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嘉義縣和颱風柯羅莎 (2007年)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嘉義縣和颱風柯羅莎 (2007年)之间的区别

嘉義縣 vs. 颱風柯羅莎 (2007年)

嘉義縣是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全境環繞嘉義市,西邊濱臨臺灣海峽,東邊以阿里山山脈以及玉山主峰接壤,東北邊與南投縣相鄰,南邊以八掌溪與臺南市相鄰,東南邊與高雄市相鄰,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雲林縣相鄰,北回歸線通過縣境南部。縣治位於太保市,嘉義縣內轄有2市、2鎮、14鄉(含1個山地鄉),共有18個鄉鎮市。境內的民雄鄉、水上鄉、中埔鄉及太保市為嘉義都會區的衛星城市。 嘉義縣古名「諸羅縣」(Tsu-lô-kuān),地處嘉南平原,為重要農業產區。境內水利建設堪稱完備,土地肥沃,以農產聞名,沿海地區為重要漁業產區,為國內重要產地,加以阿里山的森林資源,曾盛極一時。經時代變遷,阿里山成為國際著知名的觀光風景區、縣內之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則為國際知名的博物館、高跟鞋教堂為獲得金氏世界紀錄之全球最大高跟鞋形建築。觀光業、工業及農漁業皆為縣內重要產業。. 颱風柯羅莎 (英語:Typhoon Krosa,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Ineng,國際編號:071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7W)是2007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柯羅莎」這個名稱是由柬埔寨所命名,指的是「鶴」這種鳥類。.

之间嘉義縣和颱風柯羅莎 (2007年)相似

嘉義縣和颱風柯羅莎 (2007年)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基隆市台18線奮起湖阿里山森林鐵路

基隆市

基隆市是位於臺灣東北部的都市,為中華民國臺灣省的3個市之一,古名「雞籠」,以深水谷灣之天然港灣著名,乃臺灣最北端的都市,境內的基隆港又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與「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雨都」,與南臺灣的高雄並列為臺灣兩大。人口約37萬人。全市百分之95土地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地與東海毗鄰。 基隆在17世紀臺灣信史記載早期,即有漢族等外來移民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而西班牙殖民者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島作為經略臺灣的基地;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間以後,基隆才逐漸有大批漢族進行開墾,而發展成為市鎮。清治末期,基隆因航運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周邊有豐富的煤礦蘊藏,官方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將原名「雞籠」更改為基隆,開啟了都市發展的歷史。日治時期,日本當局以基隆做為全臺首要航運門戶,大力進行港口興築與市區建設,使基隆崛起成為臺灣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僅次於臺北、臺南、高雄而躍居全臺第四。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然而經歷十大建設後臺灣航運中心南移、市區與港口發展腹地受限、港口擴建計畫受阻、鄰近臺北造成的磁吸效應,導致基隆逐漸走向沒落,逐漸轉型發展為臺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之一,其後更因為六都升格直轄市帶來的磁吸效應而造成基隆市人口嚴重外流。 憑藉著歷史遺跡與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基隆也是北臺灣觀光地之一,並擁有廟口夜市、巷弄小吃、豐富海產等獨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嘉義縣和基隆市 · 基隆市和颱風柯羅莎 (2007年) · 查看更多 »

台18線

台18線,位於中華民國(臺灣)的一條省道。起自嘉義縣太保市嘉義高鐵站,經嘉義市,訖於南投縣信義鄉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遊客中心(台21線終點),全長109.985公里,其中太保至嘉義市世賢路路口名為「高鐵大道」,提供往來高鐵嘉義站與嘉義市間最直接之服務、嘉義市至塔塔加路段為「新中橫公路嘉義玉山線」,為駕車前往阿里山的主要通道,俗稱「阿--山公路」,連接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各景點以及玉山國家公園,並與台21線共同構成「玉山景觀公路」。.

台18線和嘉義縣 · 台18線和颱風柯羅莎 (2007年) · 查看更多 »

奮起湖

奮起湖,舊稱糞箕湖、畚箕湖,隸屬台灣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海拔1,405公尺之山城。以阿里山森林鐵路中途站、鐵路便當、老街與自然景色聞名,有南台灣九份之稱。 奮起湖中的「湖」為閩南語中低窪地之意,當地實際上並無湖泊。.

嘉義縣和奮起湖 · 奮起湖和颱風柯羅莎 (2007年) · 查看更多 »

阿里山森林鐵路

#重定向 阿里山林業鐵路.

嘉義縣和阿里山森林鐵路 · 阿里山森林鐵路和颱風柯羅莎 (2007年)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嘉義縣和颱風柯羅莎 (2007年)之间的比较

嘉義縣有376个关系,而颱風柯羅莎 (2007年)有7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0.89% = 4 / (376 + 72)。

参考

本文介绍嘉義縣和颱風柯羅莎 (2007年)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