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國道1號 (印度)和賈朗達爾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國道1號 (印度)和賈朗達爾之间的区别

國道1號 (印度) vs. 賈朗達爾

國道1號(National Highway 1,簡稱NH1)是連接印度首都新德里克什米爾門和接壤巴基斯坦邊境城鎮阿德里的國道,是昔日連接喀布爾和孟加拉的主幹道的一部份。 全長456公里。經過阿姆利則、賈朗達爾、盧迪亞納(旁遮普邦)、安巴拉、格爾納爾、巴尼伯德(哈里亞納邦)等城市。在德里進入環形路後改稱國道2號。從印巴邊境至賈朗達爾為四線行車,至索尼伯德為六線行車。德里市內為八線行車。 賈朗達爾至德里一段是南北走廊的一部分。 Category:印度国道 Category:德里交通 Category:旁遮普邦交通 Category:哈里亚纳邦交通. 賈朗達爾(Jalandhar)是印度西北部旁遮普邦賈朗達爾縣的城市,距離首府昌迪加爾144公里,海拔高度228米,受副熱帶濕潤氣候影響,每年平均降雨量579毫米,2010年人口903,491。.

之间國道1號 (印度)和賈朗達爾相似

國道1號 (印度)和賈朗達爾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印度旁遮普邦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印度和國道1號 (印度) · 印度和賈朗達爾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邦

旁遮普邦(旁遮普文:ਪੰਜਾਬ,印地文:पंजाब,拉丁字母转写:)位于印度西部,是锡克教的发源地(信徒佔人口65%),因為1947年印巴分治而產生。 该邦名称“”由波斯文中的(即“پانج”,本意为「五」)和(即“آب”,本意为「水」)这两个词组成,指的是印度河五條支流Beas、拉維河、薩特萊傑河、奇納布河及Jhelum,歷史上也稱為「五河流域」。 旁遮普邦的首府昌迪加尔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聯邦屬地,不屬於旁遮普邦。 傳統上的農業邦,小麥為最主要作物。年均降雨量:462.8毫米,属半干燥季风气候类型,虽为印度最干旱地区之一,但有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河水灌溉,旁遮普邦年产小麦1550万吨,水稻1580万吨。工業以紡織及麵粉加工為主。公路、鐵路、水路運輸發達,為1960年代綠色革命時,「奇蹟麥」的主要種植地。.

國道1號 (印度)和旁遮普邦 · 旁遮普邦和賈朗達爾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國道1號 (印度)和賈朗達爾之间的比较

國道1號 (印度)有12个关系,而賈朗達爾有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10.00% = 2 / (12 + 8)。

参考

本文介绍國道1號 (印度)和賈朗達爾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