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圖-144和圖-244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圖-144和圖-244之间的区别

圖-144 vs. 圖-244

圖-144(Tupolev --,北約代號稱為戰馬(Charger)),是世界上第一款超音速客機,由前蘇聯圖波列夫公司製造。. 圖-244(Tu-244)是俄羅斯圖波列夫公司已終止研發的新一代超音速客機,該計劃於1970年代末首度提出。新飛機預計可載客300多人,是協和號的三倍,飛機亦首次嘗試使用低溫燃料作為動力來源。 90年代中期,美國太空總署聯同俄羅斯,以一架Tu-144LL飛機作飛行試驗,作研發新一代超音速客機之用,所收集得的數據也會被應用於圖-244客機。圖-244的計劃已於1993年終止。.

之间圖-144和圖-244相似

圖-144和圖-244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图波列夫公司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超音速客機

图波列夫公司

圖波列夫(Туполев)是俄罗斯一個從事航空器及武器研發、製造、維修的上市公司,當前為俄國联合航空制造公司的一個子公司。其前身為苏联工程师安德烈·图波列夫於1922年10月22日成立的「第156號實驗設計局」(OKB-156),或稱圖波列夫設計局(產品型號前綴為「Tu-」),总部設于莫斯科。蘇聯解體後,圖波列夫經歷了私有化而成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依據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的行政命令,圖波列夫公司與俄國其他主要航空、航天設計或製造公司合并成立“聯合航空製造公司”。.

图波列夫公司和圖-144 · 图波列夫公司和圖-244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圖-144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圖-244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超音速客機

超音速客機(Supersonic Transport,SST)是指能够实现以超过音速飞行的民航飞机,历史至今仅有两种超音速客机曾经批量生产并投入商业营运,分别为英国、法国联合研制的协和飞机,以及蘇聯的Tu-144,均在1960年代末出现。但超音速客机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成本效益、环境破坏等因素困扰,并未有大规模推广使用。图-144在1978年6月进行最后一次载客飞行后离开商业营运的舞台,而协和飞机在2003年11月26日進行最後一次的商業飛行。随着协和飞机的正式退役,自此世界上再没有提供商业营运的超音速客机。 但由于超音速客机比普通民航机具有更高的速度和效率,因此一直吸引着不少飞机制造商的注意和兴趣,而实际上对新一代超音速客机的摸索和研究并没有停止过。但以目前的航空技术,研发新一代经济、可靠的超音速客机尚会遇到不少挑战,主要是噪音严重(主要由于音爆)、庞大的研发和生产成本支出、高油耗、对环境破坏的隐忧等。但目前隨技術進步,加上新興市場國家與傳統西方距離遙遠,小型超音速客機在惜時如金的私人飛機市場上已經出現一定的前景,使得超音速運輸方式以另一種面貌重新回歸。.

圖-144和超音速客機 · 圖-244和超音速客機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圖-144和圖-244之间的比较

圖-144有29个关系,而圖-244有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8.33% = 3 / (29 + 7)。

参考

本文介绍圖-144和圖-244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