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和法国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和法国之间的区别

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 vs. 法国

埃蒂耶納·博諾·德·孔狄亚克(法语:É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 )是一位法国哲学家、认知学家。他研究的领域涉及心理学与思维哲学。孔狄亚克出生于法国南方的一个贵族家庭,曾经在里昂耶酥会专科学校就读,后毕业于巴黎索邦神学院。他曾与狄德罗结识并参与了《百科全书》的撰写工作,对启蒙运动产生影响。.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之间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和法国相似

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和法国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巴魯赫·斯賓諾莎伏爾泰德尼·狄德罗唯心主義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巴魯赫·斯賓諾莎

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Benedictus de Spinoza,),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和巴魯赫·斯賓諾莎 · 巴魯赫·斯賓諾莎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伏爾泰

伏尔泰(Voltaire,,),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国启蒙時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與盧梭、孟德斯鳩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天主教教會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伏尔泰的著作和思想与托马斯·霍布斯及约翰·洛克一道,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响。.

伏爾泰和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 · 伏爾泰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德尼·狄德罗

德尼·狄德罗(法語:Denis Diderot,)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和作家,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編《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通常称为《百科全书》)(1751年—1772年)。此书概括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恩格斯称赞他是“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了整个生命”的人。他也被视为是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

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和德尼·狄德罗 · 德尼·狄德罗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唯心主義

唯心論(idealism)、唯心主義、理想主義、理念論或觀念論在哲學中是一個提出心靈是基本之存在的哲學理論。 唯心論直接相對於唯物論,後者認為世界的基本成分為物質,我們對世界之認識主要是通過物質,並將之視作為一種物質形式與過程。唯心論同時也反對現實主義的哲學觀,後者認為在人類的認知中,我們對物體之理解與感知,與物體獨立於我們心靈之外的實際存在是一致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則認爲唯心論是哲学上的兩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論对立的理论体系。唯心論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的第二性,也就是说:唯心主義是認為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並認爲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義、绝对唯心论和客观唯心主義三种基本类型。 三种主要含义:.

唯心主義和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 · 唯心主義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

《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通称《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是1751年至1772年间由法国一部分启蒙思想家编撰的一部法语百科全书。共17卷正编,11卷图编。此后其他人多有补编,1780年再版时共有35卷。 《百科全书》主编为狄德罗,副編為让·勒朗·达朗贝尔。参加编纂的主要人员有孟德斯鸠、魁奈、杜尔哥、伏尔泰、卢梭、布丰等不少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人物。他们被称为百科全书派(Encyclopédiste)。 《百科全书》是法国的印刷业主布雷顿策划的,原计划是翻译1728年英国出版的《钱伯斯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是一部革新的百科全书,它是历史上第一部致力于科学、艺术的综合性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是启蒙时代思想的代表之作,正如主编狄德罗所述,《百科全书》的目标是“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1751年第1卷出版后,就遭到政府与教会的压力,导致有几卷不得不地下发行,最后10卷甚至改用假封面和倒填日期出版。 《百科全书》以启蒙主义为目的,条目常常夹叙夹议、议论时政,造成有时知识的介绍被议论喧宾夺主,从百科全书的角度而言并不能算是一部理想的工具书。.

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和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 · 法国和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 · 查看更多 »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或 ;Godefroi Guillaume Leibnitz,,),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獲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律師,經常往返於各大城鎮;他許多的公式都是在顛簸的馬車上完成的,他也自稱具有男爵的貴族身份。 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而且他所使用的微積分的数学符号被更廣泛的使用,萊布尼茨所发明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更综合,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莱布尼茨还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哲学方面的工作在预见了现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诞生的同时,也显然深受经院哲学传统的影响,更多地应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验定义,而不是实验证据来推导以得到结论。 莱布尼茨对物理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提出了一些后来涉及广泛——包括生物学、医学、地质学、概率论、心理学、语言学和信息科学——的概念。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 莱布尼茨对如此繁多的学科方向的贡献分散在各种学术期刊、成千上万封信件、和未发表的手稿中,其中約四成為拉丁文、約三成為法文、約一成五為德文。截至2010年,莱布尼茨的所有作品还没有收集完全。 2007年,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图书馆暨下薩克森州州立圖書舘的莱布尼茨手稿藏品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世界记忆项目。 由於莱布尼茨曾在汉诺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汉诺威去世,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学术成就,2006年7月1日,也就是萊布尼茨360周年诞辰之际,汉诺威大学正式改名为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和法国之间的比较

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有13个关系,而法国有128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0.46% = 6 / (13 + 1288)。

参考

本文介绍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和法国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