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太平山 (香港)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太平山 (香港)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之间的区别

太平山 (香港) vs.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太平山(Victoria Peak),又名扯旗山、爐峰和域多利山(亦作域多厘山),坊間通稱山頂(The Peak)或香港山頂,曾名屬領山(Mount Possession)和柯士甸山(Mount Austin),古名硬頭山,位于香港島西部,高552米,為香港島最高峰。廣義上的太平山是指包括太平山主峰、爐峰峽、歌賦山和奇力山在內的山嶺地形。根據香港政府地圖,太平山主峰的官方名稱爲「扯旗山」。 從香港開埠以來,太平山一直都是香港的象徵,為開埠之初獲香港政府冠以女王「維多利亞」(Victoria)之名的三大地標之一,從1867年到1930年間太平山頂爲香港總督別墅所在地,港英政府更曾經禁止華人於太平山居住,太平山遂成爲香港境內權勢的象徵。時至今日,在太平山居住的人依然非富即貴。 自二戰結束後,香港逐漸發展成爲亞洲主要旅遊城市,太平山爐峰峽一帶因景觀開揚,能觀賞維多利亞港兩岸絕佳景色,結合山頂纜車成爲香港最重要的旅遊景點,太平山夜景更享譽全球,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幾乎所有涉及香港的宣傳和創作都會採用太平山景觀的元素。對於香港人來說,九龍獅子山代表奮鬥拼搏的「香港精神」,太平山則象徵「東方之珠」的繁榮成就。.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Grade III historic buildings in Hong Kong)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三個級別。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若干價值, 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5年9月17日,全港有451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另有33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484幢。.

之间太平山 (香港)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相似

太平山 (香港)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山頂道上環中環第二次世界大战盧吉道銅鑼灣西環馬己仙峽道薄扶林清朝明德國際醫院

山頂道

山頂道(Peak Road)是香港的一條道路,為來往香港島爐峰峽至灣仔峽的必經之路。山頂道雙線雙向行車,可以行走巴士、小巴及其他車輛。 山頂道始於山頂凌霄閣及山頂廣場以西、太平山餐廳(山頂餐廳)以東一帶,即夏力道、柯士甸山道、盧吉道、舊山頂道及芬梨道交界,沿途經過賓吉道、加列山道、貝璐道、山頂警署、忌利文道、白加道及馬己仙峽道香港仔郊野公園,止於灣仔峽的警隊博物館一帶,即灣仔峽道、司徒拔道、甘道、金馬麟山道、布力徑和香港仔水塘道交界。 山頂道沿途有住宅九雲居、東蘆、豐盛軒、摘星閣、寶雲山及太古大廈等。.

太平山 (香港)和山頂道 · 山頂道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 查看更多 »

上環

上環(Sheung Wan),舊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位於香港島中西區的北部,東起鴨巴甸街、永吉街,西至威利麻街、南至皇后大道。 該區區議會議員有兩席,分別有民主黨籍的甘乃威及伍凱欣.

上環和太平山 (香港) · 上環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環

中環(Central),又稱中區(Central District,簡稱Central),位於香港島中西區,是香港的商業中心及政治中心。 香港交易所、多家大型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及外國領事館都設在中環。香港的終審法院、禮賓府(前港督府)以及全港第二高建築物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也位於中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和解放軍駐港部隊中環軍營則位於鄰近中環的金鐘添馬。 中環之名源於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香港島北岸城區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中環」為其中一環;至於港英政府對維多利亞城的官方分區則可分爲東、中、西三區,中環之地即「中區」。在此之後雖然中區的界線略有變化,但其核心區域一直都是中環一帶;後來香港政府也採納「中環」作爲官方地名,「中環」和「中區」也幾乎成爲同義詞,一般坊間應用多稱「中環」,「中區」則爲行政性的區劃。 中環也是香港的交通樞紐,是四條港鐵路線的交匯點,其中機場快綫通往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中環天星碼頭有頻繁渡輪橫越維多利亞港往來尖沙咀,港外線碼頭有定期航班往來離島。.

中環和太平山 (香港) · 中環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太平山 (香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 查看更多 »

盧吉道

盧吉道(Lugard Road)是香港的一條行人道路,以棧道形式環山而建,位於香港島太平山山頂薄扶林郊野公園一帶,路面基本沿山体400米等高线修建,路口在山頂纜車總站以西。盧吉道上可以居高臨下,可飽覽太平山下西營盤及維多利亞港西面入口的風景。 盧吉道建於1913年至1914年之間,以第14任香港總督盧吉的名字命名,工程費用達5萬港元,建成後被譽為「人工征服自然者之最偉大工程」。 盧吉道西接夏力道、克頓道及漆咸徑交界,東端路口接柯士甸山道、夏力道、山頂道、舊山頂道及芬梨道交界,見凌霄閣。盧吉道和夏力道環繞著太平山山頂。 盧吉道只是一段可容納行人通過的道路,其中大部份為棧道設計,可俯瞰及遠眺香港島區、鯉魚門、維多利亞港和九龍的景色,亦是香港八景中的「仙橋霧鎖」。該段道路亦屬港島徑的第一段。.

太平山 (香港)和盧吉道 · 盧吉道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 查看更多 »

銅鑼灣

銅鑼灣(Causeway Bay)位於香港島區,是一個購物、娛樂及住宅混合的地區,隸屬灣仔區,原來是當地海灣的名字,因海灣形似銅鑼而得名,銅鑼灣避風塘則在正中,在填海工程後海灣的銅鑼形不復見,但「銅鑼灣」卻成爲了當地整個地區的名稱。歷史上當地名爲「銅鑼灣」的海灣因為填海而兩度北移,原海灣範圍變成了現今的維多利亞公園,現今的「銅鑼灣」海灣僅指興發街、維園道和鴻興道之間的海域,而銅鑼灣地區的範圍東至屈臣道、麥連街及蜆殼街,西至堅拿道天橋,南至銅鑼灣道及禮頓道。 銅鑼灣主要分為東面的住宅區及西面的購物娛樂商場區,銅鑼灣、跑馬地一帶早期本屬東區,在香港區議會分區監察政府事務上,1982年區議會把銅鑼灣北及銅鑼灣南劃入東區,把銅鑼灣中劃入灣仔區,於1990年代亦新增屬東區的銅鑼灣東選區然而在香港政府部門的運作下,以及香港回歸前的立法局選舉分區下(港島中),仍然是以於1963年法定分區為基礎而進行,整個銅鑼灣仍然屬於同一劃區。立法會於2014年1月22日通過的《二○一三年區議會條例修訂令》,原屬東區的「維園」及「天后」兩個選區,於2016年開始改劃入灣仔區議會的範圍,自此整個銅鑼灣均屬於灣仔區。 香港自開埠至今即是東南亞的貿易中心,閩籍華商一直以銅鑼灣作為基地經營轉口貿易,至今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國的首富及華商仍大量持有銅鑼灣的商場以至辦公室作為總部,使香港作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鞏固。得益於內地港澳個人遊政策下龐大的內地旅客人流,銅鑼灣的商鋪租金更曾於2012年超越紐約第五大道,取代其之前連續11年的「全球最昂貴商鋪地段」的地位。現時銅鑼灣租金每平方呎為2,630美元,為第五大道的9成,卻是東京銀座的2倍。而在香港各商業地段,租金排名依次為銅鑼灣、中環、尖沙咀,但隨着2014年後訪港內地旅客人數減少及內地旅客消費習慣的改變,銅鑼灣的租金不斷回落,到2016年時更比高峰期下跌超過五成,不過銅鑼灣至今仍然維持其香港主要旅遊購物區的地位。與此同時,銅鑼灣亦被評選在“中國十大商業街”之列,與著名的上海南京東路,北京王府井等等地區相媲美。 因為銅鑼灣天后廟,使銅鑼灣、跑馬地以及大坑自開埠以來即以閩籍人口為主要多數,建區以來有濃厚的天后文化,區內東角一帶至今仍是全港最多閩籍同鄉會的地方。維多利亞公園則是香港面積最大的公園,有很多休閒、體育設施,加上香港中央圖書館等全港性的文化設施,使銅鑼灣成為香港市民重要的休閒以及文化活動中心。.

太平山 (香港)和銅鑼灣 · 銅鑼灣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環

西環(Sai Wan),又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另有一英文名稱West Point,是香港的地名,指香港島西部,即中西區西部上環以西的地區,包括西營盤、石塘咀和堅尼地城等地,但不包括摩星嶺。西環的名稱來源有二說,一說源自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維多利亞城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西環爲其中一環,而九約中第一、二和三約則分別為堅尼地城、石塘咀和西營盤;另一說源於堅尼地城之舊稱「西灣」的諧音,在當地未進行填海工程前,華人又稱該地爲「擸𢶍灣」。西環人口以祖籍潮州為主。 雖然西環包括堅尼地城、石塘咀與西營盤,但是在區內居住的街坊通常都將三個地區仔細劃分,而不會統稱為「西環」,部分居民更認為「西環」只是指堅尼地城一帶,並不包括石塘咀和西營盤。至於居於西環以外其他地區的香港市民則多對「西環」之地名感到混淆不清,僅能大概指出其爲西營盤附近一帶的地區。 由於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中聯辦」)在2001年遷入西環區內毗鄰西區警署的西港中心,故自2001年後不少香港媒體和市民會使用「西環」一詞作爲中聯辦的代名詞,而香港非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在批評中央人民政府或中聯辦違反基本法對「一國兩制」的規定干預香港事務時則經常使用「西環治港」的說法,作爲對中央人民政府所提出的「港人治港」說法的諷刺,而中聯辦、香港特區政府、香港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則認爲中央人民政府和中聯辦一直在符合香港基本法規定的框架下給予香港特區政府及香港人民有益的幫助和支持,由始至終貫徹落實「一國兩制」與「港人治港」的方針,並認爲「西環治港」的說法只是反對派抹黑中央人民政府和攻擊香港建制派的手段。.

太平山 (香港)和西環 · 西環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 查看更多 »

馬己仙峽道

己仙峽道(Magazine Gap Road)是香港半山區及山頂的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馬己仙峽,是由中環前往山頂的必經之路。 馬己仙峽道大部份屬彎彎曲曲的斜路,依山而建,西面亦是海拔最低點,連接花園道及羅便臣道,一路向東及向上而行,並連接寶雲道及梅道等連接至住宅區的道路,至東面最高點,連接司徒拔道及山頂道。車輛可經司徒拔道前往黃泥涌峽、跑馬地、灣仔、香港仔、淺水灣等地,或經山頂道前往山頂。 現時馬己仙峽道禁止3噸以上的車輛使用。在2008年,曾有旅遊巴士司機從山頂下山,因貪快選用馬己仙峽道,未有留意有「三噸及以上車輛不得行駛」的指示,終導致腳掣失靈,在花園道狂衝,連撞八輛車及撞死一名站在安全島的女生,旅遊巴最後在下亞厘畢道猛撞向中區政府合署大樓停下。.

太平山 (香港)和馬己仙峽道 ·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馬己仙峽道 · 查看更多 »

薄扶林

薄扶林(英文:Pok Fu Lam或Pokfulam)位於香港島南區,是香港島的市郊部份之一,通常指北至中西區的堅尼地城、摩星嶺以南、南至瀑布灣的南區區域,其中薄扶林近南區部分的大部分私人屋苑(如置富花園)及別墅為香港中產階級至上層階級人士的集中地。.

太平山 (香港)和薄扶林 · 薄扶林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太平山 (香港)和清朝 · 清朝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 查看更多 »

明德國際醫院

明德國際醫院(簡稱明德醫院,英文:Matilda International Hospital)是香港一所私立醫院,位於香港島太平山奇力山,初期為山頂區居民提供醫療服務,1951年後全面開放服務予所有病人。明德國際醫院被列為第二級歷史建築物,內裡醫療設備則相當先進,手術室設計創新,牆身為玻璃屏,並且裝置了發光二極管,以及沿用天花吊臂裝置手術儀器等。於2012年,明德國際醫院獲得美國專題周報《HealthExecNews》評級為全球第三最美麗醫院,坐擁無敵大海景,俯瞰南中國海,外觀及內部設計均保留了上世紀的新喬治亞設計的風格。.

太平山 (香港)和明德國際醫院 · 明德國際醫院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太平山 (香港)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之间的比较

太平山 (香港)有72个关系,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有33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2.74% = 11 / (72 + 330)。

参考

本文介绍太平山 (香港)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