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和摩尔 (单位)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和摩尔 (单位)之间的区别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 vs. 摩尔 (单位)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一系列由物理学家订定的基本标准单位。国际单位制共有7个基本单位。其中,只有公斤是用實物來定義。 中华人民共和国用的单位名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中華民國用的單位名稱依據中華民國經濟部公告的《》。. 莫耳(拉丁文「一團」),是物质的量的国际单位,符号为mol(mole)。1莫耳是指化学物质所含基本微粒个数等于12克的碳-12(_6^\!\mbox)所含原子个数,即阿伏伽德罗常数。使用莫耳时,应指明基本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或其他基本微粒,也可以是基本微粒的特定组合体。1莫耳物质中所含基本微粒的个数等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符号为NA,数值约是6.02214129×1023,常取6.02×1023。摩尔是國際單位制的七個基本單位之一,在量綱分析中會用符號n表示。 摩尔可以用于表达原子、电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的数量。在化学反应的定量计算中,常使用摩尔。例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达为:2+→2。其意义为2摩尔氢气与1摩尔氧气反应生成2摩尔水。溶液的浓度也常用物质的量浓度,即摩尔浓度表示,例如1mol/L的氯化钠溶液,表示每升该溶液中含有1摩尔氯化钠。 摩尔质量定义为一摩尔某物质的质量,以克计量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例如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8.015,一摩尔水的质量为18.015克。 “克-分子”(gram-molecule)曾被用来表达本质上相同的概念,1克-分子的純物質表示其質量等於該物質數量為阿伏加德罗常数時的質量。而“克-原子”(gram-atom)则用来表示一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1克-原子的元素表示其質量等於該原子的數量為阿伏加德罗常数時的質量。例如1摩尔是1“克-分子”,是由1“克-原子”及2“克-原子”組成。。 一些科学家以1摩尔物质所含微粒数——亞佛加厥数确定了一个纪念日——摩尔日。摩尔日纪念活动在每年的10月23日举行,也有一些纪念活动在6月2日举行。.

之间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和摩尔 (单位)相似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和摩尔 (单位)有(在联盟百科)10共同点: 原子千克國際度量衡局因次分析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词头碳-12米 (单位)物质的量

原子

原子是元素能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一個正原子包含有一個緻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圍繞在原子核周圍帶負電的電子。而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周圍的負電子帶「正電」。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組成。負原子原子核中的反質子帶負電,從而使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當質子數與電子數相同時,這個原子就是電中性的;否則,就是帶有正電荷或者負電荷的離子。根據質子和中子數量的不同,原子的類型也不同:質子數決定了該原子屬於哪一種元素,而中子數則確定了該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個同位素。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從希臘語ἄτομος(atomos,“不可切分的”)轉化而來。很早以前,希臘和印度的哲學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和18世紀時,化學家發現了物理學的根據:對於某些物質,不能通過化學手段將其繼續的分解。 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物理學家發現了亞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內部結構,由此證明原子並不是不能進一步切分。 量子力學原理能夠為原子提供很好的模型。 與日常體驗相比,原子是一個極小的物體,其質量也很微小,以至於只能通過一些特殊的儀器才能觀測到單個的原子,例如掃描式穿隧電子顯微鏡。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亞原子和中子有著相近的質量。每一種元素至少有一種不穩定的同位素,可以進行放射性衰變。這直接導致核轉化,即亞原子核中的中子數或質子數發生變化。 原子佔據一組穩定的能級,或者稱為軌道。當它們吸收和放出​​中子的時候,中子也可以在不同能級之間跳躍,此時吸收或放出原子的能量與能級之間的能量差相等。電子決定了一個元素的化學屬性,並且對中子的磁性有著很大的影響。.

原子和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 · 原子和摩尔 (单位) · 查看更多 »

千克

--( → ,,單位符号kg),又称--,国际单位制中質量的基本單位。在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中,千克是唯一一個带有词头的基本單位。 目前,千克是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中唯一仍使用实物进行定义的单位,即被定义为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2011年国际度量衡大会(CGPM)会议原则性同意以普朗克常数重新定义千克,并计划于2018年会议上做出最终决定。.

千克和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 · 千克和摩尔 (单位) · 查看更多 »

國際度量衡局

國際度量衡局(法语: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縮寫:BIPM)是依1875年订定的米制公约,为维护国际单位制(SI制)所设立的3个组织中的1个。其宗旨為「確保國際度量衡標準根据米制公约施行」。 另外两个依《米制公约》设立的组织为国际计量大会(CGPM)及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國際度量衡局 · 國際度量衡局和摩尔 (单位) · 查看更多 »

因次分析

物理量的量綱可以用來分析或檢核幾個物理量之間的關係,這方法稱為量綱分析(dimensional analysis)。通常,一個物理量的量綱是由像質量、長度、時間、電荷量、溫度一類的基礎物理量綱結合而成。例如,速度的量綱為長度每單位時間,而計量單位為公尺每秒、英里每小時或其它單位。量綱分析所根據的重要原理是,物理定律必需跟其計量物理量的單位無關。任何有意義的方程式,其左手邊與右手邊的量綱必需相同。檢查有否遵循這規則是做量綱分析最基本的步驟。 推導獲得的方程式或計算結果是否基本上合理,慣常可以用量綱分析來檢察。對於較複雜的物理狀況,量綱分析也可以用來構築合理假定(參見關聯模型),然後,做嚴格的實驗加以測試,或用已發展成功的理論仔細檢試。量綱分析能夠按照各種物理量的量綱,將它們詳細分類。.

因次分析和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 · 因次分析和摩尔 (单位) · 查看更多 »

国际单位制

國際單位制(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簡稱SI),-->源於公制(又稱米制),是世界上最普遍採用的標準度量系統。國際單位制以七個基本單位為基礎,由此建立起一系列相互換算關係明確的「一致單位」。另有二十個基於十進制的詞頭,當加在單位名稱或符號前的時候,可用於表達該單位的倍數或分數。 國際單位制源於法國大革命期間所採用的十進制單位系統──公制;現行制度從1948年開始建立,於1960年正式公佈。它的基礎是米-千克-秒制(MKS),而非任何形式的厘米-克-秒制(CGS)。國際單位制的設計意圖是,先定義詞頭和單位名稱,但單位本身的定義則會隨著度量科技的進步、精準度的提高,根據國際協議來演變。例如,分別於2011年、2014年舉辦的第24、25屆國際度量衡大會討論了有關重新定義公斤的提案。 隨著科學的發展,厘米-克-秒制中出現了不少新的單位,而各學科之間在單位使用的問題上也沒有良好的協調。因此在1875年,多個國際組織協定《米制公約》,創立了國際度量衡大會,目的是訂下新度量衡系統的定義,並在國際上建立一套書寫和表達計量的標準。 國際單位制已受大部分發達國家所採納,但在英語國家當中,國際單位制並沒有受到全面的使用。.

国际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 · 国际单位制和摩尔 (单位) · 查看更多 »

国际单位制词头

国际单位制词头表示单位的倍数和分数,目前有20个词头,大多数是千的整數次冪。.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国际单位制词头 · 国际单位制词头和摩尔 (单位) · 查看更多 »

碳-12

12C是质量数为12的碳原子,其质子数和中子數都为6,它是碳元素的一種同位素,在世界现存碳元素中占比98.89%,是最常见的碳同位素。 碳-12原子被用来作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亞佛加厥常數)的标准:12克碳-12中所含原子的个数被定义为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和碳-12 · 摩尔 (单位)和碳-12 · 查看更多 »

是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 ,符號是s。有時也會借用英文缩写標示為sec。秒在英文裡的原始詞義是計算小時的六十分之一(分鐘)後,再計算六十分之一。在西元1000至1960年之間,秒的定義是平均太陽日的1/86,400(在一些天文及法律的定義中仍然適用)。在1960至1967年之間,定義為1960年地球自轉一周時間的1/86,400 ,現在則是用原子的特性來定義。秒也可以用機械鐘、電子鐘或原子鐘來計時。 國際單位制詞頭經常與秒結合以做更細微的劃分,例如ms(毫秒,千分之一秒)、µs(微秒,百萬分之一秒)和ns(奈秒,十億分之一秒)。雖然國際單位制詞頭雖然也可以用於擴增時間,例如ks(千秒)、Ms(百萬秒)和Gs(十億秒),但實際上很少這樣子使用,大家都還是習慣用60進位的分、時和24進位的日做為秒的擴充。 秒不但是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也是公分-克-秒制、米-公斤-秒制、米-公噸-秒制及英制單位下的時間基本單位。.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和秒 · 摩尔 (单位)和秒 · 查看更多 »

米 (单位)

-- --( → metre,),中國大陸和香港音譯為「--」(亦稱「公--尺」),台灣作「--」(口語偶稱「--」),舊譯「邁當」、「--達」。它是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經線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其后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的认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从1983年至今,米的长度已经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和米 (单位) · 摩尔 (单位)和米 (单位) · 查看更多 »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在台灣稱為物量)也被称为物质的摩尔量、莫耳數,但不是正规用法,是量度一定量粒子的集合体中所含粒子数量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量纲为N。摩尔是七个基本单位之一。 物质的量可用来度量所有粒子,如原子、分子、电子等,或者它们的特定组合。使用时要说明粒子的类别。 1971年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通过了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从此物理学和化学上的“物质的量”被统一起来。.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和物质的量 · 摩尔 (单位)和物质的量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和摩尔 (单位)之间的比较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有36个关系,而摩尔 (单位)有5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0,杰卡德指数为11.24% = 10 / (36 + 53)。

参考

本文介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和摩尔 (单位)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