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香港中學會考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香港中學會考之间的区别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vs. 香港中學會考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St.,簡稱SFCC)是一所天主教英文女子資助中學,創校於1869年,亦是意大利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在香港開設的第二所學校。校舍自建校以來位於灣仔半山堅尼地道9至13號,刻畫在外牆的四個守護天使是學校的標誌,象徵忠、信、仁、愛。小學部名為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建於堅尼地道校舍山坡下的聖佛蘭士街,是少數附設直屬中學並經統一派位收生的資助小學之一。學校多年來培育出不少社會知名人士,現為一所著名女校。 聖方濟各的學生統稱為「Franciscan」,同時因為「St. 香港中學會考(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縮寫為HKCEE,慣稱CE及會考,亦有用英文舊稱School Cert.;Hong Kong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主辦的其中一個公開試,於每年4、5月舉行,8月第二個星期公佈成績。 考生主要為七年制中學正在就讀中五的學生由學校代為報考,但亦有自修生自行報考。早期亦曾有為完成全部中學課程學生而設的中學會考。2009年的報考人數是119,007名,其中88,308名為學校考生;30,699名為自修生。而2010年「末代會考」(即最後一屆開放予應屆學校考生)的報考人數有127,162名,其中90,063名為學校考生;37,099名為自修生。 因香港教育改革,香港中學會考會由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取代。2011年香港中學會考為最後一屆(俗稱「終極會考」,意指真正最後一次「末代會考」),並已於當年4月至5月期間舉行,考生只能以自修生身份報考而不會再開放予學校考生應考。 自1978年香港考試局接手舉辦會考,至2011年的34年間,共有約4,399,100名考生曾報考香港中學會考。.

之间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香港中學會考相似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香港中學會考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聖若瑟書院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華仁書院香港英文授課中學香港教育蘋果日報英皇書院英語教育局 (香港)

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因为儒家的發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孔子之前已经有关于“仁”的观念,但是孔子对“仁”的重视和阐述提高了它的重要性。很多学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與義合稱為仁義。.

仁和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 仁和香港中學會考 · 查看更多 »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St.,簡稱SMCC)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柯士甸道162號,由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於1900年創辦,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女子中學。學校屬於第一組別中學,以英語為官方教學語言,為香港傳統名校之一。學校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補助學校之一。學校的直屬小學為嘉諾撒聖瑪利學校及天神嘉諾撒學校。 聖瑪利的學生稱為「聖瑪利人」(St.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和香港中學會考 · 查看更多 »

聖若瑟書院

聖若瑟書院(Saint Joseph's College,簡稱SJC)是香港現存首間羅馬天主教男子學校,創校於1875年,設有小學及中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所補助的22所傳統名校之一。學校為香港著名學府,在學術、體育及音樂等方面均有卓越表現,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八位。校舍位於中半山堅尼地道7號及堅尼地道26號。建於1920年的校舍北座(教學樓或高錕教學樓)及西座(科學樓或教堂樓)被列為法定古蹟,而建於1935年的堅尼地道26號則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聖若瑟書院 · 聖若瑟書院和香港中學會考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HKU),是香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大學本部位於香港島的薄扶林。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並於1912年3月11日正式辦學,是香港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立之初,更是大英帝國在東亞成立的唯一一間大學。 香港大學創立於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其溯源是1887年成立的華人西醫書院,該校後來併入香港大學並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與文學院及工程學院一同被認為是香港大學的創校學院。香港大學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香港大學於1948年恢復運作,其後多所學院及學術部門相繼成立。港大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文教學,香港大學現在共有十所學術學院,香港大學作為跨學術領域的綜合大學,其以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工程學、會計學、生命科學及醫學見長。港大醫學院是全球第一個成功鑑定及上報冠狀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的研究單位。香港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為香港社會培養出各界的著名人士,香港大學的排名在香港高等院校中長期名列前茅,亦曾持續位於《QS》及《泰晤士》綜合排名的亞洲三甲之列。港大牙醫學院於2016年及2017年全球排名第一,而港大教育學院於2017年為亞洲第一。.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香港大學 · 香港中學會考和香港大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为 CUHK),簡稱中文大學、中大,是一所坐落於香港沙田馬料水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香港中文大学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顶级大学在香港的延续。創校教授為民國時期著名大儒、專家和國民政府及行憲後中華民國政府要員。大學所合併的三所書院中的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前身為1845年起始的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在中國大陸地區所建立的享有極高聲譽的教會及私立大學,是香港历史源流上最远久的高等学院。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合并香港高等學校而成立,並於1966年開辦香港首間研究院,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李卓敏:《開辦的六年》(1969年)頁38至48,也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現共有9所成員書院及8所學術學院。中大的創立打破了英國殖民地只允許一所高等學府存在的慣例,並成功掀起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具歷史及時代意義。葛量洪爵士著、曾景安譯(1984年),《葛量洪回忆录》,广角镜出版社发行,ISBN 962-226-069-1,頁205。“港府和港大在當時否決興辦中文大學有很多原因,除了經費和師資問題,還有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政府不希望見到香港同時出現兩所大學,擔心中文大學的存在會與原有的香港大學分庭抗禮,不單分散資源,更甚者會影響港府集中制定高等教育政策”《中文大學校刊》一九八一年秋(1981年),頁9。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但校方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教授,只有某些部門同時提供粵語及標準漢語指引。 該校既是香港的天災監測中心,亦是該地社會科學、國學、工商管理、理學及醫學的主要研究機構。其曾經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長獲得諾貝爾獎,校友銜蓋菲爾茲獎、沃爾夫數學獎、勒諾多文學獎和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以及包括嶺南大學、香港大學等在内的等高校的校长,系唯一具有獲得國際頂級獎項的校友以及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及圖靈獎得主專任任教的香港高校。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有67%是中大的校友、教授(參見主欄目香港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譽為本科“諾貝爾獎”)的數目為香港最.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中學會考和香港中文大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華仁書院

香港華仁書院(Wah Yan College, Hong Kong)是香港一所著名男校,創校於1919年位於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81號 ,由天主教耶穌會營辦,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補助學校之一。現任校監為周守仁神父。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15位。.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香港華仁書院 · 香港中學會考和香港華仁書院 · 查看更多 »

香港英文授課中學

香港的英文授課中學(簡稱英中、英文中學、EMI學校;英文稱為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 School,意思是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下稱英中),廣泛意義包括所有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中學,狹義上專指「傳統英中」,即在1997年後獲香港政府前教育署(現稱教育局)特許,可以使用英文教授中一至中三年級課程的公營中學(公營中學包括政府主辦的官立中學和非政府辦學團體主辦,但受政府資助的資助中學,在本條目內亦包括按額津貼中學,即獲政府以購買學位數量給予津貼的非牟利私立中學),及一些原本是公營中學,獲准以英文授課後改為接受直接資助的中學。一般來說,「英文授課」的定義是除了普通話、中國語文、中國文學、中國歷史等中國文化相關科目,採用以中文編寫的課本和講義,並以粵語或普通話講課外,其它科目如數學、地理、歷史、綜合科學,甚至音樂、家政等,均採用以英文編寫的課本和講義,課堂上教師亦以全英語向學生講課。 在「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實施前,香港約8成中學是中文授課中學(或稱母語教學中學、簡稱中中、中文中學等,下稱中中),此類中學的中一至中三年級,除英文科外,其它各科均採用以中文編寫的課本和講義,課堂上教師以粵語向學生講課(普通話科以普通話講課,部份中中的中國語文科、中國歷史科以普通話講課),至於中四年級或以上,則依照個別學校而定。 當「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於2010年9月實施後,香港的中學實際上不再二元地分為英中和中中,但坊間及傳媒仍常使用有關名詞。.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香港英文授課中學 · 香港中學會考和香港英文授課中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教育

香港的教育主要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管理,現行制度上大致分為以下幾部分:.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香港教育 · 香港中學會考和香港教育 · 查看更多 »

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是香港上市公司壹傳媒集團旗下的繁體中文報紙,有以下兩個版本:.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蘋果日報 · 蘋果日報和香港中學會考 · 查看更多 »

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King's College, Hong Kong)是一家位於香港西半山般咸道的著名男校。書院是香港的傳統名校之一,位於般咸道的校舍以紅磚建成,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官立書院校舍,目前除新翼外的整座英皇書院般咸道校舍已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法定古蹟。 校舍建築屬於愛德華時代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式學校建築。英皇書院為香港英文中學之一,教學語言為英語。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23位。 該校是戰後香港首家全日制中學。前身為政府於1857年興辦的西角官學堂(West Point School)及後來於1879年興辦的西營盤官學堂(Saiyingpun School),西營盤官學堂後來於1926年升格為今天的英皇書院,承傳了中央書院的學制,涵煦近百年。成立之初,民間以「新書院」逕稱之,以將其與當時位於上環的皇仁書院作區別。西營盤官學堂於1925年停辦。雖然西角官學堂及西營盤官學堂可説是英皇書院的前身,但英皇書院並非繼承自該校。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分别是,西角官學堂是一所政府免費學校,而英皇書院有別於美式的公立學校,在當時則要求缴付相對高昂的學費。另外,西營盤官學堂只開辦第八班至第四班,而英皇書院則有第三班至第一班。當時香港政府是特意選擇將西營盤官學堂升格為英皇書院。 現時該校般咸道校舍始建於1923年,於1926年竣工。書院學生於理學見長,畢業生及其後代多有社會名流。.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英皇書院 · 英皇書院和香港中學會考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英語 · 英語和香港中學會考 · 查看更多 »

教育局 (香港)

教育局(Education Bureau,简称EDB)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13個決策局之一,專責香港教育的政策。 現任局長為楊潤雄,副局長蔡若蓮,政治助理施俊輝,常任秘書長楊何蓓茵。.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教育局 (香港) · 教育局 (香港)和香港中學會考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香港中學會考之间的比较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有147个关系,而香港中學會考有19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3.50% = 12 / (147 + 196)。

参考

本文介绍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和香港中學會考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