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坦克

指数 坦克

坦--克,或者稱為戰--車。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強大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具威脅的反抗力量。坦克一般裝備一門大口徑火炮(視坦克類型而定,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直升機導彈)以及數挺防空或同軸機槍。坦克大多使用旋轉炮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火控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大多數現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潛渡能力。.

231 关系: A7V坦克AMR 33輕型坦克AMX-13AMX-30AMX-30主力戰車AMX-40主戰坦克ARL 44重型坦克偽裝半人馬裝甲車十字軍坦克反坦克導彈反坦克地雷反坦克炮反坦克飛彈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反坦克武器可见光同軸武器合金坦克炮堑壕战塞尔维亚多管火箭炮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天馬虎主戰坦克导弹小戰車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履帶巡洋舰巴祖卡火箭筒中型坦克中國丘吉爾戰車三號坦克一號坦克九七式中戰車九五式輕戰車九四式輕戰車京特·伯斯汀二號坦克以色列引擎彗星坦克德国俄罗斯地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列奥纳多·达·芬奇催淚彈...哈奇開斯H系列輕型坦克八九式中戰車八號坦克鼠式公羊主戰坦克克倫威爾坦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四號坦克B1重型坦克BMP-1BT-42BT-7CM-11勇虎式戰車CM-12戰車火力火箭筒火炮獨立國家聯合體獨立懸吊系統砲塔科索沃战争空降戰車突擊砲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維克斯A1E1獨立號重型坦克維克斯主戰坦克維克斯六噸坦克红外线线膛炮美軍爆炸反应装甲瑪蒂達 I瑪蒂達 II炸弹瓦特煙霧彈狙擊手直升機D1坦克D日鐵路機車颶風戰鬥機裝甲運兵車裝甲戰鬥車輛装甲装甲舰装甲架桥车馬力驅逐戰車骨架坦克高爆反坦克彈诺曼底战役豹1型坦克豹2型坦克豹2E主戰坦克豹式坦克貧鈾裝甲越南越戰超重型坦克黏著榴彈軋壓均質裝甲鼬鼠 (装甲车)輕型戰車迫击炮阿勒泰戰車阿瓊主戰坦克蘇聯锥形装药重型戰車自動裝彈機自行火炮酋長式坦克酋長式戰車英國Mk.I-V系列輕型坦克英国雪曼螢火蟲雷諾R35戰車雷达虎式重型坦克虎II坦克陶瓷材料IS系列坦克Ju 87俯衝轟炸機K1主戰坦克K2主戰坦克KV-1坦克KV-1S重型戰車KV-2坦克L3/33小戰車L3/35輕型坦克LeichttraktorLT-35戰車LT-38戰車M-551謝里登輕型坦克M-84AS主戰坦克M-95墮落者主力戰車M11/39坦克M13/40坦克M14/41坦克M1艾布蘭M26潘興坦克M2布雷德利M2輕型戰車M3/M5斯圖亞特坦克M3李戰車M46巴頓坦克M47巴頓坦克M48巴頓M551謝里登輕型坦克M60巴頓M60巴顿M7M8-AGSMark I 坦克MBT-2000式主战坦克MBT-70主力戰車Mk.II巡航坦克Mk.III中型坦克P-40坦克PT-76PT-91Pz61主戰坦克Pz68主戰坦克S-35戰車SAu-40T-14T-26坦克T-34坦克T-35重型坦克T-44T-45T-54/55系列主战坦克T-60坦克T-62主战坦克T-64主战坦克T-72主戰坦克T-80主戰坦克T-84主戰坦克T-90主戰坦克T29重型坦克VT-4主战坦克ZTZ-99式主战坦克柴油引擎核武器格羅斯拖拉機梅卡瓦主战坦克步兵步兵戰鬥車步兵战车沙漠法国滑膛槍炮潛望鏡激光测距仪机枪挑戰者1式戰車挑战者2战略海市蜃楼海湾战争施耐德CA1坦克手榴弹10式戰車10TP16式機動戰鬥車279工程2C超級重戰車2S25反戰車自走炮3D眼鏡59式坦克61式戰車62式轻型坦克69式坦克74式戰車7TP戰車80式坦克90式坦克90式戰車99式坦克 扩展索引 (181 更多) »

A7V坦克

A7V(Sturmpanzerwagen A7V)是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時開發的坦克。.

新!!: 坦克和A7V坦克 · 查看更多 »

AMR 33輕型坦克

裝甲偵察車 雷諾1933型,通稱AMR 33,又稱雷諾VM。AMR 33是一款成型於二戰前,並參與二戰的法國輕型雙人坦克。它還曾經由中華民國使用。.

新!!: 坦克和AMR 33輕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AMX-13

#重定向AMX-13轻型坦克.

新!!: 坦克和AMX-13 · 查看更多 »

AMX-30

#重定向 AMX-30主战坦克.

新!!: 坦克和AMX-30 · 查看更多 »

AMX-30主力戰車

#重定向 AMX-30主战坦克.

新!!: 坦克和AMX-30主力戰車 · 查看更多 »

AMX-40主戰坦克

AMX-40主力戰車由AMX-30發展而來,AMX-40是AMX-30的裝甲強化型,1983年GIAT更進一步推出AMX-40,因採用了更大的發動機(1,100匹馬力),所以車身延長,負重輪由5對增加至6對,裝甲進一步強化至複合式裝甲。車重也進一步增加至43噸,但由於發動機馬力也提高至1,100匹,機動性不跌反昇,AMX-40最大的改進是首先採用120毫米口徑滑膛炮。雖然AMX-40 比AMX-30大為進步,但由於法國軍方比較喜歡綜合性能更先進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AMX-40僅製造了兩輛原型車作測試用,並未大量生產。.

新!!: 坦克和AMX-40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ARL 44重型坦克

ARL 44重型坦克是一个法国在二战刚结束后制造的重型坦克,一共生产了60辆。1953年,僅有的60輛被除役。如果算上納粹德國的佔領時期的工作的話,這款坦克的研發一共持續了5年。它還是法國二戰後第一款獨立研發的坦克。.

新!!: 坦克和ARL 44重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偽裝

偽裝是動物用來隱藏自己,或是欺騙其他動物的一種手段,不論是掠食者或是獵物,偽裝的能力都會影響這些動物的生存機率,主要的方式包括了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 以保護色而言,有些物種進行季節性的換毛,例如在冬季會變白的雪兔;有些物種擁有固定的花紋,如老虎和斑馬身上的條紋;還有一些物種能夠根據環境進行快速變色,例如變色龍和章魚所進行的生理色彩改變。 警戒色則是使本身顯的更為顯眼,由於許多具有鮮豔色彩的動物具有毒性或攻擊性,如箭毒蛙、某些毒蛇和蜘蛛,因此鮮豔色彩對掠食者而言有警戒的效果。 擬態則是以模仿其他生物或物體的型態作為偽裝手段,例如竹節蟲與枯葉蝶。而且有些擁有擬態能力的動物,也同時具備了保護色或是警戒色。 此外自然界中由於不同物種的視力和色彩辨識能力並不相同,因此有時候這些偽裝對人類而言反而較為顯眼,例如草原上的斑馬。偽裝的技術也被人類應用在某些場合,例如現代軍隊所使用的迷彩。.

新!!: 坦克和偽裝 · 查看更多 »

半人馬裝甲車

半人馬Centauro裝甲車是義大利設計,輕型的輪式區域防衛甲車,特別重於反戰車設計。由CIO聯合廠商協會設計生產,Iveco Fiate公司負責外殼和動力系統Oto Melara公司負責砲塔和武器。半人馬Centauro Ⅱ為120mm...

新!!: 坦克和半人馬裝甲車 · 查看更多 »

十字軍坦克

十字軍坦克(Tank, Cruiser, Mk VI Crusader (A15),或稱Crusader tank)是英國在二戰時期最主要服役的巡航坦克,亦是英軍在北非戰役最重要的坦克,共生產了超過5,300辆。但由於可靠性不足和裝甲薄弱,在入侵意大利已被美國坦克取代。.

新!!: 坦克和十字軍坦克 · 查看更多 »

反坦克導彈

#重定向 反坦克导弹.

新!!: 坦克和反坦克導彈 · 查看更多 »

反坦克地雷

反坦克地雷(Anti-Tank Mine,简称:AT Mine),是一種用於破壞或摧毀裝甲戰鬥車輛的地雷。與反步兵地雷相比,反坦克地雷通常擁有更高份量的爆炸物,引信被改造成只會被載具觸發。 現代的反坦克地雷更為先進,不再是簡單依靠遙控或載具的壓力引爆的金屬容器:.

新!!: 坦克和反坦克地雷 · 查看更多 »

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又称“战車防禦炮”(即“反擊戰車炮”,英文作Anti-tank gun,德文則稱為Panzerabwehrkanone,一般簡寫為PAK),是指主要用于射击、摧毁坦克或其他装甲目标的火炮。.

新!!: 坦克和反坦克炮 · 查看更多 »

反坦克飛彈

#重定向 反坦克导弹.

新!!: 坦克和反坦克飛彈 · 查看更多 »

反坦克榴弹发射器

铁拳(德语:Panzerfaust)又称作裝甲拳或反坦克榴弹发射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時由德國研發與制造的火藥推進無後座力反裝甲武器。此武器具體類型為一種小型且廉價的預裝填無後座力炮,並非坊間所認為的火箭發射器。它可能是較早開發完成的拳彈(Faustpatrone)發射器的改良型,而鐵拳眾多的型號也一直存在至戰爭結束。反坦克榴彈發射器的部分設計思想在二次大戰後影響了著名的火箭推進榴彈系列,像是RPG-2或RPG-7的設計方向。.

新!!: 坦克和反坦克榴弹发射器 · 查看更多 »

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武器(Anti-tank weapon),也称反装甲武器,是指在設計上專門考慮對付坦克等装甲车辆的武器系統。其他能夠對坦克產生破壞力,但是設計上並非以此為主要目標或者是目的的不在這個範圍以內。.

新!!: 坦克和反坦克武器 · 查看更多 »

可见光

可見光(Visible light)是電磁波譜中人眼可以看見(感受得到)的部分。這個範圍中電磁輻射被稱為可見光,或簡單地稱為光。人眼可以感受到的波長範圍一般是落在390到700nm。對應於這些波長的頻率範圍在430–790 THz。但有一些人能够感知到波长大约在380到780nm之间的电磁波。正常视力的人眼对波长约为555nm的电磁波最为敏感,这种电磁波处于光学频谱的绿光区域。.

新!!: 坦克和可见光 · 查看更多 »

同軸武器

同軸武器(又名並列武器)是指與主武器相同指向的副武器,常見於坦克及步兵戰車上。同軸武器並非真正與主武器同軸,以近軸來稱呼更準確。 絕大部分主戰坦克的主炮旁都配備了同軸機槍,且共用相同的瞄準具,當面對如步兵等的軟目標時,使用同軸機槍就能節省主炮彈藥,或者彌補主砲裝填時的火力空檔。有部份早期坦克甚至以同軸機槍配曳光彈進行目標測距。以美國的M1艾布蘭和M2布--雷德利為例,兩者皆配備M240同軸機槍,砲手可根據不同的目標來切換武器,蘇聯的BMP-3則把同軸武器的概念發揚光大,100毫米主炮配30毫米同軸機炮再加7.62毫米PKT同軸機槍。而德国的“鼠”式超重型坦克更是将同轴武器发展到了巅峰,装备了一门128毫米L55主炮和一门75毫米L44.5副炮。 部分無後座力砲及反坦克火箭筒亦配有測距用的同軸步槍,如英國LAW 80及美國的SMAW的炮管下就配有預裝曳光彈的同軸步槍。.

新!!: 坦克和同軸武器 · 查看更多 »

合金

合金,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至少有一组分为金属)混合而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一般由各组分熔合成均匀的液体,再经冷凝而得。 合金至少會以下三種中的一種:元素形成的單一相固態溶液,許多金屬相形成的混合物,金屬形成的金屬互化物。固態溶液的合金其有單一相,部份為溶液的合金則是有二相或二相以上,其分佈可能是勻相,也可能不是勻相,依材料冷卻過程的溫度變化而定。金屬互化物一般會有一種合金或純金屬包在另一種純金屬內。 由於合金一些特性比純金屬元素要好,因此會用在特定的應用中。合金的例子包括鋼、銲料、黃銅、、磷青銅及汞齊等。 合金的成份一般是以質量比例來計算。合金依其原子組成的方式,可以區分為替代合金或间质合金,又可以進一步區分為勻相(只有一相)、非勻相(不止一相)及金屬互化物(兩相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

新!!: 坦克和合金 · 查看更多 »

坦克炮

坦克炮(Tank gun、戰車炮)是指安装在坦克上的火炮,是坦克的最主要的火力來源。坦克炮与高射炮同屬加農炮,因此兩者的弹道亦類似,追求高初速以及彈道平直以求迅速打擊目標。戰車炮主要使用穿甲弹、高爆弹攻击对方的坦克、装甲车辆和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除了高炮口初速與準確性之外,戰車炮還需要能夠在狹小空間(炮塔)內安裝與操作,而為了戰鬥中避免冒險打開車員出入的艙蓋排煙,所以在大部分現代坦克主炮中有一節加粗的部分,便是安裝了專用排煙器,以保障發射後的火藥煙氣不會倒流回車體內。大多數的戰車炮使用彈頭與發射藥一體成型的設計,以便利彈藥裝填與維持發射速率。 坦克炮主要分为滑膛式和线膛式两类。在坦克上多装在可以360度回转的装甲炮塔内以获得最大的攻擊效能,並配備裝甲防护,与观瞄火控设备、自动装弹机和炮塔回转机构组成坦克的武器系统。.

新!!: 坦克和坦克炮 · 查看更多 »

堑壕战

堑壕战(又稱戰壕戰或壕溝戰)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戰壕進行作戰。参战双方都有固定的防线。当双方火力大大提高,移动力和通讯系统却没有多大改进时,堑壕战就会开始。美國南北戰爭(1861年至1865年)和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都出现堑壕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场 的堑壕战造成了最多的伤亡。.

新!!: 坦克和堑壕战 · 查看更多 »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Republika Srbija,Republic of Serbia,通稱為塞爾維亞)是一個巴爾幹半島的國家,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與黑山共和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以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接壤。.

新!!: 坦克和塞尔维亚 · 查看更多 »

多管火箭炮

多管火箭炮(英文:MRL—Multiple rocket launcher)是一種多發射管無制導的火箭炮,與火箭炮類似,多管火箭炮精度及裝填速度低,但可在短時間發射大量爆炸性的火箭以命中大範圍目標。 比較著名的有二戰中的蘇軍BM-13卡秋莎。.

新!!: 坦克和多管火箭炮 · 查看更多 »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英文: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縮寫:WMD)又稱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或者核生化武器,是用来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一般针对的是平民,但是也可以针对军事人员。一般而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具备实用性,因为一旦使用就会遭到强烈的反弹和灾难性后果。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最早出现于1937年,但是今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般只指以下三种(總稱為NBC):.

新!!: 坦克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查看更多 »

天馬虎主戰坦克

天馬虎坦克(천마호)是改進自蘇聯T系列坦克並加掛反應裝甲的北韓第二代坦克。 多數天馬虎是北韓利用進口的T-62報廢、未報廢零件組裝而成,也有蘇聯解體後流出的生產機具和T-62半成品建立的生產能量,後來朝鮮方面覺得T-62防空能力不足,為加強防空能力就將T-62原配備的12.7毫米DShK高射重機槍改為14.5毫米口徑KPV高射重機槍來代替,即使這稱不上是改良,但北韓還是認為這是大改進的新坦克所以重新命名為「天馬虎」。 需要指出的是「天馬虎」的韓語讀音為「CHONMAHO」,其中的호(HO)有「虎」和「號」的意思,所以,「天馬虎」又可譯為「天馬號」。.

新!!: 坦克和天馬虎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导弹

飛彈(Missile)是本身有動力、有誘導能力且在空氣或是太空中移動的彈藥。有誘導能力但沒有動力的彈藥稱作導引炸彈,有動力但是沒有誘導能力的彈藥稱作火箭彈。 在导弹的制导的分類上通常有兩類,一種是訊號傳送媒體的不同,如:有線導引、雷達導引、紅外線導引、雷射導引、電視導引等。另外一種分類是飛彈的制导方式的不同,如:慣性導引、乘波導引、主動雷達導引和指揮至瞄準線導引等。 按照导弹的作用分類可以简单地分为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 飛彈的分類原則是由兩個部分所構成:發射載具的特性與攻擊目標的性質。發射載具的特性包括:空射,面射,潛射,艦射等。攻擊的目標性質包括:對空,對面,對潛,對艦。把這兩項原則合併在一起就是目前最常見的各類飛彈的分類系統。雖然發射載具是飛彈分類的一項原則,不過同一種飛彈往往可以在簡單的改裝下自不同的載具上發射,因此許多飛彈往往會在不同的類別當中重複出現。譬如說魚叉反艦飛彈可以自潛艇、水面艦艇與飛機上發射,因此它會分別出現在潛射反艦飛彈、艦射反艦飛彈以及空射反艦飛彈當中。 飛彈的英文「Missile」的一般意義即是「被投射出來的物體」的意思,其範圍包括石子、彈頭、箭矢等等。在1945年之後,「Missile」才開始專門指有導引系統的火箭,即現在的飛彈意義。.

新!!: 坦克和导弹 · 查看更多 »

小戰車

小戰車(Tankette,又譯超輕型坦克、迷你坦克或豆戰車)是一種輕型履帶裝甲戰鬥車輛,在外觀上和一般戰車非常接近,但是體型與轎車相似,由一至二人操作,通常以機槍或小口徑炮作主要武器,在1940年代以前常被用於支援步兵或者是擔任偵查任務。.

新!!: 坦克和小戰車 · 查看更多 »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rmor-piercing fin-stabilized discarding sabot,縮寫:APFSDS),是目前反坦克火炮的主要弹种之一,一般由大口径滑膛炮发射(英国采用线膛炮发射),脱壳穿甲弹的威力一般也是衡量坦克火炮威力的最重要的标准。.

新!!: 坦克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 查看更多 »

履帶

履帶(英語:Continuous tracks,意思是「连续軌道」)是一種使用於坦克車、工程車等運輸工具的裝置,用來使這些機器移動。履帶的構造有兩大類別,一類時是以堅硬的材料製成,並由許多小片段組合而成;而另一類則一體成形,以類似橡膠的柔軟材質製作。前者可用於重型車輛,但重量及行駛時的噪音較大,後者重量噪音俱小,但只能用於輕型車輛。 履帶可以將車輛的重量平均分散在地面,防止車輛沉入地面,履帶表面可完整貼於地面。相較於四輪車輛,裝上履帶帶動後,可增加百分之八十八的抓地力,因此可在較惡劣的地--行駛。.

新!!: 坦克和履帶 · 查看更多 »

巡洋舰

巡洋舰(Cruiser)指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以及能胜任多种任务的多样性。历史上,巡洋舰由於噸位大、火力強、性能佳,一开始是指可以独立行动的战舰; 而与此相对的驱逐舰则需要其它船只(比如补给船只)的协助,才能執行任務。不過隨著現今驅逐艦被大型化後的綜合作戰能力的提升,何潬噸位其實超過早年的巡洋艦,所以这个区分已经不明顯了,很多新式的大型軍艦都不再冠以巡洋艦之名了。 現代被稱為巡洋舰的排水量一般在8,000吨至30,000吨左右,在二戰時屬於戰艦的級別,火力僅次於主力旗艦 、戰列艦。现今的巡洋舰都装备有先進的导弹系統、火炮、鱼雷等武器,能執行遠海攻擊行動。有些巡洋舰可携带反潜直升机、執行反潛及巡邏任務;动力装置多采用蒸汽轮机,少数采用核动力装置。隨著驅逐艦的作戰能力大幅提升,有些噸位接近輕巡洋艦,故也能執行巡洋艦的任務,現今只有美國及俄羅斯的巡洋艦仍在服役中。而南韓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及中國的055型驅逐艦和美國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其噸位、性能及作戰能力亦屬巡洋艦級別。另外,由於海军航空兵 亦能分擔巡洋舰的工作,故大部份國家已無計劃新建巡洋艦。.

新!!: 坦克和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Bazook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使用的单兵肩扛式火箭弹发射器的绰号。巴祖卡是第一代实战用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巴祖卡使用固体火箭作为推进器,弹头分为高爆(HE)和高爆反坦克(HEAT)弹头,能够有效對付装甲车以及諸如机枪碉堡一類的防禦工事,射程遠超出手榴弹的投掷范围。因为其管状外形类似于一种名叫巴祖卡的喇叭状乐器(鲍勃·伯恩斯在20世紀30年代发明并推广)而得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北非战场中缴获若干巴祖卡火箭筒,他们马上就发现了巴祖卡在战场上的作用并开始着手仿制。德国设计师将弹头直径增加到88毫米(还有一些小的改动)并在德军中推广使用,这种武器被称作坦克杀手(Panzerschreck)。 巴祖卡是單兵反坦克火箭界的開山鼻祖,故此其名稱亦被用作所有肩扛式發射器的統稱。.

新!!: 坦克和巴祖卡火箭筒 · 查看更多 »

中型坦克

中型坦克是戰車分級的一種概稱,該名詞主要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顧名思義,本量級車種是在重型戰車(設計配置以火力、裝甲主導)與輕戰車(設計思維以機動力、偵查運用為導向)之間的妥協性設計為重點,同時具有大規模量產的潛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成功的戰車也是落於本量級,包括蘇聯的T-34戰車、美國的M4雪曼、納粹德國的四號坦克;這些戰車的重量介於20至40公噸、主炮口徑以45-85公厘皆具。 在主力戰車名詞於1960年代出現之前,M48巴頓、T-54/55系列主戰坦克這類在1950年代誕生,總重量超過50噸級的產物也一度被歸類在中戰車屬性之下;該名詞的運用界定上並未非常謹慎,因此在冷戰初期的戰車會同時歸類在中戰車與主力戰車的狀況。 不過,當時同樣為戰車研發列強的英國及法國就不用噸位為戰車分類,是以戰車用途劃分;類似量級的車種英國同時有與步兵戰車,法國則有騎兵戰車。這些名詞指涉的武器常有性能指標重疊的情況,是因為戰車在草創期難以界定功能取向,各國以自己的軍事思想演繹而出的設計屬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戰爭經驗中,中戰車以決定性的數量、具有升級潛力的設計特性逐漸成為裝甲部隊的主要核心;輕戰車被技術進化的輪型裝甲車與履帶步兵戰鬥車給取代,而戰車重型化的思辨及成果一直推陳出新,但最終量變產生質變,以中戰車思維設計,走向機動力、火力、防護力平衡化的主力戰車成為二戰後戰車設計工程師的主流。.

新!!: 坦克和中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坦克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丘吉爾戰車

邱吉爾戰車(Churchill tank、步兵坦克Mk IV(A22))為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發的步兵坦克。此戰車以當時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為名,並以厚重裝甲以及眾多衍生車種在戰場上擔任英軍主要戰車的重責,其開發起源並非二戰產物,而是從一戰之作戰哲學持續發展出來的成品。.

新!!: 坦克和丘吉爾戰車 · 查看更多 »

三號坦克

三號戰車(Panzerkampfwagen III),是一款德軍二戰坦克。最初因為了應付國際聯盟的檢查,該車最初被稱爲ZW。ZW是排級指揮用車之意 來源:《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73三號坦克擁有多種衍生及改進型,并由德軍在二戰中廣泛使用,其改進和衍生型號一直服役到二戰結束。.

新!!: 坦克和三號坦克 · 查看更多 »

一號坦克

一號坦克(Panzerkampfwagen I,意為一號裝甲戰鬥車輛)是德國於1930年代研製的一款輕型戰車,縮寫為「PzKpfw I」,其官方軍械署賦予的編號為SdKfz 101(“第101號特殊用途車輛”)。一號戰車自1932年開始設計,並於1934年開始大量生產,它原先僅作為德軍建構新一代的裝甲戰鬥與技術時所使用的訓練車輛,但後來將其投入了西班牙內戰、二戰的波蘭、法國、蘇聯、北非战场以及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使用。一號戰車於西班牙累積了使用經驗,幫助德軍分別於1939年和1940年擊敗了波蘭與法國,到了1941年,一號戰車的底盤被用於制造突擊砲和驅逐戰車。爾後,他國將一號戰車進行升級改裝來延長其服役壽命,它在西班牙軍隊中一直服役到1954年。 一號戰車的戰鬥表現受限於其薄弱的裝甲和僅兩挺通用機槍的貧弱火力,由於被設計成訓練車輛,一號戰車無法與同時期其他國家的輕型戰車相比,如蘇聯的T-26戰車。雖然在戰鬥表現中顯得脆弱,但在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间,一號戰車仍佔德軍戰車中相當大的比重,並被投入期间的各大戰役中使用。小型且脆弱的一號戰車在重要性上可能比不过其他一些著名的德軍戰車,如四號、虎式和豹式等,但它在納粹德國於二戰初期的一連串閃擊戰攻勢與勝利中佔有相當的地位。.

新!!: 坦克和一號坦克 · 查看更多 »

九七式中戰車

九七式中戰車チハ(chi-ha)是日本帝國陸軍在1930年代中葉所開發的中型戰車,與九五式輕戰車一同作為日本帝國陸軍在二戰時期的主力裝甲武器。九七式有兩種主要生產型號,分別是裝載57毫米口徑九七式戰車炮的基本型和47毫米口徑一式炮的九七式改。兩種車型最終生產了2123輛。.

新!!: 坦克和九七式中戰車 · 查看更多 »

九五式輕戰車

九五式輕戰車Ha-Go由三菱重工於1934年生產,是日本輕戰車中品質、性能最好的一款,九五式輕戰車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並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可以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

新!!: 坦克和九五式輕戰車 · 查看更多 »

九四式輕戰車

#重定向 九四式輕裝甲車.

新!!: 坦克和九四式輕戰車 · 查看更多 »

京特·伯斯汀

京特·伯斯汀(Günther Burstyn,生:於施泰爾馬克巴特奧塞-死:於下奧地利州科爾新堡,65歲)是一位發明家、技師和奧匈帝國軍官。 1911年,他設計出了第一款安裝旋轉砲塔的越野坦克。這款坦克是以美國的農用拖拉機為基礎設計的。他將其命名Motorgeschütz(意為移動火炮)。這款設計草案雖然比一戰中的部分坦克設計都要先進,但是奧匈帝國和德國都將之拒之門外,這款坦克甚至連原型車都沒能造出。後來,他想為他的設計申請專利,但卻被告知,這可能侵犯現有專利,所以他放棄了這一計劃。1941年,他被授予了帶有劍的一級、二級戰功十字勳章。二戰即將結束時,他因害怕被蘇軍俘虜而自殺了。.

新!!: 坦克和京特·伯斯汀 · 查看更多 »

二號坦克

二號坦克(Panzer II)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的坦克,這型坦克是用來填補其他設計中坦克的空隙, 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蘭戰役與法國戰役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到1942年底前絕大多數二號坦克已經離開第一線單位,生產線到1943年終止,然而車體繼續被改良回其他種類裝甲車輛。.

新!!: 坦克和二號坦克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坦克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引擎

#重定向 发动机.

新!!: 坦克和引擎 · 查看更多 »

彗星坦克

彗星坦克(英文:Tank Cruiser, Comet I, A34)是二戰末期英國研製的。彗星式為克倫威爾巡航戰車的後繼車型,研發時吸取了克倫威爾各種經驗教訓,改善過去已知的缺點,尤其在反戰車戰術層面;因此它成為英國戰爭期間內,少數具備可以抗橫納粹德國動物軍團戰車的重要武裝。儘管作為二戰末期才推出的型號,但在主砲以外的性能改良有限,整體技術意義上仍具有濃厚的過渡性色彩,二戰後開始遭百夫長坦克取代。但彗星戰車仍在英國陸軍中運用至1958年開始除役退居後備,已知之最後現役序列在緬甸陸軍中出現,在2007年時尚在服役狀態。.

新!!: 坦克和彗星坦克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坦克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坦克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地雷

地雷是一種放置或埋在地下的爆裂物,經常被用來殺傷經過的敵方人員或車輛,是一種被動式的陸戰軍事武器。.

新!!: 坦克和地雷 · 查看更多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新!!: 坦克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查看更多 »

列奥纳多·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又譯--,全名李奧納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为「文西城皮耶羅先生之子──李奧納多」),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个博學者: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生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光學、力學、發明、土木工程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这使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也使得他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藝術家,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尔並稱文艺复兴三杰。小行星3000为纪念达·芬奇而被命名為“列奥纳多”。 列奥纳多·达·芬奇常常被描述成一个博学者中的典型、一个有着“不可遏制的好奇心”和“极其活跃的创造性想象力”的人。他被广泛地认同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画家之一,或许他还是所有人中拥有最多不同类型的天赋的人Vasari, Boltraffio, Castiglione, "Anonimo" Gaddiano, Berensen, Taine, Fuseli, Rio, Bortolon.

新!!: 坦克和列奥纳多·达·芬奇 · 查看更多 »

催淚彈

催淚彈(Lachrymatory Bomb,亦可視乎內含催淚劑而命名為CS Grenade或CR Grenade),亦稱催泪瓦斯、催淚氣體(Tear Gas)或催淚煙(Tear Smoke),是一種以催淚性毒剂為有效載荷的彈藥,施放後可快速及大範圍擴散,屬於非致命性武器。現為各國军队及警察廣泛應用於防暴用途,一般將其分為爆炸式及燃燒式兩種。前者常利用榴彈發射器、較大口徑之霰彈槍(如雷明登870泵動式霰彈槍)或配備相應附件的槍械發射,通過炸藥爆炸將毒劑迅速釋放到目標區域,易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後者則能夠產生足夠氣化毒劑的高溫,起效速度不如前者亦較為安全,常透過手擲使用,容易讓投擲對象躲過,甚至反擲。現時亦有類似胡椒噴霧,按押式噴灑的催淚噴霧或噴劑,以及液化的催淚水劑,兩者的威力均不及催淚彈。當中後者由於揮發性較強,因此在戶外使用的威力有限,較適用於室內防暴工作,不過這反而是一般催淚彈沒有的優勢,因為催淚彈若在室內使用,催淚氣體將無法散去,導致示威者(甚至其他市民)窒息死亡。 目前常用的催淚劑主要有CS催淚性毒氣、CR催淚性毒氣及辣椒素等,而DM、CN等傳統毒劑因副作用過大等缺陷已逐步被淘汰。刺激性毒剂一般只称作刺激剂,其主要作用是刺激眼、鼻(类似切洋葱)、喉及皮肤感觉神经末梢,能夠使人迅速出現流泪、流涕、眼痛、喷嚏、咳嗽、恶心、呕吐、胸痛、头痛以及皮肤灼痛等症状,失去正常行为能力從而妨礙其行動。.

新!!: 坦克和催淚彈 · 查看更多 »

哈奇開斯H系列輕型坦克

#重定向 哈奇斯H35/H38/H39.

新!!: 坦克和哈奇開斯H系列輕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八九式中戰車

八九式中戰車I-GO(イ号)是日本帝國陸軍在1920年代開發的全國產戰車,在1920-1940年代運用,主要在中國戰場出沒。由於在日本紀元2589年(1929年)面世,故名八九式,當中又被分成使用水冷汽油發動機的甲型和風冷柴油發動機的乙型,後由九七式中戰車取代。.

新!!: 坦克和八九式中戰車 · 查看更多 »

八號坦克鼠式

八號坦克鼠式(Panzerkampfwagen VIII Maus),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設計并制造的超重型坦克シュピールベルガー『特殊戦闘車両』34頁。.

新!!: 坦克和八號坦克鼠式 · 查看更多 »

公羊主戰坦克

C1公羊坦克(C1 Ariete)是義大利陸軍的第三世代主力戰車。由義大利國內自行研製與生產,並於1995年開始服役至今。.

新!!: 坦克和公羊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克倫威爾坦克

克伦威尔坦克(Cromwell tank、Tank, Cruiser, Mk VIII, Cromwell (A27M))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发的巡航坦克,系列中一部分型号称为人马座。此战车以英国17世紀英格蘭共和國時期第一代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为名,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入战场的性能最好的巡航坦克系列之一。本型戰車采用效率良好的,装甲设计合理,亦是后来的彗星坦克的设计原型。.

新!!: 坦克和克倫威爾坦克 · 查看更多 »

勒克萊爾主戰坦克

AMX-56勒克萊爾(AMX-56 Leclerc,又名雷克勒)主戰戰車是法國製造廠GIAT工業(GIAT Industries)所研製的主戰坦克,它取代了舊有的AMX-30主力戰車。主要用戶是法國陸軍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勒克萊爾的命名是為了紀念法國名將菲利浦·勒克萊爾元帥(1902~1947),他在解放巴黎時是進入巴黎的自由法國第二裝甲師師長。.

新!!: 坦克和勒克萊爾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四號坦克

四號坦克(Panzerkampfwagen IV,或稱IV號坦克)為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一款中型坦克。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並且與專門執行反戰車任務的三號坦克協同作戰。在三號坦克的整體性能逐漸不敷二次大戰中期裝甲戰鬥需要時,四號坦克因所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而比三號坦克有更大的改良空間,因此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四號戰車逐漸成為裝甲師裝備的主力車種。四號坦克較大的改良空間亦使其較為容易改裝,既有改造為突擊砲、驅逐戰車,也有改造為彈藥運送車、架橋坦克等,成為用途最廣泛的坦克。從投产至二戰結束,德國共製造了逾8,800輛四號坦克或其改造型。四號坦克參加了幾乎所有戰役,而且表現出相當的可靠性,沒有像豹式坦克初期型號有大量的技術問題,就數量、服役時間來看,這型戰車才是德國裝甲兵的主力,因此被德軍裝甲兵暱稱為「軍馬」。四號坦克除了由德國自行使用,亦有出口至其它國家,甚至二戰結束後仍有國家將其投入戰爭。.

新!!: 坦克和四號坦克 · 查看更多 »

噸可以指以下3种计量单位:.

新!!: 坦克和噸 · 查看更多 »

B1重型坦克

B1重型坦克(Char B1)是法國陸軍在二戰前開發,用於支援步兵作戰重型攻堅突破用的坦克,早在1921年即開始進行研發。.

新!!: 坦克和B1重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BMP-1

#重定向 BMP-1步兵戰車.

新!!: 坦克和BMP-1 · 查看更多 »

BT-42

BT-42 是芬蘭應急改造的一款突擊炮。將英國援芬的(114 mm-calibre light howitzer, model 1908)裝到芬蘭擄獲自蘇聯的BT-7輕型戰車上,在芬蘭軍中的通稱是克莉斯蒂突擊砲。至1943年2月為止,總共改造出18輛BT-42。.

新!!: 坦克和BT-42 · 查看更多 »

BT-7

BT-7 BT (БТ)是“快速坦克”(Быстроходный танк, Bystrokhodny tank)的俄文首字母缩写。是苏联骑兵坦克-BT坦克的最后一型,在1935年至1940年间大量生产。此类坦克装备轻型装甲,但却有以其所处时代来看相对优良的火力和大大超过同时代其他坦克的机动性。BT坦克因其名称首字母发音而获得绰号Betka,或昵称为Betushka。 BT-7的继承者正是大名鼎鼎的T-34,后者于1940年面世,并将取代当时服役的所有苏联快速坦克、步兵坦克和中型坦克。.

新!!: 坦克和BT-7 · 查看更多 »

CM-11勇虎式戰車

CM-11勇虎式戰車是美國通用動力公司與中華民國陸軍戰甲車發展中心共同研發的主戰坦克。於1990年4月14日正式公開。作为M48戰車的一款衍生型,也被称作M48H主力戰車。.

新!!: 坦克和CM-11勇虎式戰車 · 查看更多 »

CM-12戰車

CM-12戰車是中華民國对在役的M48A3戰車進行改裝后所命名的型号。戰車發展研究中心利用生產CM-11戰車時採購射控系統所額外多出的100套設備,對原先中華民國陸軍使用的M48A3戰車進行改裝,改裝完成時間點約在1993年以前。.

新!!: 坦克和CM-12戰車 · 查看更多 »

火力

火力,字面意思多指火焰燃燒的強度,現時一般指軍事武器或一群軍隊的攻擊與破壞力。一般來說火力越強,代表攻擊或破壞力越強,但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 一般策略为集中火力,逐个击破敌军。.

新!!: 坦克和火力 · 查看更多 »

火箭筒

#重定向 火箭弹发射器.

新!!: 坦克和火箭筒 · 查看更多 »

火炮

#重定向 大砲.

新!!: 坦克和火炮 · 查看更多 »

獨立國家聯合體

立國家聯合體(Содружество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简称--(СНГ),苏联解体后由部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协调成立的一个国家联盟,属区域性政治组织,總部设在白羅斯首都明斯克,工作语言为俄语。国家元首理事会是独联体的最高机构,通常每年召开两次会议。 1992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舉行的奥运会,独联体11个创始国联合组队首次以独联体名义参加;当年独联体各国参加的其他国际体育赛事,也是联合组队以独联体名义的形式参加的。但此后的国际体育赛事各成员国皆为各自参加。 2011年独联体的成員在聖彼得堡簽署協議,成立自由貿易區。.

新!!: 坦克和獨立國家聯合體 · 查看更多 »

獨立懸吊系統

立懸吊系統(Independent suspension)是一種車輛的懸吊系統,即是將左右的車輪起伏分開,能在崎嶇道路上行駛的裝置。.

新!!: 坦克和獨立懸吊系統 · 查看更多 »

砲塔

塔(Gun turret),是一固定於船艦、戰車、航空器或地面建築上的彈丸射擊武器裝置,主要由裝甲炮塔殼、炮塔環(內含旋轉制動機構)、火炮和火炮俯仰機構等組成。炮塔上通常會包覆上裝甲,用以保護操作人員。.

新!!: 坦克和砲塔 · 查看更多 »

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戰爭」或「科索沃衝突」這個名詞通常是用來描述兩場接續的並且有時相當類似的武裝衝突。內戰後隨即發生了國際衝突,分别为:.

新!!: 坦克和科索沃战争 · 查看更多 »

空降戰車

降戰車,又稱為傘兵戰車、空投戰車,這種軍用車輛可由運輸機或大型直升機運載,到達指定地點放置甚至掛上降落伞空投而下。其作為空降部隊的一部分,替缺乏裝甲和重火力掩護的傘兵給予支援。由於飛行載具的載重和空間有限,且車輛空降過程中重心和重量會嚴重影響著地安全,空降戰車通常是以小戰車、輕型戰車或裝步戰車為基礎設計,也有部分空降戰車是以自走炮為基礎,以提供火力支援為主。.

新!!: 坦克和空降戰車 · 查看更多 »

突擊砲

突擊砲(Sturmgeschütz)是一種活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裝甲戰鬥車輛,由德軍等首先發展出來,後來他國(主要是蘇聯)受到影響而發展出其他型號。 大部份突擊砲外觀和戰車相似但沒有砲塔,車身相對低矮且射角受限。不同於集中進行機動打擊的坦克部隊,和主要作反戰車任務的驅逐戰車,突擊砲是一種,主要用於支援步兵掃蕩和摧毀敵人的堅強陣地。 突擊砲在德軍中受砲兵指揮。德軍突擊砲最初是搭載短砲身的加農砲,但在德軍戰車數量不足時開始搭載長砲管的反戰車砲,肩負反戰車的任務。生產突擊砲比生產坦克便宜,因此德國大量生產突擊砲以填補坦克產量不足。德軍在戰爭中生產的突擊砲主要是三號突擊砲,共約有10,000多輛。德軍突擊砲原本應該裝備反坦克大隊,但二戰後期各裝甲團也裝備大量突擊砲,作為填補坦克數目不足的權宜之計。 蘇軍方面,受到三號突擊砲成功的影響,也先後開發出SU-122、SU-85、SU-152、SU-76等等的突擊砲,分別用作直接支援步兵,間接炮擊或反坦克作戰。二戰後期蘇軍每個坦克軍及機械化軍均裝備1個輕突擊砲團(SU-76)、1個中型突擊砲團(SU-85)和1個重型突擊砲團(SU-152或ISU-152等)。 另外,雖然英美兩國對突擊砲並不熱衷,但英國的AVRE版邱吉爾戰車,和部份裝備105mm榴彈炮的M4謝爾曼坦克,也應被視為突擊砲(兩者均保留砲塔)。.

新!!: 坦克和突擊砲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坦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坦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維克斯A1E1獨立號重型坦克

維克斯A1E1「獨立」號重型坦克(Vickers A1E1 Independent)是一款由英國於戰間期研發的多砲塔重型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多砲塔坦克,並對後來的同類坦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這款坦克卻因為財政問題而未能投入服役。.

新!!: 坦克和維克斯A1E1獨立號重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維克斯主戰坦克

維克斯主戰坦克(Vickers MBTs)是由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自費開發的一系列出口用主戰坦克。該設計使用了像百夫長坦克上的L7線膛炮、酋長坦克上的利蘭L60多燃料發動機、火控系統、傳動這樣的成熟部件。除維克斯公司生產外,印度在獲得生產許可後曾大量生產這種坦克。印度生產的維克斯主戰坦克被稱爲「勝利式主力戰車」。.

新!!: 坦克和維克斯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維克斯六噸坦克

維克斯六噸坦克、或稱維克斯MK.E,是英國維克斯公司所設計之輕戰車。此款戰車雖然沒有被英國陸軍大量採用,但是其創新且優秀的設計卻被國家所欣賞購買並修改自製,雖然產量僅有153輛,但如果納入他國授權生產的數量,其家族生產量高達12000台以上,成為二戰前除了雷諾FT-17坦克以外全世界最普遍的坦克。.

新!!: 坦克和維克斯六噸坦克 · 查看更多 »

红外线

红外线(Infrared,简称IR)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其波長在760奈米(nm)至1毫米(mm)之間,是波長比紅光長的非可見光,對應頻率約是在430 THz到300 GHz的範圍內。室溫下物體所發出的熱輻射多都在此波段。 红外线是在1800年由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他發現有一種頻率低于紅色光的輻射,雖然用肉眼看不見,但仍能使被照射物體表面的溫度上昇。太陽的能量中約有超過一半的能量是以红外线的方式進入地球,地球吸收及發射紅外線輻射的平衡對其氣候有關鍵性的影響。 當分子改變其旋轉或振動的運動方式時,就會吸收或發射紅外線。由紅外線的能量可以找出分子的振動模態及其偶極矩的變化,因此在研究分子對稱性及其能態時,紅外線是理想的頻率範圍。紅外線光譜學研究在紅外線範圍內的光子吸收及發射。 红外线可用在軍事、工業、科學及醫學的應用中。紅外線夜視裝置利用即時的近紅外線影像,可以在不被查覺的情形下在夜間觀察人或是動物。紅外線天文學利用有感測器的望遠鏡穿透太空的星塵(例如分子雲),檢測像是行星等星體,以及檢測早期宇宙留下的紅移星體。紅外線熱顯像相機可以檢測隔絕系統的熱損失,觀查皮膚中血液流動的變化,以及電子設備的過熱。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可见光强,像紅外線導引常用在飛彈的導航、熱成像儀及夜視鏡可以用在不同的應用上、红外天文学及遠紅外線天文學可在天文學中應用红外线的技術。.

新!!: 坦克和红外线 · 查看更多 »

线膛炮

线膛炮是炮身管内壁有膛线的火炮。发射时弹丸沿炮膛膛线旋转前进,出炮口后具有一定的转速,可以保持稳定飞行。.

新!!: 坦克和线膛炮 · 查看更多 »

美軍

#重定向 美军.

新!!: 坦克和美軍 · 查看更多 »

爆炸反应装甲

#重定向 反应装甲.

新!!: 坦克和爆炸反应装甲 · 查看更多 »

瑪蒂達 I

玛蒂尔达I型坦克(Matilda I)(A11)是一种英国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使用的步兵坦克。它不与同样名為“玛蒂尔达”及接替了它的玛蒂尔达II型坦克(A12)混为一谈。尽管它们有一些相似的特征——作为步兵战车,往往牺牲速度来增加装甲防护。但是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并且没有共用组件。.

新!!: 坦克和瑪蒂達 I · 查看更多 »

瑪蒂達 II

蒂爾達Mk.II步兵坦克(A12)(Infantry Tank Mark II, A12 Matilda II Infantry Tank)乃英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生產之步兵戰車。.

新!!: 坦克和瑪蒂達 II · 查看更多 »

炸弹

弹是一种填充有爆炸性物質的武器。炸弹主要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衝擊波、熱輻射與破片对攻击目标造成破坏,另外也有像中子弹这样产生大量中子放射线,主要对生物造成伤害,避免对有如建筑等物品造成损害,使經濟損失失减少到最小的特殊炸弹。 控制炸弹引爆的装置有定时器、遥控器、各種传感器(譬如风扇引信)、激光等。 炸弹多用于戰爭、恐怖活动等场合。現在威力最大的爆弾是沙皇炸彈。另外現代威力最强大的常規炸弹是GBU-43巨型空爆彈。 1849年奧地利利用氣球向威尼斯扔下最早的空投炸彈,1912年義大利攻打黎波里塔尼亞首次使用硝化甘油炸彈。.

新!!: 坦克和炸弹 · 查看更多 »

瓦特

特(符号:W)是国际单位制的功率单位。瓦特的定义是1焦耳/秒(1 J/s),即每秒钟转换,使用或耗散的(以安培为量度的)能量的速率。日常生活中更常用千瓦作为单位,1千.

新!!: 坦克和瓦特 · 查看更多 »

煙霧彈

煙霧彈(英文:smoke grenade)是一種利用金屬罐承載的手榴彈,作為地對地發出訊號的用途,還可以作為空降地區或攻擊目標的訊號。另外,煙霧彈更作為掩護、分散敵人注意以及發送訊號等的用途。煙霧彈並非一種致命的武器,除非不正確的使用才會造成損傷。煙霧彈內部包含了一個鋼鐵容器,以及幾個專為放射氣體所製造的孔眼(位置在於煙霧彈的頭尾兩端)。 另一種煙霧彈是較為有爆炸性的,內部成分主要是白磷。這種煙霧彈一旦與空氣接觸的話,就會立即引爆,還會散發出一種顯眼的黃色火花,並且附帶着過量的白色氣體(白磷),這種爆炸力就等於兩個普通燃燒彈(燃燒彈是用來對付敵軍的武裝車輛,由手提式的榴彈發射器射出)。同時,使用者也必須注意當時的風向,以方便擊中目標。 很多人經常會將煙霧彈與氣榴彈混淆,氣榴彈是由一個外圍的熔線所連結的,與煙霧彈的導火線不同。另外,煙霧彈有時會在漆彈運動或生存遊戲等場合理使用,但不適用於軍方的活動。 Category:手榴彈.

新!!: 坦克和煙霧彈 · 查看更多 »

狙擊手

狙击手(sniper)是指军队或准军事组织中负责在隐蔽处或目视范围以外针对高价值目标进行监视和精确射击的专职枪手,属于特殊兵种。狙击手通常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执行独立任务,接受特种战术训练,并配有专门迎合其作战的装备,比如狙击步枪和吉利服。.

新!!: 坦克和狙擊手 · 查看更多 »

直升機

没有描述。

新!!: 坦克和直升機 · 查看更多 »

D1坦克

D1坦克(Char D1)是法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研發的一款輕型坦克,其繼任者是D2坦克。.

新!!: 坦克和D1坦克 · 查看更多 »

D日

D日(D-Day)在軍事術語中經常作為表示一次作戰或行動發起的那天。迄今為止,最著名的D日是1944年6月6日-諾曼第戰役打響之日,即同盟國反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納粹德國佔領的歐洲大陸的開始。本文將介紹術語「D日」的一般用途。 術語「D日」和「H時」,用作表示一次作戰或行動發起的日期和時刻。之所以使用D和H,是由於英文“日(Date)”和“時(Hour)”的第一個字母。它們在行動日期和時刻未決定或保密的時候作為行動日期和時刻的代號。通常所有參與一次特定行動的所有單位擁有唯一的D日和H時。不言而喻,H時應在D日當中。 當和數字以及正號或負號一起使用時,這些術語表示指定行動的提前或推遲時間長度。如「H-3時」表示「H時」的3小時前,「D+3日」表示「D日」的3天後。「H+75分」則表示「H時」加上1小時15分鐘。 大規模行動的計畫書通常在行動時刻之前很久就會詳細得制訂完畢。因此,命令通常會通過標記有D日或H時加上或減去一個特定日,時或分的數字來下達。在後來的適當時間,後續的命令將標記真實的日期和時間。 最早使用這些術語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美軍。在日期為1918年9月7日的美國遠征軍第一軍的第9號戰地命令中寫到“第一軍將在D日H時發起以迫使St.

新!!: 坦克和D日 · 查看更多 »

鐵路機車

鐵路機車(或稱作火車頭、機關車、機車頭)是一種用來提供鐵路列車動力的鐵路車輛,它的作用是在軌道上驅動列車。現時有些列車已包含自力推進、能載重的車組,但它們按常理來說不會被視為「鐵路機車」,而是被定義為「動力分散式列車」、「動車組」等。這種自力推進的列車常被用作客運列車,而這情況變得越來越普遍,但用在貨運列車的情況則較罕見(例子包括)。能拉動一列無動力列車的車輛不一定被視作「鐵路機車」,因為它們可能有著載重空間,或是很少會脫離它們的列車(「動車組動車」)。 傳統來說,鐵路機車是在列車前面拉動,但在北美洲以外的地區越來越常見前拉後推式列車。在一列「前拉後推式」的列車裡,一輛鐵路機車在最前面拉、另一輛則在最後面推,使列車前進,後面的機車由最前面的機車控制,這種前進方式通常不適用於北美洲的鐵路系統。在北美,即使提供「中車」(mid-train;放在列車中間的鐵路機車)和「尾車」(tail-end“helpers”;放在列車尾部的鐵路機車),整隊列車前後加起來需要26,000馬力(19,000千瓦)的淨牽引力,但那些「中車」或「尾車」也最多只有9,000馬力(6,700千瓦)的淨牽引力。.

新!!: 坦克和鐵路機車 · 查看更多 »

颶風戰鬥機

颶風是英國於30年代設計的戰鬥機,在不列顛空戰期間皇家空軍取得的戰果大都由颶風戰鬥機擊落,是英國成功渡過不列顛空戰的最大功臣。到1944年末共生產14,000架颶風和海颶風(Sea Hurricane)戰鬥機,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個主要戰場服役。.

新!!: 坦克和颶風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裝甲運兵車

#重定向 装甲输送车.

新!!: 坦克和裝甲運兵車 · 查看更多 »

裝甲戰鬥車輛

裝甲戰鬥車輛(armoured fighting vehicle,縮寫:AFV)是指裝有裝甲及武器的軍用戰鬥車輛。 裝甲戰鬥車輛以功能、作戰模式及武器裝備作分類,而各國在不同時期對相同種類的車輛又有不同分類,例如有些國家因裝甲運兵車及步兵戰車功能相似而把它們合併。裝甲戰鬥車輛通常有衍生型號,其衍生型又因功能不同而作不同分類。.

新!!: 坦克和裝甲戰鬥車輛 · 查看更多 »

装甲

通常都具備裝甲以抵抗破片、子彈、飛彈或砲彈的襲擊,保護載具內的人員不受敵火傷害。這類的載具包括坦克、飛行器,和船艦。民用車輛也可以附上裝甲。這些車輛包括記者、官員們的專車,或其他出入於衝突地帶或某些犯罪高漲地區的車輛,以及總統的黑頭車。裝甲車也是保全公司的常規配備,用於運鈔、運載貴重品,並減少貨物半途攔截或搶劫的風險。 除了蓄意攻擊之外,車輛上的裝甲也可以避免一些非人為的威脅。有些太空船會裝備特製的裝甲,以抵抗小型隕石或太空垃圾的碎片撞擊。甚至一般的民用飛機也會攜帶裝甲,會以類似破片護罩的形式建構在這些燃氣渦輪引擎的內壁,以避免壓縮機/渦輪解體時可能造成的傷亡或機體損壞。 車輛的設計和用途決定其所掛載的裝甲數量,通常當裝甲很重且數量過多時,會限制了車輛的機動性。 裝甲車輛有時都是在武裝衝突期間才開始訂製。在二次世界大戰,美軍的坦克組員甚至把多餘的坦克履帶焊接在他們的M4雪曼、M3李或斯圖亞特等坦克外殼上。Moran, Michael.

新!!: 坦克和装甲 · 查看更多 »

装甲舰

装甲舰(Panzerschiffe,此词也指铁甲舰)是德国海军在一战后提出的一种新式舰种,在当时被各国海军称作“袖珍战列舰”或“口袋战列舰”。.

新!!: 坦克和装甲舰 · 查看更多 »

装甲架桥车

裝甲架橋車(armoured vehicle-launched bridge - AVLB) ,指裝有車橋及其架設、撤收裝置的裝甲車輛,主要用於快速架設橋樑,令部隊迅速通過河流,普遍裝備於工兵部隊。裝甲架橋車可由一般坦克或自走炮底盤改裝而成,部份會保留機槍作防衛用途。 桥身从折叠状态展开,在几分钟内跨过障碍物形成可通行的桥面,然后AVLB车辆脱离桥身移动到一边,让车流通过桥面。当所有车辆完成通过,AVLB跨过桥面,重新附在桥身另一头,把桥身重新折叠、驮载,跟随坦克部队继续进攻。 因此,AVLB底盘具有与主战坦克相同的越野通过能力是必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使用了瓦倫丁戰車底盘的架桥坦克、邱吉尔桥柱式坦克架桥车(架桥时先开到沟壕的底部,把自身底盘当桥墩,将桥面升起并搭在两岸)。二战后,美国陆军陆续使用了M48、M60、M1坦克底盘开发了架桥坦克。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叙利亚坦克部队进攻戈兰高地时,大量使用苏制坦克架桥车以克服那条著名的“戈兰沟”。 技术分为:.

新!!: 坦克和装甲架桥车 · 查看更多 »

馬力

力(horsepower,hp),俗稱匹,是一個古老的功率單位。今日除了航空、造船與汽車工業提及內燃機的功率、空調的制冷效能以外,在其他領域較為少用馬力這個單位,而會使用標準的國際功率單位瓦特。 马力的定义有很多种,现今常用的两种马力为英制马力和公制马力,英制马力约为745.7W,公制马力约为735.5W。 這個單位概念是由蒸汽機改良者詹姆斯·瓦特命名,用以表示他的蒸汽機相對於馬匹拉力的功率,定義為:一匹馬在1分鐘的時間,拖動半徑為12英呎水車2.4圈,亦即(2.4*2π*12英呎)的距離 瓦特假設每匹馬能拉動180磅,馬力即可透過下式計算:功/時間.

新!!: 坦克和馬力 · 查看更多 »

驅逐戰車

驅逐戰車,又稱--殲擊車、反--車,為裝甲戰鬥車輛的一種。英語的Tank destroyer或德語Jagdpanzer的中文翻譯而成。.

新!!: 坦克和驅逐戰車 · 查看更多 »

骨架坦克

架坦克(Skeleton tank)是一款由美國先鋒拖拉機公司於1918年製造的試驗型坦克。雖然這款坦克存在一些缺陷,但這款坦克依靠其新穎的設計一度博得美軍的青睞。但因一戰的結束,這款坦克最終未能投入量產,僅有的一輛原型車現陳列於阿伯丁試驗場。.

新!!: 坦克和骨架坦克 · 查看更多 »

高爆反坦克彈

反坦克彈(或譯破甲榴彈,High-explosive anti-tank warheads,縮寫:HEAT)是現今反坦克用化學能彈的主流,大量作為坦克炮彈,反坦克飛彈以至手提反坦克火箭彈。高爆反坦克弹使用锥形装药的聚能原理,战斗部内的金属壳体在高温高压作用下聚焦形成一条高速金属射流,使得压力能集中于一点以穿透装甲,达到杀伤敌方车内人员、破坏武器装备的效果。.

新!!: 坦克和高爆反坦克彈 · 查看更多 »

诺曼底战役

諾曼第戰役發生在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為霸王行动的一部份。這場戰役在1944年6月6日展開,是迄今為止人類近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近300萬盟军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後在法國諾曼第地區登陸。 在諾曼第戰役中作戰的盟軍軍隊主要由英國、美國及加拿大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自由法軍及波蘭軍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也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的士兵。 進攻諾曼第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乘滑翔機降落、進行大規模的空中轟炸、海軍軍艦砲擊,而兩棲登陸戰則在當地時間6月6日早上6時30分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樸茨茅斯部署。.

新!!: 坦克和诺曼底战役 · 查看更多 »

豹1型坦克

豹1坦克(Leopard 1)是德国生产的一种主战坦克,它于1965年开始生产,是德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研制的坦克。豹1总共投入到全世界4个大陆11个国家的军队中,直至1984年总共生产了4744辆 该型号坦克。由于现代化战争的技术提升,许多升级改造後的新型号仍能在21世纪的今天於许多国家的军队中被找到。.

新!!: 坦克和豹1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豹2型坦克

豹2(Leopard 2)是主要服役于德國聯邦國防軍的主戰坦克,共有A1-A7等多個型號。被公認为當今性能最優秀和均衡的主戰坦克之一。豹二在同世代的西方主戰坦克中擁有極為突出的外銷成績,這也使其至今仍不斷的推出修改型以滿足不同的需求。.

新!!: 坦克和豹2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豹2E主戰坦克

豹2E主戰坦克(西班牙語:Leopardo 2E)是德國豹2主戰坦克的一種衍生型,「E」代表西班牙語中的西班牙(España)。豹2E坦克為西班牙陸軍採用現代化軍備,並結合其要求設計而成,其計畫名為「裝甲計畫」(Programa Coraza)。豹2E坦克的改裝計畫始於1994年,由於蘭斯坦克計畫的取消,導致在1998年轉交了108輛豹2A4給西班牙陸軍,並於2003年12月開始生產本國的豹2E坦克。雖然因為2003年聖塔巴巴拉系統與通用动力合併,以及該公司在2006年至2007年間的許多問題導致生產延遲,但仍已有219輛豹2E坦克交付給西班牙陸軍。 豹2E坦克比M60巴頓坦克還要先進許多,取代其而成了西班牙機械化和裝甲部隊的主力。豹2E的研製共花了260萬小時,其中9,600在德國,並共花費了19億歐元,也使它成為全豹式坦克系列中生產最為昂貴的一種。豹2E約有60%於西班牙生產,並於塞维利亚的聖塔巴巴拉系統公司組裝車體。豹2E的砲塔與前斜側擁有比豹2A6還要厚重的裝甲,還採用西班牙所設計,類似於裝備在德國豹2坦克的指揮與火控系統。豹2E坦克預計將服役到2025年。.

新!!: 坦克和豹2E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豹式坦克

#重定向 豹式戰車.

新!!: 坦克和豹式坦克 · 查看更多 »

貧鈾裝甲

貧鈾裝甲是一種用鈾製造的裝甲,材料主要來自核廢料,成分大部分是鈾分離鈾235後剩下的鈾238,經過複雜工序與其他合金結合,成為密度極高的金屬,密度和硬度比鎢合金更高。 貧鈾裝甲最早由美國研發,美國發明穿透力強大的貧鈾穿甲彈後,便利用當時獨步全球的技術開發貧鈾裝甲,於1980年代末期用於M1A1坦克。採用貧鈾裝甲的M1A1坦克被稱為M1A1HA(heavy armor),防護力是使用普通複合裝甲的兩倍,令M1的防護力超越T-80U和豹二型A4。關於貧鈾裝甲的製造技術目前仍被美國視為高度機密。 貧鈾裝甲的缺點是工藝複雜,造價高,重量大,也因為加工困難,難以造成曲面,只能用於重點防禦,例如坦克的正面。另外雖然貧鈾是清除放射性鈾235的製品,但仍是有放射性物質殘留的疑慮。 Category:裝甲.

新!!: 坦克和貧鈾裝甲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坦克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越戰

#重定向 越南战争.

新!!: 坦克和越戰 · 查看更多 »

超重型坦克

超重型坦克(Super-Heavy Tank)是在軍備競賽中誕生、追求火力與防禦極限的產物,重量主要超過60吨以上為主,雖然一些超重型坦克被製造出來,但由於其往往不實用,而沒有正式量產。這類坦克大多數都缺乏機動性、策略流動性和機件可靠性。 二戰納粹德軍的領導人希特勒策劃以八號坦克鼠式上陣,而德軍設計過超越1,000噸的坦克計劃,包括了P-1000及P-1500,不過只是設計階段,直到戰爭結束前都沒有成功製造出來。.

新!!: 坦克和超重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黏著榴彈

黏著榴彈(High Explosive Squash Head, HESH)是一種主要由英國所使用的反坦克彈種,美國稱為塑性榴彈(High Explosive Plastic, HEP),中国称为碎甲弹,有的文章翻譯為爆震彈,它是由塑性炸藥與延遲引信所構成的一種坦克砲彈。當黏著榴彈碰撞目標後,塑性炸藥會因為衝擊而變形為圓盤狀附著在表面上,直到砲彈底部的延遲引信點燃引爆塑性炸藥。接著爆炸產生的震波會在撞擊的物體中傳遞,然後在內側產生向內碎裂的破片,達成殺傷內部人員、破壞裝備、點燃油料或彈藥的效果。.

新!!: 坦克和黏著榴彈 · 查看更多 »

軋壓均質裝甲

軋壓均質裝甲(英文:Rolled Homogeneous Armour;德文:gewalzte homogene Panzerung),縮寫成「RHA」,又簡稱為均質裝甲是為鋼板之理論基礎象徵,RHA做為一種基數,用於對照軍事裝甲車之效能。.

新!!: 坦克和軋壓均質裝甲 · 查看更多 »

鼬鼠 (装甲车)

(Wiesel)是德国开发的一款轻型空降装甲战斗车辆,更确切地说是一款轻装甲武器载车。其尺寸、樣式以及功能都与历史上的侦查超轻型坦克类似。“鼬鼠”曾多次參與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海外行动。.

新!!: 坦克和鼬鼠 (装甲车) · 查看更多 »

輕型戰車

輕型戰車(簡稱輕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是指車重在10至20噸和使用輕型火炮的戰車,當時的主要的輕型坦克舉例有.

新!!: 坦克和輕型戰車 · 查看更多 »

迫击炮

迫击炮(mortar)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後座力、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火炮。其名稱來源由於它可以「迫近射擊」。.

新!!: 坦克和迫击炮 · 查看更多 »

阿勒泰戰車

阿勒泰主力戰車(Altay)是土耳其的第三代主力戰車,目前處於研製階段,為「國產戰車生產計畫」(Milli Tank Üretimi Projesi,或縮寫為「MİTÜP」)的一部分,它以在土耳其獨立戰爭中指揮第5騎兵軍的土耳其陸軍將領法瑞丁·阿勒泰(Fahrettin Altay)命名。.

新!!: 坦克和阿勒泰戰車 · 查看更多 »

阿瓊主戰坦克

阿瓊主戰坦克簡稱阿瓊坦克。是印度研发的国产主战坦克,名称“阿琼”来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人物阿周那(Arjuna)。.

新!!: 坦克和阿瓊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坦克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锥形装药

锥形装药,又名聚能裝藥,是反装甲弹药中的一种常见技术。在距离装甲一定距离时,装药引爆,漏斗状金属壳体受挤压变形,并在高温高压作用下聚焦形成一条高速金属射流,使得壓力能集中於一點以穿透装甲。.

新!!: 坦克和锥形装药 · 查看更多 »

重型戰車

重型戰車,是戰車的類型之一,重量約在40噸~70噸左右,在相同的成本下提供比輕型戰車或中型戰車更強大的火力與裝甲。 重型戰車在設計上是用於突破防線、破壞障礙物、摧毀敵方裝甲車輛等任務。但是在實務上,用於防守的作用比進攻更為顯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由於穿甲彈的更發先進以及更精良的但體積更小的主炮誕生,使得即便是相對較小的中型戰車也能裝備足以摧毀重戰車的火力,卻有著較佳的機動性以及接近同等級的防護力,因此重型戰車漸漸的被淘汰,轉為被主力戰車所取代。.

新!!: 坦克和重型戰車 · 查看更多 »

自動裝彈機

自動裝彈機(Autoloader),是現代较大口径火炮的自動裝填裝置,以取代人力搬運裝填砲彈的體力負擔和時間耽誤,通常自動裝彈機本身可以儲存一定數量的砲彈,待打完後再以人力裝填。 之所以强调较大口径,是因为中小口径的炮弹重量轻、体积小,不必费事专门去设计一款装弹机,直接套用轻武器的弹夹条或弹链供弹原理即可。一般不把这种实现自动装填的部件列入自动装弹机的范畴。例如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使用的是预装若干枚炮弹的桥夹。.

新!!: 坦克和自動裝彈機 · 查看更多 »

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Self-propelled artillery),指使用車輛底盤自備動力,无需其他車輛牵引的火炮,大多有輕装甲保護,火炮一般为榴弹炮、迫击炮、加农炮、反坦克炮、火箭炮或高射炮等。有別於一般火炮需要利用其他車輛,獸力或者是人力移動。 除了自行火炮外還有一種自運火炮或稱短途自行牵引火炮,是在需要牽引的火炮加上小型汽油引擎的輔助動力裝置APU,除了能夠協助射擊時的操作,還可以做短距離的行動,但是這一種設計並未包含在自走炮的歸類當中,仍屬於牽引火砲如芬蘭155 GH 52 APU。.

新!!: 坦克和自行火炮 · 查看更多 »

酋長式坦克

#重定向 酋長式戰車.

新!!: 坦克和酋長式坦克 · 查看更多 »

酋長式戰車

酋長式戰車是英國一款主力戰車,1960年代研發生產。1956年,曾设计过MK7型百夫长坦克的里兰德公司制造了3辆称为FV4202的酋长式坦克样车。该样车与早期"百夫长"坦克有些相似,但仅5对负重轮,采用无防盾型炮塔,驾驶椅后倾,因而车体高度较矮。这种设计受到英国军方的重视,为以后研制"酋长"式坦克(FV4201)提供了经验,1958年英國陆军正式下达了设计"酋长"式主战坦克的任务书,本車装维克斯仪器公司的L20瞄准镜,与费朗蒂公司的520激光测距仪合为一体。改进了防地雷性能、加装了减振器、采用自动变速箱公司的TN12型自动传动装置。 酋長式戰車車內安裝了一具VBE No. 3電熱鍋提供熱水供戰車組員泡茶,根據慣例由裝填手來負責煮水泡茶的工作。.

新!!: 坦克和酋長式戰車 · 查看更多 »

英國Mk.I-V系列輕型坦克

英國Mk.I-V系列輕型坦克包括了Mk.I-V輕型坦克。 在戰間期,英國製造了一系列相似的輕型坦克。它們被用於訓練,並在1941年的東非戰爭期間和一些諸如南非的大英帝国的成員共同進行了少量的作戰。所有這些戰車的重量都在5長噸左右,并在平路上擁有30 mph(50 km/h)的最大速度,越野時則為20 mph (30 km/h)。 因為英國人並不指望他們的輕型坦克能對付除了輕型坦克以外的戰車,因此,它們僅僅安裝了維克斯.50或.303英寸機槍。懸掛採用霍姆斯斜彈簧式。引擎一般是亨利-梅朵6缸汽油機。除了Mk V,所有這些坦克都只有兩名乘員:車長(兼任駕駛員)和炮手。Mk.V則有三名成員:炮手,車長(要幫助操控機槍),駕駛員。.

新!!: 坦克和英國Mk.I-V系列輕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坦克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雪曼螢火蟲

#重定向 雪曼螢火蟲坦克.

新!!: 坦克和雪曼螢火蟲 · 查看更多 »

雷諾R35戰車

1935年輕型坦克R型(Char léger Modèle 1935 R),通稱雷諾R35,是一款法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採用的坦克。其設計目的是取代舊式的FT-17作為法國陸軍標準的步兵坦克。.

新!!: 坦克和雷諾R35戰車 · 查看更多 »

雷达

雷达(RADAR),是英文「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無線電偵測和定距)的縮寫及音譯。將電磁能量以定向方式發射至空間之中,藉由接收空間內存在物體所反射之電波,可以計算出該物體之方向,高度及速度,并且可以探测物体的形状。.

新!!: 坦克和雷达 · 查看更多 »

虎式重型坦克

#重定向 虎I戰車.

新!!: 坦克和虎式重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虎II坦克

六號戰車B型 (Panzerkampfwagen VI Ausf.B Tiger II,通稱「虎王坦克」或「虎II坦克」),是一款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研發的重型坦克。亦有資料將其簡稱爲「虎B」(Tiger B)Jentz and Doyle 1993, p. 16.

新!!: 坦克和虎II坦克 · 查看更多 »

陶瓷材料

陶瓷材料是经过成形、烧结制成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分为传统陶瓷材料和新型陶瓷材料。.

新!!: 坦克和陶瓷材料 · 查看更多 »

IS系列坦克

IS坦克是一种苏联於二战期間开始發展的坦克系列,它是以约瑟夫·斯大林(Iosif Stalin)的名字命名的。德国将它称为JS坦克,而俄文写作ИС坦克。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德国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冲击。.

新!!: 坦克和IS系列坦克 · 查看更多 »

Ju 87俯衝轟炸機

Ju 87俯衝轟炸機(Junkers Ju 87)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空軍投入使用的一種俯衝轟炸機,一般通稱「斯圖卡」(Stuka),取自俯衝轟炸機的德文寫法「Sturzkampfflugzeug」的縮寫,由容克斯公司研製。Ju 87俯衝轟炸機最容易辨認的特徵就是它那雙彎曲的鷗翼型機翼、固定式的起落架及其獨有低沉的尖嘯聲。它於二戰初期德國所發動的閃電戰中取得非常大的戰果,1940年後德國在非洲戰場及東部戰線大量投入這種轟炸機,尤其在東線戰場,更發揮出其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這種轟炸機不但給予地面目標大力的打擊,其獨有的發聲裝置所發出的尖嘯聲,亦為地面的士兵給予心理上的恫嚇,加強攻擊的效果。這種機型為德國空軍廣泛的使用,由1935年開始投入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新!!: 坦克和Ju 87俯衝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K1主戰坦克

K1主力戰車系列是大韓民國陸軍主力坦克,由現代汽車採用美國通用动力技術合作生產研發。.

新!!: 坦克和K1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K2主戰坦克

K2 黑豹(KNMBT, Korean New Main Battle Tank(韓國新主力戰車),或稱 XK2即eXperimental K2(實驗K2),차기전차 K2 '흑표')是大韓民國國軍新一代主战戰車。由國防科學研究所(ADD)使用外國和本國技術混合研發而成,耗資2億3千萬美金。從1995年開始研發,據信是K1主戰坦克量產後,就緊接開始研發。.

新!!: 坦克和K2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KV-1坦克

KV-1坦克 (Клим Ворошилов-1),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坦克KV系列第一型,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委員——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元帥命名。KV坦克系列以它們的厚重裝甲為名;德國进攻蘇聯時,KV坦克是少數同時能抵擋37和50毫米口徑反坦克砲的坦克。在德國的巴巴羅薩行動以前,蘇聯的22000輛坦克中約有500輛KV-1坦克服役。隨著KV-1坦克的成功,蘇聯相繼研發了它的改良版:KV-2、KV-85和諸多衍生型。.

新!!: 坦克和KV-1坦克 · 查看更多 »

KV-1S重型戰車

1943年的春天,在列強研製各種新型戰車的同時,蘇聯設計師還開發出了新一代的重型坦克,以取代日益老化的KV-1重型坦克。蘇聯初時嘗試開發這樣一種命名為KV-13的坦克,但是蘇聯設計師希望能夠開發更輕型和更高的速度的重型坦克。而KV-13於當時來說,無論装甲機動性也無法達至水平。其後蘇聯坦克設計人員將KV-1重型坦克改裝,並移植T-34中型坦克的技術到概念車之中,並把概念車重新命名為KV-1S。其中“S”字母的意思是“skorostnoy”或“速度”。.

新!!: 坦克和KV-1S重型戰車 · 查看更多 »

KV-2坦克

KV-2戰車 (Клим Ворошилов-2)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戰車KV系列的第二型,KV2屬自走炮坦克,搭載152公釐榴彈砲的它拥有恐怖的火力,其巨大車體被德軍稱為「巨人」(Gigant)。.

新!!: 坦克和KV-2坦克 · 查看更多 »

L3/33小戰車

卡羅·維洛斯 CV-33(Carro Veloce),后名L3/33,是義大利在二戰前及二戰中使用的小戰車。.

新!!: 坦克和L3/33小戰車 · 查看更多 »

L3/35輕型坦克

L3/35輕型坦克又名CV-35輕型坦克,是由意大利飛雅特出品的迷你坦克,所謂CV即是意大利文CARRO VELOCE的縮寫,意即輕型坦克,35指其推出年份為1935年,故CV-35意即輕型坦克1935年型,最初的CV-29為英國考登勞爾特輕型坦克的仿製型,1933年推出其改良型CV-33,火力為6.5毫米口徑機槍,意大利軍方立即下了1,500輛訂單,之後CV-33作了多項改良,這些改良統稱為L3,到了1935年推出CV-35,把火力提昇至8毫米口徑機槍。 L3/35輕型坦克為無炮塔設計,瞄準時需要整車轉向目標開火,意大利軍方採用此車的用意是用L3/35這種輕快的迷你坦克打開敵防線的缺口,然後投入步兵把防線攻破,這是1920年代至30年代流行於歐美各國的迷你坦克使用構想,但L3/35祇有兩挺機槍,火力薄弱又不能對付敵裝甲車輛,再加上裝甲薄弱而動力系統又故障多多,故L3/35的實戰效果有限。.

新!!: 坦克和L3/35輕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Leichttraktor

Leichttraktor(VK-31)是德國的實驗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軍事發展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但德國還是秘密地以“拖拉機”的名義建造裝甲車輛和火砲。 拉帕洛條約於1922年被簽署後,德國能夠送軍士到俄國受訓,在高度保密下,德國在蘇聯測試坦克。在1926年至1933年間所使用的Leichttraktor稱為Panzertruppenschule Kama,位於蘇聯喀山附近。該位置是蘇聯紅軍和德國國防軍的聯合試驗場,也是坦克訓練場。 它的代號Kama是從兩個詞:Kazan和Malbrandt來的,這是因為其被分配測試的位置在Kazan和Oberstleutenant Malbrandt一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它被用來作為訓練坦克。 Category:德國坦克.

新!!: 坦克和Leichttraktor · 查看更多 »

LT-35戰車

LT-35或LT vz.

新!!: 坦克和LT-35戰車 · 查看更多 »

LT-38戰車

LT-38是捷克斯洛伐克斯柯达廠製造的LTvz-38輕型戰車,德軍編號Sd.Kfz140 Pz.38(t),由著名的斯科達(Skoda)兵工廠所製造,於1938年末起服役於捷軍,1939年3月德國併吞捷克之後,鑑於此車設計優良,遂以Pz.38(t)的名號繼續使用,一直到大戰後期都還能看到此車的變種繼續為德國在各地奮戰。.

新!!: 坦克和LT-38戰車 · 查看更多 »

M-551謝里登輕型坦克

#重定向 M551謝里登輕型坦克.

新!!: 坦克和M-551謝里登輕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M-84AS主戰坦克

M-84AS主戰坦克是塞爾維亞研製的主戰坦克。它改良自M-84,也稱M-2001或M-84AB1。 M-84AS加強了火控系統和夜戰能力,外型與T-90多有類似可以推斷使用了俄國技術,但是重量上比較輕又換裝了較大發動機所以速度比T-90快,還裝有主動防禦系統和核生化防護裝備,目前有232輛M-84預計升級為M-84AS,2010年開始列裝,科威特與阿拉伯國家對此戰車也深表興趣,因為該車幾乎公認為T-90的一種變形版,卻又不必向俄國購得,對許多多方考量政經關係卻又慣用俄式武器的國家為一種另類選擇。.

新!!: 坦克和M-84AS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M-95墮落者主力戰車

M-95「墮落者」主力戰車(M-95 Degman)是目前克羅埃西亞正研製中的主力戰車,由該國位於斯拉沃尼亞布羅德的杜洛·達克維奇特殊車輛製造廠(Đuro Đaković specijalna vozila d.d.)負責該工程。該戰車還有著「RH-ALAN 墮落者」的稱呼。杜洛·達克維奇工廠曾獲得許可,生產了南斯拉夫時期使用的M-84主力戰車(蘇聯T-72改良版),而墮落者戰車即是M-84的升級發展型號。 墮落者與M-84最大的差別在於其複合裝甲與間隙裝甲再加上爆炸反應裝甲的應用,提供車體前方與側裙足以抵擋高爆反坦克彈的額外防護能力。彈藥也採取了分離式儲存,給予戰車遭到後部攻擊時,砲塔後部又多一道安全措施保護乘員。此外還有由鍊網組成的柵欄裝甲,阻擋火箭推進榴彈攻擊戰車較脆弱的後部。杜洛·達克維奇開發的熱像儀裝置也增強了其夜戰能力,另外還選用了1200匹馬力的引擎,令墮落者有約27匹/噸的推重比。另外在火控系統、通信設備與履帶等方面都有小幅改良。墮落者的自動裝彈機也較M84快約15%,一分鐘可達裝載9發,而後者僅有8發。 墮落者戰車尚未投入量產,然而克羅埃西亞政府已正式下訂兩輛原型車,分別為M-95和M-84D(用作出口)各一輛的樣車。杜洛·達克維奇公司為了科威特和其他潛在買家,將生產出口用的M-84D(為M-84A4進行主要升級後的版本)。科威特陸軍已表示了它對將149輛經過現代化後升級為M-84D標準型的M-84舊車的興趣,且也打算採購額外66輛M-84D的新車。而性能更佳的M-95戰車則將由克國政府下單。.

新!!: 坦克和M-95墮落者主力戰車 · 查看更多 »

M11/39坦克

M11/39坦克是義大利王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使用的一種中型坦克。儘管義大利軍將其以中型坦克的名義進行研製,但以該坦克的噸位與火力和同時期其他國家相比,較接近輕型坦克的級別。該坦克的命名方式為「M」是指「Medio」,即義大利語的中型坦克之意,而「11」是指該車的車重—11公噸,「39」則是採用年份—1939年。.

新!!: 坦克和M11/39坦克 · 查看更多 »

M13/40坦克

M13/40坦克是義大利王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使用的一種中型坦克(「M」是指「Medio」,即義大利語的中型坦克之意,而「13」是指該車預計的車重—13公噸,「40」則是第一次的生產年份—1940年),用來取代二戰初期義大利陸軍裡的L3、L6/40和M11/39坦克。該車受英國維克斯六噸坦克的影響很多,並以早期M11/39坦克的改良底盤為基礎設計。事實上,M11/39坦克的生產工作還被縮短,以進行M13/40坦克的量產。儘管是以中型坦克的理念來設計,M13/40在裝甲與火力的標準較接近輕型坦克。M13/40坦克也是義大利軍使用最廣泛的坦克。.

新!!: 坦克和M13/40坦克 · 查看更多 »

M14/41坦克

M14/41戰車是義大利於1941年開始使用的一款4人座戰車。雖然義大利軍方將其劃為中型戰車,但與其他同期坦克強國—蘇聯的T-34戰車(31噸以上)、德國的四號戰車(25噸)、美國的M3戰車(近30噸)相比,該戰車僅14噸的車重只維持在輕型戰車的級別。義大利官方將M14/41的名字取自:「M」是指「Medio」,即義大利語的中型戰車之意,而「14」是指該車車重—14公噸,「41」則是被批准量產的年份—1941年。.

新!!: 坦克和M14/41坦克 · 查看更多 »

M1艾布蘭

#重定向 M1艾布蘭主力戰車.

新!!: 坦克和M1艾布蘭 · 查看更多 »

M26潘興坦克

M26潘興坦克(M26 Pershing),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時期的中型坦克,它延续了M3李和M4雪曼用美国名将命名的传统,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名將約翰·潘興为名。潘兴是T20系列戰車的最终发展型,本计划取代M4雪曼,却为漫长的开发和部署所累,仅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极为有限的战斗。由于其均衡的火力、装甲和机动性,历史学家将其列为二战第二优秀的坦克,仅次于豹式戰車。从M26潘兴发展出了包括M46、M47、M48和M60在内的巴顿系列坦克,共同构成美国陆军装甲兵中坚力量长达50年。.

新!!: 坦克和M26潘興坦克 · 查看更多 »

M2布雷德利

M2布雷德利裝步戰車(M2 Bradley IFV)是美國的裝步戰車,以美國陸軍五星上將奧馬爾·布雷德利為名,由製造,即是前。.

新!!: 坦克和M2布雷德利 · 查看更多 »

M2輕型戰車

M2輕型戰車(英語:M2 Light Tank)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所使用的一款輕戰車,並在二戰中被有限度地使用。該戰車最常見的型號為M2A4,它裝備了一門37公釐的M5戰車砲,一挺M2白朗寧重機槍,以及5挺白朗寧M1919中型機槍。 M2輕型戰車是由羅克艾蘭兵工廠所生產的原型車T2戰車發展而來,它使用了維克斯形式的片彈簧懸吊系統(Leaf Spring)。這種懸吊系統在1935年生產的T2E1被更為優越的豎錐形彈簧懸吊系統(Vertical Volute Spring Suspension System)所取代,並在做了些微改良後,在1936年以M2A1的型號生產了10輛原型車。戰前的主要型號M2A2共生產了239輛,並在戰間期中成為美軍步兵單位的主要戰車。然而西班牙內戰的結果顯示了僅裝備機槍的戰車,其火力是相當不足的。這使得後來的型號M2A4裝備了一門37毫米的主炮作為主要武裝,該型號共製造了375輛,最後的十輛遲至1942年四月才建造完成。 M2輕型戰車唯一參與過的實戰是在1942年於太平洋戰爭期間被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戰車營所使用。然而,一般相信M2A4也曾在緬甸及印度被英國第7驃騎兵團及第2皇家戰車團用以參與對抗大日本帝國陸軍第14戰車團的作戰中。M2A4衍生出了M3輕型戰車,M2中型坦克以及M4火砲牽引機。M3斯圖亞特輕戰車在整場戰爭中都被廣泛地使用,而M2中型坦克即便是個失敗的設計,卻衍生出了M3李戰車以及更優秀的M4雪曼戰車系列。.

新!!: 坦克和M2輕型戰車 · 查看更多 »

M3/M5斯圖亞特坦克

司徒輕戰車(Stuart tank;M3/M5輕戰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製造數量最多的輕戰車。歐洲戰場上所使用的英軍以美國南北戰爭名將司徒雷登為M3和M5戰車命名。在英國,它同時擁有「甜心」(Honey)的非官方暱稱。美國陸軍則僅以「M3輕戰車」和「M5輕戰車」作為官方名稱。 司徒戰車是美國以及其盟國在二戰使用最廣泛的輕戰車,從歐洲、北非到菲律賓,甚至是東南亞叢林以及島嶼上皆有斯圖亞特的蹤跡。並在租借法案的推廣下陸續提供給蘇聯、中華民國、法國、南斯拉夫、葡萄牙及若干中南美國家使用,其中有部分甚至持續使用至1996年。 1949年在國共內戰的金門戰役中,國軍擊敗共軍的關鍵「金門之熊」部隊,便是由21輛M5A1戰車組成的一個戰車營(缺二連)。.

新!!: 坦克和M3/M5斯圖亞特坦克 · 查看更多 »

M3李戰車

M3中戰車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一款戰車。在英國服役時,原裝採用帶車長指揮圓頂砲塔的M3戰車,被英軍稱作「李將軍式」(簡稱李式,M3 Lee),源自南軍將軍—羅伯特·李。英軍早期採購的是拆除指揮圓頂并採用新炮塔的「格蘭特將軍式」(簡稱格蘭特式,M3 Grant),源自北軍中的著名將領—尤利塞斯·S·格兰特。注意美軍只稱其為M3中戰車,沒有使用“李”或“格蘭特”的稱號。.

新!!: 坦克和M3李戰車 · 查看更多 »

M46巴頓坦克

M46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第一種研製的中型坦克,也是第一代巴頓系列的坦克,设计用来取代M26潘兴和M4谢尔曼。.

新!!: 坦克和M46巴頓坦克 · 查看更多 »

M47巴頓坦克

M47巴頓戰車是美國研發的主力戰車,後續經過改良演化為M48巴頓戰車。M47是美國陸軍第二款命名為巴頓的戰車,它是根據M46在韓戰當中的實戰而得出的改良型。.

新!!: 坦克和M47巴頓坦克 · 查看更多 »

M48巴頓

#重定向 M48巴頓坦克.

新!!: 坦克和M48巴頓 · 查看更多 »

M551謝里登輕型坦克

M551謝里登輕型戰車是美國的輕型戰車,專門作為空降部隊使用的空降戰車,由通用汽車研發。.

新!!: 坦克和M551謝里登輕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M60巴頓

#重定向 M60巴頓戰車.

新!!: 坦克和M60巴頓 · 查看更多 »

M60巴顿

#重定向 M60巴頓戰車.

新!!: 坦克和M60巴顿 · 查看更多 »

M7

M7可能指:.

新!!: 坦克和M7 · 查看更多 »

M8-AGS

联合防务公司M8装甲火炮系统是一种轻型坦克,原本用于取代美军第82空降师的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还有望取代第二装甲骑兵团安装陶式导弹的悍马汽车。M8项目最终被取消,它原本在第二装甲骑兵团的作用被史崔克裝甲車取代。.

新!!: 坦克和M8-AGS · 查看更多 »

Mark I 坦克

Mark I 坦克由英國研製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於英國軍隊服役,是世界上第一種正式參與戰爭的坦克。 Mark I 坦克在1916年8月開始服役,並於1916年9月15日首次應用在索姆河戰役上。它的主要作用是破壞戰場上的鐵絲網、越過戰壕、亦能抵禦小型武器的射擊。.

新!!: 坦克和Mark I 坦克 · 查看更多 »

MBT-2000式主战坦克

#重定向 MBT-2000主战坦克.

新!!: 坦克和MBT-2000式主战坦克 · 查看更多 »

MBT-70主力戰車

MBT-70主力戰車(德語:Kampfpanzer 70, KPz 70)是1960年代德國(西德)和美國的聯合開發計畫,旨在研製一款擁有尖端科技的主力戰車。該款戰車採用了當時最新的液氣式懸吊系統,並擁有一個足夠容納所有乘組員的大型炮塔。MBT-70的主要武裝為一門152毫米XM150戰車炮,能夠使用普通炮彈,也能夠發射MGM-51棍杖飛彈。 (in German).

新!!: 坦克和MBT-70主力戰車 · 查看更多 »

Mk.II巡航坦克

Mk.II巡航坦克(A10)是一款英國二戰巡航坦克。一共生產了75輛。瓦倫丁坦克即是以其為基礎設計的。它曾經參與了法國戰役和希臘戰役。.

新!!: 坦克和Mk.II巡航坦克 · 查看更多 »

Mk.III中型坦克

Mk.III中型坦克(Medium Mk.III)是一款英國於戰間期研發的中型坦克。這款坦克最終因爲成本超出了1930年代英國的承受能力而未能入役。在這款坦克被放棄後,英國把注意力轉向了更輕的Mk.IV中型坦克。Mk.IV中型坦克後來發展成了一型巡航坦克。.

新!!: 坦克和Mk.III中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P-40坦克

P-40坦克(又名P-26)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義大利所研製的一款坦克,裝備口徑75公釐的主砲和8公釐的布瑞達機槍,另外還有專用防空機槍可裝備。義大利官方將其稱作「Carro Armato P 26/40」,「Carro Armato」意為裝甲坦克,P指的是義大利語的「重(Pesante)」,26和40則分別為「重量(噸)」和設計通過的「年份(1940年)」。該坦克設計於1940年,義大利僅生產了少量P-40,之後因為義大利與盟軍停戰後被德軍佔領,該坦克改由其生產使用。P-40是義大利在二戰中最為重型的坦克,儘管意軍將其歸類為重坦克,但按英德蘇等國家的噸位標準,僅到中型坦克的級別走進博物館—坦克與裝甲戰車,第295頁。.

新!!: 坦克和P-40坦克 · 查看更多 »

PT-76

#重定向 PT-76兩棲坦克.

新!!: 坦克和PT-76 · 查看更多 »

PT-91

#重定向 PT-91主战坦克.

新!!: 坦克和PT-91 · 查看更多 »

Pz61主戰坦克

Pz61主戰坦克是瑞士自行研發的主戰坦克,由於瑞士以往無研發坦克,故要借鏡外國的設計,例如曾為此而向法國購買200輛AMX-13輕型坦克,原本此坦克採用英製83.4毫米口徑火炮並稱為Pz58,但之後改為L7線膛炮並改稱Pz61,Pz61於1961年3月由瑞士軍方下訂單,1965年1月至1966年12月交貨,由瑞士聯邦製造廠(Federal Construction Works)生產,總共150輛 改良型即Pz68主戰坦克。.

新!!: 坦克和Pz61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Pz68主戰坦克

Pz68主戰坦克是瑞士把Pz61主戰坦克進一步發展的改良型,包括.

新!!: 坦克和Pz68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S-35戰車

索瑪S-35戰車(Char Somua S-35)是法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一種骑兵坦克,一度被評價為「1930年代最佳的中型戰車」。S-35戰車於1936年至1940年生產,並裝備於裝甲騎兵師。以當時的重量標準來說,S-35戰車是同級戰車中機動性算相當高的,武器與裝備亦優於法軍和外國其他同級的戰車,如德國的三號戰車。S-35戰車有著良好的傾斜裝甲和鑄造砲塔,但這也是得它生產成本與維護不易。在1940年5月的法國戰役中,S-35戰車證明了它的戰術優勢,但在戰略上卻被錯誤地佈署使用。在1940年6月法國戰敗後,約有430限量生產和繳獲的S-35戰車被軸心軍使用。它有一種衍生型—S-40戰車,有改良的懸吊裝置、採用焊接砲塔的裝甲和降低了生產成本,並在1940年7月取代了原型,開始生產。.

新!!: 坦克和S-35戰車 · 查看更多 »

SAu-40

#重定向SAu 40式自走炮.

新!!: 坦克和SAu-40 · 查看更多 »

T-14

#重定向 T-14阿玛塔主战坦克.

新!!: 坦克和T-14 · 查看更多 »

T-26坦克

T-26坦克是蘇聯紅軍自1930年代開始所使用的一型輕型步兵戰車。它廣泛的被使用於1930年代的多次衝突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直到1960年代自芬蘭退役為止。.

新!!: 坦克和T-26坦克 · 查看更多 »

T-34坦克

T-34坦克是一款蘇聯於二戰前研發的中型坦克。早期T-34坦克出現時納粹幾乎沒有能夠有效對付這種坦克的武器,而它的76毫米火炮卻能夠輕鬆地擊穿德軍的所有坦克。它的出現一度對納粹德國造成很強衝擊(T-34的衝擊),迫使納粹德國加快豹式坦克的研發。隨着德軍對已有的坦克升級改造,加上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等新型坦克投入戰場,T-34的優勢逐漸喪失。爲了應對已發生變化的戰場環境,蘇聯將T-34/76坦克進行了火力升級,爲其裝上了一門85毫米火炮,這種新型的T-34坦克稱爲T-34/85坦克。T-34/85坦克在二戰中是盟軍最強大的坦克之一。截至二戰結束時,光是T-34/76和T-34/85坦克的總產量就已超過40,000輛,毫無疑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產量最大的坦克,二戰後也僅有T-54/55坦克的產量超越了T-34坦克。T-34坦克擁有爲數眾多的衍生型號,如SU-85、SU-100驅逐戰車,以及SU-122突擊炮等。 二戰後,蘇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停止T-34坦克的生產,還將T-34坦克的部分生產線轉移到了自己的衛星國中。北朝鮮、中華人民共和國、北越、埃及等多個國家都曾接收過蘇聯的T-34坦克,其中部分國家還對T-34坦克進行過改造。T-34坦克活躍於冷戰前期的歷次軍事衝突中。六日戰爭後,T-34坦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是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時至今日都仍在使用T-34坦克。雖然T-34坦克存在乘員舒適性差、製造工藝粗糙等缺陷,但這並不影響許多將領及學者對T-34坦克作出極高的評價。T-34坦克對後世的坦克設計有着深遠而持久的影響。蘇聯於冷戰期間研發的一系列主戰坦克都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T-34坦克的部分設計思路。.

新!!: 坦克和T-34坦克 · 查看更多 »

T-35重型坦克

T-35重型戰車是蘇聯在二次世界大戰前設計,在蘇德戰爭初期使用的多砲塔重型戰車。它是世界上唯一有量產的5砲塔重型戰車。然而該戰車的機動力不足和低妥善率在實戰中被充分暴露出來。大部份的T-35戰車都在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初期被擊毀或者俘獲,然而大部分的損失並非是被德軍擊毀,而是因為機械故障或乘員破壞拋棄。雖然從外觀上看來T-35的體型巨大,但內部極為狹窄且多隔間。 每一台T-35戰車都有做一些小小的改變,因此,每台T-35戰車都是獨一無二的。.

新!!: 坦克和T-35重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T-44

#重定向 T-44坦克.

新!!: 坦克和T-44 · 查看更多 »

T-45

#重定向 T-45蒼鷹教練機.

新!!: 坦克和T-45 · 查看更多 »

T-54/55系列主战坦克

T-54/55型坦克是由原苏联设计的中型坦克。其原型于二战结束前的1945年3月问世,量产则开始于1947年。其后,T-54/55型坦克迅速成为苏联及华约国家的装甲主力,并被输出到众多国家(主要是社会主义各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因而,T-54/55型坦克参加了20世纪后半叶的几乎所有武装冲突。T-54/55系列坦克可說是有史以来产量最大的坦克,其总数据估计高达86,000-100,000辆。 在苏联,T-54/55型的主力地位很快被后继的T-62和T-72所代替,但在其他很多国家,T-54/55系列被沿用多年。直到今天,仍有50多个国家在使用T-54/55及其种类繁杂的改型。 T-54/55系列坦克主要在中东战争中与西方坦克交手,这一型号的装备促成了美国第一种主战坦克——M60的诞生Halberstadt, Hans Inside the Great Tanks The Crowood Press Ltd.

新!!: 坦克和T-54/55系列主战坦克 · 查看更多 »

T-60坦克

T-60輕型坦克是蘇聯於1941年至1942年期間生產的輕型坦克。共有超過6,292輛T-60被生產了出來。該坦克原本為設計用來取代老舊的T-38兩棲偵查坦克。T-60的基礎設計工作僅花了15天的時間就完成。.

新!!: 坦克和T-60坦克 · 查看更多 »

T-62主战坦克

T-62是前苏联研制的主战坦克,是在T-55型主战坦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115毫米滑膛炮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滑膛坦克炮。.

新!!: 坦克和T-62主战坦克 · 查看更多 »

T-64主战坦克

T-64主战坦克是苏联在1960年代研发的主战坦克,是苏联标准下第一款第三代的(苏联标准是T-62为第二代,M1、挑战者和豹2和T-80为第四代)主战坦克 ,仅在苏联及解体后的多个独联体国家中服役,並只装备在一些前线军区部队裡。尽管T-64不像T-72主战坦克那样被多个国家装备和发展,但却是苏联(包括解体后分离出来的俄罗斯、乌克兰)日后的现代化坦克(如T-80、T-84)的基础。.

新!!: 坦克和T-64主战坦克 · 查看更多 »

T-72主戰坦克

T-72主戰坦克是蘇聯在1967年開始研製的主戰坦克,於1977年11月蘇聯紀念十月革命60周年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公諸於世。T-72可說是蘇聯追求於歐洲進行大規模縱深作戰的產物,以大量性能適中且低成本的主戰坦克集群進行突擊,在冷戰後期取代T-55成為蘇聯裝甲部隊的主力。除了大量服役於紅軍之外,也大量外銷和授權華沙公約盟國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及南亞的印度生產,總產量達2萬輛,T-72同時是多個國家自製坦克的基礎,南斯拉夫的M-84、伊拉克的巴比倫之獅及羅馬尼亞的TR-125,都是仿製自T-72,中國的85-IIM坦克的設計同樣受到T-72的影響。雖然第一輛T-72早於1973年出廠,但由於性能可靠及價格低廉,目前在俄羅斯仍有生產改良版作為自用及出口。.

新!!: 坦克和T-72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T-80主戰坦克

T-80是苏联研制的主战坦克,由T-64发展而来,自1976年服役至今,外号“飞行坦克”(俄语:"Летающий Танк")。这是历史上第一款量产的全燃气涡轮动力主战坦克早在1971年,瑞典的S型坦克已经使用燃气轮机了,但S型坦克的燃气轮机仅用于加速,平时的动力由柴油发动机提供。。由于T-80的研发生产单位分布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因此苏联解体后两国独立继续发展T-80系列,并衍生出T-80U(俄罗斯)、T-84(乌克兰)等新型号。除了俄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国家,塞浦路斯、巴基斯坦、韩国Kolekcja Czołgi Świata, Issue 8, p 13、也有T-80及各种衍生型号服役。.

新!!: 坦克和T-80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T-84主戰坦克

T-84主戰坦克是烏克蘭在蘇聯解體後,根據T-80UD主力戰車研發的改良型,由卡爾可夫-莫洛佐夫機械製造設計局(Karkiv-Morozov Machine Building Design Bureau, KMDB)設計製造。.

新!!: 坦克和T-84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T-90主戰坦克

T-90主戰坦克是俄羅斯研製的主戰坦克。它改良自T-72,但採用T-80U的火控系統。.

新!!: 坦克和T-90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T29重型坦克

T29重型坦克與T34重型坦克是一个开始于1944年3月;用于对抗德军新型重型坦克的美国重型坦克計畫。當時45吨重的M26潘興坦克,被认为不足以抗衡德军几乎重达70吨的虎II坦克。T29并没有來得及投入二战欧洲战场,但是它的開發提供了战后工程师们實驗兵工程理论和测试車體零部件的机会。.

新!!: 坦克和T29重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VT-4主战坦克

VT-4又名为MBT-3000主战坦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00年代末至2010年代研制的由中国北方工业 (NORINCO) 推出供外贸出口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是MBT-2000主战坦克(VT-1)基础上换中国产动力舱的升级改型,从渊源上是基于90-II式坦克一系列衍生型最新型号之一。.

新!!: 坦克和VT-4主战坦克 · 查看更多 »

ZTZ-99式主战坦克

#重定向 ZTZ-99主战坦克.

新!!: 坦克和ZTZ-99式主战坦克 · 查看更多 »

柴油引擎

柴油引擎(Diesel Engine)又名壓燃式發動機,是內燃機的一種。其主要特徵為使用壓縮產生高壓及高溫點燃氣化燃料,而毋須另外提供點火。柴油引擎使用的原理稱為狄塞爾循環,為德國工程師鲁道夫·狄塞爾在1892年所發明。目前大部份的柴油引擎使用的燃料為柴油,但狄塞爾的發明原意是可以使用不同種類的燃料。事實上,他在1900年的世界博覽會上展示他的發明時,使用的燃料是花生油。.

新!!: 坦克和柴油引擎 · 查看更多 »

核武器

--,也叫--或原子武器,簡稱核武,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電磁脈衝、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来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核分裂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弹)和核融合武器(亦稱為氫彈,分为两級及三級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弹)。 除此以外,核武器還可以根據用途而細分為戰略核武器及戰術核武器,前者是一般意義上的核武器範疇,為大當量的核武器和遠射程,後者則屬於小當量和近射程。其中,後者可用於戰爭前線。戰術核武器的概念以及發展相對戰略核武器為遲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多年才逐步形成的,而戰術核武器需要對核能技術的要求亦較高以及複雜,其前提是要擁有戰略核武器。 有紀錄的核武器的研發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由納粹德國率先提出方案,美國方面的計畫則晚了數個月。但由於當時錯誤的實驗方向與發展,令希特勒認為開發核武器的費用將會過於龐大,加上原先德國有興趣的是核子反應所能提供的能源而並非核武,因此放棄開發核武器。 當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大量的德國科學家分散至各國持續研究,進一步幫助了西方國家與蘇聯在核能方面的技術發展。.

新!!: 坦克和核武器 · 查看更多 »

格羅斯拖拉機

格羅斯拖拉機(Grosstraktor,意爲大型拖拉機)是六輛分別由(每個廠家各生產了2輛)萊茵金屬、克虜伯、戴姆勒 - 奔馳生產的原型車的名字。這些原型車是爲魏瑪共和國製造的。因爲凡爾賽條約不允許德國擁有坦克,所以格羅斯拖拉機是被祕密製造的,其測試也是在蘇聯進行。在納粹黨上臺後,這些坦克不是被用於訓練就是改成了紀念碑。.

新!!: 坦克和格羅斯拖拉機 · 查看更多 »

梅卡瓦主战坦克

梅卡瓦主戰坦克(英語:Merkava,希伯來語:,中文又譯作馳車式,意譯為古代的馬戰車)是以色列國防軍目前的主戰坦克之一。 1970年8月以色列當時的財政部長主持召開了由國防部長、國防軍總司令、國防軍總參謀長以及國防部、財政部的其他相關人士共同參加的會議,決定以色列自主研製國內第一種主戰坦克-「梅卡瓦」。.

新!!: 坦克和梅卡瓦主战坦克 · 查看更多 »

步兵

步兵,文意上指徒步行軍作戰的士兵。在冷兵器時代區別於車兵、騎兵等。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近現代的普通步兵也需要依靠馬匹、自行車、卡車、火車、裝甲運兵車、直升機、橡皮艇等手段機動至戰場,除了落後與偏遠的地區,很少見到單純的徒步作戰了。 廣義來講,以單個士兵身體作為武器平臺進行作戰的部隊,統稱為步兵。狹義來講步兵是進行正規攻防的兵種,而特種作戰的部隊如: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特戰(傘兵)等都不應屬於狹義的步兵部隊。.

新!!: 坦克和步兵 · 查看更多 »

步兵戰鬥車

#重定向 步兵战车.

新!!: 坦克和步兵戰鬥車 · 查看更多 »

步兵战车

裝步戰車(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IFV,或譯作步兵戰鬥車)也称机械化步兵战车(MIFV),简称步战车。是一种能搭载步兵,并能伴随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装甲运输车辆。在很多时候,步战车对于步兵的支援甚至比主战坦克所能提供的还要多。 步战车和裝甲運兵車作用相近,都是運送大约一个小队的步兵(人数大约在5-10人之间),步兵戰鬥車與裝甲運兵車不同的地方在於,步兵戰鬥車的防護力較好,火力較大,能夠讓步兵乘車作戰,本身也能夠伴隨下車作戰的步兵,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裝甲運兵車則更接近於有裝甲的運輸車輛。仅具备基本的自卫火力。 步战车通常装备有20-40mm口径的机关炮,7.62mm口径的机枪,反坦克导弹和/或面对空导弹。步战车通常是履帶式的,不过部分輪式車辆也属于这个范畴,大多可在水上行駛,經過準備之後也可以渡過深度較大的河流。步战车的装甲防御能力一般没有主战坦克的水平。但由于大多装备有反坦克导弹,如北约的陶氏和前苏联的炮射導彈 9M117 堡垒,均能对主战坦克产生致命的威胁。 世界上第一種裝步戰車是前西德於1958年開發的Schützenpanzer Lang HS.30(Schützenpanzer12-3),德國基於二次世界大戰閃電戰理論指導,將裝甲擲彈兵與摩托化步兵配合諸如SdKfz 251半履帶車的一種作戰方式,它推翻了美國為主的作戰理論,認為一輛裝甲運兵車應該作為一個「battle taxi」,而不是作為一個突擊車。這個設計和作戰概念領先其他國家許多,也是後來其他國家紛紛倣傚的對象。時至今日,裝步戰車已經是各國伴隨坦克作戰的主要步兵作战车種,21世紀後各國以輪式步兵戰車作為新潮流,輪式車輛適應道路速度和橋梁的載重都高於履帶車輛,也較能配合現代資訊化戰場的快速機動打擊思想,但輪式車輛缺點在於防護力可能較低,對野外地型越野較差。.

新!!: 坦克和步兵战车 · 查看更多 »

沙漠

沙漠,亦作砂漠,全称沙质荒漠(Erg),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为水很少,一般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和别的区域相比,沙漠中生命并不多,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沙漠中藏着很多动植物,尤其是晚上才出来的动物。沙漠的地勢凹凹凸凸,氣侯較炎熱,雨量稀少。.

新!!: 坦克和沙漠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坦克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滑膛槍炮

滑膛槍砲(Smoothbore)是一種身管内壁沒有膛線的火器。人類最早期發明的火砲都是滑膛前装砲,也就是不具有膛線、並需從炮口方向進行火藥與砲彈裝填的火砲設計。由於早期的滑膛炮炮弹与炮膛間密合不平整,火药燃气易外洩,除火药推力减小造成射程近與殺傷力減弱外,射擊精準度也不佳,因此逐漸被之後發明的线膛炮所取代。但到了近代由於機械製造的工藝進步解決了精準度不足的問題,滑膛砲反而因為砲彈不會因自旋導致能量的損失,與發射時砲管損耗較小而重新獲得重視,而成為迫擊砲和無後座力炮的主要使用設計。.

新!!: 坦克和滑膛槍炮 · 查看更多 »

潛望鏡

潛望鏡(Periscope),是一種利用光線反射原理所製作的光學儀器,最常被用在潛水艇用以在水下觀察水面上的動靜。曾在塹壕戰中被用來從壕溝觀察敵軍動態。 潛望鏡物料:盒、镜片、量角器 File:Attack periscope.png|thumb|Submarine monocular attack periscope.

新!!: 坦克和潛望鏡 · 查看更多 »

激光测距仪

光测距仪(Laser rangefinder)是一种利用激光束测定距离的仪器。 其基本原理是,向待测距的物体发射激光脉冲并开始计时,接收到反射光时停止计时。这段时间即可以转换为激光器与目标之间的距离。 激光测距仪也可以发射多次激光脉冲,通过多普勒效应来确定物体是在远离还是在接近光源。 由于光速太快,这种仪器在测量近距离时并不准确。在需要小于毫米级别的高精度测距时,三角测量法更为适宜。.

新!!: 坦克和激光测距仪 · 查看更多 »

机枪

機槍或稱機關槍、機關銃(Machine gun),指全自動,可快速連續發射的槍械,可能是固定式的,也可能是活動式的,其子彈會由彈鏈或是彈匣連續填充,並且發射,每分鐘約有300至1800發子彈。 機槍通常分為輕機槍、中型機槍、通用機槍、重機槍等幾種。自動火器除了機槍外,還有冲锋枪、突击步枪、戰鬥步槍、自動霰彈槍、全自動手槍等,口徑20毫米以上的叫「機炮」(autocannons)。 機槍為了滿足連續射擊的穩定需要,通常備有兩腳架及可安裝在三腳架或固定槍座上,主要發射步槍或更大口徑(12.7mm/14.5mm)的子彈,能快速連續射擊,以掃射為主要攻擊方式,透過綿密火網壓制對方火力點或掩護己方進攻。除了攻擊有生目標之外,也可以射擊其他無裝甲防護或薄裝甲防護的目標。輕機槍的重量較輕,可以手持射搫,不過若以臥式的姿勢射擊,效果會比較好。機槍和自動槍隻的差異主要在口徑(機炮的口徑在20mm以上),另一個差異是所發射的是傳統的子彈、炮彈、散彈槍的彈藥、或是爆炸彈等。像發射霰彈的全自動槍隻會稱為的自動霰彈槍,發射大口徑彈藥的則會稱為機炮或是自動榴弹发射器(榴弹機槍)。冲锋枪則是手持式的自動武器,發射一般手槍口徑的子彈。機槍和冲锋枪、機炮不同,機槍像步槍一樣,有很高的槍管/口徑比(表示其槍管很長,子彈口徑小)。機槍在本質上就是一把全自動的步槍,而機槍和戰鬥步槍的不同點在於是否有可快速拆卸的槍管、重型槍管或是其他的冷卻系統。戰鬥步槍及突击步枪可以進行全自動的射擊,因為不是為了全自動射擊而設計,會有槍管過熱的問題。大部份的機槍也使用彈鏈及開放式槍機架構,和步槍的設計不同。 在一般的法律和口語中,機槍泛指可連發槍械。在中,只要一次扣動扳機時可以發射一次以上的就算是機槍、和口徑無關。美國公民持有機槍不會違反任何聯邦法律,在許多州也是合法的,不過依需登記為,而且需要繳納印花稅。不過1986年的Hughes修正案禁止針對市民製造機槍,因此只有在此時間之前就已製作的槍才能合法交易及移轉。.

新!!: 坦克和机枪 · 查看更多 »

挑戰者1式戰車

英國在上世紀70年代為了取代酋長式戰車而和德國(西德)共同展開MBT-80,但該項目於1977年被取消,德國獨自開發出豹2型坦克,這時英國也為伊朗巴勒維皇朝以酋長式坦克為基礎而開發出波斯獅2式坦克(Shir 2),1979年伊朗巴勒維皇朝被推翻,於是英國把波斯獅2式坦克由出口改內銷,從而進一步發展成為挑戰者1式戰車.

新!!: 坦克和挑戰者1式戰車 · 查看更多 »

挑战者2

#重定向 挑战者2坦克.

新!!: 坦克和挑战者2 · 查看更多 »

战略

战略/策略,是指为实现某种目标(如政治、军事、经济或国家利益方面的目标)而制定的大规模、全方位的长期行动计划。.

新!!: 坦克和战略 · 查看更多 »

海市蜃楼

海市蜃樓(又稱“蜃气楼”、“蜃楼”、“蜃景”、“蜃氣樓台”、“海市”等)是自然發生的光學現象,它將光線偏折而在遙遠的距離或天空中生成虛像。在大气科学中称为蜃景。古人認為是蜃吐出的氣息。 英文中的這個字源自拉丁文的mirare,再經由法文的mirage而來,意思是「看見的奇景」,也就是海市蜃樓。這與「mirror」(鏡子)和「to admire」(欣賞)有著相同的字根。 相對於幻覺,海市蜃樓是一種真實的光學現象,由於觀測到的位置是由實際光線折射形成的虛像,它可以用照相機來捕捉影像。然而,會出現甚麼樣的影像全由人類心靈解釋的能力來確定。例如,在地面的上蜃景非常容易被誤認為來自一小片水窪的反射。 蜃景可以分類為「下蜃景」(意思是低)、「上蜃景」(意思是高)和「複雜蜃景」,一種包含一系列異常複雜,垂直堆疊影像,形成快速變化蜃景的上蜃景。.

新!!: 坦克和海市蜃楼 · 查看更多 »

海湾战争

海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联军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科威特的「回歸」以及大伊拉克的“统一”。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7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輕微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这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也是第一場聯合國會員國之間的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儘管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卻未能同時剷除--,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筆。.

新!!: 坦克和海湾战争 · 查看更多 »

施耐德CA1坦克

施耐德CA1坦克(Char Schneider CA1)是法國研製的第一種坦克,研發的主要目的是破壞戰場上的鐵絲網。.

新!!: 坦克和施耐德CA1坦克 · 查看更多 »

手榴弹

手榴弹,又称手雷,是一种手投式的武器,具有爆炸功能。因為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的手雷外形和碎片都像石榴和菠蘿,由而得名,近年來由於FPS遊戲的流行,而在台灣有「芭樂」的俗稱。.

新!!: 坦克和手榴弹 · 查看更多 »

10式戰車

10式戰車是由日本陸上自衛隊以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划為基礎所開發的主力戰車,在開發階段時稱作「TK-X」。該戰車自2002年製造出第一台原型車,至2006年共完成三輛原型車。2008年2月13日,日本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TRDI)正式公開了第五批原型車的二號車。10式戰車從試作到生產皆由三菱重工負責,2012年1月開始正式服役於陸上自衛隊。.

新!!: 坦克和10式戰車 · 查看更多 »

10TP

#重定向 10TP坦克.

新!!: 坦克和10TP · 查看更多 »

16式機動戰鬥車

16式機動戰鬥車是日本防衛省開發中的輪式裝甲車。2013年公開原型車,曾被中文军事圈误称为13式機動戰鬥車于2016年完成測試定型,在公布时称为“機動戰鬥車”。.

新!!: 坦克和16式機動戰鬥車 · 查看更多 »

279工程

279工程(Объект 279,以下簡稱「279坦克」)是由位於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設計師托洛亞諾夫(L.

新!!: 坦克和279工程 · 查看更多 »

2C超級重戰車

2C超重型坦克,又名Char 2C,是法国于一战时设计的超重型坦克。但是,它并没有参加一战。不过,这辆坦克是所有被正式量产的坦克中吨位第二大的,僅次於獵虎式驅逐戰車。.

新!!: 坦克和2C超級重戰車 · 查看更多 »

2S25反戰車自走炮

2S25「章魚-SD」自行反坦克炮(俄語:2С25 «Спрут-СД»;俄語羅馬化:2S25 "Sprut-SD")是一款由俄羅斯的伏爾加格勒牽引機工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伏爾加格勒公司)為俄羅斯空降軍所設計並生產的驅逐戰車。.

新!!: 坦克和2S25反戰車自走炮 · 查看更多 »

3D眼鏡

3D眼鏡(3D glasses),也可稱為「立體眼鏡」,是一種可以用來看3D影像或圖像的特別眼鏡。一般的專業立體眼鏡也比較貴,所以有些人會自製立體眼鏡來用。.

新!!: 坦克和3D眼鏡 · 查看更多 »

59式坦克

59式坦克(工厂产品代号WZ120)是中国的国产第一代主战坦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6年获得苏联T-54A坦克技术资料后在苏联援助下进行仿制生产,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坦克国产化,初步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坦克工业体系。在195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阅兵时59式坦克首次公开亮相。59式坦克及其改进型生产了超過1万辆,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数量在6000辆以上。,《国际展望》,2004年7月。.

新!!: 坦克和59式坦克 · 查看更多 »

61式戰車

61式戰車(日文:ろくいちしきせんしゃ;漢字:61式戦車)為日本陸上自衛隊於戰後使用的第一款國產主力戰車。.

新!!: 坦克和61式戰車 · 查看更多 »

62式轻型坦克

62式轻型坦克 (工厂代号WZ131)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轻型坦克。自1963年正式裝備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用于中国南方丘陵山地水网稻田地的地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一定的火力和防护能力。解放军部队装备800辆左右,也被用于大量出口。至1982年停产时共製造了約1560辆。.

新!!: 坦克和62式轻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69式坦克

69式坦克(全称: 1969年式中型坦克,工厂产品代号: WZ12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於1960年代在59式坦克基礎上改進設計的中型坦克,自1965年开始研發,直至1974年研製成功。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型自主研製的國產主战坦克。 在研發過程中,69式坦克衍生出眾多特別型號,包括常見的「改進型」69-II、79式坦克(即69-III),79式坦克於1984年被正式和批量裝備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部隊。.

新!!: 坦克和69式坦克 · 查看更多 »

74式戰車

74式戰車是日本陸上自衛隊的一款主戰坦克,設計與生產皆由三菱重工业完成,用以取代早期的61式戰車,並與美國的M60巴頓和德國的豹1型坦克一樣,該車也搭載了口徑105公釐的L7A1坦克砲。.

新!!: 坦克和74式戰車 · 查看更多 »

7TP戰車

7TP戰車(siedmiotonowy polski,意為波蘭7噸)是波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用的一種輕型戰車,為英國維克斯六噸戰車所發展而來,其武裝明顯勝於主要對手—德軍的一號、二號戰車。雖然它在1939年與德國的戰爭中的表現甚佳,但其生產數量過少,低於150輛,其底盤部份用於製造C7P火砲牽引車。.

新!!: 坦克和7TP戰車 · 查看更多 »

80式坦克

80式坦克是中國国产二代坦克原型车,到1988年正式定型命名为ZTZ-88坦克(又称88式坦克)并批量生产,自1980年代末期起陆续裝備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所以80式坦克可以看作研制88式坦克的原型。 1980年代末期在80式基础上设计发展了85式坦克,主要用于外贸出口。.

新!!: 坦克和80式坦克 · 查看更多 »

90式坦克

90式坦克可以指:.

新!!: 坦克和90式坦克 · 查看更多 »

90式戰車

#重定向 90式坦克.

新!!: 坦克和90式戰車 · 查看更多 »

99式坦克

#重定向 ZTZ-99主战坦克.

新!!: 坦克和99式坦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两栖坦克主力坦克主力戰車主戰戰車主战坦克坦克車巡航坦克喷火坦克兩棲戰車特种坦克百足大戰車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