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坑口站 (桃園市)和桃園捷運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坑口站 (桃園市)和桃園捷運之间的区别

坑口站 (桃園市) vs. 桃園捷運

坑口站位於台灣桃園市蘆竹區,為桃園捷運機場線的捷運車站。並與桃園捷運航空城線銜接轉乘,未來此站會與桃園捷運的綠線交會。. 桃園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Taoyuan 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簡稱桃園捷運、桃捷,是服務臺北都會區和桃園都會區的大眾捷運系統及桃園機場的機場聯絡軌道系統,路網範圍涵蓋臺北市、新北市和桃園市共三座城市,為中華民國第三座投入營運的捷運系統。 桃園捷運的規劃於1989年即展開,因種種因素導致延宕,最終延至2006年才得以開始建造。根據規劃,桃園捷運為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桃園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所興建,桃園捷運的營運則由臺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桃園市政府合資成立的桃園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首條路線機場線歷經六次延宕後,最終於2017年2月2日起試營運、並在同年3月2日正式營運。.

之间坑口站 (桃園市)和桃園捷運相似

坑口站 (桃園市)和桃園捷運有(在联盟百科)14共同点: 山鼻站中壢車站八德站環北站蘆竹區臺北車站 (桃園捷運)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林口線桃園市桃園國際機場捷運桃園捷運公司桃園捷運綠線桃園捷運機場線機場第一航廈站

山鼻站

山鼻站位於台灣桃園市蘆竹區,為桃園捷運機場線及棕線(規畫中)的捷運車站,該站鄰近台鐵林口線的海山車站;但海山車站已於2012年12月28日廢站,未來此站會與桃園捷運棕線交會。.

坑口站 (桃園市)和山鼻站 · 山鼻站和桃園捷運 · 查看更多 »

中壢車站

中壢車站位於臺灣桃園市中壢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的鐵路車站。進出人次排名為臺鐵各站的第3名,僅次於臺北車站和桃園車站。.

中壢車站和坑口站 (桃園市) · 中壢車站和桃園捷運 · 查看更多 »

八德站

八德站位於台灣桃園市八德區,為桃園捷運綠線(規劃中)的捷運車站。.

八德站和坑口站 (桃園市) · 八德站和桃園捷運 · 查看更多 »

環北站

北站是桃園捷運機場線的一座車站,位於桃園市中壢區,是目前機場線的南端終點站,未來將與橘線交會轉乘。環北站目前設有一座島式月台及兩條軌道,桃園機場捷運公司宣佈由2018年3月1日起部份直達車增停此站,由於此站的出口量不足,所以此站明年會進行改建工程。.

坑口站 (桃園市)和環北站 · 桃園捷運和環北站 · 查看更多 »

蘆竹區

蘆竹區位於臺灣桃園市東北部,濱台灣海峽的桃園中壢都會區內。全區共分三大區域(南崁、大竹、山腳),目前區公所在南崁地區。自1978年(民國67年)10月31日中山高速公路通車後,因交通便捷,且鄰近桃園區和桃園國際機場,近30年來發展相當迅速。.

坑口站 (桃園市)和蘆竹區 · 桃園捷運和蘆竹區 · 查看更多 »

臺北車站 (桃園捷運)

#重定向 台北車站 (桃園捷運).

坑口站 (桃園市)和臺北車站 (桃園捷運) · 桃園捷運和臺北車站 (桃園捷運) · 查看更多 »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英語譯名:Taiwan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通稱桃園國際機場、桃園機場,簡稱桃機,是位於中華民國桃園市大園區的國際機場,為臺灣國際航空樞紐,由桃園國際機場公司經營。1979年2月26日啟用時名為「中正國際機場」,2006年10月改為現名。桃園國際機場為台灣境內最大規模的機場,因地理位置優越,成為許多旅客轉接之地。現今共有66家航空公司經營定期航線、飛往全球33個國家的143個航點,年均旅客流量超過4,000萬人次。 桃園國際機場擁有2座客運航廈、4座貨運集散站、2條跑道及39條滑行道,並擁有聯外之高速公路及捷運系統;在運量快速攀升的同時,目前也規畫興建第三航廈、第四航廈及第三跑道,以滿足龐大的旅運需求。根據2017年的統計,其客運吞吐量位居世界第35位,貨運吞吐量則為世界第10高。.

坑口站 (桃園市)和臺灣桃園國際機場 · 桃園捷運和臺灣桃園國際機場 · 查看更多 »

林口線

林口線是一條曾由臺灣鐵路管理局(臺鐵)所經營的鐵路支線,原本是為了載運燃煤至林口火力發電廠及附近水泥工廠而設置,於1968年1月1日通車。2005年,桃園縣政府以合作方式向臺鐵租用了兩列列車,並由其出資在林口線沿線增設數個簡易的客運車站,命名為桃林鐵路,從同年10月27日起行駛免費客運列車服務沿線居民。 因配合縱貫線臺鐵都會區捷運化桃園段高架化計畫,林口線原預計於2013年1月1日停駛,後因彈性假期提前於2012年12月28日停駛客運列車,貨運列車則於2012年12月31日停駛。.

坑口站 (桃園市)和林口線 · 林口線和桃園捷運 · 查看更多 »

桃園市

桃園市是臺灣的直轄市,位於臺灣本島西北部的都市,屬於「首都生活圈」、「桃竹苗生活圈」的一員,在部分商業投資中,也被認為是大台北地區的組成之一。桃園市全市面積1,220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20.2萬人,其西面臺灣海峽、東臨臺灣省宜蘭縣、北接新北市、南與臺灣省新竹縣為界。活動人口約250萬人、外籍居民約12萬人,是中華民國設籍人口第五多的直轄市。 桃園市的核心區為桃園區與中壢區,並依族群分布及生活圈分為北桃園和南桃園。北桃園屬於首都生活圈,南桃園則是屬於桃竹苗生活圈 。由於毗鄰臺北都會區及多項重大公共建設、投資皆位於桃園,再加上擁有臺灣規模最大的國際機場,使得桃園市近年來發展迅速,吸引大量外縣市人口移入、形成桃園中壢都會區。桃園呈現為閩、客、原住民族等多族群融合之貌,也因為工業發達,同時也是臺灣引入來自東南亞外籍勞工人數最多的直轄市,同時也是越南裔新住民最多的城市。.

坑口站 (桃園市)和桃園市 · 桃園市和桃園捷運 · 查看更多 »

桃園國際機場捷運

桃園國際機場捷運(英語譯名: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MRT),通常又稱為機場捷運,是橫跨臺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的捷運線,也是桃園捷運公司首條營運路線,為臺灣第一個以提供機場聯外交通為主要目的之捷運線、以及第一條有跳站停靠之營運模式的捷運線,不僅服務桃園國際機場之聯外交通,也兼具一般捷運系統的城際運輸及通勤功能。營運長度51.03公里,2017年2月2日接受團體搭乘,在2月16日開放給民眾試乘,3月2日正式營運。站區及車廂內設有中華電信Wi-Fi,除此之外還提供列車內行動裝置充電的服務。.

坑口站 (桃園市)和桃園國際機場捷運 · 桃園國際機場捷運和桃園捷運 · 查看更多 »

桃園捷運公司

桃園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桃園捷運公司)為桃園捷運系統的營運機構,總部設於桃園市,桃園市政府為最大股東。.

坑口站 (桃園市)和桃園捷運公司 · 桃園捷運和桃園捷運公司 · 查看更多 »

桃園捷運綠線

桃園捷運綠線,又稱為桃園航空城捷運線,是一條規劃中的桃園捷運路線,由桃園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進行規劃及施工。 捷運綠線全長約27.8公里,共設21站,其中地下段約12.5公里、10座車站,高架段約15.3 公里、11座車站,採用鋼輪鋼軌、CBTC通訊式列車控制系統及無人駕駛系統。 除航空城線外,尚有由長興分歧菓林至坑口段簡稱菓林坑線。 桃園捷運綠線路線由大園都市計畫區旁的桃園機場捷運橫山(A16)站起,高架跨越國道二號後,沿航空城航空產業園區新闢道路(桃5道路東南側);東側則由機場捷運線坑口(A11)站開始,沿坑菓路拓寬30m計畫道路。兩側路線銜接至臺4省道後高架跨越高速鐵路接中正北路,於中山高速公路北側由高架轉入地下,穿越中山高速公路,沿中正路於大興西路與規劃中橘線O14站交會,續沿中正路南行與臺鐵桃園站交會,於延平路轉建國路,再沿介壽路直行地下穿越國道2號,經大湳進入八德地區銜接六號生活圈道路,由地下出土轉為高架型式續沿八德擴大都市計畫北側及南北向之50公尺計畫道路抵達八德,並保留規劃延伸中壢與大溪。 機廠位置考量營運調度、噪音振動及用地取得等因素,分別於蘆竹地區蘆竹工業區附近之農業區用地及八德區霄裡南側地區之非都農業區用地,設置北機廠、南機廠及主變電站,並考量配合都市發展進行土地開發。面積各約8公頃及5公頃。 桃園捷運綠線捷運總經費982億元,中央補助約397億元,市府負擔約585億元,分14年執行,前2年已經先行編列5億元,將逐年編列預算。分成二期興建,第一期工程G01(八德)~G14(長興)與G31(菓林)與G32(坑口),並於G32站規劃轉乘桃園機場捷運,第二期工程G15(長興)~G18(橫山),並於G18站規劃轉乘機場捷運。.

坑口站 (桃園市)和桃園捷運綠線 · 桃園捷運和桃園捷運綠線 · 查看更多 »

桃園捷運機場線

#重定向 桃園國際機場捷運.

坑口站 (桃園市)和桃園捷運機場線 · 桃園捷運和桃園捷運機場線 · 查看更多 »

機場第一航廈站

機場第一航廈站位於台灣桃園市大園區,為桃園捷運機場線的捷運車站。建築工程由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主辦,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設計及監造,榮民工程公司與奧村組台灣分公司共同承攬施工。.

坑口站 (桃園市)和機場第一航廈站 · 桃園捷運和機場第一航廈站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坑口站 (桃園市)和桃園捷運之间的比较

坑口站 (桃園市)有24个关系,而桃園捷運有13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4,杰卡德指数为9.03% = 14 / (24 + 131)。

参考

本文介绍坑口站 (桃園市)和桃園捷運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