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大缘经和識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大缘经和識之间的区别

大缘经 vs. 識

《大缘经》(巴利文:Mahanidan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长部》中的第十五部经。 该经讲述:佛陀在俱卢国时,对阿难讲述缘起法、四种记我者、七种识住和八种解脱。 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大緣方便經》(第1部第60卷)、《中阿含經·大因經》(第1部第578卷)、安世高譯《人本欲生經》(第1部第241卷)和施護譯《大生義經》(第1部第844卷)。. 識(विज्ञान.,,विञ्ञाण,),佛教術語,指人的意識、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別能力,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之一。在早期佛經,經常與心(Citta)、意(Manas)混用,意義接近,但因為用法不同,實際的內涵又有所不同。其主要是用來作為指區別對象的認知能力。.

之间大缘经和識相似

大缘经和識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大缘经中阿含經長阿含經

大缘经

《大缘经》(巴利文:Mahanidan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长部》中的第十五部经。 该经讲述:佛陀在俱卢国时,对阿难讲述缘起法、四种记我者、七种识住和八种解脱。 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大緣方便經》(第1部第60卷)、《中阿含經·大因經》(第1部第578卷)、安世高譯《人本欲生經》(第1部第241卷)和施護譯《大生義經》(第1部第844卷)。.

大缘经和大缘经 · 大缘经和識 · 查看更多 »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梵語:),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篇幅不長不短的經文集為一部,名為中阿含。《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總序》稱《中阿含》是為利根者分別、抉擇諸深義的經典,為學問者所習。 漢譯《中阿含經》推定為說一切有部誦本,計有18品,222經依據晉朝道慈法師〈後出中阿含經記〉(《出三藏記集》登錄為〈《中阿含經》序〉):「此《中阿含》凡有五誦,都十八品,有二百二十二經,合五十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五字,分為六十卷。」(CBETA, T01, no. 26, p. 809, b29-c3)。 《出三藏記集》同時登錄了曇摩難提默誦翻譯的59卷本,和僧伽提婆根據胡本翻譯的60卷本,並聲稱兩者內容大不同,可見僧祐當年,兩本仍然並行於世。 《出三藏記集》卷2:「 《中阿鋡經》五十九卷(同建元二十年出) 右二部凡九十二卷。晉孝武時,兜佉勒國沙門曇摩難提,以符堅時入長安,難提口誦胡本,竺佛念譯出。」(CBETA, T55, no. 2145, p. 10, b23-26)。 《出三藏記集》卷2:「 《中阿鋡經》六十卷(晉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於東亭寺譯出,至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訖。與曇摩難提所出大不同)」(CBETA, T55, no. 2145, p. 10, c7-8)。 《出三藏記集》卷9:「然五部異同孰知其正。而道慈愚意怏怏於違本。故諸改名者皆抄出注下。新舊兩存別為一卷。與目錄相連以示於後。將來諸賢令知同異。得更採訪。脫遇高明外國善晉梵方言者。訪其得失刊之從正。」(CBETA, T55, no. 2145, p. 64, a24-28) ,對應於巴利經藏之《中部》(Majjhima Nikāya)。其經文數222經遠多於《中部》的152經,不過大多可在其餘的巴利經藏中找出相對應的經文。 在漢譯四阿含中,《中阿含經》是唯一保存完整攝頌(嗢拕南,uddāna)的一部,可藉由對照攝頌來確知經文次第有無錯漏。.

中阿含經和大缘经 · 中阿含經和識 · 查看更多 »

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梵語:),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說久遠事,故稱“長阿含”。《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總序》稱《長阿含》破諸外道,側重在迴轉外道改宗佛教。 漢譯《長阿含經》四分四誦三十經,共二十二卷,在後秦弘始十五年(413年)於長安由罽賓三藏沙門佛陀耶舍口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為漢文,秦國道士道含筆錄,收錄於《大正藏》第一冊。現代學者認為漢譯《長阿含經》收有《世記經》,可能為法藏部的誦本。.

大缘经和長阿含經 · 識和長阿含經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大缘经和識之间的比较

大缘经有12个关系,而識有8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2.97% = 3 / (12 + 89)。

参考

本文介绍大缘经和識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