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夏朝和王湾遗址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夏朝和王湾遗址之间的区别

夏朝 vs. 王湾遗址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夏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據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製的礼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来釐清。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王湾遗址是河南省洛阳市西部王湾村以北、涧河南岸台地上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层的厚度达3米左右,可划分为3个阶段,王湾一期文化发现灰坑8个,属仰韶文化;王湾二期文化发现灰坑85个,属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发现灰坑78个,属于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类型。王湾遗址证明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承袭关系,因而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上具有重要地位。.

之间夏朝和王湾遗址相似

夏朝和王湾遗址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仰韶文化河南省河南龙山文化洛阳市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以關中豫西晉南地區為中心,範圍由陝西省寶雞市向東延伸至河南省等廣大區域。1922年由瑞典學者安特生在河南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村发现,这一发现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起始点。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但有趣的是,仰韶遗址本身不再被认为是该文化的典型遗址,不过仰韶文化的名称却被保留了下来。安特生的发现是中瑞双方的考古合作,协议约定双方各持一半发掘品,研究结果需发表于中国的学刊《中国古生物志》。瑞方所保管的发掘品现收藏展出于東方博物馆(瑞典),归还中方的另一半发掘品在二战期间遗失。.

仰韶文化和夏朝 · 仰韶文化和王湾遗址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夏朝和河南省 · 河南省和王湾遗址 · 查看更多 »

河南龙山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是指河南省境内的龙山文化,按照当今地理政区范围划分考古文化的名称。虽然这种做法并不科学,但因龙山文化覆盖面积大、跨越年代广、文化内涵丰富、内部类型的分歧争议较多,这种中立性的称呼还是一直被考古学界采用。河南龙山文化的时代处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晚期。河南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发展。 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的代表遗址有洛阳王湾(王湾类型)、临汝煤山(煤山类型)、登封王城岗、陕县三里桥 、永城王油坊、淅川下王岗、安阳后冈等。可以按照在河南省内的位置分成豫西、豫中、豫东、豫北、豫南五类。其中豫北、豫东类型与冀南河北龙山文化和鲁西山东龙山文化相似,豫西、豫中与晋中、晋南的山西龙山文化相似。在河南地区发现的陶鬶、磨光黑陶折腹盆、罐形杯、鬼脸足鼎等器物,都显示出受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而河南龙山文化的某些因素譬如方格纹、绳纹等装饰纹样,同样也被山东龙山文化所吸收。 河南省北半部处于黄河流域,历史上屡历洪水灾难,在龙山文化晚期,黄河泛滥,洪水对下游的影响比中游要大,豫北、豫东河南龙山文化以及山东龙山文化等下游文化在这个时期出现文明退化现象,城郭规模缩减,制陶技术退化。而黄河中游的豫西、豫中河南龙山文化以及晋中、晋南山西龙山文化转变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王湾类型和煤山类型,其Ⅱ、Ⅲ期类型被认为是二里头文化的雏形,因此被王玉哲、晁福林等学者归入夏文化中。.

夏朝和河南龙山文化 · 河南龙山文化和王湾遗址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夏朝和洛阳市 · 洛阳市和王湾遗址 · 查看更多 »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和製作陶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7400多年至2200多年不等。不過,在有些地區,如中美洲,在西元後仍停在新石器时代,不過仍出現高度文明,如馬雅文化。 新石器時代結束後,人類進入銅器時代(金屬器時代的最早期),也開始進入信史時代。.

夏朝和新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和王湾遗址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夏朝和王湾遗址之间的比较

夏朝有652个关系,而王湾遗址有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0.76% = 5 / (652 + 6)。

参考

本文介绍夏朝和王湾遗址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