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太原市和晋阳古城遗址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太原市和晋阳古城遗址之间的区别

太原市 vs. 晋阳古城遗址

太原市(太原话:),简称--,古称晋阳,别称并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山西经济金融的决策和管理中心。华北地区重要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区域。 太原市境内的晋阳古城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的都城,故太原又被稱為“龍城”。它為中国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亦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附近,春秋至五代时期的城池遗址。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间太原市和晋阳古城遗址相似

太原市和晋阳古城遗址有(在联盟百科)20共同点: 天龙山石窟太原县 (隋朝)山西省崔神庆五代十国北齐北汉唐朝知氏首都貞觀 (唐朝)趙簡子赵国董安于蒙山大佛汾河晋阳县 (秦国)晋阳宫晋源区晋源街道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西侧的天龙山山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为北齐佛教文化的代表。自北齐文宣帝的佛岩石窟寺、孝昭帝天龙石窟寺开始,历代王朝在此营造石窟寺。此处共有21窟,以漫山阁及九连洞著称。有北齐、隋、唐的佛教建筑风格,反映了佛教艺术在以上朝代更替中的变化。.

天龙山石窟和太原市 · 天龙山石窟和晋阳古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太原县 (隋朝)

太原县,中国旧县名。 原太原郡治所和晋阳县治同城而治,均在晋阳城中。北齐时,晋阳县治迁于新建的东城。后,旧城中新置龙山县。隋朝开皇十年(590年),龙山县改晋阳县。原晋阳县则改为太原县,同年分置阳真县,大业初年并入。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并州长史李勣筑东城,为太原县治《新唐书·志第二十九·地理三》北都,天授元年置......晋阳宫在都之西北,宫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都城左汾右晋,潜丘在中,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四丈。汾东曰东城,贞观十一年长史李勣筑。两城之间有中城,武后时筑,以合东城。宫南有大明城,故宫城也......太原府......太原,赤。井苦不可饮,贞观中,长史李勣架汾引晋水入东城,以甘民食,谓之晋渠。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宋灭北汉,毁晋阳城。又废太原县,与晋阳县并废为平晋县。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移平晋县治所于汾水西,洪武八年(1375年),平晋县改名为太原县,属太原府,太原县城叠加于晋阳古城之上。清朝时,仍属太原府,考评:冲,繁。民国初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属山西省冀寧道。1947年6月,改名晋源县。.

太原县 (隋朝)和太原市 · 太原县 (隋朝)和晋阳古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太原市和山西省 · 山西省和晋阳古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崔神庆

崔神庆(),唐初貝州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西)人。出身清河崔氏。.

太原市和崔神庆 · 崔神庆和晋阳古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五代十国和太原市 · 五代十国和晋阳古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北齐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国北朝之鲜卑化汉人政权。550年6月9日(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建國號齊,建元天保,遷都鄴城,以晉陽為別都。史稱北齊或後齊,以別於南齊。以皇室姓高,又稱高齊。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577年被北周消滅,共享國二十八年。 幼主高恆時期,北周在北周武帝的统治下日渐兴盛,而北齐则衰落。577年北周統一北方,北齊滅亡。北齊滅亡後,境内的士族大多遷到關中,成为北周臣民。 三年後北周外戚楊堅篡位,建國號隋並南下滅陳結束中原自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北齐和太原市 · 北齐和晋阳古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北汉

北漢(951年-979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時在今山西省北部、陕西省、河北省局部的政權,為十国之一。 951年,后汉被郭威所篡,改国号周,史称后周。随后,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鎮守晉陽的河东节度使刘崇在太原继位,但国家疆域和地位已发生巨大变化,史学家将其定位为新政权或残余政权,为别于后汉和南方的南汉,史称北汉。又以所统治的山西古称河东,而被称为“东汉”(如欧阳修《新五代史》)。 统治范围包括今山西北部、陕西、河北部分地区。 为与后周抗衡,曾向辽朝请封,援后晋故事,自称侄皇帝。 北漢国兵役繁重,与后周、北宋进行多次的战争,人口锐减到只有盛唐时的八分之一。 北漢最後在979年宋太宗年間被包围,杨业归宋后,太原城内军心动摇,最终投降,宋太宗在战事中损兵折将,气愤之下将太原城平毁再引汾,晋二水灌城,给屡遭战火的北方百姓又带来严重的损失。.

北汉和太原市 · 北汉和晋阳古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唐朝和太原市 · 唐朝和晋阳古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知氏

知氏,又称智氏,子姓,晋国世族,六卿之一,起於知莊子。 傳至知伯瑤,一度大振,前453年的晉陽之戰中,被韓氏、魏氏、趙氏三家大夫合攻,敗亡,宗族被夷滅。.

太原市和知氏 · 晋阳古城遗址和知氏 · 查看更多 »

首都

首都、國都或京(京師/城/都),以現代政治角度而言,通常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駐紮地、国家主权的象徵城市。 在大部分国家,首都是國家最大的城市,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大部份的國家也未在憲法和法律內訂定首都地點,而在部分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例如美国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等。有时一个国家有多个首都,如行政首都、司法首都,分别是该国的行政和司法中心,例如南非。 在國際政治及外交上,首都的名稱可以直接代表其所在的國家及其中央政府。常見的例子有以“莫斯科”取代俄羅斯、“北京”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平壤”取代朝鮮、“華府”取代美國、“倫敦”取代英國、“巴黎”取代法國等。 在歷史上,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往往成為政權的焦點,並透過佔領或合併成為首都。倫敦和莫斯科正是這樣。首都無形中吸引有志投身政治的人才,例如律師、新聞媒體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員,協助政府實施有效的管治。如果首都兼是首要的經濟、文化或知識中心,有時會被稱為「首要城市」,如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首都的設立有時會阻礙原有的主要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舊都里約熱內盧和巴西東南部的人口過於稠密,新都巴西利亞遂設於巴西內陸,而德國首都則設於柏林。 政治與經濟或文化權力會合的情況並不普遍。傳統首都經濟上會被競爭者超越,朝代或文化的衰落,也意味著首都的破滅,巴比倫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很多現代首都,例如阿布賈、坎培拉和渥太華,特意設於原有的經濟地區以外,而且至今仍未發展成新的工商業中心。 首都不一定會設立在面積較大的國土上,如赤道幾內亞的馬拉博、丹麥的哥本哈根、甘比亞的班竹,這些都不是島國,首都卻是位於較小的離島。 一般來說首都通常會特意設在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上,以防其他國家的侵略,但也有國家的首都是設於鄰國附近的邊界旁或是相鄰的地理位置上,如韓國的首爾、寮國的永珍、查德的恩將納。.

太原市和首都 · 晋阳古城遗址和首都 · 查看更多 »

貞觀 (唐朝)

貞觀(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第二代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共23年。 貞觀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 《周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韓康伯注:「天地萬物莫不保其貞以全其用也。」孔穎達疏:「天覆地載之道以貞正得一,故其功可為物之所觀也。」陳夢雷淺述:「觀,示也。天地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貞觀。.

太原市和貞觀 (唐朝) · 晋阳古城遗址和貞觀 (唐朝) · 查看更多 »

趙簡子

趙簡子()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趙氏的領袖,原名趙鞅,又名志父,亦稱趙孟。《趙氏孤兒》中的孤兒趙武之孫。晉昭公時,公族弱,大夫勢力強,趙簡子為大夫,專國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公元前519年,周王子朝为乱,佔領王城,自稱周王。周敬王匄流寓于外,退往王城東面的狄泉,人稱「東王」,雙方混戰了三年之久。 公元前516年,赵鞅请命于晋顷公,大合諸侯,前往支持周敬王。隨後趙鞅和荀躒率晉軍入周,佔領王城,迎周敬王入城,平定了持續三年的王子朝之乱。 公元前513年(魯昭公29年),赵鞅和中行寅用鐵铸刑鼎,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铁鼎上。不過孔子认为,这样做就会「贵贱无序」,破坏等级制度,不由得发出了「晋其亡乎!失其度矣」的感叹。 公元前497年,赵鞅(趙簡子)欲将邯郸五百户迁往晋阳,其族弟赵午在进攻齐国后才把五百户人家迁到晋阳,趙鞅於是殺死趙午,赵午之子赵稷據邯郸发动叛乱。范氏家主士吉射與中行氏家主中行寅,則協助趙稷反抗趙氏。趙鞅寡不敌众,退守封邑晋阳。後來智躒聯合魏侈(魏襄子)、韓不信(韓簡子),奉晉定公之命幫助趙鞅,反擊范氏、中行氏。士吉射與中行寅失敗,逃至朝歌。此后,荀跞坐朝,赵鞅出征,随即清剿范氏、中行氏的残余势力。公元前493年,赵鞅领兵战于铁(今河南濮阳),以少胜多,大败范氏及中行氏。不久荀跞去世,赵鞅执政。公元前492年,再次败二卿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徹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晉國的勢力。 荀躒想立士皋夷繼承范氏、寵臣梁嬰父繼承中行氏,被赵鞅拒絕。赵鞅乘機將晉國本來的三军六卿格局,裁減为二军四卿。 公元前476年,趙簡子有疾,昏迷了五天,扁鵲替他把過脈。晉定公三十六年(公元前476年)卒。他舍弃嫡长子赵伯鲁而傳位才能出众的庶子趙毋卹,臨終前告訴趙毋卹,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

太原市和趙簡子 · 晋阳古城遗址和趙簡子 · 查看更多 »

赵国

赵国,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也作勺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韩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太原市和赵国 · 晋阳古城遗址和赵国 · 查看更多 »

董安于

董安--,中国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家臣,董氏。 前497年赵鞅杀了邯郸午。赵稷、涉宾领邯郸人叛变。夏六月,董安--要赵鞅先作准备。赵鞅说:“晋国有法,先发动祸乱之人处死。我们应后发制人。”董安--说:“与其危害百姓,宁可我一个人去死。请以我作为作乱的解释。”赵鞅不答应。秋七月,范氏、中行氏进攻赵氏之宫,赵鞅逃亡晋阳。前496年,梁婴父讨厌董安--,向知文子说:“不杀死董安--,让董安--主持赵氏,一定能使赵氏得到晋国,应该因他先发动祸难而责备赵氏?”知文子命人告诉赵鞅说:“范氏、中行氏虽发动叛乱,但本是董安--挑起的,晋国有法,先发动祸乱之人处死。范氏、中行氏已经伏罪,谨此奉告。”赵孟担心这件事。董安--说:“我死则晋国安宁、赵氏安定,哪还用活呢?人谁无死?我死得晚了。”于是就上吊自杀。赵鞅把董安--暴尸在市上,告诉知文子:“您命令杀罪人董安--,他已伏罪。谨此奉告。”知文子和赵鞅结盟,赵氏得以安定。赵氏将董安--陪祀宗庙。.

太原市和董安于 · 晋阳古城遗址和董安于 · 查看更多 »

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也称晋阳西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现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本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劉知遠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古籍记载,蒙山大佛高二百尺(合今制59米)。根据实际测量,蒙山大佛两腿底部至颈部高约30米,按比例估计原来的佛头高约1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补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约为46米。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2008年10月,蒙山大佛景区向公众开放。.

太原市和蒙山大佛 · 晋阳古城遗址和蒙山大佛 · 查看更多 »

汾河

汾河,也称汾水,山西人称为“母亲河”,是黄河的僅次於渭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源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经太原市南流到新绛县折向西,由运城市的河津市汇入黄河。全長,流域面積。 汾河流域覆蓋山西中部,上游穿行山地、黄土丘陵中,中游经太原盆地,介休市以下变窄,过灵石峡进入临汾盆地,下游河谷开阔。四周为山脉环绕。由河源至太原市上兰村为上游,穿行山地,水土流失严重,是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上兰村至洪洞县石滩村为中游,河出山谷,经太原市入晋中平原,有潇河、文峪河两大支流注入。坡降变缓,泥沙淤积严重。这段河床旧时很不稳定,往往泛滥成灾,但也是流域内最富庶地区。 汾河冲击许多谷地,一些重要城市处于汾河谷地中,如太原、临汾、灵石等。這條河本來是條大河,水量充盈,肥鱼行舟。後來由於1958年汾河水库的建造和1980年代之後激增的工業、農業需求而逐渐水量稀少。.

太原市和汾河 · 晋阳古城遗址和汾河 · 查看更多 »

晋阳县 (秦国)

晋阳县,山西省古县名。 晋阳城(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古城营)曾为赵国早期都城。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蒙骜攻赵国,定太原。次年置太原郡。晋阳县县城即晋阳城,秦至汉为太原郡治,东汉后又为并州治。西晋末扩展城垣,周27里。北齐河清(562年—565年)中,于汾水(今汾河)东岸增筑一城,州郡与县分城而治,州郡治旧城(西城),县治新城(东城)。武平(570年—576年)中,又于旧城内增置龙山县。 隋朝开皇(581年—600年)中,改龙山县为晋阳县,改晋阳县为太原县。唐朝时,于东西二城间跨汾水筑中城,三城周凡40里;建号北京,兼为河东节度使治所。五代时,先后为晋及北汉国都。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平北汉,毁晋阳城宫殿,移并州于阳曲县(今山西省太原市),并晋阳县、太原县和而为一,改名平晋县,移治于旧城东北,另建新城。.

太原市和晋阳县 (秦国) · 晋阳县 (秦国)和晋阳古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晋阳宫

晋阳宫是北朝、隋朝时修建的宫苑。现已不存,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境。.

太原市和晋阳宫 · 晋阳古城遗址和晋阳宫 · 查看更多 »

晋源区

晋源区是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于1998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总面积为287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18万人,区政府驻晋源街道。.

太原市和晋源区 · 晋源区和晋阳古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晋源街道

晋源街道,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太原市和晋源街道 · 晋源街道和晋阳古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太原市和晋阳古城遗址之间的比较

太原市有290个关系,而晋阳古城遗址有3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0,杰卡德指数为6.08% = 20 / (290 + 39)。

参考

本文介绍太原市和晋阳古城遗址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