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基督一志论和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基督一志论和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之间的区别

基督一志论 vs. 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基督一志論(英語:Monothelitism 或 Monotheletism)是公元7世纪時的基督教教派,主張基督只有一意志。這一說法在公元629年正式出現於亞美尼亞和敍利亞。Bury, pg 251 公元七世紀初拜占庭皇帝席哈克略,因為波斯軍隊入侵,為了爭取基督一性派的支持,共同抵抗外侵,而採取和解態度。但是觸發了基督是一個意志或二個意志的辯論,皇帝授權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士求(Sergious),進行和解的工作。採用的「屬神人的精力」一詞,承認基督有神人二性,但其活動是「屬神人的精力」所主宰,士求是正統派的代表,他的解釋化解了正統派和基督一性派的對立。但在公元634年耶路撒冷牧首興起一股反對此說的勢力。羅馬教宗何挪流(Honorius)得到士求的報告,知道此事了解皇帝為使教會合一的努力,就駁斥索夫羅紐的立場。但教宗認為一個精力說缺乏聖經根據,順便提到基督有一個意志,所謂基督一志說開始出現。皇帝契拉克流在638年頒布了士求所著述的《續論》(Ekthesis)確定基督只有一個意志。但繼任的教宗約翰四世於648年,下諭斥責基督一志說為異端,引起東方皇帝和西方教宗一段神學鬥爭。於680年舉行的第三次君士坦丁堡會議中,對基督一志論派加以譴責。. 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是於公元553年在君士坦丁堡舉行的第五次基督教大公會議。是次大公会议將「基督一性论」視為異端。教宗拒绝参加此會議,卻在其後核准了此次会议的結果。.

之间基督一志论和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相似

基督一志论和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基督皇帝異端教宗

基督

200px 基督来自于希腊语Χριστός或Christos,是亚伯拉罕诸教中的术语,原意是“受膏者”(中東地區膚髮易乾裂,古代的以色列王即位時必須將油倒在國王的頭上,滋潤膚髮,象徵這是神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王,後來轉變成救世主的意思),也等同于希伯来语中的彌賽亞,意思为「受膏者」。在基督教、聖經當中基督是拿撒勒的耶稣专有名稱,或者是稱號,即“耶穌基督”。 基督一词常被误认为是耶稣的姓,因为圣经中曾多次提到「耶稣基督」(Jesus Christ)。相信耶稣基督的人被称作基督徒,因为他们相信並清楚知道耶稣是他们的救世主,或在旧约书中所预言的弥赛亚。大部分犹太教徒反对这一观点,并仍然等待着弥赛亚的到来。而所有基督徒现在正在等待基督耶穌的再临,从而验证弥赛亚预言余下的内容。 基督教神學集中研究耶稣的身位、生活、教授、和工作。又被称为基督学。.

基督和基督一志论 · 基督和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基督一志论和皇帝 · 皇帝和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異端

端,指不屬於主流思想的思維派別,通常具有負面含意,意稱指著正宗以外的旁門左道,而非正當的當下之普及、普遍,不被大眾所認同的「異類」。但也可能指說不重要的流派,不該被需要的,不被需要的,不應該存在世上的思想或事物,稱之為異端。 異端一詞常被用在於宗教中使用,指非正統信仰之間,稱呼外來的宗教為「異教」,而那些異類教徒大多泛指多為不同信仰的非主流人士,極為少數人一派。異端常常被主流人士排擠,他們大多是被主流教者為了保存宗教主旨的教義純潔性,與正當性,優越且完整性,正統的繼承者,而往往推向谷底深淵,不信教者,不同教者是往往是被排他主義者拿來做攻擊、揶揄、投射、等肅清抹滅的對象。.

基督一志论和異端 · 異端和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基督一志论和教宗 · 教宗和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基督一志论和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之间的比较

基督一志论有15个关系,而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有1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12.50% = 4 / (15 + 17)。

参考

本文介绍基督一志论和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