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毛維壽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毛維壽之间的区别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vs. 毛維壽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中華民國軍政時期建國民革命軍中的一支軍隊,前身為廣東軍隊「建國粵軍第一師」。 第四軍是國民革命軍始創部隊之一,更是國民革命軍北伐主力,曾在湖南及江西分別大敗吳佩孚及孫傳芳,奠定北伐成功,因而稱為「鐵軍」。 第四軍中,本來中國共產黨黨員甚多。国民革命军北伐途中,中國國民黨實行分共;部份由中国共产黨掌握部隊在南昌發動南昌兵變,成為中國共產黨直屬部隊。 之後第四軍發展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成為一二八事變中著名抗日部隊。部份於北伐時留守廣東部隊,則一直維持至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以至第二次國共內戰。. 毛維壽,(1892年——1937年)字祺勋,号考三。 生于江西省峡江县巴邱镇毛家村,粤军第一师军官教育班出身。曾任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第61師師長。他所統領的該師,曾為一二八事變的中國方面軍隊,也曾為1933年閩變主力之一,隨後又於閩變期間依附蔣中正,為蔣中正平息閩變主因。但不久也被免去兵权,1936年委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时年冬,旧伤复发,医治无效。逝于大华医院,终年46岁。.

之间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毛維壽相似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毛維壽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中原大戰一·二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國民革命軍北伐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閩變蔡廷锴蔣光鼐陳銘樞陈炯明江西省

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蔣中正(即蒋介石)與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中國河南、山東、安徽等省之一場军阀混战。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5月上海印刷,第471頁,ISBN 978-7-5000-0242-0是國民革命軍北伐以後,左派領導人汪精卫聯合西山會議派及地方實力派張發奎發起挑戰南京國民政府之內戰。中国共产党方面,或稱蔣馮閻李戰爭。.

中原大戰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中原大戰和毛維壽 · 查看更多 »

一·二八事變

“一·二八”事变(日本稱第一次上海事変),又稱為淞滬戰爭,是日本在1932年初發動的侵略上海之戰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為支援配合其对滿洲的侵略而自導自演引發的衝突。1月28日晚,日军突然向闸北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发起了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揮下進行反擊,史稱「一二八事變」。 事變发生后,国际上出面调停上海的战火,却对日本佔領滿洲采取了放任的态度。1932年3月1日,满州国成立,达到了在滿洲炮制傀儡政权的目的。.

一·二八事變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一·二八事變和毛維壽 · 查看更多 »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滿洲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和日本关东军。日本军隊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滿铁路为藉口而侵占瀋陽。事变後三个月之內,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2年3月1日满洲国成立。事變爆发后,日本國會和以總理大臣(首相)為首的日本內閣權力下降,日本军部主战派地位上升,中日矛盾激化。 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因此中國軍對未能有組織的抵擋日軍的進攻,日軍快速地佔領了滿洲。此事件也成為西安事變的導火線。 9月18日则被中華民國視為「国耻日」。.

九一八事變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九一八事變和毛維壽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北伐

國民革命軍北伐,又稱國民政府北伐、國民黨北伐、國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間,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向北洋軍閥發動政變之內戰,因為國民革命軍戰場由南向北推進,故又簡稱“北伐”或“北伐战争”。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蒋中正担任总司令,起兵廣東,连奪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進至華中,國民政府内部因对蘇聯與中国共产党态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復合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加入西北冯玉祥、山西阎锡山後,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军阀、安國軍總司令、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张作霖從北京撤往中国东北,隨後因皇姑屯事件被炸死,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完成武裝奪權。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成功將北洋軍閥及其掌控的北洋政府瓦解。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的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的組成內外仍有不同派系勢力,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且由于之后的日本入侵中国以及国共两党间的斗争,导致中国实质上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中国大陆。.

國民革命軍北伐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國民革命軍北伐和毛維壽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是中华民国國民革命軍的一支部隊,由1930年粤军第六十一师和第六十师合编而成,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在短短三年多的生存时间里,第十九路军参与了第一、二、三次江西剿共戰爭和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在1933年底发动福建事变建立了中华共和国,最终被中央政府裁撤并剿灭。.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和毛維壽 · 查看更多 »

閩變

福建事變简稱閩變,發生於1933年(民國22年)11月,为在福建發動反對蔣中正政府的起事,其后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起事者为蔡廷锴、蔣光鼐、陳銘樞和李濟深等人,及其帶領下原本在福建參與剿滅中國共產黨紅軍的廣東系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由於未得到各方支持,次年一月即被蔣介石以優勢兵力擊敗。戰敗後,各高層領導人出走,十九路軍亦在缴械後被解散收編。.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閩變 · 毛維壽和閩變 · 查看更多 »

蔡廷锴

蔡廷锴(),广东罗定人,字贤初。民国将军。是區壽年舅舅。.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蔡廷锴 · 毛維壽和蔡廷锴 · 查看更多 »

蔣光鼐

蔣光鼐()名憬然,廣東東莞太平(今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南栅三蔣村, 。1913年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騎兵科。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十九路军总指挥。他所統領的十九路軍,亦為1934年閩變主力。1946年,蔣光鼐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等任职。1966年文革期間遭抄家等迫害,翌年去世。.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蔣光鼐 · 毛維壽和蔣光鼐 · 查看更多 »

陳銘樞

陳銘樞(),字真如,廣東合浦(今属广西)客家人。中华民国上将,民革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代理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理淞沪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陳銘樞 · 毛維壽和陳銘樞 · 查看更多 »

陈炯明

炯明(),字競存,绰号「阿--」,惠州府海豐縣人,曾經出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省长、中华民国陆军部陆军总长兼内务部内务总长及中国致公党首任总理。他主政广东期间推动广东建设,设立广州市。陈炯明為無政府主義者,政治上主张联省自治,他反对以武力統一北方,并且因此驅逐其曾經支持的孫中山。最后陈炯明被孫中山打敗,退居香港。.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陈炯明 · 毛維壽和陈炯明 · 查看更多 »

江西省

江西省,简称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境内最大河流为長江支流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注入中国目前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省总面积166946.58平方公里,2016年底人口4592.00万人江西省统计局:〈〉。省会为南昌。.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江西省 · 毛維壽和江西省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毛維壽之间的比较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有92个关系,而毛維壽有2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9.82% = 11 / (92 + 20)。

参考

本文介绍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和毛維壽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