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和珍珠港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和珍珠港之间的区别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vs. 珍珠港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Bureau of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缩写为BIS),簡稱軍統局或軍統,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情報機關之一,在1938年至1946年间隸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1946年以后更名为国防部保密局。 该机构前身是中国国民党党团组织“复兴社”下属的“特务处”。其早期的領導人為戴笠,1946年戴笠死后由毛人鳳繼任;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臺湾。. 珍珠港(英語:Pearl Harbor)是一個位於美國夏威夷州歐胡島上的海港,位於該州首府檀香山西方。其命名的由來,是該地曾經盛產珍珠而得名。珍珠港港區與鄰近島嶼上大部分的設施都屬於美國海軍所有,作為深水軍港使用,也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總部所在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曾遭日軍突襲轟炸造成重大傷亡,史稱「珍珠港事件」。此事件直接導致美國對日宣戰,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部分的戰事。 2010年,珍珠港與空軍基地合併成為「珍珠港-希卡姆聯合基地」。 電影《虎!虎!虎!》及《珍珠港》就是以此事件為背景所拍攝,電影原聲帶亦從此熱銷。.

之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和珍珠港相似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和珍珠港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珍珠港事件美國海軍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又名突襲珍珠港,日本稱之珍珠灣攻擊(真珠湾攻撃)或夏威夷作戰(ハワイ作戦)、AI作戰、Z作戰,是日本海軍於1941年12月7日(美國時間)對美國海軍夏威夷領地珍珠港海軍基地的一次突襲作戰。 攻擊珍珠港的计划源自日本與美國的外交衝突。日本自1937年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後,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繼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國策逐漸走向奪取他國資源;1938年,时任日本首相近衞文麿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严重威胁到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利益,引发美国强烈抗议。1941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荷蘭與英國停止對日本出口石油。由於石油是日軍繼續戰爭之必備要素,美國此舉令日本最終決定南進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同時也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勢必干涉,因此必須致命地打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擬定攻擊珍珠港的計畫。 日本海軍派出6艘航空母艦、共300多架戰機的兵力,分為兩波攻擊。由於美軍受到奇襲,日軍取得重大成果:擊沉及重創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188架戰機,造成2,402人殉職和1,282人受傷。然而,日軍之勝利並不完全: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未來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均不在港內。即使如此,和美國的損失比起來,日本損失甚微:僅損失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艇,共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並有一位日本潛艇乘員被俘虜。 這場軍事攻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由於日本這次未宣而戰的行動,美國公眾輿論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而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因此也加入歐洲戰場。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給予各個反軸心國陣營大量的資源,導致軸心國最終滅亡。另外,由於參戰前富兰克林·罗斯福總統親同盟國、欲加入世界大戰的態度,出現知道日軍即將攻擊珍珠港、卻不加以警告的陰謀論,其至今仍充滿爭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7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之一日」,後來成為該國的紀念日。.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和珍珠港事件 · 珍珠港和珍珠港事件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United States Navy,縮寫:USN或U.S. Navy),是美利坚合众国軍隊的一个軍種,負責管理所有与海軍有关的事务。其职责为:“配备、训练和武装一支有能力赢得战争、阻止入侵和保证海域自由的海军战斗部队。”美国海军除了目前有近500,000现役和预备役海軍军人、278艘现役大小军舰之外,海軍旗下甚至還有美國空軍以外的另一支空中部隊,多數為舰載飞机,數量達逾4,000架.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和美國海軍 · 珍珠港和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和珍珠港之间的比较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有117个关系,而珍珠港有1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1.53% = 2 / (117 + 14)。

参考

本文介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和珍珠港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