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大埔墟和泰亨鄉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大埔墟和泰亨鄉之间的区别

大埔墟 vs. 泰亨鄉

大埔墟(英文:Tai Po Market)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墟市;大埔舊墟(英文:Tai Po Old Market),則是香港現已消失的墟市,兩者都是位於新界大埔。現時大埔舊墟(位於林村河以北,汀角路以西,大埔舊墟天后宮附近一帶地方)已完全成為住宅區,墟市已經消失。大埔墟(位於林村河以南,廣福道兩旁)則仍然有墟市富善街(前太和市,以文武二帝廟為中心),但隨大埔墟火車站遷移,大埔市中心位置已遷到大埔墟四里一帶。由於大埔舊墟墟市消失,卻仍留其名,因此一般人會將大埔舊墟與大埔墟混為一談,實際是兩個不同的地方。. 泰亨鄉(Tai Hang Village,亦作Tai Hang Heung),舊名叉坑,亦稱太坑,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北部,林村谷與上水粉嶺平原之間,為新界五大氏族之一文氏的其中一個聚居地。.

之间大埔墟和泰亨鄉相似

大埔墟和泰亨鄉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大埔七約大埔頭富善街粉嶺香港鐵路博物館龍躍頭深圳市清朝新界新界五大氏族文武二帝廟

大埔七約

大埔七約是大埔區中的七條村落(地區),包括泰亨約、林村約、翕和約、集和約(即沙羅洞)、樟樹灘約、汀角約、粉嶺約,全部為非鄧姓的村落。 清嘉慶年間,大埔以北的泰亨村文氏計劃在「大步墟」建屋及開設商舖,但遭到大埔頭鄧氏家族的阻攔。光緒十八年 (1892年),新安知縣裁定「大步墟」為鄧氏稅地,其他氏族不能在內建舖,並勒石立碑於天后廟內。 以文氏為首的七約於同年在「大步墟」(大埔舊墟)對岸成立「太和市」(大埔新墟)。同時「大埔七約鄉公所」亦正式成立,鄉公所辦公的地方就設在今天富善街的文武廟內。為方便鄉民往返林村河兩岸,七約於1896年修建由「太和市」到林村河北岸的「廣福橋」。及後九廣鐵路 英段在「太和市」設立大埔墟火車站,太和市的發展大大超越「大步墟」。.

大埔七約和大埔墟 · 大埔七約和泰亨鄉 · 查看更多 »

大埔頭

大埔頭村敬羅家塾 大埔頭,又名大埔頭鄉,是香港新界大埔區的村落,亦為附近一帶的泛稱,位處於現今太和邨和大埔舊墟以北一帶的平地上,即大埔太和市西北,大埔舊墟以西,石鼓壟以北、林村河、大埔公路和九廣鐵路(港鐵東鐵綫)旁邊。從前的農地已經隨着新市鎮的發展而興建了高樓。 大埔頭鄉分為兩村,近林村河有圍牆的,舊稱大埔頭圍,即現時的大埔頭水圍或大埔頭老圍,而靠近山邊的,則叫大埔頭村,兩村都是新界五大氏族鄧氏的聚居地。.

大埔墟和大埔頭 · 大埔頭和泰亨鄉 · 查看更多 »

富善街

富善街(英語:Fu Shin Street)是一條位於香港新界大埔的街道,全長約150米,也是香港其中一個傳統市集,富善街太和市曾是新界東第一大墟市。.

大埔墟和富善街 · 富善街和泰亨鄉 · 查看更多 »

粉嶺

粉嶺(Fanling)位於香港新界東部,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份;與上水、打鼓嶺和沙頭角同屬於1979年成立的北區(見香港行政區劃)。粉嶺原為農田,現在市中心一帶已發展為住宅區,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較偏遠的村落找到。新界五大族中的鄧氏及彭氏分別定居於粉嶺的龍躍頭、粉嶺樓、粉嶺圍及掃管埔等地。 戰後香港政府開始對新界進行深化管治,將新界分成27個鄉事委員會,粉嶺原來屬於大埔理民府管治,於1954年由彭富華(太平紳士、彭族原居民)、李昌(新界鄉議局創辦人李仲莊的兒子)、羅澤棠(客籍原居民)等創立粉嶺區鄉事委員會,管理轄下的29條鄉村及聯和舊墟。 粉嶺是香港其中一個宗教建築最豐富的地區,涵蓋香港六大宗教中的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重要宗教場所。在新市鎮開發前,粉嶺也曾是香港上流階層和外籍人士活動的集中地,從百福村到安樂村都曾有大量別墅建築,有外籍人士曾成立粉嶺狩獵賽馬會,粉嶺站外面更曾有由退役英軍開設的畢打奧餐廳,爲1980年代前新界最知名的西餐廳和酒吧。粉嶺亦曾是香港北部重要軍事基地,曾建有粉嶺軍營、芬園軍營、皇后山軍營和新圍軍營,目前新圍軍營及其大嶺練靶場仍然爲解放軍駐港部隊使用。粉嶺南部的和合石有全香港規模最大的和合石墳場,每逢清明節和重陽節都會有大量孝子賢孫前往拜祭先人。 由於粉嶺是新界北最早建有火車站的地方,也有通往新界東北打鼓嶺和沙頭角邊境的唯一公路,加上曾有大量英軍駐紮,故此在1960年代前多被當時的港英政府及外籍人士認定爲新界北的地區中心,地位僅次於大埔,甚至常以「粉嶺」之名指代涵蓋上水部分和古洞的大片地區,故此在地理學上該地平原名爲粉嶺低地。在1970年代末新市鎮開發前,粉嶺和上水大致上以大埔公路粉嶺段、掃管埔和靈山爲分界,但沒有具體的自然地理分界,故位於大埔公路以南的年代較久遠的建設,如粉錦公路和粉嶺高爾夫球場都以「粉嶺」命名,甚至遠至金錢的新界喇沙中學也曾被俗稱爲「粉嶺喇沙中學」。新市鎮發展後由於交通道路網絡的變化,上述地方在今天都被視爲上水的一部分。現今粉嶺與上水的東西分界線南段大概位於掃管埔路、雞嶺村和偷牛山。不過基於坊間使用習慣,一些現今視作位於上水但多年前以「粉嶺」命名的場所也不再更名,造成今人在上水能找到以「粉嶺」命名的場所和道路的奇特現象。.

大埔墟和粉嶺 · 泰亨鄉和粉嶺 · 查看更多 »

香港鐵路博物館

香港鐵路博物館(英語:Hong Kong Railway Museum),位於香港新界東大埔墟市中心,是香港文化博物館轄下分館,有着風格獨特金字頂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專門介紹香港鐵路運輸歷史。現時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大埔墟和香港鐵路博物館 · 泰亨鄉和香港鐵路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龍躍頭

龍躍頭(Lung Yeuk Tau),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以北,龍山山腳,麻笏河以東。俗名龍骨頭、龍屈頭或龍嶺,該地有山名龍躍嶺,相傳有龍跳躍其間而得名。 現今可考龍躍頭的最早居民爲宋代末年從潮州揭陽縣遷居而來的彭氏一族,惟彭氏在龍躍頭活動的歷史記錄甚少,而彭氏在該段時間的人丁相對單薄。元朝末年,原籍江西吉水的鄧氏鄧季琇(外號松嶺)遷移到龍躍頭,原龍躍頭彭氏出走至西南方的粉嶺圍定居,形成今天的「粉嶺彭氏」。自鄧季琇於龍躍頭開村(即老圍)立業,龍躍頭鄧氏至今已歷800多年,因--孫繁衍而在附近另立村莊,形成現時的五圍六村,成爲新界五大家族之一鄧氏的其中一個聚居處,據說龍躍頭鄧氏在歷史中某些時段的勢力更曾超越比其更早來到新界定居錦田、廈村一帶的鄧氏族人。.

大埔墟和龍躍頭 · 泰亨鄉和龍躍頭 · 查看更多 »

深圳市

深圳市,简称深,别称鹏城,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的地級市,同时是副省级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及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979年1月在原宝安县的基础上设立,為中国的证券资本市场中心、以及重要的国际经济中心。深圳全市均劃入深圳經濟特區範圍。南邊與香港接壤,北与广州市、惠州市、东莞市毗邻。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快速发展,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經濟特區在此成立。自1999年起,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每年定期在深圳举行。2010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获中央政府批准成立,将作为深圳与香港合作的先导区。2011年,深圳主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16年,深圳市生产总值超越广州市成为中国经济总量第三大城市。 深圳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第三,外贸出口总额连续20余年居中国大陆第一位,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是中国大陆第五大民航机场。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首次公开募股数量自2009年至2015年居世界第一位,是中国企业重要的融资平台。.

大埔墟和深圳市 · 泰亨鄉和深圳市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大埔墟和清朝 · 泰亨鄉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大埔墟和新界 · 新界和泰亨鄉 · 查看更多 »

新界五大氏族

新界五大氏族或新界五大族或新界五大家族是指新界原居民中錦田鄧氏、新田文氏、上水廖氏、上水侯氏及粉嶺彭氏。 他們都在宋明期間,即清朝以前移居現時香港的新界,至今發展至新界多個地方定居。期間五族各自在根據地內建築圍村、祠堂、書室和廟宇等,並在交通要道成立墟市,逐漸發展成大族。其後香港政府在新界登記地權,發覺五族名下之土地甚多,故此稱他們為「五大族」(The Five Great Clans)。·.

大埔墟和新界五大氏族 · 新界五大氏族和泰亨鄉 · 查看更多 »

文武二帝廟

大埔文武二帝廟位於香港新界東大埔太和市中心(即現今的大埔富善街),是中式的廟宇。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由大埔七約鄉民集資興建,於光緒十八年(1891年)落成,文武廟標誌大埔市集的形成。.

大埔墟和文武二帝廟 · 文武二帝廟和泰亨鄉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大埔墟和泰亨鄉之间的比较

大埔墟有61个关系,而泰亨鄉有6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8.53% = 11 / (61 + 68)。

参考

本文介绍大埔墟和泰亨鄉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