中,位于都城与皇帝、皇室所居的宫城之间的区域,由城墙围绕,具有独立的城门。皇城内通常布置宗庙、官衙、内廷服务机构、仓库和防卫等建筑,以及园林苑囿。 王城最初指最高统治者(王)所居之城,在周代是专有名词,特指周天子在洛河以北、涧河两岸兴筑的都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都于东周王城。由平王至景王加上后来的赧王,先后有二十五王在此执政达五百余年之久。 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迁都洛阳时曾重建洛阳城池,此时已经将汉朝及三国时期残存的洛阳旧城布置为性质类似皇城的内城,集中布置宫殿、园林、王府、衙署等机构。但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皇城”一词的是隋朝修筑的大兴城(唐朝改名为长安城),皇城布置在宫城之南。隋朝修筑的东都洛阳也采用了类似的布局。 前蜀成都城、北宋开封城、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中都、南京和北京城也都采取了相似的布局。在中国临近的国家中,高句麗先後設置紇升骨城、丸都城和國內城。高丽曾经在开京设置皇城。越南顺化也设立了皇城。不过顺化皇城从布局上来说更接近中国的宫城,而其紫禁城相当于中国紫禁城中的内廷部分。 一些設有城池的王宮、王府也稱為王城,例如唐代尉头州城遗址唐王城、明代的靖江王城、台灣鄭氏王朝時期的安平王城、琉球國的首里城等。.

新!!: 奈良時代和皇城 · 查看更多 »

皇朝十二錢

皇朝十二錢(皇朝十二銭、こうちょうじゅうにせん)是日本於和銅元年(708年)至応和三年(963年)間鑄造的12種銅錢的總稱。又稱本朝十二錢(ほんちょうじゅうにせん)、皇朝十二文錢(こうちょうじゅうにもんせん)。此外,避免使用「皇朝」一詞的研究者亦稱之為“古代錢貨”。.

新!!: 奈良時代和皇朝十二錢 · 查看更多 »

玄昉

昉(),奈良时代僧人,俗姓阿刀氏,大和(今奈良县)人。出家后从龙门寺义渊学唯识学说。717年(养老元年)奉敕入唐,从智周学法相宗。留学20年,受唐玄宗赐紫袈裟。735年(天平七年)归国,带回经纶5000余卷及佛像,以兴福寺为弘法中心。后受任僧正,入宫中内道场。与橘诸兄、吉备真备一起活跃于当时的政界。被尊为法相宗「第四传」。740年藤原广嗣在九州举兵,玄昉和吉备真备被指责。此叛乱迅速平息。745年被贬为筑紫观世音寺别当,不久卒于该地。 《東大寺要錄》載玄昉死狀曰:「十八年六月己亥,僧玄昉忽然登空數丈,落地死亡,更無血骨。僧正,俗姓阿刀氏。靈龜二年入唐,學問。唐天子尊昉準三品,令著紫袈裟。天平七年,隨大使多治比真人廣成還歸,齏經論五千餘卷及諸佛像來。亦施紫袈裟著之,尊為僧正。.

新!!: 奈良時代和玄昉 · 查看更多 »

班田制

班田制是日本律令制制度之一,係效法中原均田制而設。.

新!!: 奈良時代和班田制 · 查看更多 »

神諭

諭(Oracle),即神示,一種占卜的形式。在經由神明啟示後,經過某個中介者(祭司),傳達神明的意旨,對未來做出預言,回答詢問,以預知未來。中國的降乩、扶鸞、乞夢,或者擲杯、求籤也是神諭的形式。 在古希臘,最著名的神諭是德尔斐神諭。.

新!!: 奈良時代和神諭 · 查看更多 »

神龜 (聖武天皇)

(724年二月初四—729年八月初五)是奈良時代聖武天皇之年號。.

新!!: 奈良時代和神龜 (聖武天皇) · 查看更多 »

神武天皇

武天皇(),是神話中日本第一代天皇,天照大神後裔,最早在《古事記》中則名為神倭伊波禮毘古命()。較晚成書的《日本書紀》中的漢字譯為神日本磐余彥尊(),傳說他建立最早的大和王權,為日本開國之祖與天皇之濫觴。.

新!!: 奈良時代和神武天皇 · 查看更多 »

筑紫國

筑紫國是日本古代地方行政區劃中的一國,其領域約為現在的福岡縣一帶。 根據《古事記》產國部分的相關神話記載,在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產下隱伎之三子島之後,隨後產下了筑紫島(九州島)。此島有胴體一個,顏面四個,分別為白日別(筑紫國)、豐日別(豐國)、建日向日豐久士比泥別(肥國)和建日別(熊曾國)。 筑紫國的地方勢力為筑紫國造,其首領磐井曾於528年起兵反抗大和王權的統治,但最終被鎮壓。7世紀末,日本從中國引入律令制之後,筑紫國被分為筑前國、筑後國兩個令制國。兩國統稱筑州或二筑、兩筑。.

新!!: 奈良時代和筑紫國 · 查看更多 »

粟田真人

粟田真人()是日本古代派往中國的第8任遣唐使。他前往中原之時,正值武則天稱帝時期。日本史書《續日本紀》曾記載其事跡如下: 中國史書《舊唐書》亦有記載如下:.

新!!: 奈良時代和粟田真人 · 查看更多 »

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Nulla poena sine lege),又稱為罪刑法定主義(no penalty without a law),是大陆法系刑法学上的重要原则,是指:法律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定罪处刑。《中華民國刑法》第一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都具体规定此原则。 部分海洋法系國家如美國等,亦有類似規定。.

新!!: 奈良時代和罪刑法定原則 · 查看更多 »

猿樂

猿乐又称申乐,是日本中世紀表演艺术之一,也是能乐和狂言的源流。平安时代猿乐和散乐内容几乎相同,镰仓时代增加了模仿和歌舞的要素,成为寺院、神社祭典的表演艺术,并由此诞生专业的艺术组织,具有一定的垄断权(猿乐座)。.

新!!: 奈良時代和猿樂 · 查看更多 »

甲賀市

賀市()是滋賀縣南部的市。成立于2004年10月1日,由甲賀郡的水口町、土山町、甲賀町、甲南町、信樂町合併而成。.

新!!: 奈良時代和甲賀市 · 查看更多 »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新!!: 奈良時代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遣唐使

遣唐使為7至9世紀時日本派遣往唐朝之使節,为华夏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之濫觴。.

新!!: 奈良時代和遣唐使 · 查看更多 »

道镜

道镜(),奈良时代僧人。俗姓弓削氏。河内国(在今大阪府)人。初从义渊学法相宗,后住东大寺,752年(天平胜宝三年)应孝谦天皇招入宫中道场。761年(天平宝字五年)以看病禅师身份为女皇治病,受宠幸。764年受任大臣禅师,参与政事。765年(天平神户元年)又升任太政大臣禅师。766年首次法王位。后因觊觎皇位,发生“宇佐神托事件”。光仁天皇即位,被贬为下野(今栃木縣)药师寺别当,卒于此地。.

新!!: 奈良時代和道镜 · 查看更多 »

萬葉集

《萬葉集》是現存最早的日語詩歌總集,收錄由四世紀至八世紀4,500多首長歌、短歌,共計二十卷,按內容分為雜歌、相聞、挽歌等。.

新!!: 奈良時代和萬葉集 · 查看更多 »

蝦夷

蝦夷(又作愛瀰詩、毛人)是古代日本大和王权对其东北方族群的鄙称。根据其地理分布分为南蝦夷、西蝦夷、渡岛蝦夷、渡觉蝦夷等。主要分布日本東北。.

新!!: 奈良時代和蝦夷 · 查看更多 »

飛鳥時代

飛鳥時代基本上是指7世紀的日本,具體而言乃是從592年到710年之間的時期,也有人認為其開始階段可更早至538年,和前一時期的古墳時代後期相重合。飛鳥時代以其根據遺址所在地奈良城南方25公里處的飛鳥(明日香村─あすかむら,あすか漢字也寫作「飛鳥」)命名。大和王權在飛鳥時代開始發生巨大的變革,大化改新後中央集權的天皇體制正式成形,取代昔日地方豪族各自半獨立的局面。從政治事件方面來說,飛鳥時代可以比較狹義的指592年推古天皇即位,593年聖德太子攝政推行改革,至694年持统天皇從飛鳥浄御原宮遷都藤原京为止的102年,或至710年元明天皇從藤原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市)為止的116年。 飛鳥時代同時也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文化、社會和政治交流發展時期,其起點為古墳時代的末期,在從中國傳入的佛教影響下有長足的發展。佛教的引入是日本社會結構改變的重要標誌,也以興建寺廟代替興建巨大古墳的風氣,因此大型古墳迅速自飛鳥時代中消失。飛鳥時代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日本國的稱呼,從倭(わ、やまと、ワ、ヰ)變為了日本(にほん)。 在藝術史上,飛鳥時代還可以分為兩個時期:6世紀的「飛鳥文化」(狹義,指到大化改新為止,早期佛教文化傳入並受到北魏和百濟的影響)和7世紀的「白鳳(はくほう)文化」(參見子條目命名之說明,指大化改新後的時期,受到更多隋朝和唐朝文化的影響)。.

新!!: 奈良時代和飛鳥時代 · 查看更多 »

養老律令

《養老律令》()是古代日本的中央政府的基本法典,由十卷十二篇的律與十卷三十篇的令組成。自天平宝字1年(757年)開始施行(時孝謙天皇在位),廢止於明治維新,期間大約是1100年;也是日本史上歷史最長的明文法令。律已大半散佚,令大部分尚存於《令义解》中。 《養老律令》是日本養老二年(718年)起藤原不比等開始根據《大宝律令》做了一些修訂而成。.

新!!: 奈良時代和養老律令 · 查看更多 »

西大寺 (奈良市)

西大寺(さいだいじ)是位在日本奈良縣奈良市的寺院,真言律宗總本山。山號「勝寶山」(しょうほうざん)。本尊釋迦如來、孝謙上皇勅願、開山(初代住持)為常騰。南都七大寺之一,在奈良時代是擁有壯大伽藍的大寺院,平安時代衰退,鎌倉時代由叡尊復興。.

新!!: 奈良時代和西大寺 (奈良市) · 查看更多 »

西海道

西海道()是五畿七道之一,九州岛以及周边各岛屿。後来琉球也包括进来。.

新!!: 奈良時代和西海道 · 查看更多 »

驛站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時期就有傳遞訊息的記載。.

新!!: 奈良時代和驛站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奈良時代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高市皇子

市皇子(),父為天武天皇,母為,日本飛鳥時代孝德天皇白雉五年(654年)出生,官至太政大臣。與天智天皇之女御名部皇女生長男長屋王。除此之外,異母妹但馬皇女也是夫妻,但馬皇女可能是正妻。又,其姊弘文天皇妃十市皇女過世時,高市皇子曾寫了充滿感情的輓歌,後人據此認為他與十市皇女可能有戀人關係。 高市皇子智勇雙全,協助其父天武天皇平定壬申之亂有功,因此甚得其父信任,唯其母出身不高,因此跟天皇之位無緣。 696年8月13日(持統天皇10年7月10日)過世。.

新!!: 奈良時代和高市皇子 · 查看更多 »

近亲结婚

#重定向 近親婚姻.

新!!: 奈良時代和近亲结婚 · 查看更多 »

近江國

近江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東山道,又稱江州。近江國的領域大約為現在的滋賀縣,境內有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

新!!: 奈良時代和近江國 · 查看更多 »

阿倍仲麻呂

阿倍仲麻呂(阿倍 仲麿,),又寫作「阿部仲滿」在中國時取漢名朝衡(又作晁衡、鼂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之一,開元年間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留唐任多項要職。是出身日本的唐朝政治家、詩人。.

新!!: 奈良時代和阿倍仲麻呂 · 查看更多 »

藤原宇合

藤原 宇合(ふじわら の うまかい)(持統天皇8年(694年) - 天平9年農8月5日 (737年9月3日))是奈良時代的公卿。初名馬養。右大臣・藤原不比等的三男。藤原式家之祖。官位至正三位・参議,勲二等。.

新!!: 奈良時代和藤原宇合 · 查看更多 »

藤原不比等

藤原不比等(),奈良時代初期的公卿。官右大臣。藤原镰足次子,母为车持国子之女。藤原鐮足是由天智天皇赐下“藤原”之姓。文武天皇二年(698年),文武天皇下詔:“先朝所賜藤原朝臣之姓,應該由藤原鐮足之子藤原不比等繼承。藤原鐮足其他的兒子等供奉神事,應該恢復舊姓“中臣”。”因此,藤原不比等也被認為是藤原氏的實質性的始祖。.

新!!: 奈良時代和藤原不比等 · 查看更多 »

藤原广嗣之乱

藤原广嗣之乱,是日本奈良中期上层贵族之间争夺权势的内讧。737年(天平九年)夏,把持朝政的藤原氏四卿,染时疫身亡。圣武天皇重用皇族橘诸兄与流唐归朝的玄昉、吉备真备等。740年8月,任大宰少贰的藤原广嗣为恢复藤原氏势力,上书弹劾,论难时政,要求罢黜玄昉和吉备真备。9月,广嗣在九州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叛乱,不满朝廷的豪族及农民亦卷入叛乱。朝廷任大野东人为大将军,发五道军卒征讨。经两月,叛乱被平息,广嗣被处死。大宰府一度被废止。但乱后橘诸兄统治集团的地位动摇,藤原氏南家仲麻吕乘机抬头,贵族间争夺权势日益激化。據正史『續日本紀』記載,藤原廣嗣為軍官所處死,然東人斬之,在奉敕先斬後奏之前,時序可疑。民間野史,則多以廣嗣自殺作結。或有自刎之說,亦有墬海之說。.

新!!: 奈良時代和藤原广嗣之乱 · 查看更多 »

藤原京

藤原京,飛鳥京的西北部,位于今奈良县橿原市,是日本史上最初最大的都城。而且还是日本史上最初的按照条坊制(じょうぼうせい)布局的中国式都城,这座都城还体现了《周礼》所传达的思想。.

新!!: 奈良時代和藤原京 · 查看更多 »

藤原廣嗣

藤原廣嗣(ふじわら の ひろつぐ、)是奈良時代的廷臣。藤原式家之祖、参議・藤原宇合之長男。母是石上麻呂(一說是蘇我倉山田石川麻呂)之女。官位從五位下・大宰少弐。.

新!!: 奈良時代和藤原廣嗣 · 查看更多 »

藤原仲麻吕

藤原仲麻吕(),奈良时代的公卿。官至大师(相当于太政大臣)。藤原武智麻吕次子。藤原广嗣之乱之后,进入政界。743年(天平十五年)任参议。得光明皇后信任而有权势,但与左大臣橘诸兄不和。圣武天皇退位,孝谦女帝继位后,官职名称改为唐式,仲麻吕改称紫微中台(相当于皇后宫职)内相(长官)。排斥皇太子道祖王,立女婿大炊王(淳仁天皇)为太子。757年(天平宝字元年),镇压橘奈良麻吕的反叛阴谋。淳仁天皇即位后,赐名惠美押胜,任太保(相当于右大臣)。760年升任大师(相当于太政大臣)。孝谦上皇宠信道镜,仲麻吕有心除之,764年遂举叛旗。后被捕于近江高岛郡,与妻子同时被斩。 |- |- |- T Category:藤原南家 Category:被處決的日本人 Category:日本賜姓名者.

新!!: 奈良時代和藤原仲麻吕 · 查看更多 »

藤原四兄弟

藤原四兄弟(ふじわらしきょうだい、ふじわらよんきょうだい)是指日本奈良時代前半天平年間把握政权的藤原不比等的4个儿子的歷史用語。也有称为藤原四子(ふじわらしし、ふじわらよんし)等其他说法。.

新!!: 奈良時代和藤原四兄弟 · 查看更多 »

藤原鎌足

藤原鎌足(),曾名中臣鎌足,字仲郎,古代日本中央的豪族,藤原氏的祖先。本为之子,初称中臣鎌子,曾任神袛伯,後退宫,与輕皇子、中大兄皇子等人籌劃大化改新。後推翻苏我氏。孝德天皇(輕皇子)即位,改任内大臣,与皇太子中大兄皇子同为改新政府之重镇,为律令体制奠定了基础。以天皇为首的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成立。临终时,天智天皇赐予。赐姓藤原(天武天皇定八色姓制度後的“藤原朝臣”)。葬於山科(今京都市山科区)。后来,藤原氏族成为日本最有力的贵族。.

新!!: 奈良時代和藤原鎌足 · 查看更多 »

藤原房前

藤原 房前(ふじわら の ふささき)(天武天皇10年(681年) - 天平9年4月17日 (737年5月21日))是飛鳥時代至奈良時代的貴族。右大臣藤原不比等的次男、藤原四兄弟排行第二,藤原北家之祖。長兄武智麻呂的府第在房前的南鄰,因此武智麻呂的一系稱南家,而房前的一系稱北家。.

新!!: 奈良時代和藤原房前 · 查看更多 »

醍醐天皇

醍醐天皇(;),日本第60代天皇,897年8月14日-930年10月16日在位。初諱維城(),後改敦仁()。 他是宇多天皇長子,生母為女御藤原胤子,養母藤原溫子。.

新!!: 奈良時代和醍醐天皇 · 查看更多 »

長岡京

長岡京(ながおかきょう),784年(延历3年)到794年(延历13年)存在于山城国乙訓郡的日本首都。位于現在的京都府向日市、长冈京市、京都市西京区。.

新!!: 奈良時代和長岡京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奈良時代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长屋王

长屋王(),天武天皇之孙,高市皇子第一子,母为天智天皇之女御名部皇女,妻為吉備內親王。 长屋王出生于天武天皇13年(684年),不过,《怀风藻》的记载是出生于天武天皇5年(676年)。好文藝,擅長詩詞,對陰陽五行等諸學也有涉獵。721年(养老五年)藤原不比等死后,充任右大臣。724年(神龟元年)圣武天皇即位,改任左大臣。神龜6年(729年)2月被人告密誣陷咒殺基皇太子,邸宅被围,奉天皇命,偕妻自杀。此称“长屋王之变”,一般认为是藤原氏阴谋所致,原因在於長屋王反對藤原氏之光明子為天皇之皇后。.

新!!: 奈良時代和长屋王 · 查看更多 »

陸奧國

1869年以後的陸奥國 陸奧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東山道,又稱奧州。陸奧國的領域在歷史上變動過4次,但就一般概念(即為時最久的鎌倉時代至1868年的領域)而言,其領域大約包含今日的福島縣、宮城縣、岩手縣、青森縣、秋田縣東北的鹿角市與小坂町。.

新!!: 奈良時代和陸奧國 · 查看更多 »

恭仁京

恭仁京(日语:恭仁京,くにきょう、くにのみや)是指在日本奈良时代的一段时期里在山背国相乐郡设立的皇宫。现址在 京都府木津川市。也称为大养德恭仁大宫(やまとのくにのおおみや)。 1957年7月1日恭仁京被评选为「山城国分寺遗迹」。之后随着学术调查的进展,在2007年2月6日遗迹范围被扩大,并更名为「恭仁宫遗迹(山城国分寺遗迹)」。.

新!!: 奈良時代和恭仁京 · 查看更多 »

桓武天皇

桓武天皇(;),是日本第五十代天皇(在位:781年4月3日-806年4月9日)。.

新!!: 奈良時代和桓武天皇 · 查看更多 »

橘奈良麻呂

橘奈良麻呂(),日本奈良時代貴族。他是左大臣橘諸兄之子,為第二代橘氏長者。 橘奈良麻呂的父親橘諸兄頗受聖武天皇信任,掌握朝政。740年,奈良麻呂敘從五位下,同年昇從五位上。741年任大學頭。至746年,任民部大輔。 749年,聖武天皇讓位給孝謙天皇。橘奈良麻呂深受光明皇后的信任。其父橘諸兄與孝謙天皇的寵臣藤原仲麻呂成為政敵。755年,橘諸兄被告發在酒宴上誹謗朝廷,翌年致仕並在757年失意死去。奈良麻呂對藤原仲麻呂的專橫非常不滿,與大伴古麻呂、小野東人等人密謀誅殺仲麻呂,並廢黜皇太子大炊王(淳仁天皇)。山背王向仲麻呂告發,稱奈良麻呂等人正在準備兵器。上道斐太都亦告發稱小野東人參加奈良麻呂的謀反,仲麻呂即將東人逮捕審問。奈良麻呂、道祖王、黃文王、大伴古麻呂、多治比犢養、賀茂角足等人受到揭發,一起被捕。孝謙天皇本欲將他們的死罪減免為流放,但藤原仲麻呂為了肅清政敵拒絕執行。橘奈良麻呂最後可能死於監獄之中。 Category:奈良時代貴族 Category:橘氏.

新!!: 奈良時代和橘奈良麻呂 · 查看更多 »

橘诸兄

橘诸兄(,),日本奈良时代高官。美努王之子,母县犬养橘三千代。光明皇后的异父兄。初名葛城王,736年(天平八年)改籍臣下,遂名橘宿祢诸兄。翌年,由于藤原不比等的四个儿子相继病死,诸兄遂经大纳言、右大臣,晋至左大臣,乃与玄昉、吉备真备等人联系,成为一大新兴势力。但因遇到藤原广嗣之乱,恭仁京经营失败以及营建大佛困难等问题,又遭到藤原仲麻吕的抑制,遂一蹶不振。《万叶集》载其诗八首。.

新!!: 奈良時代和橘诸兄 · 查看更多 »

治部省

治部省(,和名:「おさむるつかさ」)是律令制下八省之一。.

新!!: 奈良時代和治部省 · 查看更多 »

法王

法王可以指:.

新!!: 奈良時代和法王 · 查看更多 »

淡路國

淡路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南海道,又稱淡州。淡路國的領域即為現在兵庫縣所屬的淡路島。.

新!!: 奈良時代和淡路國 · 查看更多 »

淡海三船

淡海三船(),日本奈良時代後期的皇族、貴族、文人。.

新!!: 奈良時代和淡海三船 · 查看更多 »

淳仁天皇

淳仁天皇(;)日本第47代天皇,758年8月1日-764年10月9日在位。諱大炊()。 758年孝謙天皇退位,淳仁天皇即位。他重用藤原仲麻吕,该官名为中国式,称太政官为乾政官,称太政大臣为大师。當時做天帝而保持的神態,炊奉太后孝谦天皇执行国家大事。时中国发生安史之乱,欲送去牛角作为武器原料,支援唐皇室。孝謙上皇和道镜擅权,藤原仲麻吕起兵,反遭杀身之祸。由于与仲麻吕的关系,淳仁天皇退位,被流放于淡路國而死,世称淡路废帝()。 後一直到明治維新時代,才被追封為正統天皇。.

新!!: 奈良時代和淳仁天皇 · 查看更多 »

滋贺县

滋賀縣()是日本近畿地方的一個縣份,為日本8個無海岸線的內陸縣份之一。首府大津市。 滋賀縣是日本面積第10小的縣份。在內陸縣份中,面積僅大於埼玉縣。日本面積最大的湖泊琵琶湖位居該縣中部、佔全縣面積約1/6。 古為近江國一部分,名稱沿用自。日本名城安土城和彥根城、世界文化遺產延曆寺位於該縣境內。.

新!!: 奈良時代和滋贺县 · 查看更多 »

持统天皇

持統天皇(;),日本第41代天皇,女天皇,原名鸕野讚良(),又稱菟野皇女。.

新!!: 奈良時代和持统天皇 · 查看更多 »

木津川市

木津川市()是位於日本京都府南部的行政區劃,為京都府轄下位置最南端的市,南接奈良縣奈良市。在西元740年至744年期間,日本的首都恭仁京曾位於此地。 轄內東半部為山區,自東向西穿過市區中心,其市名正來此條河川。 木津川市距離京都市與大阪市的市中心皆約在30至40公里之間,距離奈良市中心更僅有8公里,也都有鐵路路線可以直接進入這個城市,也因此同時成為這三個城市的衛星城市。但由於緊鄰奈良市,生活圈較依賴奈良,為了配合大阪、京都、奈良共同合作的都市開發計畫「」,在西南側與奈良市交界處則有一兩市共同開發的,吸引了大量居民移居,使得木津川市成為日本全國數一數二的高人口成長率行政區。在由民間政策研究組織所公佈的人口成長估算中,預估2040年時木津川市將是京都府內唯一年輕女性人口成長率為正數的自治體。 在「關西文化學術研究都市」的12據點之中,精華-西木津區、平城-相樂區、木津區共計三個據點坐落於木津川市,因此木津川市也以文化與學術發展為其目標之一;目前有樂敦製藥、歐姆龍、積水房屋等多家企業在木津川市設有產品研究據點。.

新!!: 奈良時代和木津川市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 奈良時代和新罗 · 查看更多 »

文武天皇

文武天皇,7歲時父草壁皇子薨,受祖母持统天皇庇蔭,697年2月受封為皇太子,8月即位。701年頒行大宝令。707年6月25日薨,遺體在飛鳥岡舉行火葬,埋於檜隈安古山陵。.

新!!: 奈良時代和文武天皇 · 查看更多 »

日本历史

日本歷史、日本史是指日本或日本列島內的歷史。 根據民間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 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19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灭。.

新!!: 奈良時代和日本历史 · 查看更多 »

日本佛教

日本的佛教在飛鳥時代傳入,並於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開始發展,為漢傳佛教的一支,以大乘佛教為主流。中国佛教已经消失的宗派如真言宗、三论宗等,在日本反而传承至今。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調查,日本神道教約佔日本人口比率99%,佛教徒約佔人口的80%。許多的日本人不參與任何宗教組織,只參與婚喪喜慶與祭祀等傳統上的宗教儀式,還有不少年輕人就算參加宗教儀式,但卻自認為不可知論者,甚至是無神論者。.

新!!: 奈良時代和日本佛教 · 查看更多 »

早良親王

早良親王(天平勝寶2年(750年)-延曆4年(785年)9月28日)是奈良時代末期的皇族。光仁天皇之皇子。生母是高野新笠。桓武天皇、能登內親王之同母弟。 因母方是下級貴族,無望立太子,天平寶字5年(761年)出家,居住在東大寺羂索院、大安寺東院,被稱作親王禪師。天應元年(781年),兄・桓武天皇即位的同時,在光仁天皇建議下還俗,立太子。但是延曆4年(785年),受到造長岡宮使藤原種繼暗殺事件連座,被廢太子,幽閉在乙訓寺。親王為了証明自己的無辜而絕食,配流淡路國的途中,在河內國高瀨橋付近(現・大阪府守口市高瀨神社付近)憤死。 之後,相繼發生桓武天皇第1皇子安殿親王(後之平城天皇)發病、桓武天皇妃藤原乙牟漏病死等事,都被認為是早良親王的怨靈作祟,因而幾度舉行鎮魂儀式。延曆19年(800年),追贈崇道天皇,移葬大和國。推定場所在奈良市八嶋町的崇道天皇陵。 祭祀親王的神社有天皇陵付近的八嶋神社、奈良町的崇道天皇社、御靈神社,以及京都的崇道神社等。.

新!!: 奈良時代和早良親王 · 查看更多 »

攝津國

攝津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京畿區域,為五畿之一,又稱攝州。攝津國的領域大約包含現在的大阪市(鶴見區、生野區、平野區、東住吉區各區的一部份除外)、堺市的北部、北攝地域、神戶市的須磨區以東(北區淡河町除外)。 在現今的日本,大阪府、兵庫縣等地仍存在以攝津為地名或車站名,如大阪高速鐵道的攝津站(摂津駅)、南攝津站(南摂津駅),JR京都線的攝津富田站(摂津富田駅)與JR神戶線的攝津本山站(摂津本山駅)。.

新!!: 奈良時代和攝津國 · 查看更多 »

慶雲 (文武天皇)

慶雲(704年五月初十—708年正月十一)是飛鳥時代文武天皇、元明天皇的年號。.

新!!: 奈良時代和慶雲 (文武天皇) · 查看更多 »

701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01年 · 查看更多 »

708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08年 · 查看更多 »

710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10年 · 查看更多 »

716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16年 · 查看更多 »

718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18年 · 查看更多 »

722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22年 · 查看更多 »

723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23年 · 查看更多 »

724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24年 · 查看更多 »

729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29年 · 查看更多 »

737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37年 · 查看更多 »

740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40年 · 查看更多 »

741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41年 · 查看更多 »

742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42年 · 查看更多 »

743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43年 · 查看更多 »

745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45年 · 查看更多 »

752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52年 · 查看更多 »

755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55年 · 查看更多 »

757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57年 · 查看更多 »

762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62年 · 查看更多 »

764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64年 · 查看更多 »

765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65年 · 查看更多 »

770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70年 · 查看更多 »

780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80年 · 查看更多 »

784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84年 · 查看更多 »

794年

没有描述。

新!!: 奈良時代和794年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