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和頂下郊拼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大稻埕和頂下郊拼之间的区别
大稻埕 vs. 頂下郊拼
大稻埕(Tōa-tiū-tiâⁿ,Twatutia或Dadaocheng),雅稱稻江、稻津,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稻埕)而得名。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此地的商業活動。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後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中人口大量外移,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重定向 頂下郊拚.
之间大稻埕和頂下郊拼相似
大稻埕和頂下郊拼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頂下郊拚。
頂下郊拚(台羅:Tíng-ē-kau-piànn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或作頂下郊拼,又稱「四縣反」,為在1853年發生於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的分類械鬥。械鬥當事一為以泉州府泉惠南三邑人為主的頂郊,另一則為以泉州府同安(今屬廈門市)人為主的下郊或廈郊。此械鬥,同安人落敗,並敗走大稻埕(今屬臺北市大同區)。。 頂下郊拚事件,影響層面極廣,除了造成人員傷亡,同安人的遷徙,及八甲庄(今老松國小,原為下郊)付之一炬外,也間接促成大稻埕與大龍峒(今屬臺北市大同區)的開發。.
大稻埕和頂下郊拚 · 頂下郊拚和頂下郊拼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大稻埕和頂下郊拼的共同点。
- 什么是大稻埕和頂下郊拼之间的相似性
大稻埕和頂下郊拼之间的比较
大稻埕有657个关系,而頂下郊拼有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0.15% = 1 / (657 + 1)。
参考
本文介绍大稻埕和頂下郊拼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