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壽豐鄉和臺灣原住民族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壽豐鄉和臺灣原住民族之间的区别

壽豐鄉 vs. 臺灣原住民族

壽豐鄉(阿美語:Ciamengan;台灣客家語海陸腔:shiu+ fungˋ hiongˋ;撒奇萊雅語:Alupalan)位於臺灣花蓮縣東部中段,北臨吉安鄉,東濱太平洋,西鄰秀林鄉,西南連萬榮鄉,南接鳳林鎮、豐濱鄉。 本鄉地形複雜西有中央山脈,東有海岸山脈,中為縱谷平原,鄉境內有木瓜溪、--、荖溪等花蓮溪支流匯集,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 沿海海岸地形秀麗奇特,被納入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的一部分,近年來的新興觀光景點-國立東華大學校本部、遠雄海洋公園、鯉魚潭、立川漁場及雲山水就位於本鄉。 轄區內有兩間大學,分別為:國立東華大學與臺灣觀光學院。 地方通行語為阿美語與台灣客家語。. 臺灣原住民族是指原居於臺灣的民族,由17世紀漢裔移民大規模移入前,即已定居在此的數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之部族所構成,屬於南島民族;其中臺灣本島的所有部族為臺灣南島語群,蘭嶼上的達悟族則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的巴丹語群。由於西方早期以「福爾摩沙」一詞稱呼臺灣,在部份文獻中又被稱為「福爾摩沙人」,意即「福爾摩沙島上的居民」。目前僅16個部族為官方所承認,根據《原住民族身分法》登記之戶口統計至少約56萬多人口(2018年2月),佔臺灣人口的2.38%。 臺灣原住民族曾是臺灣的主體民族,但受外來移民數量的擴張以致居住範圍受到排擠,治權領域逐漸縮小;這些區域現今主要位於臺灣本島東部、西部山區以及蘭嶼,並由官方劃定為原住民族地區,簡稱原鄉,原住民族則享有自治權。此外,原住民族長期以來因都市化而流入各大都會區,現今已有四成六人口設籍於都會區,部分區域之族人甚至認同其現居地為原鄉而形成部落。.

之间壽豐鄉和臺灣原住民族相似

壽豐鄉和臺灣原住民族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吉安鄉國立東華大學秀林鄉花蓮縣萬榮鄉豐濱鄉阿美族臺灣臺灣客家語臺灣總督府臺灣日治時期明朝

吉安鄉

吉安鄉(阿美語:Cikasuan;台灣客家語:Kit-ôn-hiông;台語白話字:Kiat-an-hiong)位於臺灣花蓮縣東部北段,北臨花蓮市,東濱太平洋,西鄰秀林鄉,南接壽豐鄉,為全縣人口第二多的鄉鎮,僅次於花蓮市,亦是台灣人口最多的鄉。人口接近8萬4千人。。 本鄉除山坡地及海岸外,均為沖積平原,地勢開闊而平坦,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 鄉內居民包括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四大族群,產業無論是農業或工商業均相當發達,市區與花蓮市連成一氣,發展甚為迅速。 鄉內人口多集中在與花蓮市接壤之區域,因花蓮市居住空間不足,而成為花蓮市的人口郊區發展。 鄉內西、南部之沖積平原以農田為主,人口分布較為稀疏。 地方通行語為阿美語與台灣客家語。.

吉安鄉和壽豐鄉 · 吉安鄉和臺灣原住民族 · 查看更多 »

國立東華大學

國立東華大學,簡稱東大、東華,1994年創立於花蓮縣壽豐鄉。2008年,花教大併入該校,並成立「藝術學院」、「花師教育學院」及「環境學院」。2017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中,東華大學首次進榜世界排名801-999。 2018年泰晤士全球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中,更大幅躍升至184名。 該校現設置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理工學院、管理學院、海洋科學學院、原住民民族學院、藝術學院、花師教育學院及環境學院等八個學院,下轄38個學士班、56個碩士班、17個博士班,以及多個校級研究中心。.

國立東華大學和壽豐鄉 · 國立東華大學和臺灣原住民族 · 查看更多 »

秀林鄉

林鄉(太魯閣語:Bsuring),位於台灣花蓮縣北部,北鄰宜蘭縣南澳鄉,東北濱太平洋,東南連新城鄉、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西鄰臺中市和平區、南投縣仁愛鄉,南接萬榮鄉,為全台灣面積最大的鄉,其面積比臺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市、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等縣市還大。 秀林鄉地處中央山脈東側,地勢高聳陡峭,氣候亦隨高度有所變化,鄉境大部分被劃入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範圍,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為主,觀光業甚為發達。 目前秀林鄉有更名太魯閣鄉的計畫,將續嘉義縣阿里山鄉、屏東縣三地門鄉、高雄市那瑪夏區後,第四個恢復傳統名稱的原住民鄉。.

壽豐鄉和秀林鄉 · 秀林鄉和臺灣原住民族 · 查看更多 »

花蓮縣

花蓮縣,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東部,北回歸線通過其南部。西臨高聳的中央山脈,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周邊與宜蘭縣、台中市、南投縣、高雄市、台東縣相鄰,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 人口主要聚集於花東縱谷與海岸山脈最北點的沿海地帶,其以自然觀光資源著名,境內有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 縣旗以太陽的故鄉為設計理念,太陽在海面昇起的意象,象徵太平洋的曙光;每個光點代表原住民文化色彩: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與漢族。.

壽豐鄉和花蓮縣 · 臺灣原住民族和花蓮縣 · 查看更多 »

萬榮鄉

萬榮鄉(太魯閣語:Malibasi),為台灣花蓮縣三個山地原住民鄉之一(另兩個為秀林鄉、卓溪鄉)。本鄉位於花蓮縣西方,北臨秀林鄉,東鄰鳳林鎮、光復鄉、瑞穗鄉,東北連壽豐鄉,西鄰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南臨卓溪鄉。 萬榮鄉地處中央山脈之上,地勢起伏甚大,平均海拔約600公尺,有萬里溪、馬太鞍溪、光復溪等流經鄉境,氣候則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有所差異。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為主,亦有布農族丹社群及泰雅族,產業以農業為主。由於萬榮鄉幾乎都是山地,故萬榮鄉發展區域在接近鳳林鎮的平原地區,鄉內觀光資源豐富,但目前潛力並未被完全開發。 地方通行語為太魯閣語與布農語。.

壽豐鄉和萬榮鄉 · 臺灣原住民族和萬榮鄉 · 查看更多 »

豐濱鄉

豐濱鄉(阿美語:Fakon;噶瑪蘭語:Bakung;撒奇萊雅語:Bakung)位於台灣花蓮縣東部海岸南段,北鄰壽豐鄉,東濱太平洋,西鄰鳳林鎮、光復鄉、瑞穗鄉、玉里鎮,南接台東縣長濱鄉。 台灣日治時期稱為「新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與臺中縣新社鄉同名而改稱豐濱鄉。 本鄉行政區域共劃分為五個村:磯崎村(當地撒奇萊雅族人稱Karoro'an 加路蘭)、新社村(噶瑪蘭語稱PateRungan)、豐濱村(阿美族人稱Fakon)、港口村(阿美族人稱Cepo'或是La'no)、靜浦村(阿美族人稱Cawi')。而豐濱鄉鄉公所位於豐濱村,豐濱村舊稱貓公(Fakon)。 全鄉地處東部海岸中部偏北,依山傍海,風景秀麗。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阿美族為主,亦有噶瑪蘭族新社部落以及撒奇萊雅族磯崎部落。傳統上以農業、漁業為主要經濟活動,近年來則大力發展觀光業。本鄉為阿美族最正統的傳統文化部落,於民國103年分別登錄了花蓮縣文化資產,其中以貓公(Fakon)部落及港口(Makota'ay)部落為正統二大宗。 但在土地紛爭上因濱臨太平洋故而因海浪沖刷造成土地流失及沖蝕地基,但因海岸法尚未能完全的通過並立法,讓原居住地之居民生活十分不便故而產生了紛爭及抗議,與此同時,因為海岸開發之石梯坪為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活領域因財團及政府的「可能」開發下亦產生大量反對的聲音,其中反對最多的亦正反兩極的有海岸阿美族劇場,其中對於土地之使用產生了近6年之抗議行動及媒體報導。.

壽豐鄉和豐濱鄉 · 臺灣原住民族和豐濱鄉 · 查看更多 »

阿美族

阿美族(阿美語:Amis/Pangcah)是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原鄉主要分布於花東縱谷平原與海岸平原地區,少數分布於屏東縣牡丹、滿州鄉一帶。總人口數約二十萬餘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李文成(阿美族),"對於阿美族名的商議",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Aboriginal Education World),第12期/2006年12月號,pp.91-93.

壽豐鄉和阿美族 · 臺灣原住民族和阿美族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壽豐鄉和臺灣 · 臺灣和臺灣原住民族 · 查看更多 »

臺灣客家語

臺灣客家語(,四縣腔臺灣客拼:Toiˇ Vanˇ Hagˋ Gaˊ Ngiˊ,海陸腔臺灣客拼:Toi Van Hag Gaˋ Ngiˋ;Taiwan Hakka),又稱臺灣客家話,是臺灣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語,主要源於粵東,及少部份的閩南、閩西地區,於1993年統計約有236.6萬人使用,日治時期常被稱作廣東語,並出版諸多相關作品。 臺灣的客家語主要為四縣及海陸兩種腔。但其中又以四縣腔較為強勢,在公共場合(如車站)皆採此腔發音。四縣話與海陸話對同一個字的發音基本上一致或相似,但聲調的調值卻正好相反,形成兩者在讀同一句話時,出現聲調你高我低、你升我降的有趣唱反調情形。 而由於在聲調的轉換上是有規則可循的,因此兩個分別講四縣話和海陸話的人,尚且能順利溝通。同時,四縣話與海陸話的使用人口數,達到台灣客家語使用人數的9成以上。 此外,另有少數地區亦說大埔、饒平、詔安、永定、長樂等腔,合稱「四海永樂大平安」。其中永定、長樂兩個腔調幾乎完全退居個人家庭,目前較活躍而有完整分布區的為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其之間語言互通的關係或族群多寡的分布正好成「四海大平安」之次序所排列。 調查結果發現,在符合《客家基本法》定義且會說客語的客家民眾當中,與他人溝通的客語腔調以「四縣腔」的比例最多(56.1%),其次為「海陸腔」(41.5%),其他如「南四縣腔」(4.8%)、「大埔腔」(4.2%)、「饒平腔」(1.6%)、「詔安腔」(1.3%),使用其他腔調的比例占 0.5%。 由於臺灣長久以來以閩南語(福佬話)為絕對強勢,很高比例客家人因環境因素而能聽解閩南語,甚至完全福佬化,成為福佬客。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又有國語運動之緣故,導致臺灣客語文化面臨空前流失。據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於2004年所做之調查,1974年以前出生的年輕客家人有3成能聽解客語,而僅1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語言方面,1974年以前出生的客家子女約有60%使用國語、20%使用臺灣閩南語、未滿10%使用臺灣客家語。不過近年來,臺灣人意識到保護客家文化和客家語的重要性,設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訂定《客家基本法》以保護之,並規定客家語為法定大眾交通工具播報用語言之一。2016年1月,蔡英文於電視政見會中承諾,在她當選總統之後,會把客語正式的定為國家語言,並於2017年12月29日三讀通過客家基本法修正案,正式將台灣客家語列為國家語言。 目前臺灣客家語的學術研究單位有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及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壽豐鄉和臺灣客家語 · 臺灣原住民族和臺灣客家語 · 查看更多 »

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Government of Taiwan「總督府所屬英譯名稱ニ關スル件」(1896年09月19日),〈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七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76007。/Taiwan Government/Government of Formosa)是臺灣日治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設於1895年,首長為臺灣總督。其組織特色為「總督專制」,由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權。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臺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總督府各級單位、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層係以警察為中心,除了一般治安維護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均是警察的業務。 臺灣總督府的辦公廳舍位於臺北州臺北市文武町一丁目,即現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建築,現今已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該建物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歷時8年興建,於1919年3月完工,耗費281萬日圓;而對臺統治最重要的象徵「台字紋章」,當年則由莊頭北工業創辦人莊庚戌親自開模銅鑄。該建築完工前,臺灣總督府是使用清代原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籌防局為辦公處所。.

壽豐鄉和臺灣總督府 · 臺灣原住民族和臺灣總督府 · 查看更多 »

臺灣日治時期

#重定向 台灣日治時期.

壽豐鄉和臺灣日治時期 · 臺灣原住民族和臺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壽豐鄉和明朝 · 明朝和臺灣原住民族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壽豐鄉和臺灣原住民族之间的比较

壽豐鄉有75个关系,而臺灣原住民族有26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3.54% = 12 / (75 + 264)。

参考

本文介绍壽豐鄉和臺灣原住民族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