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多爾袞和清朝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多爾袞和清朝之间的区别

多爾袞 vs. 清朝

多爾(a;),满洲爱新觉罗氏,曾一度追尊為皇帝,庙号“成宗”,谥号「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烏拉納喇氏),同母兄英亲王阿济格,同母弟豫亲王多铎。初稱台吉。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和碩睿亲王”。 順治朝多爾袞攝政時期,清軍入關,對清朝開始在中國的統治起了關鍵作用。今北京故宫东侧南池子大街东侧的普度寺,即原為多尔衮在京城的宅邸。.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之间多爾袞和清朝相似

多爾袞和清朝有(在联盟百科)47共同点: 努尔哈赤塔克世多爾袞多鐸天聪天津市孝莊文皇后察哈尔部山海关崇祯中原中國中国皇帝乾隆建州女真圈地北京市八旗剃髮易服皇太極紫禁城爱新觉罗氏顺治顺治帝覺昌安辽宁省范文程郭肇基阎崇年阿濟格...蒙古族镶黄旗逃人法抚顺市投充正白旗洪承疇清史稿清初六大弊政清朝满语满洲满清大屠杀漢人明清战争明朝新宾满族自治县 扩展索引 (17 更多) »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a ;1559年-1626年9月30日),爱新觉罗氏,出身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家旁系,祖父觉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挥使,父亲塔克世为觉昌安第四子,努爾哈赤是嫡長子,宣皇后喜塔喇氏所出。努尔哈赤少年时曾以采人参为生,常到抚顺关马市进行贸易活动。后因父祖被明朝误杀,努尔哈赤遂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复仇,开始了其建国称汗、征战一生之路。他先后征服了建州女真其他势力、海西女真诸部和部分野人女真部族,大体上统一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天命汗,建立后金,两年后誓师伐明,后金军在四年间接连攻占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等地,并迁都沈阳。 由于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继承人皇太极在改号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康熙元年又改为太祖高皇帝(a)。正因如此,努尔哈赤虽然没有亲自建立清朝,却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称。努尔哈赤也是八旗制度的创建者,他将来源于女真诸部的松散力量凝聚在八旗制度之下。努尔哈赤还令手下大臣、学者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文字来拼读女真语(满语),解决了当时女真人(满洲人)书面交流只能使用蒙古文或汉文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努尔哈赤善于组织、长于用兵,一生少有败绩,且常有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之战,其进兵辽东时期所采用的屠杀和奴役人民的严酷手段给辽民带来了深重的磨难。.

努尔哈赤和多爾袞 · 努尔哈赤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塔克世

塔克世(z,),中国明朝后期女真建州左卫领袖,史書中又譯為塔失、他矢,努爾哈赤的父亲。萬曆十一年(1583年)时,同其父觉昌安试图赴古埒城劝降叛明的姪女婿阿台,不料尼堪外兰破城后纵兵屠城,塔克世与觉昌安均死难。 1636年5月16日(清崇德元年四月乙亥朔十二日丙戌),皇太极追尊他为福王。1648年12月18日(清顺治五年十一月辛酉朔五日乙丑),顺治帝追谥他為宣皇帝,庙号顯祖。努爾哈赤生母亦同時尊為宣皇后。.

塔克世和多爾袞 · 塔克世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多爾袞

多爾(a;),满洲爱新觉罗氏,曾一度追尊為皇帝,庙号“成宗”,谥号「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烏拉納喇氏),同母兄英亲王阿济格,同母弟豫亲王多铎。初稱台吉。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和碩睿亲王”。 順治朝多爾袞攝政時期,清軍入關,對清朝開始在中國的統治起了關鍵作用。今北京故宫东侧南池子大街东侧的普度寺,即原為多尔衮在京城的宅邸。.

多爾袞和多爾袞 · 多爾袞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多鐸

多鐸(z;),愛新覺羅氏,正蓝旗满洲人,努爾哈赤第十五子,生母為努爾哈赤大妃乌喇那拉氏,與阿濟格、多爾袞為同母兄弟。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十三歲時,封貝勒,統正白旗,參與禮部和兵部政事。狂放不羈,風流好色,崇德三年(1638年)因軍前私自攜帶妓女,降為多羅貝勒。 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獲大捷,生俘洪承疇,晋多罗郡王。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隨清軍入山海关,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順軍,入北京,晋亲王。十月下河南、入陝西,順治二年一月攻入潼關、西安;二月攻南明;四月陷揚州,殺史可法,五月入南京,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六月佔浙江,後班師回京,加封和硕德豫亲王。順治三年(1646年),以扬威大将军征讨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順治六年三月十八染天花疾亡,年僅三十五歲。多鐸與多爾袞兄弟感情最好,多爾袞當時正在山西征討姜瓖,聽到多鐸病重的消息時,立刻班師回朝,到居庸關時,多鐸病逝。多爾袞“換上素服,號哭奔往京城。”兄弟情深顯而見之。 多鐸的後裔可以無限世襲豫親王王爵,是鐵帽子王。此外,睿親王多爾袞只有女兒,沒有兒子,於是多鐸將其子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多爾博的後裔也世襲睿親王。睿親王也是鐵帽子王,於是多鐸的子孫,就在清初八家鐵帽子王中,雄踞兩家。.

多爾袞和多鐸 · 多鐸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天聪

天聰(v,元年:1627年—末年:1636年三月)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一个年号。后金(清朝的前身)使用这个年号共10年。 有学者认为1636年建元崇德之前,后金只使用汗号纪年,实际并无年号。《清实录》用“建元天聪”,是编者附会汉制所做。.

多爾袞和天聪 · 天聪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天津市

天津市,简称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最大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位于华北平原的海河各支流交汇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有海河在城中蜿蜒而过,跨越海河的各式桥梁形成了“一桥一景”的景致。 天津因漕运而兴起,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自1860年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多国在天津设立租界,洋务派亦在天津兴办实业,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在领风气之先的同时,天津近代工业、商业、金融业等发展迅速。由天津开始的军事、教育、司法、交通、通讯、工业等方面的近代化建设,均开中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2006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总体规划》将天津完整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 ,人民网,2010-8-7查阅,并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设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11月,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选址天津共同建设中新生态城。2015年4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自1990年代开始的工业东移战略,天津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天津港-天津南港”的双城双港的城市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确定天津市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 天津市举办了2013年的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和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同时天津也是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常驻举办城市。.

多爾袞和天津市 · 天津市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a;),博尔济吉特氏(,即孛兒只斤氏),名布木布泰(a),亦作本布泰。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姪女,顺治帝的生母。本为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和博禮之女。.

多爾袞和孝莊文皇后 · 孝莊文皇后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察哈尔部

察哈尔部()是从蒙古帝国时期到清朝初年的蒙古部落,其名为蒙古语“邻近”之意。察哈爾部的大汗林丹汗(1604年-1634年在位)是蒙古最後一任的大汗。 察哈尔极盛时期在辽朝庆州的旧址上修建了瓦察尔图察汉城(又称「白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以此地作为整个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在直接控制着内喀尔喀巴林、扎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等五部的同时,也遥控蒙古其他部落。 林丹汗被后金皇太極击败后,整个漠南蒙古被纳入后金国版图。 清朝康熙察哈尔的叛乱被清政府镇压,察哈尔蒙古人被从中国东北(今东北和内蒙东)迁移到多伦诺尔一线,不再设部落大汗,作为八旗察哈爾归属于清朝理藩院与滿洲人察哈尔都统管理(丧失“蒙人治蒙”的权利)。 1914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以察哈尔部、锡林郭勒盟设置察哈尔特别区,寄治萬全县(今河北张家口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西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撤销察哈尔特别区,改置察哈尔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察哈尔省被撤销。.

多爾袞和察哈尔部 · 察哈尔部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最东部与辽宁省接壤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境内,且地居燕山与渤海之间,故得“山”、“海”二字而命名。山海关又被称为“榆关”,以古渝水而得名。在历史上,所谓关内、关外、闯关东、关东军等“关”字均指山海关,对中国具有著重要的影响力。 在1990年以前,因老龙头直入海中,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使山海关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1961年,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15年10月9日,国家旅游局通报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决定取消山海关景区“5A级景区资质”。原因是存在价格欺诈、环境卫生脏乱、设施破损普遍、服务质量下降严重。.

多爾袞和山海关 · 山海关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崇祯

崇祯(1628年—1644年)是明朝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朱由檢於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即皇帝位。 内阁拟定的年号为“--圣”、“兴福”、“咸嘉”、“崇贞”,朱由检圈定“崇贞”,并改为“贞”为“祯”。一说呈上的四个年号为“永昌”、“绍庆”、“咸宁”、“崇贞”。次年(1628年)改元。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京师,思宗自缢。李自成建立確立大順,改年號為永昌;吳三桂則擁立朱慈烺為帝,改元義興。 明朝滅亡之後,李氏朝鲜的士族出於反清情緒及小中華思想,在國中仍然使用崇禎年號,如崇禎紀元後八十三年(1710年)、崇禎後再癸丑(1733年)、崇禎紀元後四乙丑(1865年)等等,這被稱作「崇禎紀元」。.

多爾袞和崇祯 · 崇祯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中原

中原是漢族傳统中的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中国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華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後被漢族视为天下中心。在中國古代的地緣思想中,起源於中原的華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而華夏文化之外的人群被稱為「化外之民」或者「四夷」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古代中原地區是華夏部落的原居地,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王朝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部落。古代中原地區的中心是豫州全境及冀州南部 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全境为主体,包括陕西省东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

中原和多爾袞 · 中原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中國和多爾袞 · 中國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君主最初被称为--、帝、皇、王、天子等。皇帝称号则始创于秦始皇,他以自己一統海內的功绩为傲,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古往今来的统治者无人能及,宜用新的称号来标志自己的尊贵身份,于是创号“皇帝”,自己称“始皇帝”,规定后世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千秋万世;与“皇帝”称号相对应的,秦始皇还创立并推行了一整套中央直接统治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帝政治權力的国家机制。这一整套体制在秦朝被民乱和战国诸侯后裔推翻后,被汉朝承袭并加以巩固,并随“皇帝”的称号流传后世。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中国后世王朝的最高君主纷纷以“皇帝”为号;而秦始皇创制的以“皇帝”为最高、最权威统治者的国家体制,也被称为帝制。 对皇帝的尊称历代不同,当面称呼皇帝有“陛下”、“圣上”或“万岁”等尊称,私下提及皇帝则需使用「至尊」、「聖人」、「官家」、「上」等尊称。 中国历史上在同一时期被公认为“皇帝”正统的只能是一个“大一统”政权的君主,该政权必须统治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取得周围地区名义上的臣服,如此才能被肯定为“正统”。“正统”政权往往被称为“某朝”、“某代”,而不称为“某国”。历史上某些政权统治区域相对较小,其君主也在自己的国内称皇帝,却一般不被二十四史体系认同为真正的“皇帝”,实际仅相当于“国王”,如历史上越南地区的南越国,其开国君主对内称皇帝,对汉称臣。此类政權的称谓仅仅是“某国”,而不能称“某朝代”。在某些大分裂时期,中国没有公认正统的皇帝,如南北朝时与五代十国时期,同时有两个或数个中型王朝并立,这些中型王朝的实力超过了一般的“国”,各自称“皇帝”,并质疑对方的“正统性”,却始终没能实现一统海内的功绩。三國時期時,魏、蜀、吳三国国君也曾相继称帝;然而短暂地并存之后,由西晋完成了统一,成为了继汉朝而来的正统王朝。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统朝代的标志之一是夏朝大禹制作的九鼎,传至周代,到秦朝末年失传;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正统朝代的标志则变成了始皇帝传国玉玺,然而该玉玺几经失传、后世所谓重新发现者又多是伪作,故而自晋以后已经基本丧失了其标志性地位。 中国皇帝一直延续到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至此中国皇帝制结束,共和制建立。中華民國成立後,雖有袁世凯自称中华帝国皇帝、張勳又擁溥儀復辟、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滿洲國之傀儡政權皇帝溥仪,但都以失敗告終。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历代中国的皇帝中,寿命最长的皇帝为清高宗弘历(乾隆帝),享年89岁;寿命最短的皇帝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驾崩。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在位近62年;在位时间最短的是金末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天。 在中国历史上,仅有一位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是为唐朝时唐太宗宫人、唐高宗皇后,篡唐建「周」(史称武周),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即后世谓“武则天”者,其晚年退位将政权复归于自己的兒子,恢复了唐朝宗室,死后仍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合葬于乾陵。唐朝之後雖然有多位太后臨朝聽政,具有皇帝的實權,但僅是有實無名,未再出現真正登基、享有皇帝称号的女帝政权出现。.

中国皇帝和多爾袞 · 中国皇帝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乾隆和多爾袞 · 乾隆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女真族三大部之一,分佈於今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

多爾袞和建州女真 · 建州女真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圈地

圈地為圈占“無主荒地”歸八旗軍士,一般是指順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頒布圈地令,多爾袞三次下令圈地。.

圈地和多爾袞 · 圈地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北京市和多爾袞 · 北京市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八旗

八旗(a)是清朝特有的集军事、生产和行政管理于一体的社会组织,旗下之人称作“旗人”或“八旗子弟”。八旗的雏形来自于明代女真人(满洲人)的射猎小队“牛录”。努尔哈赤将这一制度进行了改善,于1615年正式创立八旗,依位次,分为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色,随后数十年的征战和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吸收了蒙古、汉人等族群而增设蒙古和汉军八旗,形成了一个以满洲为核心、蒙古、汉军为主体的多族群联合的社会集团。 八旗对清兵入關和此后维持政局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出征平叛,无役不与,因此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国家根本所系”。清廷在施政方面采取旗民分治的政策,在汉地的统治基本上沿用明制,而八旗在行政隶属上则独立于这一体系之外,因此又被称为“国中之国”。八旗子弟“生则入档,壮则当兵”,故以披甲从军为主要职业,此外还可选择出仕,他们在教育、科考、任职、律法等政治、经济领域均享有一定特权。自清中后期,由于八旗人丁的滋生而兵额有限,闲散旗人增多,从而导致了八旗生计问题突显。相对安逸的生活也造成了八旗兵丁逐渐疏于操练,给了湘军等汉人地方武装的崛起的机遇;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用新式武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统治者尝试对八旗进行改制以适应时局,但都收效甚微,无法阻止清朝和八旗走向衰败。 民国初年,八旗衙门因《清室优待条件》获得保留部分职能。1938年,随着最后一支八旗组织新疆锡伯旗营被改编为县治,八旗正式成为历史。.

八旗和多爾袞 · 八旗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剃髮易服

--髮易服或薙髮易服,乃指明末清初時期清朝統治者强令其统治下包括漢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的男子改剃滿族髡髮髮型的“--髮令”(或稱“薙髮令”),以及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這些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認同,主要是針對漢族,政策實施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區別服從者和反抗者,方便統治。剃髮令在明末清初引起強烈反對與抵抗,結果反抗者在清初一度遭致清廷的血腥鎮壓。剃发、易服与圈地、占房、投充、逃人并称“清初六大弊政”。 “剃发易服”政策從清初的暴力鎮壓到康熙年間及康熙以後的潛移默化,對後來中國的髮式及服飾有明顯影響。.

剃髮易服和多爾袞 · 剃髮易服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皇太極

清太宗皇太极(z,),爱新觉罗氏,,是后金的第二代大汗和清朝开国皇帝,1626年10月20日至1643年9月21日在位,年号天聪(后金大汗时)、崇德(大清皇帝时),廟號太宗(v),谥号簡作文皇帝(v)。 皇太极早年译名不定,或作“黄台吉”、「洪太極」、“洪太主”、“洪佗始”等,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他是后金建立者努尔哈赤(尊为清太祖)第八子,在1626年努尔哈赤逝世后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当时后金的实际统治区域为现中国东北大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生产,持續增强兵力,为后来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皇太极除了发展实力之外,也不断发兵入侵明朝。1636年,远征蒙古的察哈尔部,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天賜聰慧」的可汗,即「天聰」義譯)。同年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在沈阳称帝,正式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又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定满语为国语。仿汉制(重用漢人范文程),立百官。此后又以朝鲜国拒绝朝贺为由,大举南下侵略朝鲜,迫其臣服,将明朝在清朝后方的这一个重要盟友势力铲除。 1643年,皇太极逝世。其弟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争夺皇位,最终由第九子福临(顺治帝)继位,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摄政。.

多爾袞和皇太極 · 清朝和皇太極 · 查看更多 »

紫禁城

#重定向 故宫.

多爾袞和紫禁城 · 清朝和紫禁城 · 查看更多 »

爱新觉罗氏

爱新觉罗氏(a),是清朝国姓。清朝皇室以《愛新覺羅宗譜》來記錄宗族成員。.

多爾袞和爱新觉罗氏 · 清朝和爱新觉罗氏 · 查看更多 »

顺治

順治(p;;公元1644年至1661年)为中国清朝在清軍入關後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临的年号,前后共18年。 顺治十八年正月清圣祖即位沿用。.

多爾袞和顺治 · 清朝和顺治 · 查看更多 »

顺治帝

顺治皇帝(a;),名福临(a),姓爱新觉罗氏,大清第二位皇帝,清兵入关后的首位清帝,1643年10月8日至1661年2月5日在位,在位18年。议政王大臣会议于1643年9月,推举五岁的福临承袭其父皇太极帝位,同时命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和努尔哈赤之侄郑亲王济尔哈朗二人助小皇帝辅理国政。 自1643年至1650年,政治权力主要掌握在多尔衮手里。在多尔衮的领导下,清朝征服明朝的大部分故土,深入西南省份追剿南明政权,在激烈的反对中,建立一系列被清代皇帝所沿袭的政策,如1645年颁布“剃发令”。多尔衮于1650年12月31日死后,13歲的顺治皇帝开始亲政。顺治皇帝试图打击腐败,整顿吏治,削弱满洲贵族的政治影响力,但最终结果成败参半。在位期間,顺治帝面临着大明遗民的复明抵抗,不过至1661年,清军已将大清帝国最后的对手,南明遺臣郑成功和永历皇帝朱由榔击败,郑成功和朱由榔分别于次年病死和被擒杀。顺治皇帝在22岁时因感染高度流行的天花去世,其皇位由已从天花中幸免于难的皇三子玄烨承袭,后者即康熙帝,统治中国61年。由于顺治年间的历史文献流传相对较少,加上史書為突顯康熙帝的功績,因此这段时期同整个清朝历史相比显得较为鲜为人知。 顺治是清朝统治者在位期间在中国使用的年号。由于大清皇室为满洲人,统治许多蒙古部落,而这些蒙古部落曾帮助清朝征服中国,所以顺治年号在满语和蒙古语中分别有对应词,如蒙古语尊号额耶尔札萨克汗(;「平顺统治」的可汗,即義譯「順治」)。顺治帝死后受供奉于太庙,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统称世祖章皇帝(v),葬于清东陵的孝陵。.

多爾袞和顺治帝 · 清朝和顺治帝 · 查看更多 »

覺昌安

觉昌安(a,),中国明朝后期女真建州左卫领袖,明朝史料中譯為教場、叫場。 觉昌安曾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撫順等地劫掠;三十八年(1559年)向明朝地方官悔過入貢。萬曆初年為建州左衛督指揮,萬曆十一年(1583年),同其子塔克世赴古埒城试图劝降叛明的孙女婿阿台,不料尼堪外兰破城后纵兵屠城,觉昌安与塔克世均死难。1636年5月16日(清崇德元年四月乙亥朔十二日丙戌),皇太极追尊他為昌王,1648年12月18日(清顺治五年十一月辛酉朔五日乙丑),顺治帝追谥他为翼皇帝,廟號景祖。.

多爾袞和覺昌安 · 清朝和覺昌安 · 查看更多 »

辽宁省

辽宁省,简称辽,舊稱奉天省,中國的一个省,省會位于沈阳市。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辽宁省的位置是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东南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隔江相望,南临黄海和渤海。辽宁在自古以來便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关外的軍事要隘,也是將东北地区聯繫内蒙古通向歐亞國家為交通上所必經之要道。.

多爾袞和辽宁省 · 清朝和辽宁省 · 查看更多 »

范文程

范文程(),字憲斗,为清朝开国重臣。其先世于明初自江西贬往沈阳(清史稿,卷232,列傳十九),“居抚顺所”。他曾事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四代君主,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多爾袞和范文程 · 清朝和范文程 · 查看更多 »

郭肇基

郭肇基。山東金鄉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二年,鄉試中舉;順治三年,登进士。历任狄道縣知县。.

多爾袞和郭肇基 · 清朝和郭肇基 · 查看更多 »

阎崇年

阎崇年(),中國歷史學家,漢族,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从事满学研究。 阎崇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现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北京满学会会长。他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一百五十余篇。自2004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主讲「清十二帝疑案」,2006年9月1日起主讲「明亡清兴六十年」。 阎崇年本人的言论被汉民族主义者认为偏袒满清而遭到部分汉民族主义者的不满和抵制。.

多爾袞和阎崇年 · 清朝和阎崇年 · 查看更多 »

阿濟格

阿濟格(p;),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生母为大妃阿巴亥,与多尔衮、多铎为同母兄弟。阿濟格是順治帝的叔父,麻臉,粗暴,私下呼顺治帝為“孺子”,多爾袞病故,他欲承襲攝政,濟爾哈朗等以阿濟格身帶佩刀、「舉動叵測」等罪名,將阿濟格削爵幽禁,入獄後性情更加狂暴,諸王上奏稱阿濟格悖亂已極,順治八年(1651年)十月十六賜死於獄中。.

多爾袞和阿濟格 · 清朝和阿濟格 · 查看更多 »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东亚及中亞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蒙古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全球蒙古族人口约为一千万人,其中六百萬人居住在中国大陸境内,其餘的分佈于蒙古國以及俄罗斯。於中國大陸的蒙古族人主要居住於內蒙古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在俄罗斯的則主要居住於布里亞特和卡爾梅克。 到近代19世紀末以後,由於「民族」一詞的含義引入,「蒙古族」便就取代「蒙古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 蒙古族所說的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現代蒙古人的祖先稱為。.

多爾袞和蒙古族 · 清朝和蒙古族 · 查看更多 »

镶黄旗

镶黄旗(a),又作“厢黄旗”,清代八旗之“头旗”(v)、上三旗之首。以镶红边的黄色旗帜而得名。同为上三旗的还有正黄旗和正白旗。 受汉文化“正副”观念影响,现代民众、影视剧多误认为正黄旗为八旗之首。实际上镶黄旗才是八旗头旗,皇帝的户口亦登记在镶黄旗内,称“镶黄旗第一参领第一佐领上御名”。.

多爾袞和镶黄旗 · 清朝和镶黄旗 · 查看更多 »

逃人法

逃人法是清初惡法之一,延续时间最长,直到康熙時始陸續廢除。 滿洲在清兵入關前,已實施投充,但人員陆续逃亡,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尔衮以為 “只此数月之间,逃人己几数万”,为此制定逃人法,有條目一百多個,重在嚴懲「窩主」,一經查獲,窩主就地正法。“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逃亡三次者處以絞刑。又设立「督捕衙门」,捕捉逃人,“新朝立法重逃人,窩隱之家禍切身”。順治六年又改為“隱匿逃人者免死,流徙”。顺治七年六月,广西巡抚郭肇基等人因为“擅带逃人五十三名”,被处死。顺治十年豪雨成灾,“直隶被水诸处,万民流离,扶老携幼,就食山东。但逃人法严,不敢收留,流民啼号转徙”。龔鼎孳說:“畿輔之民圈占以后,田廬蕩然。年來水澇頻仍,道殣相望。近以逃人眾多,立法不得不嚴,而有司奉行未善,使流徙者竟無所歸。……今聞山東一帶流民復千百成群,攜男挈女,蟻聚河干,望救無門,逃生無路。當此嚴風密霰,墜指裂膚之時,此輩衣不掩脛,食不充腹,流離溝壑。……萬一愚冥無知,不肯束手就斃,一旦良民化而為亂民,即發兵剿除亦非難事,而使數萬生靈頓作刀頭之鬼,究其所自,亦止是無衣無食,茫無投奔之百姓耳。”康熙四年开始修订逃人法。康熙三十八年撤裁督捕衙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改三次死刑为發配宁古塔。.

多爾袞和逃人法 · 清朝和逃人法 · 查看更多 »

抚顺市

抚顺市,清代及满洲国时期亦称抚西(满语:fusi hecen)。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初期,曾非正式更名为雷锋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省东部,是距离省会沈阳最近的城市,辖三县、四区,有两个省级开发区和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曾被誉为“煤都”。目前抚顺已发展成为一个以煤炭、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建材工业为支柱,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实力相对雄厚的综合性重工业城市,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2015年2月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和辽宁省住建厅专家、学者组成的部省联合审查工作组对《抚顺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年)纲要》进行审查,时任抚顺市市长栾庆伟在审查会议上发表的致辞中将抚顺的城市性质定义为以石化、装备为主导的国家产业基地,辽吉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以山水生态、工业遗产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

多爾袞和抚顺市 · 抚顺市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投充

投充(v),是指清兵入關後,一度允許八旗官兵搶掠漢人百姓,並以之為奴隸的政令,學者紀連海、閻崇年稱之為清初六大弊政之一。 投充是圈地的後續,由於直隸畿辅地区大量土地被圈占,必須有大量的人力耕作;順治二年(1645年)春,攝政王多爾袞頒布投充法,允許八旗官民招收貧民屯墾,成為近似佃農與歐洲農奴性質的農戶。但許多圈地後的原有農民也因家產被奪占,只好“帶地投充”,帶地投充者僅需交租稅,若無土地則負擔較大。同時出現旗人士兵強逼漢人的“满洲威逼投充”的情況。 顺治二年四月,朝廷發現此情形後上谕:「前听民人投充旗下为奴者,原为贫民衣食开生路也。……今闻有满洲威逼投充者。又有愚民惑于土贼--细分民屠民之言,辄尔轻信,妄行投充者。」並申斥違法的投充、強逼投充。投充造成逃人的問題,於是產生了逃人法。 「此事起於墨勒根王許各旗收投貧民,為役使之用。嗣後有身家土地者,一概投充,遂有積奸無賴,或恐圈地而寧以地投,或本無地而暗以他人之地投,甚且帶投之地有限而恃強霸佔之弊百端出矣。借旗為惡,橫行害人。所投之主原不盡知,但聽投充之口,護庇容縱,以致 御狀鼓狀通狀紛爭無已,獄訟繁興。且投充之後自命滿州,同為一旗之人併不敢問所行何事,而地方有司明知民冤,亦併不敢伸 朝廷之一法。是投充旗下,即為法度不能加之人矣。 朝廷設官以治百姓,反不如旗下之私人,是投充之人重於 朝廷之命官。 朝廷亦何利於此輩,而養奸貽禍,使一統之時無畫一之政令耶?」(《皇清奏議》卷五,頁二,順治九年,劉餘祐:請革投充疏)。 投充政策造成了社會動亂,以致上諭指出「以致民以不靖」,要求取締違法旗人。康熙帝亲政后下詔禁止圈地和投充、裁撤督捕衙门。不过仍存在零星的投充,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再度嚴禁,规定“禁止汉人带地投充旗下为奴,违者治罪”。.

多爾袞和投充 · 投充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正白旗

正白旗(a),又作「整白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白而得名。与镶黄旗、正黄旗并称为「上三旗」。 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之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制。.

多爾袞和正白旗 · 正白旗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洪承疇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縣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人。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敗戰後降清,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大学士。洪在明代時以謀略聞名,討伐流寇、滿人屢戰皆捷,但在松錦之戰,兵敗投降滿清,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政治上,洪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文化上,洪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弘揚儒家學術,尊信孔孟,“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亦為满清统治汉人的統治基礎。清兵入關以後,洪承疇的功勞極大,可以說除了多爾袞及范文程以外,再無他人。.

多爾袞和洪承疇 · 洪承疇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多爾袞和清史稿 · 清史稿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初六大弊政

清初六大弊政,指清朝初年被漢人反對的六項政策。 公元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兵入關,清政权成为中原的新统治者。统治初期,摄政王多尔衮先后颁布占房圈地令、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以及禁关令(禁止漢人進入山海關關外,滿清的“ 龍興之地 ”拓荒)、屠城,此六项被学者称之为清初六大弊政。 Category:清朝中央政府 Category:中國政治迫害 Category:中国六大.

多爾袞和清初六大弊政 · 清初六大弊政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多爾袞和清朝 · 清朝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满语

满语,又称满洲语,是满洲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一种主宾谓结构的粘着语。 满语是满族人的母语。在清朝,满语被称为清语、国语,具有官方语言的地位,因而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满文文献。早期的清代文书全部使用满文书写,至中期开始使用满汉双文。至清末民初,大量满族人只会说汉语,满语逐渐式微。其后,大部分满族人不懂得这种语言,他们已经改说汉语,今日满语的母语使用者总数在五十人以下,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的三家子村。满语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重大危险”级别的濒危语言。.

多爾袞和满语 · 清朝和满语 · 查看更多 »

满洲

满洲,通常指今天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的地区(即东四盟)及旧热河省全部范围。傳統意義下的滿洲的面積(不包括朝鮮半島),約為八十三萬平方英里,比現時法國、英國及愛爾蘭、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歐國家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 满洲这一地名虽因满洲族而得名,但在满语中仅作部族名解释,并无地名之含义。“满洲”二字作为地名使用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的著作《日本边海略图》一书中。直到19世纪末期,西方列强,尤其是俄罗斯帝国势力延伸至此,满洲作为地名的意义才开始突显。此后更因为俄国和日本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为世界所熟知。但清政府在正式场合之中仍然使用“东三省”来称呼这片区域。例如1902年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1905年《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等皆以“东三省”称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共控制区(哈尔滨等地)的报纸,如《东北日报》上,延用满洲国时期“北满”、“南满”、“东满”这样的词匯和“東北”混用,用以表示东北北部、东北南部和东北东部。中共机构和军区分别设置东、南、西、北满分局及东、南、西、北满军区。 现如今,在中国一般使用“东北”、“东北三省”、“东三省”或“关东”等来称呼满洲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级行政区,但有时谈论东北也包括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目前东北地区满族不佔人口的多数,而且满洲已经很少被作為地名的称呼,尤其是官方;因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受日軍控制的满洲国,被中国人普遍视为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的傀儡,满洲一词会使一些人首先联想到“伪满”这个词语,而并非满族或满洲地区。在历史遗留的專有名词方面中国官方仍使用满洲一词,比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市场)之类的文物古迹、满洲里市等專有地名、还有一些企业如“北满特钢”(位于齐齐哈尔市)等。在韩国、北韓、日本和俄国等接近满洲的国家和世界其他各国,满洲作为地理名称仍很常见。.

多爾袞和满洲 · 清朝和满洲 · 查看更多 »

满清大屠杀

#重定向 明末清初屠殺事件.

多爾袞和满清大屠杀 · 清朝和满清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漢人

#重定向 汉族.

多爾袞和漢人 · 清朝和漢人 · 查看更多 »

明清战争

明清战争,交战双方为明朝和后金(后改国号为大清,即清朝)。1589年,女真愛新覺羅部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1616年建立後金,1644年清兵入關。經過四十年戰爭,清軍擊敗明軍及農民軍勢力,壓制關內反對者、成功入主中原,取得最終勝利。最後一個以明朝為国號之臺灣明鄭王朝結束於1683年。在戰爭過程中,清軍屠殺多處,例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庚寅之劫。但是農民軍及明軍亦有軍紀敗壞及參與屠蜀等屠殺。.

多爾袞和明清战争 · 明清战争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多爾袞和明朝 · 明朝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新宾满族自治县

新宾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抚顺市下辖的一个自治县,总面积4432平方千米。.

多爾袞和新宾满族自治县 · 新宾满族自治县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多爾袞和清朝之间的比较

多爾袞有161个关系,而清朝有129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7,杰卡德指数为3.23% = 47 / (161 + 1296)。

参考

本文介绍多爾袞和清朝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