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图瓦人

指数 图瓦人

图瓦人(;圖瓦語:Тывалар),是一個使用突厥語的民族,明朝时为兀良哈部落,清朝时被称作阿爾泰乌梁海或唐努乌梁海,该地区现归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现代图瓦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也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亦有少量族群分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喀纳斯湖区域与蒙古国。他们是半游牧民族(养山羊、绵羊、牛、牦牛、驯鹿、駱駝),住桦树木屋(早期从事渔猎,风俗有滑雪以及乘木马驰冰上),多与同族结婚。.

53 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乌梁海乌拉尔语系伊尔库茨克州俄罗斯俄语匈奴圖法拉爾人喉音唱法喀纳斯湖和托輝特部哈萨克语唐努乌梁海元朝兀良哈回鹘图瓦共和国图瓦语珊蔻·娜赤娅克科里亚克族突厥化突厥語突厥語族突厥语族突厥民族瓦剌畜牧业萨满教西里尔字母骆驼阿尔泰语系薩彥嶺藏傳佛教蒙古帝国蒙古人蒙古国蒙古语蒙古族铁勒蔑兒乞色目人速不台者勒蔑柯尔克孜族恒哈图楚科奇人楚瓦什人泛音游牧清朝...明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愒人 扩展索引 (3 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图瓦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乌梁海

乌梁海(),又称兀良哈,是蒙古秘史中一个住在森林的部落。又是林中百姓一部。 拉施德丁描述十三世纪时西伯利亚有一极端封闭的部落(这些人住在图瓦共和国与阿尔泰共和国一帶),住桦皮屋,用滑雪板打猎与养鹿(沒牛羊與討厭草原)。他们雖与兀良哈同音但事实上没关系。 明代是瓦剌一部,后成为达延汗臣民。1757年清朝打败準噶尔后,把他们分为三部:唐努烏梁海、阿爾泰烏梁海、阿爾泰諾爾烏梁海。.

新!!: 图瓦人和乌梁海 · 查看更多 »

乌拉尔语系

乌拉尔语系是语言学家按照语言系属分类方法划分的一组语群,包括38种语言,讲该语系语言的人有2500多万人口,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为匈牙利语、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分别为匈牙利、芬兰和爱沙尼亚的官方语言。其他使用人数较多的语言有厄尔兹亚语、莫克沙语、马里语、乌德穆尔特语和科米语,分别在俄罗斯不同地区被认定为地区性官方语言。有的语言学家把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劃分为同一组语群,即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由于绝大多数该语系的语言分布于乌拉尔山的两侧,“乌拉尔语系”由此得名。根据的假说,乌拉尔语可能发源于乌拉尔山附近。.

新!!: 图瓦人和乌拉尔语系 · 查看更多 »

伊尔库茨克州

伊尔库茨克州(Irkutskaya oblast)位於位於西伯利亞聯邦管區東部,西邊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相鄰,南邊有圖瓦共和國與布里亞特共和國,東邊則為外貝加爾邊疆區與薩哈共和國。伊爾庫茨克州面積774,846 km² (含烏斯季奧爾登斯基布里亞特自治州),人口242.8萬人,首府為伊爾庫茨克。.

新!!: 图瓦人和伊尔库茨克州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图瓦人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俄语

俄语(russkij jazyk,发音)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俄語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語言,主要在俄羅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使用,且在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员国裡曾經被学校广泛列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蘇联時代,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非常强调俄语的重要性。虽然这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很多开始强调使用当地语言的重要性,在部分國家俄語已不再是官方語言,但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语言。俄语屬於印欧语系,是东斯拉夫语支中三個目前仍在使用的語言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東斯拉夫語文字是在第十世紀的內容。 俄语是歐亞大陸中分布區域最廣的語言,也是斯拉夫語中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俄语也是歐洲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1.44億人的母語。俄语是母語人口排名的第八名,是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中的第七名。.

新!!: 图瓦人和俄语 · 查看更多 »

匈奴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 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单于,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學界中有許多关于匈奴部落国家体制的假設,但是因為關於他們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東胡強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新!!: 图瓦人和匈奴 · 查看更多 »

圖法拉爾人

圖法拉爾人,西伯利亚突厥人的一支,与图瓦人关系密切。分布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一带。 俄国十月革命前,在泰加森林养鹿与狩猎为生。1932年定居化与農業集体化。现在有人口837人。他们信萨满教。 Category:突厥人 Category:俄罗斯民族 Category:北極民族.

新!!: 图瓦人和圖法拉爾人 · 查看更多 »

喉音唱法

呼麦(图瓦语:;,意为“咽喉”),又稱喉音唱法、雙聲唱法、多聲唱法或浩林·潮尔,是一种典型運用泛音的歌唱方式(歌者能在一個持續的低音之上,同時唱出另一個像口哨聲的高音),被蒙古族、图瓦人和位于阿尔泰地区的蒙古族(卡尔梅克人)、阿尔泰人、布里亚特人、通古斯及楚科奇族应用在民俗音樂裡。另外,古代开始,西藏喇嘛念经的唱法引进了假声带唱法卡基拉的一些技巧,类似于蒙古的呼麦。.

新!!: 图瓦人和喉音唱法 · 查看更多 »

喀纳斯湖

喀纳斯湖,又称哈纳斯湖,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北部一著名淡水湖,位于阿尔泰山脉中,面积45.7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0米,最深处达到188.5米,蓄水量达53.8亿立方米。外形呈月牙状,被推测为古冰川强烈运动阻塞山谷积水而成。喀纳斯湖湖中传说有湖怪“大红鱼”出没,据称身长可达到10米,有科学家推测为大型淡水食肉鱼类哲罗鲑,但未得到实际观测支持。该湖风景优美,四周林木茂盛,主要居民为图瓦人,为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新!!: 图瓦人和喀纳斯湖 · 查看更多 »

和托輝特部

和托輝特部,明清之際蒙古喀爾喀部落札薩克圖汗部的一個分支,由札薩克圖汗族弟碩壘烏巴什創立。俄罗斯文獻称之為阿勒坦汗王朝,首领为珲台吉(本为“皇太子”音译,此后为“副王”之意)。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封和托輝特部琿臺吉俄木布额尔德尼為札薩克。和托輝特部名義上隸屬於札薩克圖汗部,實際上為一獨立部落,並管轄唐努山麓的烏梁海部落,即唐努烏梁海。 阿什海(达延汗的孙子,札萨克图汗部的祖先)弟弟诺诺和的长子阿巴岱年轻时征服西迁的卫拉特,其子锡部古泰监制卫拉特,以“珲台吉”为称号。1588年,阿巴岱死后,锡部古泰败于卫拉特。1606年,阿什海的孙子赉瑚尔进攻卫拉特获胜,派堂兄弟硕垒乌巴什重建珲台吉政权,管理卫拉特。1620年,准噶尔部首领哈剌忽剌攻打阿拉坦汗王朝,结果惨败,硕垒乌巴什夺得亚梅什盐湖附近的牧地。1623年,四卫拉特合兵反击阿拉坦汗王朝,硕垒乌巴什被卫拉特勇士赛因色尔滕吉刺杀。其子俄木布额尔德尼即位。1630年,卫拉特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准噶尔部首领哈剌忽剌率军攻打阿拉坦汗王朝,鄂木布额尔德尼战败,卫拉特获得天山草原牧场。1640年9月,在塔尔巴哈台地方的乌兰伯勒奇尔卫拉特和喀尔喀会盟。鄂木布额尔德尼和喀尔喀车臣汗硕垒的儿子、札萨克图汗素巴第、土谢图汗衮布,还有卫拉特和硕特汗国的固始汗、土尔扈特的和鄂尔勒克、准噶尔汗国的巴图尔珲台吉一起会盟,制定了《喀尔喀卫拉特法典》。1652年,鄂木布额尔德尼去世,其子额磷沁罗卜藏即位。额磷沁罗卜藏坚持抵制俄罗斯的扩张。1662年,额磷沁罗卜藏攻杀札萨克图汗旺舒克,立绰默尔根为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和准噶尔汗僧格东西两路夹击阿拉坦汗王朝。察珲多尔济击败额磷沁罗卜藏,额磷沁罗卜藏逃到叶尼塞河上游。1667年,额磷沁罗卜藏被僧格俘虏。僧格砍下额磷沁罗卜藏的右手,将狗肉塞进他的嘴里侮辱他。后额磷沁罗卜藏脱逃,1682年,又被札萨克图汗所擒,1691年之后,史书没有了额磷沁罗卜藏的记载。.

新!!: 图瓦人和和托輝特部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语

哈萨克语(Kazakh;қазақ тілі, qazaq tili.)),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哈萨克族所使用的语言。与其他属突厥语族的民族语言相当接近。日常交际,与其语言属突厥语族的其他民族,如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以及乌孜别克族均不会产生太大的障碍,一般不需要翻译,尤其與吉爾吉斯語和卡拉卡爾帕克語非常相近。据说哈萨克语言是受乌孙语、突厥语以及蒙古语影响的综合产物。 哈萨克民族是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蒙古等部族在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的,因此哈萨克语广泛分布在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前苏联地区在内的中亚地区。 哈萨克语元音和谐比较严整,辅音同化现象较多。名词、代词和数词有七个格,比同语族的许多语言多一个造格。语法附加成分的变体较多。动词谓语第一人称单数附加成分除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形式外,还使用短尾形式-m。有关畜牧业的词语很丰富。.

新!!: 图瓦人和哈萨克语 · 查看更多 »

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Таңды Урянхай;Урянхайский край;Тагна Урианхай)如今通常只指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属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一部分,首府为克孜勒。唐努乌梁海是清代烏梁海的三部分之一,位于外蒙古西北,北至萨彦岭,南到唐努山,西到俄罗斯巴尔瑙尔东南,东到外蒙古库苏古尔泊以东,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狭长盆地。 清朝时的唐努乌梁海不仅包含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的绝大部分,还包含今天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國及外蒙古的库苏古尔省的大部分,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唐努乌梁海蒙古被編為五旗,由烏里雅蘇臺將軍直接管轄。唐努乌梁海不属于外蒙古(喀爾喀四部),而是不設札薩克的內屬蒙古。 唐努乌梁海地区,早在汉代便有中国人活动痕迹。唐代为都播地,隶属安北都护府管辖,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宋金时属西辽政权,称谦谦州。元代属岭北行省,称益兰州。明代属蒙古瓦剌部,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为外蒙古扎萨克图汗辖地。清末,大批俄羅斯移民進入唐努烏梁海。 1911年外蒙古独立後,唐努烏梁海被俄羅斯帝國控制。1913年中俄聲明將唐努烏梁海與科布多一併劃入“外蒙古自治區域”。1919年一度被中國軍隊收復。1921年,布爾什維克黨在唐努烏梁海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不久改名為圖瓦人民共和國,蘇聯承認其為獨立國家。1944年改稱“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被併入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现在唐努乌梁海仍然是俄罗斯联邦的一個共和國,隸屬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1948年5月,中華民国驻苏大使傅秉常照会苏联外交部,声明唐努乌梁海为中華民国领土,但蘇聯方面並未理會。 根据资料称,图瓦人目前占该地人口的82%(2010年人口统计)。图瓦人係蒙古族的一支,明代称烏梁海人,后来迁徙至唐努乌梁海地区,改称为图瓦或土瓦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图瓦人属于突厥人的一支,证据包括图瓦语被公认属于突厥语族而非蒙古语族。唐代屬鐵勒中的都波,受突厥與回紇統治,元代稱禿巴,是林木中百姓。 1992年,苏联解体后,“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通过主权宣言,宣布成为主权国家,并更名为“图瓦共和国”。由于苏联的国家主体俄罗斯联邦没有解体,该国最后仍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名为“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新!!: 图瓦人和唐努乌梁海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图瓦人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兀良哈

兀良哈可以指:.

新!!: 图瓦人和兀良哈 · 查看更多 »

回鹘

回鶻(突厥字母: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eski uygur.),亦稱袁纥、烏護、烏紇,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鶻隼”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當時的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後來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紇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新!!: 图瓦人和回鹘 · 查看更多 »

图瓦共和国

图瓦共和国(Respublika Tyva;圖瓦語:Тыва Республика)是俄罗斯联邦中的一个联邦主体,是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一个自治共和国,首府为克孜勒。图瓦共和国位于蒙古国西北、西伯利亚以南。 此區域亦為中華民國蒙古地方唐努烏梁海的範圍,曾是中俄爭議領土。.

新!!: 图瓦人和图瓦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图瓦语

图瓦语或图佤语(西里尔字母:тыва дыл,国际音标:)是一种突厥语族的语言,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主要使用者是西伯利亚中南部的图瓦共和国的约20万居民。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北部地区也生活着数以千记的图瓦人,他们被官方划归为蒙古族,但仍然在日常交谈中使用图瓦语,中国图瓦语目前尚无文字,在学术著作中多以宽式国际音标记写。 图瓦语从蒙古语中借用了大量的词汇,也使用了一部分俄语的词汇。.

新!!: 图瓦人和图瓦语 · 查看更多 »

珊蔻·娜赤娅克

蔻·娜赤娅克(Sainkho Namtchylak,塞柯·纳姆切拉克,)是一名以呼麦知名的图瓦族歌手。出生于苏联圖瓦自治共和國(今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珊蔻·娜赤娅克的祖先是游牧民族,歌唱是当地牧民的传统风俗。珊蔻·娜赤娅克长大后曾到苏联首都莫斯科学习声乐,包括图瓦的双声唱法和萨满教的声乐技巧。从1990年代开始,珊蔻·娜赤娅克开始向欧洲发展,其前卫实验并带有游牧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在国外非常受小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新!!: 图瓦人和珊蔻·娜赤娅克 · 查看更多 »

科里亚克族

俄罗斯远东地区科里亞克人主要分佈區域 科里亚克族(нымыланы, чавчувены, алюторцы、Коряки)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住在科里亚克自治区(一度橫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個更大的區域 。他們的邊界擴展到在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尼夫赫人地區)。总人口约8,743人。他们以西是埃文基人。 他们的语言是科里亚克语。他们也说俄语。他們與楚科奇人,伊捷尔缅族一樣同屬古亞細亞人,操古亞細亞語系,以鹿為圖騰。字根kor解驯鹿。尼夫赫语有一定相似性。 他们生活方式分为内陆养鹿与沿海捕捞两种。 他们与俄罗斯人在十八世纪接触,在1770年被打败,之后天花令他们人口大减。.

新!!: 图瓦人和科里亚克族 · 查看更多 »

突厥化

突厥化,是指用來描述一種文化或政治變革的過程中,中亚、东欧与小亚细亚、高加索的民族自願或強逼下成为突厥人。此詞的另一個含義包括許多早期安納托利亞的土著人民的同化過程。他們通過轉換宗教,文化和語言發生同化(突厥化通常與伊斯蘭化一起進行)。 安納托利亞的突厥牧民最初只是少數,在近代前希臘人、亚美尼亚人、阿拉伯人與库尔德人仍存在。.

新!!: 图瓦人和突厥化 · 查看更多 »

突厥語

#重定向 突厥语.

新!!: 图瓦人和突厥語 · 查看更多 »

突厥語族

#重定向 突厥语族.

新!!: 图瓦人和突厥語族 · 查看更多 »

突厥语族

突厥语族(Turkic languages)是阿尔泰语系中最大的一个语族,语族内部包括40多种语言。突厥语族语言简称突厥语,突厥语的使用人口在1.65亿至2亿人之间,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上。东起新疆,西至東歐,北自西伯利亞,南抵伊朗。 突厥语是一种黏着语,元音和谐是该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突厥语有悠久的书面语历史,有文字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公元6世纪突厥汗国时期的古突厥语碑铭,并在各历史时期作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与国际交流用语。现在,土耳其语是突厥语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在土耳其语中,突厥语和土耳其语是同一个词。.

新!!: 图瓦人和突厥语族 · 查看更多 »

突厥民族

#重定向 突厥人.

新!!: 图瓦人和突厥民族 · 查看更多 »

瓦剌

剌(;卫拉特语:Өөрд;英语:Oirat)是西部蒙古族,元朝称斡亦剌惕、明朝称瓦剌()、清朝稱卫拉特、漠西蒙古等,意即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西的蒙古族。 厄鲁特()本是瓦剌的一部,但在清朝文献中也用来泛指瓦剌。 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到后来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瓦剌为主)。「瓦剌」的意思是「森林之民」或「邻近者」。.

新!!: 图瓦人和瓦剌 · 查看更多 »

畜牧业

牧业是繁殖、饲养陆地动物和鸟类的行业,一般分为饲养业和驯养业,不包括水生生物的饲养管理。畜牧业是人类生产中最古老的生产方式之一,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学中,都有关于畜牧业的学科。人类进行畜牧的目的主要是从被畜牧的动物身上获取食物、皮毛等原材料,但也有为了保护某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种群而对其进行畜牧的例子。.

新!!: 图瓦人和畜牧业 · 查看更多 »

萨满教

萨满教是分佈于北美洲和北亞、中亞一類巫覡宗敎,包括滿族萨满敎、蒙古族萨满敎、中亞萨满敎、西伯利亞萨满敎、北美洲薩滿教(北美洲原住民巫毒)。萨满(珊蛮)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萨满教目前最盛行于美國,美音美洲的原住民(尤其是北美洲)非常相信,即使是被基督教的美國征服以後。在亞洲的传统始于史前时代并且遍布世界。最崇拜薩滿教的地方是伏爾加河流域、芬蘭人種居住的地區、東西伯利亞與西西伯利亞。满洲人的祖先女真人,也曾信奉萨满教,直到公元11世纪。清代以前一直在中国东北甚至蒙古地区大范围流传,清朝皇帝把萨满教和满族的传统结合起来,运用萨满教把东北的人民纳入帝国的轨道,同时萨满教在清朝的宫廷生活中也找到了位置。目前,滿族、鄂溫克族等民族有很多信奉薩滿教的人群,並且有薩滿。.

新!!: 图瓦人和萨满教 · 查看更多 »

西里尔字母

西里尔字母(Кирилли́ческий алфави́т或Кири́ллица,转写:Kirilličeskij alfavit或者Kirillica),也译作基里尔字母,又称斯拉夫字母,是通行于斯拉夫语族大多数民族中的字母书写系统。2011年時在歐亞大陸約有二億五千萬人的國家語言是以西里尔字母為標準文字,其中有半數在前蘇聯疆域範圍內。 西里尔字母大部分是以安色爾體希腊字母為基礎,並包括一些來自格拉哥里字母的字母,還包括一些連字。增添的字母用於古教會斯拉夫語且希臘語沒有的輔音。其名稱出於對先前創立格拉哥里字母的來自拜占庭的聖西里爾和美多德兄弟的敬意。學者們認為西里尔字母是由聖西里爾和美多德早期的門徒發展出來並規範化的。 在2007年1月1日歐盟東擴後,由於新加入的保加利亞使用西里尔字母,因此西里尔字母成為繼拉丁字母及希臘字母後的第三種歐盟官方字母。.

新!!: 图瓦人和西里尔字母 · 查看更多 »

骆驼

駱駝属(学名:)通称駱駝,是偶蹄目骆驼科的动物,主要有两种。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早在公元前3000年已经开始驯养駱駝,作为役畜,以供驮运和骑乘,有许多国家有倚赖骆驼为生的骆驼牧民,甚至有骆驼骑兵,所以稱為[沙漠之舟]。.

新!!: 图瓦人和骆驼 · 查看更多 »

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Altaic language, ),別译阿勒泰语系,是19至20世紀一些语言学家按照语言系属分类方法所划分的一组语群,现如今普遍认为该分类并不成立。 该分类主要将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划为一个语系,有時一些语言学家也将朝鮮語、日語包括其中。此外,也曾有语言学家将其和乌拉尔语系划分为一组语群即乌拉尔-阿尔泰语系。该分类方法包括的语言主要集中于中亚及其临近地区,包括60多种语言。该分类方法曾流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但在当今语言学专家中已几乎没有支持者。.

新!!: 图瓦人和阿尔泰语系 · 查看更多 »

薩彥嶺

薩彥嶺(Саяны),分東西兩支,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的山脈,蒙古高原的北沿,歷史上曾為大清國与俄羅斯帝国间的國界,現屬俄羅斯聯邦境內。.

新!!: 图瓦人和薩彥嶺 · 查看更多 »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歸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並沒有南传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並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係。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原始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语的语言文字。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國學大師章炳麟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然而,聖嚴法師認為藏傳佛教的發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间宗教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羅門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整體而言是印藏的合璧。 藏传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傳入藏区。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来到藏区,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內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朗达玛灭佛的波折,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時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中国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藏密大盛,又因與中國政權關係密切,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兩位固定的轉世僧侶代中國政權統治西藏,分別稱作達賴與班禪。藏傳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普米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新!!: 图瓦人和藏傳佛教 · 查看更多 »

蒙古帝国

蒙古帝國(1206-1368),正式國號為大蒙古国,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蒙古人武力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在1259年蒙哥汗在位时期,疆域一度达到鼎盛,約2400萬平方公里,但是一年後由於蒙哥汗去世所引發的內戰,導致帝國開始分裂瓦解,蒙古人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 蒙古帝國由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在斡难河边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难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成吉思汗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9-1221/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1242)於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後征服伏尔加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的卡马突厥国,進而滅亡位於东欧平原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王国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亞第二帝国,前锋遠達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1260)於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阿拔斯王朝,以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蒙古军短时间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個國家。 然而,蒙古汗國在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位战后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其所主張的對於“蒙古大汗”之位的繼承權並沒有獲得四大汗國的一致承認;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被稱為四大汗国;其他一些蒙古帝國時期建立的小型汗國多依附于四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自稱“蒙古大汗”。1279年大元灭南宋。自此元朝控制領地包括今中國大部地區和蒙古高原。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與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直到元成宗時期才終於獲承認元朝皇帝為蒙古大汗、據宗主地位,之後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最後一位元朝皇帝元惠宗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於1368年驱逐出中原,其政權存在於蒙古高原地區,史稱北元。北元亡于1388年或1402年,由韃靼部和瓦剌部的首領先後繼承“蒙古大汗”稱號,但是其統治範圍沒有再超出過蒙古高原;其後明朝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和欽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國均致滅亡。最後一任蒙古大汗察哈爾部林丹汗被後金皇太極擊敗,其子额哲后來歸降皇太極,漠南蒙古諸部于1636年3月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大汗、統轄漠南蒙古諸部,“蒙古汗國”歷史正式結束。.

新!!: 图瓦人和蒙古帝国 · 查看更多 »

蒙古人

蒙古人,可以指:.

新!!: 图瓦人和蒙古人 · 查看更多 »

蒙古国

蒙古國(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улс,传统蒙古文:)是一個亞洲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位於俄羅斯聯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會處,首都與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蒙古國由行政區劃分為21個省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烏蘭巴托所構成,其領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 當前蒙古國的國土是古代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個游牧民族生活和曾經建立政權的地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1271年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滅亡後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經常在邊境與明朝發生衝突。 16到17世紀起蒙古開始受到藏傳佛教影響,17世紀末時蒙古全境被納入清朝統治範圍,1911年清王朝崩潰後,蒙古曾宣布獨立,但未得到眾多國家承認,直到1921年人民革命取得在俄國控制下的獨立,並至1961年加入聯合國開始取得國際確認。 1924年成立的社會主義蒙古人民共和國受到蘇聯很大影響,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1989年東歐劇變後,蒙古亦在1990年初發生了民主革命,導致1992年頒布了一個實行多黨制的新憲法,並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 蒙古國國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19大的國家,也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 ,人口約3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主權國家。蒙古國可耕地較少,大部分國土被草原覆蓋,北部和西部多山脈,南部為戈壁沙漠,約30%的人口從事游牧或半游牧。蒙古國的主要宗教為藏傳佛教,主要民族為蒙古族,亦有哈薩克、圖瓦等其他少數民族分佈於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60美元(2016年)。 蒙古於199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繼續尋求增大其在地區經濟和貿易的參與度。.

新!!: 图瓦人和蒙古国 · 查看更多 »

蒙古语

蒙古语是蒙古民族说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語族。蒙古语有很多方言,主要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卫拉特语)、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和东部方言(科尔沁-喀喇沁)。蒙古语接近辽国的契丹语,但是由于契丹文尚未完全解读,很难进行语言历史比较。 现在中国内蒙古以傳統蒙古語字母书写,並和簡體中文一起並列使用,而蒙古國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時期由於苏联影响,废除了传统蒙文,主要使用西里尔字母,現已恢復使用傳統蒙文,使用量較少。 为了方便,这里使用的是蒙古文的转写,这种写法代表蒙古语在13世纪的发音,与现在的方言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写法可以推断现在各种方言的读音,而进行相反的转换(从现在的发音推断古蒙古语的发音)则很困难。.

新!!: 图瓦人和蒙古语 · 查看更多 »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东亚及中亞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蒙古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全球蒙古族人口约为一千万人,其中六百萬人居住在中国大陸境内,其餘的分佈于蒙古國以及俄罗斯。於中國大陸的蒙古族人主要居住於內蒙古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在俄罗斯的則主要居住於布里亞特和卡爾梅克。 到近代19世紀末以後,由於「民族」一詞的含義引入,「蒙古族」便就取代「蒙古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 蒙古族所說的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現代蒙古人的祖先稱為。.

新!!: 图瓦人和蒙古族 · 查看更多 »

铁勒

铁勒(--,中古漢語擬音:),又称敕勒、高车、丁零、狄历,6世紀到7世紀,亚欧大陆中部分布的突厥以外突厥语族遊牧民的总称。其中的回鶻后来建立汗国。.

新!!: 图瓦人和铁勒 · 查看更多 »

蔑兒乞

蔑兒乞(,解释为神射手),蒙古的一個姓氏族群,稱蔑兒乞人。蔑兒乞是十世紀至十三世紀在今大約北亚的一個遊牧部族,活動的地方是鄂爾渾河流域與色楞格河(西北邻吉利吉斯、东北领近秃马惕等部,南接克烈部,正西连乃蛮部,东抵蒙古大室韦部)。又名滅里吉、韈劫子,在遼代被稱梅里急、密兒紀。元代陶宗儀把他們歸屬蒙古七十二種。.

新!!: 图瓦人和蔑兒乞 · 查看更多 »

色目人

色目人,意為各色名目之人,是元朝時中亞、西亞、歐洲民族的统称,也是元朝的四类人民之一。一切非蒙古人、漢人、南人的都算是色目人。元大德八年(1304年)规定除蒙古人,汉人、蛮子、高丽人外,均为色目人。徙居中原的色目人大約有三、四十萬。.

新!!: 图瓦人和色目人 · 查看更多 »

速不台

速不臺(;,又作雪不台、唆伯台、速別額台、書部台等)為蒙古帝國大將,蒙古侵略歐洲中的实际領軍主帅,被成吉思汗封為「四犬」之一。曾參與第一和第二次蒙古西征,令帝國版圖擴展至俄羅斯一帶。其征战所及东至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西达欧洲的波兰、匈牙利等,北到西伯利亚,南抵中国开封,是古代世界征战范围最广的将领。公元1241年窝阔台之死,导致速不臺放弃进攻神圣罗马帝国的计划,从而结束了蒙古侵略歐洲战争。.

新!!: 图瓦人和速不台 · 查看更多 »

者勒蔑

者勒蔑(),蒙古帝国初期重要将领,又稱者勒米、哲理(《清史稿》作济拉玛,兀良哈、喀喇沁旗祖先),兀良哈氏,速不臺之兄,与哲别、速不台、忽必来并称为成吉思汗麾下「四狗」。 者勒蔑自幼便服侍铁木真,曾經多次營救其於危難之中,深受信任,被稱为「有福的伴當」,1206年铁木真稱可汗,封者勒蔑為千戶,十大功臣之一,擁有九次犯罪不罰的特權。 其后裔喀喇沁部现在在蒙古国、内蒙古蒙古贞旗分布。.

新!!: 图瓦人和者勒蔑 · 查看更多 »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中国标准罗马字母:Kirgiz,柯爾克孜語:Кыргыз / قىرعىز),也译作吉尔吉斯族,中亚的一支民族,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中国境内有超過18万柯尔克孜人(2010年),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新!!: 图瓦人和柯尔克孜族 · 查看更多 »

恒哈图

恒哈图(图瓦语:Хүн Хүртү,英语:Huun-Huur-Tu)是一支来自俄罗斯与蒙古交界处图瓦共和国的乐队(即中国清代所称乌梁海。)他们最具特色的表演便是可在同一时间发出几种不同音频的呼麦,有时听起来似鸟鸣,有时则如笛声,有时则纯属人类的咏唱。呼麦也是图瓦人的民族骄傲。 该乐队主要使用图瓦的传统民族乐器马头琴等,然而,近几年也开始使用西式的现代乐器,同时,他们也与电子乐器共同演奏。.

新!!: 图瓦人和恒哈图 · 查看更多 »

楚科奇人

楚科奇人(лыгъоравэтльат 、(ԓыгъоравэтԓьат), луораветлат (оравэтԓьат),俄语:чукчи)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楚科奇自治区,也分布在雅庫特共和国、馬加丹州與科里亞克一帶(鄂霍次克海,白令海,楚科奇海),总人口约1.5萬人。他们有二种生态:畜牧鹿与捕海兽。內陸的養驯鹿,沿海的定居捕海獸(包括北極熊與海象)與魚類。他們信東正教也信薩滿教,直到20年代蘇聯中止。.

新!!: 图瓦人和楚科奇人 · 查看更多 »

楚瓦什人

楚瓦什人(чӑваш),俄罗斯少数民族。自称恰瓦什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楚瓦什共和国,部分分布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以及乌里扬诺夫、古比雪夫、萨拉托夫等地,近代有少数人移居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属蒙古人种与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楚瓦什语,分上、下楚瓦什两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楚瓦什人历史上虽长期遭受异族统治,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民族语言、独特的物质文化生活和丰富的民间创作。.

新!!: 图瓦人和楚瓦什人 · 查看更多 »

泛音

泛音,泛音系列中除了基音以外的任何一音。 指当一根弦或空气柱整体振动而产生基础音(第一分音)时,在该基础音上发出的微弱的音。如果分成几段振动就会产生一些泛音(上方分音)。听者一般能够清楚听到基础音,很专心时能听到泛音。泛音列是分成等分的部分(如1/2,1/3,1/4)振动而产生的。振动的分段越小,泛音的音高就越高。各上方泛音的频率与基础音的频率形成简单的比率(例如2:1,3:1,4:1)。有些乐器能产生非泛音列中的泛音。音乐的色彩和声音的音色受某一乐器独特泛音的极大影响。因此,单簧管由于较低的泛音使声音柔和丰满,而双簧管则缺乏类似泛音而听上去比较尖利。 乐器或人声等自然发出的音,一般都不会只包含一个频率(参见纯音),而是可以分解成若干个不同频率的音的叠加。声音的波形是具有周期性的,因此根据傅里叶变换的理论,声音可以分解成若干个不同频率纯音的叠加。这些频率都是某一频率的倍数,这一频率就称作基频,也就决定了这个音的音高。假设某个音的基频为f,则频率为2f的音称为第二泛音,频率为3f的音称为第三泛音,等等。 基音和不同泛音的能量比例关系是决定一个音的音色的核心因素。並能使人明確地感到基音的響度。樂器和自然界裏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新!!: 图瓦人和泛音 · 查看更多 »

游牧

游牧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管理一种或几种食草牲畜,通过移动的方式间隔某种周期反复利用牧草而获得生活资源的畜牧生产方式。牧民、畜群和天然牧草是形成游牧的基本要素,移动则是游牧自成体系的联系纽带。.

新!!: 图瓦人和游牧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图瓦人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图瓦人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شىنجاڭ ئۇيغۇر ئاپتونوم رايونی),通称新疆,简称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部的一个自治区,也是中國陆地面积第一大的省级行政区。自治區由新疆省改置,成立于1955年,首府位於乌鲁木齐。新疆总面积为16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达5600多公里,占中国边界总长度四分之一。 新疆地貌为“三山夹两盆”,即拥有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的独特地形特征。南北两端分别为昆仑山脉和阿尔泰山脉,而横亘中部的天山山脉则将新疆大致分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两大部分,或以北疆和南疆俗称。夏季高温、光照充足以及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使得新疆出产各类优质瓜果,如蕃茄、哈密瓜、石榴、葡萄等。炎热干燥的气候和稳定的灌溉水源使南疆成为中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新疆也是中国油气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储量占陆地总储量近三分之一,克拉玛依油田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油田。 新疆是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东乡族等19个民族世代居住的地方,自治区境内还有五个民族自治州和六个民族自治县。.

新!!: 图瓦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愒人

凯特人或愒人(Кеты,Kets,愒(kài/qì)),是居住在西伯利亚的一支操凯特语的民族。在沙皇俄国时期,被称作“奥斯蒂亚克人(汉特人)”,并未从其它西伯利亚民族中区分出来。随后,又被称作“叶尼塞-奥斯蒂亚克人”,因其居住在叶尼塞河的中下游地区。现在,凯特人居住于叶尼塞河的中东部地区。.

新!!: 图瓦人和愒人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乌梁海人圖瓦人图瓦族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