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土卫四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土卫四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之间的区别

土卫四 vs. 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不可土卫四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之间的差异。

之间土卫四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相似

土卫四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有(在联盟百科)17共同点: 反照率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土卫十二土卫三土卫一土卫二土卫五土卫八土卫六土星土星的卫星萨图尔努斯衛星赤道水星木卫四月球

反照率

反照率(albedo)通常是指物體反射太陽輻射與該物體表面接收太陽總輻射的兩者比率或分數度量,也就是指反射輻射與入射總輻射的比值。 反照率或反射係數,是從拉丁文的“白反照”("albedo whiteness"),或“反射的陽光”衍伸出來的,意思是漫反射或是表面反射的能力。 它是從表面反射輻射與入射輻射的比率,是無量綱量。其性質以百分比來表示,度量上從完全黑的表面反照率為0,至表面完美的白色反照率為1。 註解:因為它是以全部的反射輻射對入射輻射,所以包括漫反射和鏡面反射。射輻射對入射輻射的它將包括彌漫性和鏡面反射輻射反映。它們共同承擔表面的反射,然而我們通常假設只有完全漫射或只有完全的鏡面反射,以簡化計算。 反照率取決於輻射的頻率。當引用時未加說明,通常是指適當且平均跨越可見光的光譜。一般情況下,反照率取決於入射輻射的方向分布,除了朗伯表面,其分散是以餘弦函數輻射在所有的方向上,因此反照率是獨立分布的事件。在實務上,雙向反射分布函數(BRDF)可能需要精確的表面特徵的散射特性,但反照率是非常有用的一次近似值。 反照率在氣象學、天文學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在LEED可持續系統性的評量建築物,計算表面的反射率。地球的整體平均反照率,是行星反照率,因為雲層的覆蓋,是30到35%,但由於不同的地質環境特徵,局部的表面有廣泛的不同。 約翰·海因里希·朗伯在1760年將Photometria這個名詞引入光學。.

反照率和土卫四 · 反照率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

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意大利文: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法文名让-多米尼克·卡西尼(Gian Domenico Cassini或Jean-Dominique Cassini),是一位在熱那亞共和國(今意大利境內)出生的法国籍天文学家和水利工程师。 卡西尼1625年出生于熱那亞共和國的佩里納爾多(即今意大利因佩里亞省佩里納爾多),在1648年至1669年期間曾在旁扎诺天文台工作。1640年起,担任博洛尼亚大学天文学教授,並在1671年巴黎天文台落成后成為该台的第一任總監直到去世。1673年加入法国国籍,改名为法文,即让-多米尼克·卡西尼,又称卡西尼一世(Cassini Ier,其曾孙与其同名,称卡西尼二世)。 卡西尼被认为与胡克同时发现了大红斑(1665年)。卡西尼是第一个发现土星的四个卫星(土卫八、土卫五、土卫四、土卫三)的人。1690年,他在觀測木星的大氣層時發現木星赤道旋轉得比兩極快,因此發現了木星的較差自轉。1675年,他发现土星光环中间有条暗缝,这就是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的卡西尼环缝。他猜测,光环是由无数小颗粒构成。两个多世纪后的分光观测证实了他的猜测。1671年到1679年,他仔细观测了月球的表面特征,1679年送呈法国皇家科学院一份大幅月面图,在一个多世纪内始终没人能在这方面超过他。1683年3月起,卡西尼研究了黄道光,认为它是由于行星际尘埃反射太阳光引起的,不属于大气现象。 卡西尼是一位保守的天文学家,他拒绝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反对开普勒定律、艾萨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光速有限说。卡西尼於1711年失明,次年(1712年)逝世于法国巴黎。除了天文學的貢獻以外,他亦曾被教宗委任治理波河的防治、管理及防汛工程。 当代人类探测土星的探测器“卡西尼号”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和土卫四 · 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土卫十二

土卫十二又稱為「海倫」(S/1980 S 6,Helene),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於1980年在Pic du Midi de Bigorre天文台被發現。1988年,土衛十二被命名為海倫。這個名字是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海倫。.

土卫十二和土卫四 · 土卫十二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土卫三

土衛三又稱為「忒堤斯」(Tethys),是一顆土星的衛星,由義大利科學家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在1684年3月21日所發現的。.

土卫三和土卫四 · 土卫三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土卫一

土卫一又稱為「彌瑪斯」(Mimas,Μίμᾱς,极少情况下拼为Μίμανς),是土星的一颗卫星,1789年由威廉·赫歇尔发现。 它以希腊神话中的盖亚之子Mimas命名。 土卫一是已知的太阳系中最小的在自吸引作用下呈球状的天体。.

土卫一和土卫四 · 土卫一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土卫二

土卫二又稱為「恩賽勒達斯」(Enceladus),是土星的第六大卫星,于1789年为威廉·赫歇尔所发现。在旅行者號於1980年代探測土星之前,人們只知道土衛二是一個被冰覆蓋的衛星。旅行者號顯示土衛二直徑約为500公里(相当于土星最大的衛星土卫六直径的十分之一),而且其表面幾乎能反射百分之百的陽光。旅行者1号发现土卫二的轨道位于土星E环最稠密的部分,表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而旅行者2号则发现:尽管该卫星体积不大,但是在其表面既存在古老的撞击坑构造,又存在较为年轻的、地质活动所造成的扭曲地形构造——其中一些地区的地质年代甚至只有1亿年。 二十世纪末发射,并于二十一世紀初抵達土星附近的卡西尼号太空船则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解开了旅行者探访之后留下的诸多疑团。在2005年,卡西尼飞船数次近距离掠过土卫二,获得了该卫星表面及其环境的大量数据,特别是发现了从该卫星南极地区喷射出的富含水分的羽状物。该发现,以及可探测到的逃逸内能的存在、南极地区极少存在撞击坑的情况,共同证明了土卫二至今仍然存在地质活动。在巨行星的卫星系统中,许多卫星都会成为轨道共振的牺牲品,这会导致星体震动和轨道的扰动,而对于更加靠近行星的卫星,潮汐效应则会加热行星的内部,这或许可以解释土卫二的地质活动。 2014年,美國太空總署宣佈,卡西尼號發現了土衛二南極地底存在液態水海洋的證據,海洋厚度約為10公里。南極附近的冰火山向太空噴出大量水氣和其他揮發物,夾雜類似氯化鈉晶體、水冰等固態粒子,噴射量約為每秒200公斤。噴出的水有一部份以「雪」的形態落回土衛二表面,一部份融入土星環中,另一部份甚至可到達土星。這些羽狀噴射物也為土星E環物質來源於土衛二的觀點提供了重要的證據。2015年9月16日,美國太空總署确认,根据卡西尼號的探测数据,其表面冰层下面拥有全球性海洋,而且海洋的底部有水热活动,即存在海底热泉。 由於接近地表處有水的存在,所以土衛二是尋找地外生物的最佳地點之一。分析指出,土衛二的噴射現象源自地表下的液態水海洋。噴射物的化學成份以及引力場模型表明地下液態水源體是在與岩石接觸的,所以可能是天體生物學中極為重要的研究對象。.

土卫二和土卫四 · 土卫二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土卫五

土卫五又稱為「瑞亞」(Rhea),是环绕土星运行的第二大卫星,並為太陽系中第九大的衛星。它是由法國天文學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於1672年所發現的。.

土卫五和土卫四 · 土卫五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土卫八

土卫八又稱為「伊阿珀托斯」(Iapetus或Japetus,希腊语:Ιαπετός),是土星的第3大卫星,同时也是太阳系中的第11大卫星,由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于1671年发现。土卫八以其两半球面巨大的颜色差异而著称,而卡西尼号最近的发现则揭示了该卫星其他多处不寻常的特征,如其拥有一个环绕球体半圈的赤道脊。.

土卫八和土卫四 · 土卫八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土卫六

土卫六又稱為「泰坦」(Titan),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是土星卫星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太陽系第二大的衛星。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在1655年3月25日发现它,也是在太阳系内继木星伽利略卫星後发现的第一颗卫星。由於它是太陽系第一颗被发现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衞星,因此被高度懷疑有生命體的存在,科學家也推測大氣中的甲烷可能是生命體的基礎。土衛六可以被視為一個時光機器,有助我們了解地球最初期的情況,揭開地球生物如何誕生之謎。.

土卫六和土卫四 · 土卫六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土星

土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位於第六、体积則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属氣體(類木)巨星。古代中国亦称之填星或鎮星。 土星是中国古代人根据五行学说结合肉眼观测到的土星的颜色(黄色)来命名的(按照五行学说即木青、金白、火赤、水黑、土黄)。而其他语言中土星的名称基本上来自希臘/羅馬神話传说,例如在欧美各主要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中土星的名称来自于羅馬神話中的农业之神萨图尔努斯(拉丁文:Saturnus),其他的还有希臘神話中的克洛諾斯(泰坦族,宙斯的父親,一说其在罗马神话中即萨图尔努斯)、巴比倫神话中的尼努尔塔和印度神话中的沙尼。土星的天文学符號是代表农神萨图尔努斯的鐮刀(Unicode: )。 土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痕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覆著。最外層的大氣層在外观上通常情况下都是平淡的,雖然有时会有長时间存在的特徵出現。土星的風速高達1,800公里/時,明顯的比木星上的風快速。土星的行星磁場強度介於地球和更強的木星之間。 土星有一個顯著的環系統,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岩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有62顆。其中,土卫六是土星系統中最大和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半徑2575KM,太陽系最大的衞星是木星的木衛三,半徑2634KM),比行星中的水星還要大;並且土卫六是唯一擁有明顯大氣層的衛星。.

土卫四和土星 · 土星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土星的卫星

土星擁有62顆已確定軌道的天然衛星,其中52顆已命名,大部分體積都很小。另外還有幾百顆已知的“小衛星”,位於土星環內。有7顆衛星的質量足夠大,其重力使其坍縮成近球體形狀(因此若它們是直接環繞太陽公轉,則會歸為矮行星)。土星不但擁有複雜的環系統,其衛星系統也是太陽系中最多種多樣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有土衛六,它是太陽系第二大衛星,而且有著類似於地球的大氣層、液態碳氫化合物的湖泊、河流和降雨;另有土衛二,其南極地區底下很可能有液態水。 土星衛星之中有23顆為“規則衛星”,其順行的軌道和土星赤道平面的傾斜度並不高。當中有7顆大衛星、4顆與較大衛星共有軌道的特洛依衛星和一對共軌衛星。最後,兩顆衛星的軌道是在土星環縫中。這些規則衛星都以泰坦巨人族或其他與農神薩圖爾努斯相關的神祇之名來命名。 其餘的38顆較小衛星均為“不規則衛星”,其軌道距離土星更遠,軌道傾角更高,包括順行及逆行衛星。它們很可能是引力捕捉來的微型行星,或是微型行星分裂後的殘餘物,形成各個撞擊衛星群。這些不規則衛星根據軌道特性分爲:因紐特衛星群、諾爾斯衛星群、高盧衛星群,其名稱選自相關神話。 土星環由冰體組成,體積從顯微鏡程度到幾百米不等,各自有著自己圍繞土星的軌道。土星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衛星數目,因爲在組成環系統的小物體和被標誌為衛星的大物體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標準。根據量度對鄰近物質的干擾,至少有150顆位於環以內的“小衛星”被發現,但人們相信這只是總數的一小部分。 確認的衛星會由國際天文聯會賦予永久命名,包括名稱和羅馬數字。1900年之前發現的9顆衛星(土衛九是唯一一顆不規則衛星)以其距離土星的距離編號,而其餘的以其得到永久命名的順序編號。.

土卫四和土星的卫星 · 土星的卫星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萨图尔努斯

萨图尔努斯(拉丁語:Saturnus),又譯作撒頓,是罗马神话中的农业之神。 萨图尔努斯本来是罗马最古老的神祇之一,但从前3世纪开始,他与希腊神话中的克罗诺斯混同。关于克罗诺斯的一些神话,如吞食亲生子女等等,被加到有关萨图尔努斯的神话裡。萨图尔努斯的儿子就是罗马神话中的主神朱比特。神话描写萨图尔努斯在被朱比特推翻后逃到了拉丁姆,并教会了那里的人民耕种土地;这就是罗马农业的由来。 纪念萨图尔努斯的节日叫农神节(萨图尔纳利亚),时间在每年的12月17日到12月23日,在這七天之中,也是當時奴隸階級唯一可以能夠獲得部分自由參與慶祝的節日。 土星和星期六的拉丁名得自于萨图尔努斯。.

土卫四和萨图尔努斯 · 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和萨图尔努斯 · 查看更多 »

衛星

衛星,是環繞一顆行星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如地球的衛星是月球。不過,如果兩個天體的質量相當,它們所形成的系統一般稱為雙行星系統,而不是一顆行星和一顆天然衛星。通常,兩個天体的质量中心都處於行星之內。因此,有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與冥衛一應該歸類為雙行星,但2005年發現兩顆新的冥衛,使問題複雜起來了。.

土卫四和衛星 · 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和衛星 · 查看更多 »

赤道

赤道通常指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长。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绝对的球体的话,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相等。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的78.7%被海洋覆盖,余下的21.3%为陆地。除地球外,其他行星及天体也有类似的赤道。.

土卫四和赤道 · 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和赤道 · 查看更多 »

水星

水星(Mercurius),中國古稱辰星;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辰星呈灰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以黑色配水星,因此正式把它命名為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陽的行星,但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離心率 ,軌道週期是87.969 地球日。從地球上看,它大约116天左右與地球會合一次,公转速度遠遠超過太阳系的其它星球。水星的快速運動使它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墨丘利,是快速飛行的信使神。由于大氣層极为稀薄,无法有效保存热量,水星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为太阳系行星之最。白天时赤道地區温度可达430°C,夜间可降至-170°C。極區气温則終年維持在-170°C以下。水星的軸傾斜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小的(大約度),但它有最大的軌道偏心率。水星在遠日點的距離大約是在近日點的1.5倍。水星表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坑穴(環形山),外觀看起來與月球相似,顯示它的地質在數十億年來都處於非活動狀態。 水星无四季变化。它也是唯一被太陽潮汐鎖定的行星。相對於恆星,它每自轉三圈的時間與它在軌道上繞行太陽兩圈的時間几乎完全相等。從太陽看水星,參照它的自轉與軌道上的公轉運動,是每兩個水星年才一個太陽日。因此,对一位在水星上的觀測者来说,一天相当于兩年。 因為水星的軌道位於地球的內側(金星也一樣),所以它只能在晨昏之際與白天出現在天空中,而不會在子夜前後出現。同時,也像金星和月球一樣,在它繞著軌道相對於地球,會呈現一系列完整的相位。雖然从地球上觀察,水星會是一顆很明亮的天體,但它比金星更接近太陽,因此比金星還難看見。 從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視星等從-2.3至5.7等,但是它與太陽的分離角度最大只有28.3°。當它最亮時,从技術角度上讲應該很容易就能從地球上看見它,但由于其距离太阳过近,實際上並不容易找到。除非有日全食,否則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黃昏的曙暮光中看見水星。當大距出現在赤道以南的緯度時,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見水星。 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土卫四和水星 · 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和水星 · 查看更多 »

木卫四

木卫四又稱為「卡利斯托」(Callisto、、希腊文:),是围绕木星运转的一颗卫星,由伽利略·伽利莱在1610年首次发现。木卫四是太阳系第三大卫星,也是木星第二大卫星,僅次於木卫三。木卫四的直径为水星直径的99%,但是质量只有它的三分之一。該衛星的轨道在四颗伽利略卫星中距离木星最远,约为188万公里。木卫四并不像内层的三颗伽利略卫星(木卫一、木卫二和木卫三)那般处于轨道共振状态,所以并不存在明显的潮汐热效应。木卫四属於同步自转卫星,永远以同一個面朝向木星。木卫四由于公轉轨道较远,表面受到木星磁场的影响小於内层的卫星。 木卫四由近乎等量的岩石和水所构成,平均密度约为1.83公克/公分3。天文學家通过光谱测定得知木卫四表面物质包括冰、二氧化碳、硅酸盐和各种有机物。伽利略号的探测结果顯示木卫四内部可能存在一个较小的硅酸盐内核,同时在其表面下100公里处可能有一个液态水構成的地下海洋存在。 木卫四表面曾经遭受过猛烈撞击,其地质年龄十分古老。由于木卫四上没有任何板块运动、地震或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存在的证据,故天文學家認為其地质特征主要是陨石撞击所造成的。木卫四主要的地质特征包括多环结构、各种形态的撞击坑、撞击坑链、悬崖、山脊與沉积地形。在天文學家仔细考察後,發現该卫星表面地形多变,包括位于抬升地形顶部、面积较小且明亮的冰体沉积物及环绕其四周、边缘较平缓的地区(由较黑暗的物质來构成)。天文學家認為這種地形是小型地質構造昇華所導致的,小型撞擊坑普遍消失,許多疙瘩地形是遺留下來的痕跡,该地形的确切年龄还未确定。 木卫四上存在一层非常稀薄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成分可能还包括氧气,此外木卫四还有一个活动剧烈的电离层。科学家们认为木卫四是因木星四周气体和尘埃圆盘的吸积作用而缓慢形成的。由于木卫四形成过程缓慢且缺乏潮汐热效应,所以内部结构并未经历快速的分化。木卫四内部的热对流在形成后不久就已经開始,这种对流导致内部结构的部分分化,位于地表100至150公里深处的地下海洋與一个個比较小的岩质内核可能因此形成。 由于木卫四上可能有海洋存在,所以该卫星上也可能有生物生存,不过概率要小于邻近的另一顆卫星木卫二。多艘空间探测器都曾对该卫星进行过探测,包括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伽利略号和卡西尼号。长久以来,人們都认为木卫四是设置进一步探索木星系统基地的最佳地点。.

土卫四和木卫四 · 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和木卫四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土卫四和月球 · 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土卫四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之间的比较

土卫四有37个关系,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有23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7,杰卡德指数为6.23% = 17 / (37 + 236)。

参考

本文介绍土卫四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